教育研究方法筆記。
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成長!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常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長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研究顯示嬰兒也樂于助人”,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據(jù)美聯(lián)社報道,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即使很小的嬰兒也非常樂意幫助他人。這是一個實驗:啊呀,科學家手里的衣服夾子掉地上了。你不用擔心,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過去幫他揀起來,并且還給他。
這個簡單的實驗證明,僅有18個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幫助他人的無私品質和能力。蹣跚學步的孩子想要幫助他人的這種行為確實惹人憐愛,但是,事實上,這種行為是人類腦部發(fā)展相當復雜的一種顯示,這讓想要弄清無私和合作等品質進化根源的人類學家們心生幾分興趣。
心理學研究專家費力克斯·沃尼肯在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面前表演了一系列最常見的行為動作,比如,用夾子把毛巾掛起來或把書壘起來。沃尼肯有時“努力”地想要完成這些工作,有時,他又故意弄亂,如此反復。無論是沃尼肯把夾子扔到地上,還是是打翻了他壘起的書,24名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馬上去幫忙撿起來,但是,只是在看到沃尼肯很需要的時候才出手。錄像顯示,一個嬰兒先看了一眼沃尼肯的臉和掉在地上的夾子,才很快爬過去,抓夾子。然后走到沃尼肯面前,很熱心地歸還給他。
沃尼肯從來沒有要求孩子們幫忙,甚至沒說謝謝之類的話,這是為了不會影響這次研究的準確性,不讓孩子們意識到如果他們做好事了,他們就會得到表揚。畢竟,無私意味著不期待任何回報的助人品質。而且,這正是這項研究的重點。在沃尼肯故意把書堆打散或者把夾子扔在地板上,這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們會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心理學研究人員沃尼肯2日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他的這篇報告。
要表現(xiàn)出這種品質,嬰兒們一定具備這種理解別人的意圖和潛在的支配力量的認知能力。這種支配,沃尼肯稱之為“親社會動機”,這是一種渴望成為社會成員的動機。沃尼肯解釋說:“當兩種認知能力都具備的時候,顯然,18個月大的孩子們就會做出這種選擇,可能,再小一點的孩子們也會作出幫忙的舉動?!?/p>
其他動物不會象人類這樣無私。我們會為慈善團體做捐獻,對于環(huán)境,我們會做再利用的努力,在地鐵上,我們會給老年人讓出自己的座位,這些行動很少會有回報,人類只會得到本身的滿足感。在合作方面,其他動物也被進行過多項訓練,但是,動物們最常做的事情也有它自己的目的,比如,聯(lián)合起來尋找食物,或者是為了不被強者欺凌的一種聯(lián)合保護,但是,靈長類動物專家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關大猩猩的例子,尤其是大猩猩向人類提供友好幫助的例子,例如,大猩猩營救一個掉入動物柵欄內的3歲男孩。
但是,這些觀察資料并沒有解釋動物的動機是什么。沃尼肯對人類最近的“親戚”——大猩猩做了一項類似的幫忙研究。3、4歲的非洲黑猩猩會為人類找到“丟失”的東西并且歸還給人類嗎?如果被要求伸手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的話,黑猩猩通常會幫忙的,但是,遠非蹣跚學步的孩子那么熱心,而且,如果這種幫忙比較復雜的話,例如,被要求拿出放在里面的盒子時,黑猩猩就不肯幫忙了。
這是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研究,展示了黑猩猩在能理解人的意圖后,可能會表現(xiàn)出人類間的幫忙,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家瓊·斯爾克對此評論警說,只是,不要把猩猩幫忙的這種動機理解為嬰兒表現(xiàn)出來的認同和理解別人處境的感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fā)現(xiàn)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您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
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么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xiàn)出不愿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應該這樣做
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么?”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于關心的話,家長干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知心話語:含情說
場景與假設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5歲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您幫忙。您心里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甜甜,媽媽現(xiàn)在忙死了,作業(yè)待會兒再做,體諒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您后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fā)現(xiàn)作業(yè)沒寫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
2.您發(fā)現(xiàn)兒子這兩天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于是您讓先生去和他說說知心話,溝通一下,可是,才6歲的兒子居然發(fā)脾氣了,說爸爸侵犯他的隱私權。您和先生面面相覷,措手無策。
事實與結果
家長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果,卻發(fā)現(xiàn)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并不奇怪,隨著小家伙的漸漸成長,您會發(fā)現(xiàn),他內心的秘密越來越多了,有時,甚至用謊言來搪塞您的關心。
應該這樣做
家長若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勸導孩子,也應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強,爸爸給你講故事,講爸爸像你這么大時的淘氣事兒……”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心話才能為孩子所接受、理解。
●開心話語:帶理說
場景與假設
1.您今天升職了,心情愉快,想把這份快樂讓4歲的女兒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厲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這么厲害,我和媽媽就滿意了!”沒想到,小家伙不以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厲害?!蹦Φ揭话?,卻發(fā)現(xiàn)女兒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開心。
2.女兒今天幫您洗碗了,您很開心,于是遞給她一個蘋果:“來,這是媽媽獎勵給你的!”可您發(fā)現(xiàn),女兒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蘋果,而是一句獎勵或者鼓勵的話。
事實與結果
家長覺得越來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樂的時候,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讓小家伙變得不開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讓小家伙開心點,卻弄巧成拙,反倒讓他哭起了鼻子。開心話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開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過,如何讓開心話有趣而又意味深長卻并非易事。
應該這樣做
有位父親看書時太困,睡著了,連眼鏡都沒來得及摘。醒來后,女兒問他,為什么睡覺時還戴眼鏡,這位父親靈機一動,詼諧地說:“爸爸做夢也在看書,不戴眼鏡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媽媽在兒子考試考砸后,一邊講笑話開導他,一邊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憂心話語:變通說
場景與假設
1.孩子的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已經找您談過很多次話了,作為孩子的母親,您感到特別憂心,于是您對孩子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
”可兒子的成績卻下滑得更厲害了。
2.3歲的兒子變成了“小霸王”,不讓任何人動他的玩具、零食、動畫書,您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孩子這么小,說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嚇唬他:“寶寶,將你的東西分一點給大家吧,否則媽媽就不高興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興不高興,依然“霸道”。
事實與結果
孩子讓家長憂心、煩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將憂心話語變通說可是一門學問。因為,說得好能使孩子改變壞習慣,得到好心境;說得不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變成孩子的“心病”。
應該這樣做
如果孩子成績下滑了,您應該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談,讓他明白您的憂心與關心,而不是責罵和訓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讓他試著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觸到友誼和分享換來更多的東西和快樂,自然會改掉這個陋習。對于一些不適合直接同孩子當面說的話題,可采取留紙條、寫信、向孩子推薦一篇文章、一本好書等方式進行溝通。總之,家長間接式的變通做法,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談話方式隨孩子成長變化
伴隨孩子的成長,家長與孩子之間談話的內容及交流方式,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到兩代人之間心理距離的變化。譬如:
1.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長不時動情地“自說自話”,心中充滿無限憐愛,此時,家長的心態(tài)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
到了孩子已能滿處亂跑時,大多數(shù)家長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職場,由于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家長便期望孩子能少給自己添些麻煩。在這一階段,有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態(tài)度、語氣,會因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與孩子講話較溫和;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此階段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2.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學校,家長更多的是關心他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接納的程度也常以成績?yōu)闃藴?。家長最愛問孩子:“有沒有聽老師的話?”“考試多少分?”“老師喜不喜歡你?”孩子的學習成績常是家長態(tài)度的晴雨表。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已然是兩個成年人的對話方式。
從回顧家長與孩子談話方式的變化過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諸多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個案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對他說話時,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么”角度出發(fā),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視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識容量、心理特點、生活經驗以及社會背景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并且是處在一個日益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中。如果家長對孩子說話的內容、方式,不能與孩子的變化相吻合,結果只能是家長的話孩子越來越不聽,或者“聽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是有選擇性的,并非所有正確的、應該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樂于接受的內容和方式。因此,家長有必要研究怎樣同孩子說話。
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應去掉那些讓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通過“啟發(fā)、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于接受,更喜歡。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tài)、手勢、表情。
眼神暗示
吃過晚飯,爸爸給東東講故事,講著講著,東東的雙手搞起了小動作。爸爸沒有停下來,不過他用眼睛緊盯著兒子的小手。不一會兒,東東“醒”了過來,雙手安靜了。
解析: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比語言能更細膩更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所要表示的態(tài)度暗示出來。
表情暗示
家里來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興得忘乎所以,發(fā)起了“人來瘋”。他一會狂笑,一會尖叫,連爸爸的眼神也視而不見。于是爸爸猛地皺起了眉頭。這下,瓜瓜總算看到了,聲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傳達多種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該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對他贊許地點一點頭。孩子經過努力,解開了一道題,你對他會心地笑笑,都是一種最好的激勵。
言語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從不疊被,媽媽提醒過幾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媽媽告訴浩浩,樓下亮亮的媽媽說亮亮真乖,每天總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齊齊。浩浩聽后表面上不以為然,但漸漸地自己動手學會了疊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語直接表態(tài)。當要表揚或批評時,而采取一種迂回的方法,用講故事、打比喻、作比較等把自己的觀點巧妙的“點”出來,讓孩子心領神會,在一種柔和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動作暗示
周末,晚上9點多了,小飛還坐在電視機前。媽媽一言不發(fā),卻站起來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鋪開,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無聲的語言提醒了孩子,小飛馬上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解析: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tài)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從而教育孩子。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對孩子做幾個挺胸的動作,并書寫一兩個字,讓孩子接受這些暗示,他就會學著做出反應。
育兒心得:與人友善,助人為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社會屬性,注定了每個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身處各種社會關系中。我們都希望生活在和諧美好的氛圍中,在家希望家庭和睦,在外希望同事、朋友關系融洽,工作生活順利、舒心,這就要求我們以友善之心與人交往,時刻保持并傳遞社會正能量!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在我家“與人友善,助人為?!钡募乙?guī)由來已久,并將保持繼續(xù)傳遞下去。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的道德也在升華,在溫暖了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友善、助人之舉,不一定是什么壯舉,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一樣透露著友善之愛。如對陌生人的一個微笑,可能拉近了彼此陌生、心存防御之心的兩個人;擁擠公交車上的一個讓座行為,可以讓人感覺到社會的溫暖;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保持對他人的尊重,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一、教給孩子與人交際方法
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教給孩子與人友善相處的方法,讓孩子學會與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游戲、不要欺侮人。引導孩子從小不可有自私思想。學會使用禮貌語言待人。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如,需要什么用語言進行表達,不可以用武力解決問題。當別人尋求你的幫助或分享玩具的時候,你要用禮貌的語言交流、述說。
二、父母榜樣示范幼兒
現(xiàn)在許多家長都十分關注對孩子的教育,“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同一起跑線上”,為此,許多家長都從幼兒時期開始抓孩子的學習教育。我和老公也曾帶孩子去聽幼兒英語試聽課,下課后,老師問他還愿不愿意再來學了,她果斷的搖搖頭說不想來了。后來,我們都覺得孩子現(xiàn)在還只是玩著學的時候,不能像學生那樣教的,應該多用游戲的方式讓她學知識、學道理,培養(yǎng)她的興趣愛好。的確,孩子是天真無邪的,有自己的世界觀,我們不能以成年人的功利思想去逼他們學這學那,這樣反而束縛了孩子的獨立個性和想象能力,應該根據(jù)他們的興趣發(fā)展他們的能力。
身教勝于言傳,小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課堂對于孩子成長的過程至關重要,為人父母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做孩子的楷模。在我家,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在教育、影響著孩子,讓她從小懂得分享、友愛、助人。今年年初的時候,太倉公益組織發(fā)布了一個來太的外地女孩小書青不幸患白血病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但這么小就要遭受病魔的折磨,讓人看了不禁心疼。我看到這個報道后,將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告訴她小姐姐現(xiàn)正在醫(yī)院治療,需要很多人的幫助,詢問她的想法。雖然孩子很小,但是她表達出“為什么小姐姐會生病;生病會很疼;生病就沒法玩玩具了;什么時間才能好起來,可以把自己的玩具給她玩等等話語”,從她稚嫩的語言中,我可以感受到孩子對于一個陌生女孩的關心。最后,在征詢孩子是否愿意將自己的壓歲錢捐給姐姐治病時,我聽到的是孩子肯定、溫暖的回答,“愿意,讓姐姐快點好起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要保持一顆友善之心,對于陌生人的關愛、幫助之心。很欣慰的是,孩子也正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對待小朋友不爭搶,輪流玩,愛分享。
三、培養(yǎng)孩子善良之心
父母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善良之心,教育孩子當小伙伴或別人遇到困難時,要給與力所能及的幫助;遇到弱勢群體,要教育孩子主動去幫助,讓孩子從小懂得幫助弱勢群體是全社會的責任。要學會同情人,與小伙伴相處時,教育孩子不要挖苦、諷刺生理有缺陷的小伙伴,讓孩子從小明白我們生活的社會是個整體,社會成員間離不開相互幫助。
社會其實也是一個大家庭,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愛,必定會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與人友善,助人為福,因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yōu)楦用篮玫拇禾欤?/p>
近幾十年來,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飛速發(fā)展,國外幼兒看護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在發(fā)達國家。本文介紹國外幼兒看護研究的一些最新進展,以期能給國內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fā)。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幼兒看護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70年代,研究者集中關注的是母親看護和非母親看護的比較。這種研究的起因是女權運動在西方開展,越來越多的母親外出工作。“母親外出工作會對嬰兒造成多大傷害”是幼兒看護研究者所關心的話題。此時研究者尚沒有考慮幼兒看護的類型、質量及家庭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等。第二個階段是在80年代,由于母親外出工作已不再是有爭論的話題,研究者們開始評估幼兒看護機構(如托兒所、幼兒園等)對幼兒看護質量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開始關注幼兒看護質量。第三階段是在90年代。這一階段幼兒看護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了。研究者們開始關注幼兒的整個身心發(fā)展狀況,并綜合考察對幼兒看護有影響的各種因素。下面著重介紹第三階段研究的一些新進展。
一、家庭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
在幼兒的身心發(fā)展中,家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人對幼兒的漫不經心或不適當?shù)目醋o會對幼兒的發(fā)展產生極壞的影響,這一點已經得到許多研究及實際經驗的證實?,F(xiàn)在的幼兒看護研究者不僅關注父母親的個性、經濟收入、感情質量、受教育程度及對幼兒教育的態(tài)度等,還關注在幼兒的成長環(huán)境中家庭其他成員對幼兒看護的影響。在家庭因素中對幼兒影響最明顯的是家庭關系,良好、穩(wěn)定、和諧的家庭關系會使幼兒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更強的責任心。影響幼兒看護的另一個重要家庭因素是母親,通常母親與幼兒的接觸最多,與幼兒的感情交流也最頻繁、最直接,因而對幼兒的影響最大。研究者從母親的個性、文化修養(yǎng)、身體狀況、婚姻生活質量以及母親對幼兒的態(tài)度、單身還是再婚、是否外出工作等方面入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研究表明,母親的身體狀況、婚姻生活質量以及是否為單身這三個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最為明顯。母親情緒不穩(wěn)定、低落、抑郁等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導致幼兒不易與人相處。另外有縱向研究表明,母親的長期抑郁會導致幼兒的認知功能障礙,語言發(fā)展也會受到影響。單身母親由于本身缺少生活及情感上的穩(wěn)定感,對幼兒看護的態(tài)度也會有很大的波動。如果幼兒長期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情感環(huán)境中,他們的個性及情感發(fā)展都將受到很大的消極影響。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外出工作并不影響對幼兒的看護,只要母親能抽出時間來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
二、幼兒看護機構對幼兒的影響
由幼兒看護機構照顧幼兒是非母親看護的主要方式之一。看護機構對幼兒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衡量幼兒看護機構的看護質量可以有很多標準,但最基本的標準是能否滿足幼兒的健康和安全要求。另外,是否有足夠適齡的看護人員、看護人員與幼兒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是否有不斷發(fā)展的符合兒童身心特點和需要的課程、是否有充足的室內外空間等因素也是衡量幼兒看護機構質量的標準。研究表明,幼兒看護機構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看護人員,二是看護機構的管理。看護人員和幼兒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幼兒社會行為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處于良好的關系中的幼兒,能較好地與自己的同齡人相處,并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進入學校后,這些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強的領導才能和吸引力。研究表明,這種良好關系的確立取決于看護人員是否經過特殊的職業(yè)訓練,能否及時地對幼兒的需要及行為作出恰當?shù)姆磻?。看護機構除了要對看護人員、場所及課程等作出合理的安排外,還必須加強對整個機構的管理,這種管理包括將幼兒按年齡分組看護,看護的人數(shù)要適中,看護人員要相對穩(wěn)定,看護人員的心理素質、精神狀況要符合要求等等。由于看護機構對幼兒的社會化及行為道德規(guī)范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對幼兒看護的研究越來越重視。
三、家庭聘請的看護者對幼兒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xiàn),聘請家庭看護者來照顧幼兒,可以減少陌生環(huán)境給孩子帶來的不適應,在家看護的幼兒不分明確的年齡組別,也沒有統(tǒng)一安排的課程,幼兒活動的余地很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另外,在家庭中由于幼兒不多,看護者與幼兒有更多交流的可能,幼兒可以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指導。在這種條件下,幼兒很少表露出不合作行為,并能從看護者的語言激勵中獲得動力。但由于家庭聘請的看護者一般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職業(yè)訓練,大多數(shù)只能進行一般性的照料,幼兒缺少真正的教育。與進入幼兒看護機構的幼兒相比,家庭看護的幼兒探索行為較少,社會適應能力、領導才能及組織能力、使用精神等都比較差。這些研究表明,家庭聘請的看護者并不能給幼兒提供良好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條件。
英國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證實,約占9成的女性在懷抱嬰兒時幾乎是本能地習慣于靠左側,即把孩子抱在自已的左胳膊里。專家們發(fā)現(xiàn),這種“懷抱嬰兒喜靠左”的習慣古已有之。幾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大量繪畫和雕塑作品可證明這一點,其中最突出例子是:圣母瑪利亞總是把小【耶】抱在自己的左懷,而不是右懷。
專家們分析說,這主要是由于她們從自己身體的左側所觀察到的孩子的表情,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到右腦中,而眾所周知,右腦是專門用于分析、判斷、處理表情的。這樣,母親在照看嬰兒時便更得心應手,而且會對嬰兒的喜怒哀樂作出較快捷、準確的判斷和反應。也有專家對此作出另外的詮釋。他們認為,身處母親左側的嬰兒可清晰地感受到母親的心跳,從而安全感大增。還有一種解釋是:當母親懷抱孩子靠左時,較為強有力的右手便騰了出來以便能更好地應對意外情況或保護年幼的孩子。
專家指出,懷抱孩子采用的正確姿勢還應包括:
1. 抱孩子時,不應該讓孩子的腿蜷起來,而應該讓其自然伸直,這樣長大了不易成為“羅圈腿”。
2. 懷抱孩子時讓孩子的胸和背脊盡可能挺直。
3. 盡可能給孩子小小的軀體以足夠面積和力量的支撐,這樣孩子會感到更為穩(wěn)定舒適。時常有意改換抱的姿勢,也會讓孩子感覺舒服。
4. 嬰兒在3個月大之前,抱時不要讓他臉朝前,而應采用腹部貼腹部的姿勢。
5. 為保障孩子安全,最好不要單手抱孩子。
6. 不足半歲的嬰兒,由于骨骼、肌肉都還嫩,加上呼吸系統(tǒng)還不夠強健有力,抱時不宜太緊,不然很容易影響其正常生長發(fā)育和呼吸順暢。
7. 為避免孩子傳染到疾病,抱孩子時大人的口鼻不宜和孩子湊得過近。
一項調查顯示,在17-28歲的受訪者中,超過2/3的人認為幼兒園經歷對成年后的心理有影響;40%的人認為“幼兒園簡直是童年陰影”,60%的人稱,自己或身邊的孩子受到過體罰。童年時打下的烙印會給孩子將來的性格造成哪些影響?孩子為什么極不情愿走進幼兒園大門呢?
“媽媽,你別走,我不想進去?!?歲的高原(化名)哭著拽著媽媽的衣角,死活不肯走進幼兒園大門。終于,在媽媽連哄帶勸下,小高原臉上掛著淚珠,三步一回頭地走進了幼兒園。這是記者在海淀區(qū)某幼兒園門口看到的景象。
同一時間,這一幕可能在很多幼兒園門口上演著。這看似平常的場景是否隱藏著某些被我們忽略的信號?童年時打下的烙印會給孩子將來的性格造成哪些影響?記者也就此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近半數(shù)人有“幼兒園陰影”調查顯示,在17-28歲的受訪者中,超過2/3的人認為幼兒園經歷對成年后的心理有影響;40%的人認為“幼兒園簡直是童年陰影”,60%的人稱,自己或身邊的孩子受到過體罰。一位25歲的網(wǎng)友留言稱,“幼兒園教會了我閉嘴與沉默。頂撞老師的話不能說,尿了褲子不能說……3年的幼兒園經歷,讓現(xiàn)在的我無力反抗一切不合理現(xiàn)象?!北本﹥和嗌倌晷睦硇l(wèi)生中心主任鄭毅認為,嬰幼兒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造成成年時的精神障礙。也因此,幼兒園逐漸重視起孩子的心理問題,有的幼兒園甚至定期請心理咨詢師解答孩子的問題。隨后,記者又隨機對10位正在北京市海淀區(qū)上幼兒園的孩子進行了調查,并詢問了他們的父母對幼兒園的看法。其中,6個家庭對幼兒園的印象較好,“畢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另外4個家庭則不滿意。當問及不滿意原因時,答案普遍為幼兒園規(guī)矩多、老師責任心差。
而網(wǎng)上和隨機調查得出的同一結果是,幼兒園對孩子最大的吸引力,是有人和他們一起玩,不至于孤單。但又是哪些原因讓他們極不情愿走進幼兒園大門呢?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幾個原因幼兒園條條框框太多?!拔覀冇變簣@不讓隨便說話。”5歲的曹爽(化名)說,他所在的幼兒園規(guī)定了什么時候能說話、什么時候不能?!坝幸淮?,我午睡起來穿衣服時,叫了一個小朋友的名字,就被老師批評了。老師說穿衣服時不能說話,否則會穿得慢,影響下面的活動。”
此外,曹爽所在的幼兒園還有這樣的規(guī)矩:每天下午5點以后不能上廁所?!坝袝r,我剛把孩子接出幼兒園,他就嚷嚷著上廁所。一問才知道,孩子在幼兒園已經憋了半天了?!辈芩母赣H有些氣憤,“這是因為老師會在5點前打掃廁所,等家長把孩子接走后,他們就能直接下班了???點以后,孩子通常還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見到家長。我覺得,對身體發(fā)育和控制力還不完全的小孩來說,這個要求實在過分?!?/p>
體罰現(xiàn)象仍然存在。據(jù)4月15日《京華時報》報道,北京3歲男孩坤坤到幼兒園入托13天就遭到體罰。之后,坤坤被診斷患上了“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9·11”恐怖襲擊后,很多美國人患上的心理疾病)。
對一些成年人來說,幼兒園體罰也帶給了他們很多陰影。一位網(wǎng)友在調查后留言說:“當年我經常被關小黑屋,上課說話要關,吃飯慢了也要關?!绷硪晃痪W(wǎng)友則說:“老師稍不順心,就捶我們的后背?!?/p>
不過,小曹爽倒覺得,老師對他們挺好?!拔覀冏霾僮鲥e了,老師頂多讓我們到隊伍第一排去做?!奔幢闳绱耍芩€是告訴記者,有的老師也會板起臉,“一看老師這樣,我就害怕?!痹谟變簣@總得不到重視。4歲的芳芳(化名)這幾天正在為上幼兒園的事兒和父母鬧別扭。每次一提去幼兒園,她就一臉不樂意。問及原因,芳芳支吾了半天說:“老師上課問問題,讓我們舉手回答。她問的我都會,可我舉了好幾次手,老師都不叫我。還有,我們吃飯前老師會叫小朋友擺碗,可是最近一直沒叫我擺,老師肯定是不喜歡我了。”
孩子不大喜歡幼兒園,家長對幼兒園也有些不滿。孫女士告訴記者:“老師總拿‘還行’這樣的詞敷衍家長。孩子在幼兒園受沒受委屈,聽不聽話,我們一點譜都沒有?!睂O女士稱,有些老師還暗示家長送禮?!拔覀儾桓也凰桶?,可送后發(fā)現(xiàn),每送一次,頂多能讓老師對孩子上心3天?!贝送?,一些家長指出,孩子在幼兒園并沒學到對生活真正有用的東西。“我兒子所在的幼兒園恨不得讓他們背圓周率,可有什么用呢?幼兒園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他現(xiàn)在連襪子都不會洗?!?/p>
早教模式強調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當父母面對的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大孩子時,這種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0歲嬰兒,很多父母會有疑問:這只是一個需要我們照顧才能生存的孩子,難道還需要尊重嗎?
其實,答案需要你去選擇。
面對剛出世的嬰兒,是把他看成被動地吃飽喝足就夠了的接受者,還是看成同成人一樣,希望主動運用自己的能力控制與支配環(huán)境,需要精神交流與智慧發(fā)展的獨立的人?很顯然,如果你選擇了前者,你處于賜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選擇了后者,一定會從孩子一出世就開始尊重他。
有人會認為,不管怎樣看待他,對嬰兒還不是一樣地滿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撫養(yǎng)嗎?其實大不一樣。理念上的區(qū)別決定了我們完全不同的0歲教養(yǎng)方案,也決定了孩子未來是成為一個時刻感覺自己能夠控制外界環(huán)境的自信的人,還是處處受到環(huán)境壓制的被動接受者。
經過長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從出世,就是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學習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斷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盡辦法去了解身邊的世界,并學習控制環(huán)境,達到滿足自己需要的目標。如,他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饑餓、不舒服和與人交往的愿望;也會用伸手、蹬腳和各種動作去逐漸發(fā)展自己對外界的作用力。瞧,他與我們成人一樣,都是在日復一日地設法發(fā)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滿足生存需要。
但嬰兒又與成人不同,他需要強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從嬰兒成長的初始,就隨時滿足他這種主動發(fā)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兒初期,雖然他還沒掌握語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機會,盡可能多地給他充滿關愛的話,以滿足他對這個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語言發(fā)展的需要;在他能夠伸手抓握時,給他設立一些游戲,像一抓繩就能有玩具飛到眼前或有變化出現(xiàn),這樣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對外界的作用,增加他發(fā)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興趣等。假如我們這樣尊重嬰兒的發(fā)展需要,一點一滴地滿足著嬰兒的發(fā)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勵,每一種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他就會從一開始認識世界,就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種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們僅把0歲的嬰兒看成是吃飽喝足就夠了的被動接受者,無視他們的發(fā)展需求,在他不會說時就不提供充滿愛意的語言,對他各種能力的萌芽也只當作無意義的動作予以忽視,那么,孩子的探索熱情總是受到壓制,能力發(fā)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勵,他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就會消退,孩子會感覺這個世界不支持他,他是無助的。與處處受到鼓勵的嬰兒相比,這種在無助感中成長的孩子,會大大降低對外界與對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長大后,無論怎樣重建自信,根基總是搖擺的。
早期教育大師蒙特梭利告誡我們:兒童的成長沒有一樣是由母親來完成的,它屬于兒童自己的成就?!獘雰旱恼Z言不是來自與母親,而來自于嬰兒自覺的學習。承認兒童這種不同尋常的能力,父母要說服自己從兒童成長過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來,甘當這一成長過程的配角,他們的職責就會履行得更好。他們對兒童的幫助就顯得更有價值。如果這種幫助以適當?shù)姆绞浇o予的話,兒童就會健康成長。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讓孩子成才。但無論是成人,還是尚未成年的孩子,獲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認識從生命的初期就開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義,拋掉做孩子的權威,設計、指揮他們的觀念,確立科學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樣才會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穩(wěn)固基石。
喜歡《研究顯示嬰兒也樂于助人》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研究方法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1、樂于助人的鴨子的幼兒故事 鴨媽媽生了五個鴨蛋,過了好多天,四個鴨蛋已經裂開了,露出了毛絨絨的鴨腦袋,可愛極了。忽然“砰”一聲,最后一個鴨蛋裂開了,跑出了一只只有半個鼻子的鴨子,大家都叫它半鼻子。 ...
導讀:鼓勵孩子把自己參加志愿服務工作在日志上作記錄。讓孩子在日志上記錄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時間。等回顧這一切的時候,你和孩子都會對她所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務的場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
導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發(fā)現(xiàn)淳淳有了明顯的變化,他時常為別的小朋友搬凳子,幫老師拿東西,他和小朋友的關系也親近多了,告他狀的小朋友越來越少,看到淳淳的變化,我為他感到高興。 淳淳是個性格開朗的小男孩,...
1、樂于助人的蹦蹦虎的故事 森林里,住著一只很愛幫助別人的蹦蹦虎,森林小鎮(zhèn)的居民們都很喜歡它。 有一次,大灰狼正準備吃掉小白兔,蹦蹦虎出現(xiàn)了,它把大灰狼打跑了,救出了小白兔,小白兔感激地說:“謝謝你,...
1、樂于助人的太陽哥哥的故事 太陽哥哥可喜歡幫助別人啦! 小白兔采了好多大蘑菇,它對太陽哥哥說:“太陽哥哥,請你幫幫忙,我想做些蘑菇干。” 太陽哥哥從云里鉆出來,說:“好的好的!” 很快,小蘑菇被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