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工作計劃個別教育。
幼兒的教育向來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長的配合與幫助。教師與家長之間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教師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性別教育 您找到起跑線了嗎?》,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寶寶,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一段久遠而經(jīng)典的對白勾起了眾多80后父母的無限回憶。近日眾多明星紛紛爆料自己對子女性別教育的經(jīng)驗,使這個被眾人避之不談的敏感話題再次被推向輿論的浪尖。那么性別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性別,人的基本屬性,也是人類了解自身奧秘的啟蒙。人一出生就宣布了自己的生理性別,但其性別意識的形成,卻需要后天的培養(yǎng)。讓寶寶從小意識到男女有別,對自己的性別有正確的認識,它將影響到寶寶能否順利度過青春期,能否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什么時候對寶寶進行性別教育才是合適的時機呢?
30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但是,在36個月之前,寶寶尚未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在36個月之后,寶寶會意識到“男女有別”并開始以男女自居,形成性別意識。這時大部分寶寶開始對“我”從“哪里來的”這樣的問題感興趣,他們會提出一系列與性別有關的問題,比如,什么是男孩,什么是女孩。因此,寶寶在三歲左右,父母對其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個階段所受的影響要比青春期寶寶所受的影響大得多。
但是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當寶寶提出性別相關的問題時,很多父母往往采取回避或訓斥的方式匆匆結束與寶寶的交流。正是這些父母沒有對寶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干預,使寶寶在生理和心理上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因而也就錯過了對寶寶進行性別教育的最佳時期。紅黃藍教育機構研究表明,忽視性別教育這道起跑線,匆匆被“成長”的寶寶,可能形成扭曲的性別心理,甚至可能發(fā)展成為性別心理障礙。許多有同性戀傾向的個體,都會追溯到幼兒階段的經(jīng)歷。
關于性別教育,父母首先要擁有“健康”的心理,其次是講求科學的方法,可以引導寶寶從動畫片、圖書媒介中了解性別教育的相關知識,性別教育是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教育系統(tǒng)工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關乎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影響力最大的,當數(shù)世紀之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所提的“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生物電子學專家,韋鈺有感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基于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緊急調整兒童早期發(fā)展政策,提出必須重視早期教育。
韋鈺認為:“神經(jīng)教育學、腦科學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等研究發(fā)現(xiàn),0-3歲是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但兒童發(fā)展不等于兒童教育,不等于幼兒園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學的課程,而是由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的?!?/p>
今天小編將和大家分享幾位重量級專家對起跑線的解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錯過腦發(fā)育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寧可少賺錢,也要多陪陪孩子
錯過腦發(fā)育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神經(jīng)科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明,每個人所具有的智力資本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腦的功能狀態(tài),取決于基因和環(huán)境的不斷相互作用,與人所處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受到的教育經(jīng)歷有關,尤其與0-3歲的早期發(fā)展有關。
枯燥、單一、缺少關愛、頻繁更換教養(yǎng)者,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影響孩子身體、智力、語言、性格等方面的發(fā)展。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忙著上班,請保姆照顧孩子,但每個保姆都做不長,更換保姆期間又求父母來幫忙,于是孩子被迫不停地適應教養(yǎng)者,分不清到底誰是“媽媽”,就很難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的、穩(wěn)定安全的互動關系”。
幼兒的直接教養(yǎng)者最好是父母,但無論是父母還是祖父母或保姆,都要和幼兒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和穩(wěn)定安全的互動關系,為幼兒提供成長和學習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對于一些忙著賺錢而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建議他們寧可少賺一些錢也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腦的發(fā)育是連續(xù)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傳遞的感知刺激和語言刺激,后期的發(fā)育需要在前期發(fā)育的基礎上進行,等賺夠了錢再來陪伴孩子就晚了。錯過腦發(fā)育的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缺乏睡眠、精神緊張會降低學習效率
社會情緒能力才是人生是否富有成就的決定性因素
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鞓罚怯汕榫w能力(而不是智商)決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長卻只重視孩子的知識學習,忽略了情緒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有時不僅是忽略,還常常出于善意而傷害。
兒童需要家庭提供溫暖而且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合適的營養(yǎng)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饑餓、恐懼和長期的精神緊張,會降低兒童學習的效率。比如6個月大的嬰兒看到父母爭吵,就能意識到情況不妙,變得緊張,會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壓力激素分泌過多等現(xiàn)象,而長期處于這種不良環(huán)境中的孩子,較難有效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比如缺少睡眠會產(chǎn)生多方面的副作用,身體的發(fā)育情況、語言、社會情緒能力、認知、氣質、依戀關系、腦的發(fā)育和功能、精神健康問題等所有能夠測量到的指標都會變差,還會對以后產(chǎn)生長遠的不利影響。
再比如說精神緊張,孩子學習時如果有好的情緒,大腦消耗的能量少,就可以集中精力學進去;如果沒有好的情緒,處于壓力之下,反而學不進去。
我國中小學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了解腦發(fā)育的特點,盲目給孩子增加課業(yè)負擔。這種出于無知而做出的教育行為,最大的傷害是讓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對學習和生活沒有熱情的人,一輩子都很難過得快樂,也很難有成就。
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在互動中才能有效學習
提供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關鍵,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孩子對世界的探索與學習,是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的。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并非一張白紙,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梢哉f,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現(xiàn)在大家通常關心的只是幼兒成長所需要的物質保障,卻不知道嬰兒一出生就進入了腦建構、感知和情感建構的關鍵期,絕不只需要物質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樂、愛撫、建立人與人之間社會聯(lián)系和進行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以支持腦的發(fā)育,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礎。
良好的社會氛圍包括寧靜和整潔的環(huán)境,教養(yǎng)者和幼兒之間有往返的互動行為,教養(yǎng)者能和幼兒之間進行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教養(yǎng)者能參與和支持幼兒發(fā)起的有意向的行為,在有實物的環(huán)境中進行游戲。韋鈺特別指出,在有實物的環(huán)境中進行游戲,教孩子識別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質地時,一定要盡量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嘗試,這是與科學家有類似之處的探究行為。
對嬰幼兒的學習來說,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和互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養(yǎng)者首先需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表情和反應,用心去了解、去體驗孩子的愿望和感情。幼兒的反應常常是很微弱的,只有滿懷愛心、持續(xù)關注,才能正確覺察和互動。
父母絕對不要忽視自己作為教養(yǎng)者的不可替代性,要盡可能親自教養(yǎng)孩子,要認識到嬰幼兒是通過與教養(yǎng)者的互動去習得語言、發(fā)展各種感覺、進行科學和社會認知的。并且,孩子對教養(yǎng)者的依戀感情,是人一生中擁有的兩個最強烈的感情之一,會影響孩子一生對你的感情。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親自教養(yǎng)孩子,也要盡可能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或及時給直接教養(yǎng)者以有效的指導。不要把孩子交給不愛他的人,交給沒有經(jīng)過專門培訓的人,更不要讓孩子孤獨自處,或交給電視、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來陪伴。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是否意識到孩子需要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正如獲得諾貝爾獎的智利女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在《拋棄孩子》那首詩中寫的:我們最大的罪惡是拋棄了孩子,忽視了他的生命之泉。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多都可以等待,然而孩子不能等!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
父母如何認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父母自身
我一直認為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教育要從小抓起,要特別重視孩子0至6歲甚至0至3歲的教育,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了。如果從這樣的一個角度認知,這句話就沒有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出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話如何能掀起滔天巨浪?關鍵在于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認識,對“輸”和“起跑線”這兩個關鍵詞有不同的認識。我們只有認識了什么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什么是“輸”或者“贏”,才能對孩子的教育少一點焦慮,多一份理性。
父母正確的育兒觀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
更要關注到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廣闊發(fā)展領域
“正本”必須“溯源”,只有大家對“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及相關問題有一個統(tǒng)一認識,形成正確的育兒觀,才能使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朝著理想的終點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真正起跑線。
人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點,其實最根本的是想讓孩子“贏在終點”。一個真正的人生大贏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應該是有幸??鞓返娜松?。我們可以追求出人頭地、追求獲取更多的金錢,但如果這些是以犧牲幸福為代價,這樣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我們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能幸福生活的人。
什么樣的人生會更幸福?那就要讓自己擁有幸福的能力。從心理學大量的研究成果看,一個幸福的人必須具有以下重要的能力或品質:正確認知自我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體察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我們把這些能力稱之“情緒智力”或“社會情緒能力”。這些能力比傳統(tǒng)智力更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而這些能力是個體從一出生就要關注和培養(yǎng)的。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有起跑線還真是可以從孩子一出生就算起,但我們的許多家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卻將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和智力的培養(yǎng)當成是教育的重點。
知識的學習對孩子固然重要,但許多知識的學習是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后開始的。許多孩子在0至6歲超前學會的知識,到了認知水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就不用那么費勁。同時在孩子入學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側重又要互相配合,家庭教育更要關注到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廣闊發(fā)展領域。
我們還要認識到孩子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孩子都有其成長的軌跡,都有其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這個意義上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線。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場戰(zhàn)爭,是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優(yōu)于故我、勝于昨日”。人的一生都會參與競爭,而只有每個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確面對競爭、有能力跟別人競爭。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人的比較對象還是自己。而0至18歲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家長不要被這一階段孩子暫時的、表面的競爭勝利所迷惑,只有從孩子一生成長的角度出發(fā)教育和培養(yǎng),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孩子才能贏在終點。
讀懂孩子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遵循規(guī)律科學養(yǎng)育,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之所以說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除了父母的育兒觀外,家長還要讀懂孩子、科學育兒。家長要懂得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發(fā)展的重要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進行科學養(yǎng)育,同時還要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關心孩子的,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你的愛和關心呢?家長“自作多情”、“自以為是”的愛,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如果父母能真正從孩子的視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輸在起跑線。
我們最近在北京做了一次調查,針對2596個初中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研究父母自身報告的父母拒絕與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絕之間的差異。父母拒絕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一種,主要指父母不關心子女,對子女的行為不重視,對子女持有批評、否定的態(tài)度。結果發(fā)現(xiàn)從總體上說,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絕都要顯著高于家長報告的父母拒絕。
讀懂孩子是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必修課。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許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行為,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我們要透過孩子的行為了解深藏于內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順應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
如何解決最常見的親子沖突
父母和孩子溝通、交流不和諧,甚至產(chǎn)生沖突,是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期望的沖突: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今天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呈現(xiàn)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成長的空間越來越??;住房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外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
過度保護的沖突: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現(xiàn)在的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干,生個男孩怕學壞,生個女孩怕受害,所有家長都提心吊膽,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保護起來,結果孩子變得無能,更容易受到傷害。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是用自己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為孩子指引航向,把孩子培養(yǎng)成能適應社會的人,讓他們去經(jīng)風雨、見世面,在經(jīng)歷中積累人生的財富。
愛的沖突:過分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
在獨生獨養(yǎng)獨享中長大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自私冷漠。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經(jīng)受挫折、面對困難、學習關愛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只關注自己,不知體諒別人。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問題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病根則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以無限滿足,但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很漠然,結果造成了孩子心靈世界的荒蕪,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
交往的沖突: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賴。
父母什么都管,但是你了解孩子嗎?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嗎?你能理解孩子嗎?不成熟的青春期碰撞上麻煩的更年期,就只剩下“較勁”了。
世界上最難懂的是孩子的心。時代變了,環(huán)境變了,孩子也變了,變得和我們小時候大不相同。讀懂孩子的心,的確是件難事。孩子也有秘密,需要我們尊重,需要我們維護他們的隱私,給他們自由的空間。如果得不到成人的信任,就會引起他們極大的反感,激化他們的逆反心理。今天的父母,就愛管孩子,從小管到大,事無巨細,管得孩子很難受,失去了成長的空間,造成了今天的孩子或離家出走,或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敢與人交往和溝通,形成性格缺陷。
評價的沖突: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有些父母眼里只有別人家的孩子,口頭語便是:“你瞧人家的孩子!”別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傻子;別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材。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經(jīng)受人們無數(shù)次評價,他們的底氣就在于父母的評價,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評價。不管別人說什么,父母的評價永遠是基石?,F(xiàn)在的父母給予孩子的肯定越來越少、滿意度也越來越低,在這種不快樂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甚至信心減弱,這種指責的教育方式是會毀掉孩子的。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不一樣的孩子,需要不一樣的標準來評價;不一樣的孩子,需要不一樣的天空來翱翔。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發(fā)展舞臺,太重要了。
如何緩解這五大沖突?父母可試著從七個方面開始改變:
變以分為本為以人為本——成長比成績重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
變盲目攀比為清醒選擇——選擇比努力重要,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方式,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變導演為觀眾——該放手就放手。從孩子的生活小事到工作結婚,父母不再扮演導演,別讓孩子像木偶一樣受父母擺布。
變施愛為受愛——孩子不付出,永遠不懂得父母的心和父母的愛。
變嘮叨為忠告——與其嘮嘮叨叨的,還不如給孩子人生的忠告。
變相同為不同——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所有孩子都能精神抖擻地活著,不同的興趣得到發(fā)展,讓每個孩子都活得精彩。
變對抗為對話——兩代人應該互相理解、尊重、溝通,雙方都改變一下自己,學會相互欣賞,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了。
0-3歲兒童家庭教育的三大核心:
1.在兒童和教養(yǎng)者之間需要一種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的、穩(wěn)定安全的互動關系。
2.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刺激和引導。
3.避免早期的忽視和虐待,包括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缺乏和教養(yǎng)者之間的互動、不適宜的學習方法和內容等。
0-3歲兒童家庭教育的八個關鍵點:
1.確保孩子營養(yǎng)充足和身體健康發(fā)育。
2.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
3.做溫暖、穩(wěn)定的教養(yǎng)者。
4.創(chuàng)建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5.創(chuàng)造豐富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
6.避免早期的忽視和虐待。
7.增加孩子的社會性接觸。
8.早期發(fā)展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干預。
美國國家幼兒教育協(xié)會建議:
1.對兩歲以下的兒童禁止使用非互動性的、被動式的技術和媒體,如被動觀看電視、視頻、DVD等;對2-5歲的兒童也不鼓勵使用上述非互動的、被動式的技術和媒體。
2.對兩歲以前的幼兒,除了一些有利于支持教養(yǎng)者和兒童之間互動和交流的技術和媒體外,不應該使用服務于其他目的的技術和媒體工具。
3.兒童面對數(shù)字媒體的時間,也應包括隨著家人面對媒體的時間。有的研究人員認為,伴隨著家人看電視,其傷害和吸二手煙的影響類似。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五條規(guī)定: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按照這一政策,現(xiàn)在學校普遍執(zhí)行的是截至8月31日年滿6周歲的兒童可以入學,而9月1日出生的孩子,則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入學。在這一規(guī)定下,出現(xiàn)了讓孩子提前出生的事情,出現(xiàn)了孩子回幼兒園復讀的事件,這一切,都是政策“惹的禍”?
許多家長為了升學趕時間
許多準媽媽的預產(chǎn)期是9月初,可是為了孩子將來上小學年齡能趕上“末班車”,許多準媽媽愿意“挨一刀”,紛紛在8月31日選擇剖腹產(chǎn),提前讓寶寶出生,這樣就出現(xiàn)了8月30日、31日出生的寶寶多,而到了9月1日、2日則出生率驟然下降的現(xiàn)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按照《義務教育法》有關規(guī)定,小學入學年限須年滿6周歲,具體時間就卡在9月1日,這一規(guī)定讓許多只差幾天就滿6歲的孩子無法當年上小學,哪怕出生只晚一天,也必須多等一年,所以經(jīng)常會有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是9月以后出生的,明年才能上學是不是晚啦?”“差不多7歲上學是不是又給耽誤一年了?”因此,不少父母考慮將來孩子上學的因素,選擇提前剖腹產(chǎn),提前將寶寶“趕”出媽媽肚子。
帶著同樣的憂慮,許多已然9月出生的孩子家長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順利上學,為的是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不足歲的孩子回幼兒園“復讀”
9月1日入學的規(guī)定,著實難住了不少心急的家長,也卡住了不少“不符合條件”的孩子,像家住北京朝陽的菲菲,眼看平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都背著書包走進了小學,而已經(jīng)上完學前班、5歲半的菲菲卻因為年齡不夠不得不再次走進了幼兒園,成了幼兒園里的“復讀生”。
“雖然已經(jīng)上完幼兒園了,但因為年齡差兩個月,沒能升入小學,但也總不能讓孩子一直在家呆著吧,而且兩個人都忙,也沒有時間來照顧孩子,所以只能讓孩子再重上一年了?!狈品频母赣H何先生面帶焦慮地對記者說。本來,何先生是想在給孩子小學報名時托一下熟人給報上的,但是沒想到因為報的人太多,最后事情沒有辦成,只能再把孩子送回幼兒園?!艾F(xiàn)在的教育,6歲上一年級,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4年,即便順利的話大學畢業(yè)也要22歲了,要是再接著上就更大了,走上社會晚對孩子沒好處。從孩子的前途方面考慮,也希望孩子能早上學就早上學。”
而這種現(xiàn)象,在北京市已不是個例。而家長們覺得,孩子經(jīng)過幼兒園、學前班的學習,已經(jīng)能認不少字了,也適應了學校的生活,學習還是趕早的好,而且,耽誤了一年的時間,對家長孩子來說都是損失。正因為如此,許多家長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提前上學,甚至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落下,不惜改了戶口。
醫(yī)生說應遵循生理規(guī)律
針對“搶著生”、托關系、改戶口這些現(xiàn)象,許多人認為現(xiàn)行的小學入學制度是“導火線”,小學的入學條件不該卡得那么死,而且,現(xiàn)代家庭教育、學前教育已經(jīng)今非昔比,孩子們接受知識時間應該提前,因而舊時制定的入學條件該改了。是這樣嗎?而家長的心急火燎,究竟是真的為孩子好,還是在拔苗助長呢?
中日友好醫(yī)院婦產(chǎn)科趙大夫說,從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看,5歲和6歲孩子相比,其實心智發(fā)育的差距很大,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都達不到上學的要求,家長不應該強迫孩子在6歲前就開始接受學校正規(guī)教育,如果孩子5歲時就上學,由于大腦發(fā)育不夠成熟,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傷害,尤其是在培養(yǎng)社會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方面。而且勉強上學很容易出現(xiàn)其他方面的障礙,如自理能力、動作水平、人際交往、情緒控制等,還容易造成心理問題,早上學違背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切莫草率行事。
北京昌平區(qū)京華幼兒園的何光敏老師告訴記者,教育部門規(guī)定的小學入學年齡不是隨心所欲確定的,而是綜合兒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學因素規(guī)定的,符合孩子從食物到圖片再到文字符號的認知過程,假如過早上學就是將不符合其智力水平的內容強加給孩子,多數(shù)情況下是學不好的:“過早上學,如果成績不佳,還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挫敗感,影響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chǎn)生厭惡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焙卫蠋熃ㄗh,家長應盡量在3歲時才讓孩子進小班學習,并逐步升入中班和大班。“兒童應注重培養(yǎng)的是興趣愛好及學習能力,而非一時的知識積累,避免拔苗助長式的教育?!?/p>
北京市培紅小學黃欣副校長告訴記者,現(xiàn)在國家規(guī)定的一年級學生入學的年齡是6周歲,截止到8月31日。他們每年招收一年級新生入學的時候都會遇到不少孩子不夠年齡的家長要求讓孩子入學,對于年齡比較靠近的孩子,盡管學校已經(jīng)根據(jù)孩子的情況酌情招收了一些,但仍然無法滿足家長的要求。但是,黃副校長同時也強調,因為幼兒園和小學教學方式、教學目的都不同,年齡小的孩子往往適應能力不足,容易跟不上。對于普通的孩子來說,最好還是按照學校規(guī)定來,循序漸進的上學?!皩嶋H上,小學對孩子年齡限制是有道理的,從兒童生理、心理方面的發(fā)育狀況看,滿6周歲這個年齡是孩子入學的最佳年齡。這時,孩子在心理發(fā)育方面也日趨完善。如果提前入學,在低年級時還是會顯得有些跟不上,比如在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差距比較明顯,因此孩子滿6歲上學為好。這是依據(jù)我國兒童身心發(fā)育的特點慎重確定的,有其合理的科學性,不是簡單一句‘舊時制定’就可以否定。人為地提前,拔苗助長,看似贏在起跑線上,結果往往輸在后半程。小學入學條件該不該改?涉及成千上萬孩子,需要慎議。教育需要尊重規(guī)律,不能報上即興一評,誤導家長情緒?!?/p>
我若慢悠悠,孩子會落后嗎?
新學期剛開始的時候,我接到一封來信,是一位80后的媽媽寫來的,她說,女兒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讀小學三年級,她感覺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該何去何從。
這個媽媽的內心,一直覺得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應該還是以玩為主,或者說以學科以外的發(fā)展為主。但她發(fā)現(xiàn)班里的大多數(shù)同學都報了各種學習班、作業(yè)班。如果女兒不報,會不會落后于同學呢?媽媽的內心實在不安。
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長都在曬自己的教育思想,曬孩子成長的點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長,比如有的小小年紀就獲了各種獎項和榮譽稱號,有的甚至出書了。這個媽媽開始感覺到壓力:現(xiàn)在女兒還沒有看出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以后會不會這么優(yōu)秀呢?如果女兒成了一群大樹中間的一棵小草,如何能夠吸收到陽光雨露呢?有時候她也想退出這種群,但又覺得不能夠退出,在這樣的進退兩難之中,不知如何取舍。
在這樣一個快時代,人人都在搶跑,我若慢悠悠,孩子會落后嗎?我想這樣的困惑很多家長都有過。還有人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計算距離高考有6414天,這是一個多么焦慮的事情。
針對這樣一種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言論或思潮。今年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和《中國教育報》發(fā)起了一項調查。用了四大版面的篇幅,專門來討論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話題。
調查的結果中,大概有19%的家長說我是認同的,也有29.2%的家長是比較認同的,當然還有一半的家長是不認同的。
我們還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線?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還是幼兒園入學的那一天?還是小學入學的那一天?還是中學之后?或者就根本沒有起跑線?對這個問題,家長們其實意見也并不是完全統(tǒng)一。雖然大家的想法各異,但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jīng)成為很多家長育兒焦慮的一個起點。家長們都很愛孩子,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很多孩子并不為家長這樣的一種愛,或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來買單。
父母不恰當?shù)膼燮鋵嵤且环N“禍害”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一個豆瓣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我想光聽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覺得非常吃驚了吧?這個小組幾年的時間里就迅速聚集了數(shù)萬人參與討論。我覺得家長們都需要去看看這個群,會讓你對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家庭本來是我們人生的港灣,是我們最溫暖的所在,但是在這個群里面,家庭卻變成了世界上最沒辦法原諒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們的熱門話題,比如,“父母毀掉你心中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喪心病狂?!薄爸袊改甘侨绾伟涯銈兒⒆幼兂墒E?。”還有“從小到大,父母愛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我們家長并不是那樣去想的,但是很多的行為可能會在其中。
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曾經(jīng)這樣說過,他們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媽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們的確害了你。這就是我們需要討論的一個話題。為什么家長愛孩子,但是孩子卻感受不到,或者他們的感受和你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適得其反,我想給大家分享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我們一直在討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為什么這么說?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各方面的證據(jù)都可以證明,父母自身,包括父母的言行和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調節(jié)自身情緒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質量等等,都會對孩子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直接影響。比如有一個研究,把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成權威型、放縱型、專制型、和忽視型四種,去考察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滿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狀況。結果表明,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這三個指標的情況差異非常顯著。權威型的教養(yǎng)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滿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反之另外三種教養(yǎng)方法,都會導致孩子情緒和自尊方面的一些問題。
再比如,一個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院的院報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早期生活的經(jīng)歷,會對大腦產(chǎn)生永久的影響,會改變孩子的大腦體積和結構。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組,一組是正常組,一組是生活條件差的,比如吃不上飯、營養(yǎng)不良。還有兩組是教育缺失的,分為被父母打罵的,和被父母忽視的組。
研究結果表明,另外三個組對比正常組,孩子的大腦都有明顯的改變。大腦左側的杏仁核、左側和右側的海馬,體積都變小了。這意味著早期經(jīng)歷,對孩子的損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產(chǎn)生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根源,而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和親子互動模式產(chǎn)生的是永久性的影響。
我想起剛剛提到的“父母皆禍害”的小組里面,有一篇文章,讓我非常觸動。一個男孩說他的媽媽非常喜歡養(yǎng)植物,但總是在抱怨,別人家的植物長得很好,為什么她的就葉子上有黃斑,缺損而難看。但其實,他媽媽只有記得的時候,才會給植物天天澆水,忙起來就忘記澆水,所以總是養(yǎng)不好。他說自己的命運和植物簡直就是一樣的,媽媽忙起來,就放置他,忽視他,然后還抱怨他沒有別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時候,他媽媽摔碎了一盆植物,發(fā)現(xiàn)植物的根部長滿了不知名的蟲子,就說惡心死了。這個男生就說,我在想,是不是等我根部都爛掉之后,媽媽她也有相同的感覺?所以,父母抱怨孩子長得好不好時,更多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5+2=0的困惑
還有很多家長會說,孩子成長的前幾年,跟我相處得多。那上學了之后是不是就是學校負主要責任了呢?實際上,我們有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教育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在學校里接受一樣的教育,但是結果會不一樣,因為父母自身的狀況,家庭教育的狀況,會中介或者調節(jié)學校教育對孩子發(fā)生的影響。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學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在學校5天教育的成果,一回到家里,就蕩然無存了。比如,學校說要減負,盡量去減少布置作業(yè),但是我們家長說不行,學校作業(yè)太少了,所以我們要加負,要布置家庭作業(yè)。比如,在學校里我們培養(yǎng)孩子獨立,鼓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說:你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管,我們幫你做。再別如,學校里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展示不要怕犯錯,父母的做法卻是打擊孩子,你怎么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呢?這些矛盾都會導致學校教育的很多措施無法徹底落實,反過來影響教學效果。當然最可憐的是我們的孩子會無所適從。
另外,中國這幾年來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家長對學校開展的活動不理解,改革遇到很大阻力。比如,很多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有利的活動,家長認為會占用孩子的時間,因為孩子在外面報各種各樣的班。但這些班一方面會讓孩子們對學習厭倦,另一方面,還會讓孩子覺得沒關系,學校里的東西不聽,還有其他渠道去聽,這反過來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
所以,無論是從父母自身對孩子的直接影響,還是父母的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調節(jié)作用,都說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資源。
小麥粒要不要去突擊補習學漢字?這是一年級新生麥粒媽媽的困惑,讓眾多學媽學爸深有同感。對于學前必須認識幾百個字的入學“潛規(guī)則”,家長贊成和不贊成的聲音都有,但大部分不贊成盲目讓孩子提前學認字,認為不可“拔苗助長”。
贊成意見:
蕭山曹女士說,兒子在學前就認識千把字了,她認為孩子可以適當提前識字,“現(xiàn)在農(nóng)村幼兒園的孩子都有六七百個字可以認了,不過學習方法很重要?!钡芘勘硎?,千萬不能強制學習,當時她就是在家里到處貼上漢字卡片,孩子看到了就認一認?!斑@樣認字,對孩子沒有負擔,雙方都能接受?!?/p>
反對意見:
堅決持反對意見的安吉陳女士則告訴麥粒媽媽不用擔心,“我孩子上幼兒園時,認字、識圖能力都不強,讀一年級前一個字都不認識,還被老師批評?!标惻恳恢倍紝ψ约旱膬鹤雍苡行判模矝]因此讓孩子參加課外的任何培訓班,沒請家教。結果兒子越讀爆發(fā)力越強,高中時得過地區(qū)奧數(shù)二等獎,今年高考理科660分。陳女士說,現(xiàn)在兒子很驕傲自己有個快樂的童年。
孩子上學前比別人認識的字少,到底有多可怕,一名四年級孩子的媽媽江湖悠悠說,或許麥粒媽媽再過幾個星期就可以放寬心了,因為她家女兒也曾是個小麥?!?/p>
只需一學期,差距全抹平
我女兒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了,成績不錯,上學期期末還被評上了校三好學生。想當年上小學前,女兒的生活里就是玩,我們也從來不刻意讓她認字,直到上小學前的那個暑假,我們才猛然“醒悟”:萬一上學了人家孩子都能認很多字了怎么辦?那個暑假我們夫妻突擊給孩子認字、教a、o、e,結果效果奇差,女兒根本沒記住。沒辦法,開學時間一到,就只能讓她上學去了。
果然開學后發(fā)現(xiàn),孩子同班同學中,很多孩子都能認幾百個字,有的連書法班都上過了。開學不久去接孩子,發(fā)現(xiàn)班上有的孩子居然能把幼兒讀物上的一段話一字不錯地讀下來,還會看拼音,而自己孩子只能看看圖,拼音的感覺都沒有,我心里那個急啊。
但是后來我漸漸發(fā)現(xiàn),女兒并沒有遇到明顯的學習障礙,老師教的那些字,拼音啊,樣樣都能跟上,期中考試成績也沒有比那些認字早的人差。到了二年級第一個學期去開家長會,發(fā)現(xiàn)剛上一年級時頻頻被老師表揚的學生已經(jīng)“默默無聞”了。到了三年級,老師、學生都幾乎忘記了誰當年認字最多,因為認字已經(jīng)是小兒科,他們認的字幾乎一樣多,他們要學的太多了,生物、音樂、電腦、美術。成績好的真正開始“超車”,尤其有一個小男孩,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從來沒聽女兒提起過,但到了三年級卻成班上人人心服口服的“牛人”:無論語文數(shù)學,還是英語、電腦、音樂,樣樣“優(yōu)”,每天下午3點以后其他學生還加一節(jié)自習課,他卻被父母接走游泳去了——他還是體育健將,甚至連視力他都是全班最好的:兩眼都是5.2!這樣的孩子真讓同學佩服,讓所有父母羨慕。一次開家長會我偷偷問他媽媽:你們是不是幼兒園就開始教他語文數(shù)學了?哪知他媽媽說:“我們來上學的時候還沒認字呢?!焙髞砝蠋熣f,這個孩子學習習慣特別好,興趣濃。
有很多父母或許不放心,覺得孩子不提前學習要吃虧的,但作為過來人,我建議不要跟風。搶跑只能搶一陣,別透支體力、腦力。人生道路很長,關鍵看誰能笑到最后。
因長期和女性相處、玩耍,重慶市九龍坡區(qū)9歲兒童海海(化名)近來產(chǎn)生了當女孩的強烈愿望,并常偷偷作女孩子裝扮,被醫(yī)院診斷為系因性別教育不足導致的心理問題。對此專家提醒,家長應重視孩子的性別教育,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海海的母親李女士表示,因孩子的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海海平時多和媽媽、外婆等女性親屬生活,在學校也大多和女孩子玩耍。近來,李女士發(fā)現(xiàn)兒子經(jīng)常使用自己的化妝品,有時還偷偷將自己打扮成女孩子,并稱不愿當男孩。經(jīng)勸阻無效后,李女士只得帶孩子到醫(yī)院就診。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對海海進行檢查后表示,海海因長期生活在女性環(huán)境中,受女性潛移默化的影響產(chǎn)生了心理疾病,但目前還未發(fā)展成為易性癖,只需合理引導便可以恢復正常。
梅其霞教授提醒家長,此類心理疾病不可輕視,一旦治療不及時,孩子的性心理身份或性別意識可能嚴重傾倒,在成人之后發(fā)展為易性癖,屆時將很難治療。因此,家長平時應多注意孩子的性別教育,有意引導孩子和同性朋友交往。一旦孩子出現(xiàn)與性別相反的言行舉止,應盡快帶孩子就診,以幫助其消除心理問題。
喜歡《性別教育 您找到起跑線了嗎?》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工作計劃個別教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五條規(guī)定: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按照這一政策,現(xiàn)在學校普遍執(zhí)行的是截至8月31日年滿6周歲的兒童可以入學,而9月1日出...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影響力最大的,當數(shù)世紀之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所提的“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生物電子學專家,韋鈺有感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基于腦科學...
現(xiàn)在向您介紹幼兒園教案《數(shù)學綜合實踐活動《確定起跑線》教學反思》《數(shù)學綜合實踐活動《確定起跑線》教學反思》這是一篇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這是一節(jié)數(shù)學綜合實踐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
我若慢悠悠,孩子會落后嗎? 新學期剛開始的時候,我接到一封來信,是一位80后的媽媽寫來的,她說,女兒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讀小學三年級,她感覺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該何去何從。 這個媽媽的...
小麥粒要不要去突擊補習學漢字?這是一年級新生麥粒媽媽的困惑,讓眾多學媽學爸深有同感。對于學前必須認識幾百個字的入學“潛規(guī)則”,家長贊成和不贊成的聲音都有,但大部分不贊成盲目讓孩子提前學認字,認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