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當是積極的,而不是選擇壓抑孩子!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常進行溝通與交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使其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家長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何幫助不上進的孩子找回內在動力?”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我們先來分享一則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焙⒆觽兒芨吲d,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fā)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如果用獎勵會強化行為來解釋上面這個小故事,很難解釋得通。畢竟,孩子一開始什么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獎勵大家卻氣地不想玩了!
那怎么解釋呢?
這時不能不提到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Deci(右)和瑞恩Ryan(左)。他們創(chuàng)立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對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和一個模型
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如果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一、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
想象一下,你小時候參加興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愛你,完成不好就被他們嫌棄,你對興趣班還興趣得起來嗎?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兒子2歲多時,我從一個巧克力罐里拿出一個給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里摸啊摸啊,最后心滿意足地挑了一個出來。罐子里巧克力雖多,(在我看來)都長得一模一樣,沒有哪一個比其它的更大,他摸個什么勁呢?因為有選擇,是他自己決定的,爽?。ㄉ頌樾睦韺W工作者,后來明白過來了)。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體現(xiàn)。
挑巧克力這樣的小事還好,其它的可能就讓家長頗感困擾了,例如孩子彈琴坐姿和動作錯了,要糾正他他還不高興,怎么辦?我在寫了一段:
有時彈琴小鴻身體歪歪扭扭,媽媽多提醒幾次他也不高興。媽媽就用手機拍攝他彈琴,彈一遍,讓他自己看一遍,平時讓他坐正,他還嫌煩,有了錄像,他也想在鏡頭前面好好表現(xiàn),多彈幾次,他也發(fā)現(xiàn),坐得歪歪扭扭的時候彈得不如坐正時好聽,下次再讓他坐正,他也不會不高興了。
小鴻同時用左右手彈新曲子的時候,常常忘了換手,彈錯音,自己還沒發(fā)現(xiàn),媽媽忍不住馬上糾正,他嚷道說“彈琴又要看譜,換手很難,我都彈了好幾遍還不會”,媽媽說“剛學換手彈曲子是有點難,你還記得剛開始彈琴時你手勢常常錯嗎?后來練小貓?zhí)S的樣子,就學會了,彈得挺好”。媽媽和鋼琴老師商量了下,下次學琴時錄下了老師的示范彈奏,彈之前讓小鴻重聽一邊,一聽到音不對馬上可以停下來;一起看譜,在要換手的地方,讓小鴻自己畫上個記號;小鴻喜歡唱歌,媽媽找了很多首好聽的歌曲,比如《一閃一閃小星星》,在彈熟悉曲子的時候,他就能自己邊彈邊唱,彈錯了,慢慢再找回正確的音,媽媽也不干預只是在旁邊錄像,回看彈琴錄像的時候,他們還把找不到音因而唱走調的地方當做搞笑的橋段。
家長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和做法,滿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所謂教育,正在于這些難為之處吧。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由著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讓孩子有可以選擇決定的感覺。
家長如果用監(jiān)視(不相信孩子,試圖控制孩子,孩子缺少歸屬感和自主感,似乎總能感到身后那雙銳利的眼睛)、設定期限(”幾點彈完,我會來檢查效果的!“),社會比較(”你怎么總是彈的不如鄰居家的小明!“)等做法也都有損于孩子的自主感。而孩子是否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感和勝任感對內在動機的形成至關重要
三、勝任感:孩子覺得他能做到
例如,孩子玩網(wǎng)頁小游戲大部分是輸,為什么還愛玩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游戲提供了及時的反饋,即便結果可能輸了但孩子看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ㄉ洗瓮?80分,這次得了800分!勝任感提高了)
自我決定論認為: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從左往右)。反之,若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自主感得不到滿足,原有的內在動機也可能會轉為外在動機。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如何幫孩子找回注意力
在家長眼里,孩子的這些行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xiàn):
3歲的丁丁剛上幼兒園,老師反映他經常上課“神游”。老師講故事時,丁丁看上去是在聽,但眼神是渙散的,問他老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他說不知道。
4歲的璐璐,如果某件玩具或游戲,她玩得不錯,就會繼續(xù),但如果她玩得不好或不會玩,就會表現(xiàn)出不耐煩,馬上放棄,換個玩具玩。畫畫時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畫得很好會繼續(xù)畫下去,但大多數(shù)時候是畫到一半又重新開始畫。
6歲的樂樂,接受能力很快,玩具一玩就會,還能自己拆了再裝起來,但做什么都是一分鐘熱度。幼兒園老師反映他上課也不專心,老愛這里玩玩那里看看,有時還影響別的小朋友。
從心理學分析,孩子為什么會這樣:
對于丁丁,他還沒有形成有意注意力。3~4歲的孩子,無意注意依然占優(yōu)勢。剛剛上幼兒園的丁丁,還不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注意力(即有意注意),如果老師講的故事他不感興趣,他確實容易走神。家長可以針對丁丁的情況,有意識地訓練他在聽覺方面的有意注意。
對于璐璐,她只是還沒有學會堅持到底。4~5歲的孩子能夠自覺、有目的地將注意力指向特定的事物,開始觀察事物的細節(jié),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行為依然是全憑自己的興趣和心情,所以璐璐的表現(xiàn)起伏很大。針對璐璐的情況,家長需教她做事情前有所規(guī)劃,以畫畫為例,不是想到哪就畫到哪,而是畫之前大致想想自己要畫什么,多多鼓勵她把一件事做完,再去做別的。
對于樂樂,他更需要學習的是不打攪他人。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可以有計劃地、有目的地分配注意力來指行動,對于色彩鮮艷、形象鮮明、生動直觀的事物以及與他的經驗有關、符合他興趣的事物能加以注意。樂樂的情況和丁丁不同,樂樂上課不專心,很有可能是因為老師講的內容,樂樂覺得太簡單,所以他就沒興趣聽了。遇到這種情況,引導的重點在于讓樂樂明白,上課時不能影響其他小朋友。
你有沒有總是覺得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在抱怨孩子之前,先來看一個數(shù)據(jù):據(jù)紐約一家研究機構統(tǒng)計,一位員工平均每天在工作時用來隨意打電話、查看電子郵件、回復即時對話、流連在微博上的時間要占到上班時間的28%。調研結果還說現(xiàn)今社會影響注意力集中的因素太多了,成人的注意力在日益渙散。一面是自己在工作中經常分神,一面卻對孩子注意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不是有點不公平?那就別再指責孩子!行動起來,和孩子一起把注意力找回來。
對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要求要合理:
1.學齡前孩子注意力可持續(xù)時間比你想象的要短:3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度平均為9分鐘,4歲為12分鐘,5歲為14分鐘。所以你的要求別超過了孩子現(xiàn)有的能力。
2.學齡前孩子的生理發(fā)展決定了他的注意力不夠穩(wěn)定。這一時期有意注意尚在形成階段,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往往交替摻雜在一起。因此,孩子的注意力不夠穩(wěn)定,范圍比較小,他還不會“指揮”自己的注意力,分心后不能馬上又回到原來注意的對象上。
3.學齡前孩子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響,如果你需要他在某段時間集中注意力,就要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避免刺激和干擾的環(huán)境。
4.學齡前孩子還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他不感興趣、超出他能力的事情上,如果你要求4歲的孩子反復寫拼音、做算術,他很有可能表現(xiàn)得散漫,甚至煩躁。
引導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親子游戲
找積木
效果:鍛煉聽覺注意、視覺注意和動作注意
1.準備若干塊顏色不同的積木,在家里有一組抽屜的柜子前放好。
2.家長扮演木偶對孩子發(fā)出指令,“請把綠色的長方形積木裝進第二個抽屜里”,“把紅色的圓圈積木放進第一個抽屜里”。
3.孩子放好后,請他把積木找出來,找的時候一次只找一塊,這樣孩子就需要調動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4.孩子和家長互換角色來玩,可以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小貼士:可以用球、娃娃等玩具代替積木。一開始物品可以少幾樣,根據(jù)熟練程度再慢慢增加玩具數(shù)目。
什么東西不見了
效果:鍛煉視覺注意力
1.在桌上擺放幾件玩具,如布娃娃、玩具熊、小皮球、積木。
2.讓孩子說出玩具的名稱,并在短時間內記住。
3.讓孩子閉上眼睛,家長拿走其中一樣或幾樣玩具,再讓孩子睜開眼睛,問他:“什么東西不見了? ”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憶。
4.家長和孩子互換角色玩,這個游戲和找積木一樣,可以鍛煉孩子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抗干擾。
畫地圖
效果:鍛煉視覺注意
1.散步時,家長和孩子一起指出沿途看到了什么,比如好朋友的家、水果店、郵局、超市、花園等建筑物,告訴孩子回家后我們要把散步時的路線圖畫下來。
2.回家后,鼓勵孩子畫一張散步時的地圖并注明沿途標志物。
3.孩子畫的同時,家長也一起畫,等孩子畫完后,和孩子的地圖相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小貼士:這個游戲適合6歲左右的孩子玩,為了降低難度,可以先從畫小區(qū)平面圖開始。
穿木珠
效果:鍛煉視覺注意和動作注意
1.準備各種顏色的小木珠十幾顆和兩根細繩。
2.家長一手拿小木珠,一手拿線,邊穿邊說:“看小木珠上有個小孔,線從這頭穿進去,從那頭穿出來,一個一個穿起來,變成一串小手鏈,套在手腕上,真好看!”
3.讓孩子自己動手穿木珠,孩子穿的過程中,家長在一旁要多多鼓勵。
4.如果此時孩子已準確認識了紅、黃、綠等顏色,還可把各種顏色的木珠分開,按一定的規(guī)律將同顏色的兩顆或三顆穿在一起,或一顆一顆間隔著穿。媽媽先穿好一串顏色間隔開的珠子,讓孩子模仿,穿出一串相同顏色間隔的珠鏈。
投球入瓶
效果:鍛煉視覺注意和動作注意
1.準備兩個瓶口較小的玻璃瓶以及幾十個彈珠。
2.讓孩子把彈珠放進瓶子里,越快越好。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家長和孩子一起比賽。
3.如果孩子進行得很順利,可增大游戲難度,如選擇瓶口更小的瓶子,改用勺子舀彈珠來代替用手投放。
信心是人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能有效地面對各種挑戰(zhàn),并發(fā)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體力,或是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也會缺乏在各種能力發(fā)展上的主動積極性,而主動積極性對刺激人的各項感官與功能及其綜合能力的發(fā)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導向成功的第一要訣?!币粋€充滿自信心的孩子,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于嘗試,樂于面對挑戰(zhàn);相反,一個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態(tài)度,往往是退縮、畏怯、悲觀、被動,不善與人交際,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凡事依賴,猶豫不決??梢娮孕判膶⒆拥男闹浅砷L和人格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的: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疤痤^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里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么”……假如每一個中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tài),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
可見,家長有必要在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的問題上多下點功夫
導致孩子自信水平下降的家庭原因
許多父母常常以學業(yè)成績來衡量孩子,如果孩子的成績達不到父母心目中的理想,不是責備就是埋怨,甚至打罵,這樣一來,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挫折感,漸漸地會心灰意冷,甚至喪失自信心。以下列舉幾種家長常會使用的錯誤的教育方法,因為他們會深深的傷害孩子,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家長們應對照自身,避免陷入教育的誤區(qū)。
1.批評太多,吹毛求疵
孩子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會不停的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yè)漏寫,在家弄亂房間、弄壞父母心愛的擺設等等。于是,父母的責備聲便不絕于耳,“上課不認真聽講,考這樣的成績,將來只配撿垃圾?!薄霸龠@樣下去,將來看你怎么辦?”“你趕緊出去玩,我剛整理好的房間被你弄成這樣?!边@些我們隨口說出的話讓孩子手足無措,一點點地吞噬著孩子的自信。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往往讓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吹毛求疵。孩子在玩耍的時候無意弄傷了別人,一次考試成績下降等等,對于這些過失,家長往往過分在意。
還有許多家長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攀比,恨不得將所有孩子的優(yōu)點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一個人身上。這種脫離實際的幻想,當然實現(xiàn)不了,于是,孩子常常挨罵:“你真笨”,“你怎么樣樣不如別人”,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臟話,都能從家長的嘴里說出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又怎能培養(yǎng)出有自信心的孩子來呢?
2.很少與孩子平等交流,很少注意聽孩子說話
每一位家長在社會、工作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占用了自身大多數(shù)的時間,耗費了大部分的精力,回到家中給孩子的往往是滿臉的倦容和渾身的疲憊。同時,家長常常以“沒時間,太累了”為借口,很少與孩子交談,以“你那么小,懂什么?”為理由,很少注意聽孩子說話。即使與孩子交流也往往是家長式的,而非平等的、朋友一樣的交流。父母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卻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3.常常失控地大發(fā)雷霆
所有的父母,即使是最好的父母,偶爾也會對孩子動怒。然而,常常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認為發(fā)脾氣是處理情緒的方法,同時也喪失了用別種方法處理挫折感的自信。在外人面前(如老師、朋友、孩子的同學)對孩子大發(fā)其火,對孩子自信心的殺傷力無疑是最強的。
4.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處處表現(xiàn)出不自信,與父母的過多束縛和限制有密切的關系。如果父母限制過多或包辦代替過多,就會使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變小,剝奪孩子自我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機會,同時剝奪的還有孩子的自信心和他們以后的成功機會。初為父母難免犯錯,同樣的,成長中的孩子也會犯錯,做父母的在保護孩子及讓孩子面對挑戰(zhàn)、克服難題之間必須拿捏得準。關鍵在于父母必須給孩子足夠的保護,使孩子有安全感,但保護不能過度,否則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沒用。
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不斷探索、不斷取得進步的前提下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培養(yǎng)自信心
1.尊重孩子的人格,避免不合理的對比
尊重孩子人格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也不分是優(yōu)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家長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xiàn)問題時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家長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長和老師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澳銢]出息”,“你不可救藥”,“你的腦子是豬腦子”,“我對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這德性,就不該生你”,“你把我的臉都丟光了”……這些話應該從家長的語言里永遠消失。
打孩子最傷害孩子的自尊,任意懲罰孩子也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請家長記住,切不可為了自己的尊嚴,傷害孩子的自尊。
家長切記,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比。別忘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比出的往往是孩子的挫敗感和失落感。
2.積極鼓勵,善于表揚
家長要善于運用鼓勵法去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鼓勵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接受鼓勵而產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長內容,是父母應時刻關注的步驟。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景,孩子看到媽媽洗衣服,就想幫忙,媽媽大聲叫道:“你不會洗的,最好讓我來洗,有這時間快去看會書!”媽媽無意中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其實當孩子有這樣的愿望時,可以安排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家長買菜、拖地等,既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又提供給他們鍛煉的機會。等他們完成了這項工作以后,內心一定會很興奮,這一點一滴對增長孩子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F(xiàn)在的許多父母意識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見,認為孩子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某些事情。只有到達某一個年齡階段,才能做某些事情,但是往往孩子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實際上是父母人為地推遲了他們學會本領的時間。而且最關鍵的是,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減弱他們的進取心,這種消極影響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自信不僅來源于家長的鼓勵,更重要的是孩子對自我的肯定和認同。所以,家長在鼓勵孩子的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贊許,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和長處,使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不是終日懷疑自己。
3.教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法
對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自卑感強的孩子,在不斷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們閃光點的同時,要教育他們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不會被困難嚇倒”……
4.讓孩子感受自己的能力,勇于挑戰(zhàn)
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干一些事情。除了采納孩子的建議外,還可引導孩子做對家庭、對別人有益的事,哪怕是只讓孩子種種花草,買買東西。
激勵孩子做某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父母要從日常生活入手,適時、適宜地提出他們力所能及或稍微克服困難就會獲得成功的要求,給予其獨立鍛煉的機會,才能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建立真正的自信心??朔щy、取得成功是自信的必然結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項任務、學會某項技能、取得某種成績,都屬此例。這里要注意的是,在激勵孩子做某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時,不要只是誘之以物質,最好把他們作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榮譽心來激發(fā)他們,這樣才能保持激勵的持久和深入。
5.堅定目標,放飛夢想
要讓孩子能夠真正對自己充滿信心,家長還要不斷引導孩子擁有堅定的目標、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孩子的志向越高,就越容易成為自信的人,而孩子的自信心也正是在不斷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旦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他都不會再瞻前顧后、猶豫不決。
如果家長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xiàn)無法幫助孩子重塑自信,需要及時地求助心理老師的幫助,讓孩子在專家老師的一對一輔導之下更好地提升自信心。
說到懶散,就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做事拖拉,做事沒有效率,那自然就是看不到好的結果。其實,生活中也不泛有太多形為“懶散”的朋友,往往這類朋友融入社會后,很難與身邊的朋友達成共識,更別說在工作中嶄露頭角了。
懶散是個特別壞的毛病,如果孩子懶散的話,就有可能給他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必要麻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三心二意,不能在老師指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懶散而造成的。
那么,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呢?身為家長我們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即時伸出援手,幫助孩子引領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1.父母當然要設法一一克服。
當然,孩子維持集中力的時間會隨著年齡成長而遞增,因此對于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兒的學習要以游戲的方式來帶動,引發(fā)興趣以增長集中時間。
2.在培養(yǎng)孩子興趣方面,父母除了慎選玩具外,還要注意配合孩子的需要與發(fā)展,假如玩具超出孩子的能力或太簡單,他就不會感到興趣,更不能培養(yǎng)注意力了。
3.要轉移孩子對于游戲的注意,專注于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視和參與孩子的學習,讓孩子感覺到只要專心完成一份工作或作業(yè),即會有肯定與鼓勵。比如能堅持完成某項任務,就給以小紅花的獎勵,孩子心中有了“任務”或是期盼的“目標”,就會克制自己。當孩子產生做的意愿,注意力也自然轉移,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也就能培養(yǎng)出專注的態(tài)度。
4.父母在孩子學習時,盡量避免環(huán)境因素干擾、分散其注意力。
如學習的房間不能布置得過于花哨,父母看電視、聽音樂、與客人談話的聲音太高,都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饑餓、吃得過飽、疲乏也是導致兒童注意力渙散的最常見的原因。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睡眠,不可放任兒童無休止地看電視。
5、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的游戲。
比如看圖找缺失部分(剪刀只有一扇刀片,兔子只有一只長耳朵、汽車少一個輪子等)、四人轉圈搶坐三只椅子、“三猜一”或“四猜一”(桌子先放三件玩具或四件玩具,讓他看一分鐘,然后蒙上眼睛拿走一件,打開他的眼睛,讓他看少了哪一件)等。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經常練習一些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體育活動。如果孩子能夠熟練地在平衡木上走動,或者玩滑板時,可以在他玩的同時,訓練他接投給他的球,這樣既訓練其動作,又訓練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1. 作為家長要“身懶心不懶”。
通過談話、講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并賦予孩子一定的“責任”。 美國家庭會給孩子灌輸Responsibility(責任感)的問題,比如大孩子可以做babysitter(臨時照顧幼兒者),幫助照顧小寶寶;家里制定一個Chore Challenge(家庭事務挑戰(zhàn)),分配給孩子一定的家務活。
2. 幫助孩子制定目標,與孩子一起忙碌起來。
研究證明忙著的人比懶著的人更快樂,但是沒有目標的瞎忙所帶來的罪惡感,會扼殺快樂。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建設性的目標。比如給孩子制定“6點鐘起來晨讀”的目標,第一周先克服賴床的習慣,第二周在平時起床的時間上早起5分鐘,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礎上再早起5分鐘,依此類推。在孩子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對孩子有信心和耐心,幫助其一步步完成目標,讓他享受目標達成的成功與喜悅。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3. 保持孩子情緒上和體力上的活力。
在學習的時候,可以采取“分段學習”的方式,學習半小時休息十分鐘;采用問答的方式整理資料,避免孩子一個人學習的時候打瞌睡。 這一點,美國老師就做得很好,比如在上課的時候,她們特別注意和孩子的交互,常常是將小朋友們聚攏過來,坐在地上,姿勢隨意,坐著也好,趴著也罷,這種方式交流起來特別自然,就像和朋友自由交談一樣。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積極性都很高!
4. 制定學習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
根據(jù)自家孩子的實際能力,與孩子協(xié)商共同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及獎懲措施,并嚴格按照計劃來執(zhí)行每一項??梢灾谱饕粋€列表,然后每個星期把做得事情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讓孩子感受有效利用時間所帶來的成就感及獎勵。如果沒有按照計劃做事,也務必根據(jù)設定對孩子進行懲戒。
5. 讓孩子承擔懶散的后果。
當孩子因為惰性出現(xiàn)了如起床晚了,來不及吃飯、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幫助孩子找借口,而要讓孩子自己承擔懶惰的后果,體驗這樣的“挫敗感”才能讓他自我反省,記住教訓。
這就是因為讓孩子承擔了后果,才能改變他懶散的生活習慣! 其實,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就勤了。 “懶”不是不作為,而是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父母需要的只是提供環(huán)境,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說對不?
小編的話:其實,有時候孩子懶散是受到外界影響的干擾,一般當孩子在家做作業(yè)時,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可以思考的環(huán)境,還有和孩子一起玩的小伙伴的形為也很重要。
本來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較低,再加上家長疏于管教的話,就更加錯失了教育孩子的良機。身為家長我們應該隨時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不好的形為習慣時,一定要即時加以更正引導。
多動癥是一種以注意集中困難、行為沖動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癥狀的精神病綜合癥。這種病的發(fā)病年齡多在2~18歲,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動癥的兒童的表現(xiàn)會隨著年齡、所年環(huán)境和周圍人的態(tài)度的不同而有差別,一般表現(xiàn)為:
1.活動過度
大多數(shù)多動癥患者從小就表現(xiàn)得興奮多動,不能靜坐。進入學校以后,由于受到各種限制,多動癥狀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在課堂上不能安靜聽課,他們搖椅轉身,離開座位到處走動,叫喊或講話,挑逗別人,影響課堂秩序。放學后到處亂跑,喜歡翻東西,經常在大人談話時插嘴和干擾大人活動,不愛惜圖書和玩具。
2.注意集中困難
多動癥患兒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到某種事物上,特別是在課堂上不能專心聽講,注意渙散,容易受環(huán)境的干擾而分心,在課堂上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視發(fā)呆。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記不住,做作業(yè)時粗心大意,邊做邊玩,隨意涂改,作業(yè)拖拉,很難按時完成。
3.任性沖動,情緒不穩(wěn)
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患兒往往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產生過分的情緒反應,容易激怒或情緒沖動,脾氣暴躁,因此,往往會因微小的刺激而發(fā)生危險的舉動和破壞行為,常與同學爭吵或打架,或者無故在教室中亂喊亂叫等。
對有上述表現(xiàn)的孩子,家長應該引起注意,請教專家加以診斷和治療。對已患有多動癥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去幫助孩子:
1.藥物治療
只有當多動癥較為嚴重地影響孩子的學習,干擾家庭及學校秩序時,才需要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必須遵醫(yī)囑。常用的藥物有哌醋甲酯和匹莫林。
2.環(huán)境治療
通過改變父母、教師及社會對患者的態(tài)度來改善環(huán)境,達到治療效果。這包括以下幾點:
(1)明確疾病性質,正確加以對待。父母應認識到多動癥是一種疾病,應設法了解病因,積極尋求治療,而不應采取粗暴、歧視、冷淡、責罵、懲罰等措施,這樣做不僅會加重病癥,而且會加重患兒的自卑、憂慮、孤僻或反抗心理。
(2)逐步矯正多動行為。應逐步減少孩子的多動行為,而不應訂立過高的目標,馬上要求他們變成安靜的乖孩子。過分的要求只會導致彼此間的關系緊張。
(3)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社會活動,使他們能有機會渲泄過剩的精力。
(4)鼓勵孩子的安靜行為,用口頭表揚、鼓勵等強化方法逐步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能靜坐、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做事的習慣。
(5)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該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按時作息、起居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并從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培養(yǎng)他們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習慣,例如,吃飯時不看電視等。不遷就孩子的某些興趣,例如,不能無限制地讓他們長時間看電視或電影等。
(6)消除家庭中導致多動癥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緊張因素,協(xié)調家庭關系,緩和家庭氣氛,防止因家庭因素使孩子心神不寧、焦慮緊張和興奮。
(7)規(guī)矩簡單、明確。對這類孩子進行要求的要點,是防止他們的魯莽行為損傷自己或危害別人,因此,所訂的規(guī)矩能達到這種目標就行,不宜制定過多的清規(guī)戒律。
(8)恰當對待。父母既不能歧視、責罵或毆打他們,也不能以“病”為借口而過分遷就,使他們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嚴格要求。父母要主動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的聯(lián)系,相互反饋信息,共同促進患兒的好轉。
3.心理治療
父母要請有關專家對孩子進行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
對于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當他們剛剛走出家庭,試著與家庭之外的同齡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時,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恐懼心理,而在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學會正常地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一些父母在帶著孩子見到自己的朋友時,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打招呼或在自己的要求下打招呼,他們就會當著朋友的面指責孩子不聽話,或者自嘲地說:“我孩子太內向,見到陌生人不敢開口”。
事實上,孩子在3~5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內心的自尊心就已經萌芽了,如果父母總在外人面前指責、抱怨孩子或者說孩子“太內向”,一方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還會使孩子的性格過早地定型。例如,如果孩子總聽到父母認為自己“很內向”的評價,他就會逐漸認同父母對自己的這種評價,并以此作為自己見到他人不打招呼的理由,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可能會越來越內向,人際交往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差。相反,如果父母多鼓勵、肯定孩子,幫助孩子學會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孩子才能有信心與他人接觸。
一般來講,由于內心恐懼感的存在,在3~5歲年齡左右的孩子大多都不愿意主動與他人接觸,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加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鼓勵,以此來獲得足夠的信心。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將人際關系的基本技能教給孩子,幫助孩子學會人際交往呢?
第一,切記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際。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或者小學以后,父母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人欺負或者去欺負別人,是否能夠交到朋友......然而有一些父母,當孩子在交際方面的狀況不盡如人意時,就會幫助孩子去交際。例如,父母買了好吃的送給孩子的同學,讓他們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當孩子與同學出現(xiàn)矛盾和摩擦時,親自出面去幫孩子擺平......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可能會讓孩子擁有朋友、不受欺負,但是一旦面對新的環(huán)境,孩子還是不明白如何與他人交往。事實上,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們不能采取“越俎代庖”的辦法,而應針對問題,告訴孩子應當怎么做,不要代替孩子去做,讓他們通過自己一點點的嘗試和摸索,逐漸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第二,向孩子傳達與他人分享的思想。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總是愿意和為人慷慨大方的人做朋友,在孩子們的世界也是一樣。因此,努力讓孩子變得大方,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才能使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們也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分享的實踐機會,例如,當家里只有一個水果時,父母們可以讓孩子來分配這個水果給誰吃,并借此機會向孩子傳遞分享的理念,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可以不必強迫分享。
第三,“察言觀色”等交際知識不需刻意地向孩子教授。例如,父母們經常這樣對孩子說:“當別人主動熱情地跟你聊天或者送你小禮物時,說明這個人非常愿意和你做朋友;當別人在為某些事心煩,或者表現(xiàn)出不高興的神情時,盡量不要與他開玩笑,這會使他們越來越煩”;有的家長在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之前就告訴孩子“在別人家不能大聲講話,不能隨便翻別人家的東西,進每個房間都要得到主人的同意”等等。想通過這些語言讓孩子逐漸掌握交際技巧,學會禮貌待人。這些語言聽起來沒有錯誤,但當家長通過這種方式教孩子判斷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時,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過于細膩敏感。更好的方式就是言傳不如身教,家長自己先做到,就能影響到孩子,在恰當?shù)臅r間跟孩子不斷確認好的交際方式,經??洫労⒆幽硞€做得好的方法,以此柔和的教育方式,向孩子腦中輸入正面交際信息。
人際交往是兒童的一種基本能力和需求,而3~5歲正是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父母有意識地傳遞給孩子一些交際的技巧,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給孩子以信心,他們很快就能擁有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擁有自己的好朋友。當然,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個人天性,對于偏內向型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接納,不要過分強求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主動,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健康、快樂、自由地成長。
常有這樣的場面發(fā)生:人來人往的大商場里,有小孩子賴在玩具柜臺前哭鬧,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煩意亂地“賞”孩子一記巴掌;賓客滿堂的時候,孩子卻倒地撒潑,一屋子人尷尬之余,父母把孩子拖進了小房間,關起了“禁閉”……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眾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縱容和溺愛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面對孩子越來越多的要求和日漸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來拒絕孩子的時候了。
不同年齡的孩子 不同的拒絕招式
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當然也有不同的拒絕招式。
0~2:直截了當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功能還不完善,如果父母對他講比較復雜的道理的話,孩子可能會聽不明白。
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應采取的拒絕方式是直截了當?shù)捏w驗式。如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或是對他搖頭。當孩子有危險舉動,例如去拿打火機玩的時候,父母就要馬上制止,甚至可以給寶寶一點小苦頭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點心等。
2~4:冷處理
2~4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第一個“反抗期”。這個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叛逆性十足。對這個時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盡量避免采用強硬的處理手段。
“冷處理”是對付這階段孩子不錯的辦法。當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再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眾場合撒潑的話,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進行冷處理。這樣做對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護作用。
4~6:講道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處于一個過渡期,正從“自我中心”發(fā)展到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事物。同時,孩子在語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當?shù)奶岣摺?/p>
父母這時就可以采取“講道理”的方式來同孩子溝通了。坦白而簡單地向孩子說明為什么不能這么做,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果,來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別對孩子說謊或說得模棱兩可。
“冷處理”的方式也同樣適用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冷處理之后再曉之以理,最后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愛的表達來撫慰他。
不同氣質的孩子 不同的拒絕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氣,爸爸媽媽也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獨特的氣質,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拒絕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興奮的寶寶──強制休息片刻法
對過于興奮、聽不進勸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另一個場所,讓他脫離使他興奮的環(huán)境,兩眼冷靜地看著他,強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寶寶──轉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這樣,孩子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膽小而又依賴的寶寶──輕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覺,纏著媽媽,你不妨問他:“媽媽明天還要上班,你覺得媽媽累不累?”“你該怎么做呢?”
好勝心強的寶寶──激將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讓拒絕變成鼓勵。如:孩子不愿打針,父母可以說:“奧特曼連怪獸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針。小明呢?”
父母的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樹立規(guī)矩的過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威信來。
父母對孩子的拒絕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為今天心情好,便縱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對孩子嚴格一些。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絕不是因為金錢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動,它是一個讓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對行為規(guī)則進行認識的教育機會。
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樹立行為規(guī)則,一開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斷點撥、刺激;時間長了,在父母的拒絕過程中,孩子便能學會自我控制,提升內省智能,從被動接受外界的教育內化為自律、自覺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開始便明確規(guī)定孩子睡覺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貫徹執(zhí)行,孩子自然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說“不”之前,請先自我反省
當你急急忙忙拒絕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請省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
有沒有以身作則
例如,帶著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聲談笑,卻要求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好,不要到處亂跑。試想,孩子會聽你的嗎?
所訂的標準是否合理
例如,當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練鋼琴時,請先想一下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經超出他的承受范圍了。
有沒有尊重孩子
父母的尊重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所以盡量不要當著許多人的面拒絕孩子。
(1)生活范圍小。有的孩子從出生只在很小的范圍內活動,不常與外界接觸,使孩子認生。 (2)教育方法不得當。如當孩子不聽話時,成年人就恐嚇孩子,使孩子產生恐懼感,失去安全感,從而膽小。
(3)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限制過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別動,看,摔了!”;孩子摸摸掃帚,大人就說:“扎著你,多臟,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從而膽小。
膽小的孩子,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創(chuàng)造性也差。因此,應培養(yǎng)教育小兒不該做的事不做,應該做的事就要勇于嘗試,不要傷害孩子的探索精神。解決孩子膽小問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擴大孩子的眼界,使之多接觸生人,多認識世界。
(2)讓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還可以和稍大一些的小朋友玩,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3)鼓勵小兒的探索與嘗試精神。不要一個勁兒地發(fā)布禁令,這也不行,那也不許。
(4)在生活中不要恐嚇孩子。
孩子之間的友誼是在共同活動和交往中逐步建立和深化的,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培養(yǎng)友誼。
1.創(chuàng)設交友環(huán)境,使孩子在與伙伴在交往中產生友誼。
多數(shù)孩子是很樂意與同齡伙伴相處的,家長應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帶領孩子到親友、鄰居、同事家去做客,讓孩子與同齡的伙伴一起游戲。也可以請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家長可在家里提供游戲場所,購置一些圖書、玩具,組織好們們一起游戲和活動。如果有條件,應讓孩子盡早入幼兒園,結識更多的同伴。孩子有了朋友,一起游戲,共同歡樂,互相依戀,密切了關系,也就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2.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使伙伴喜歡與其交往、友好相處、保持友誼。
孩子往往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在與同伴交往中常常會“碰壁”。如到鄰居家玩,說話不懂禮貌,不聽鄰居家大人的話,還亂翻抽屜,引起伙伴反感,不愿與其交往。邊就需要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督促他們改正壞毛病,告訴孩子在交友中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并加以訓練和指導,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這樣,他才會受到伙伴的歡迎。
3.引導教育孩子珍惜、發(fā)展友誼。
孩子們在一起斗嘴吵架是難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當孩子間發(fā)生了爭吵,成人要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不要為此而杜絕孩子間往來,要采取勸解的辦法加以疏導,切不可袒護一方;要幫助孩子多從自身尋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要讓孩子主動去賠禮道歉,鼓勵孩子與伙伴和好;還要教育孩子多關心幫助伙伴,當孩子的伙伴生病時,提醒孩子主動去關心探望。要讓孩子將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教育孩子尊重、體諒伙伴,交往中要不怕吃虧不要處處占上風;還可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有意義的互贈禮品活動,如畫一幅美麗的畫,自制一個小玩具送給好朋友,從而不斷發(fā)展孩子之間的友誼。
4.關注孩子之間的友誼,并鼓勵孩子的好朋友來家中做客。
家長要誠懇地歡迎小客人,平時要多詢問孩子:“你今天與好朋友怎么玩的?”發(fā)現(xiàn)孩子某一點進步時,要及時地鼓勵和表揚。如孩子將好吃的食品與朋友一起分享,將圖書送給同伴看,就說:“這樣關心小朋友,你真是個好孩子!”父母的關注以及表揚和鼓勵,會大大激發(fā)孩子與同伴長期友好相處的愿望,促使孩子珍惜和鞏固友誼。
許多事實證明了,小時候培養(yǎng)的興趣往往為一生的事業(yè)奠定了基礎。有些做父母的對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們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去“規(guī)定”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學習興趣的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孩子,這樣往往會延誤孩子的發(fā)展。如果能夠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喜好,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把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
孩子學習做功課需要有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一張自己的書桌是必不可少的。把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就會使孩子對經常在書桌上進行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書桌要整潔,抽屜里要備有做各門功課所需的工具,這樣當他需要時,立刻就能找到,不會因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斷作業(yè),心生煩躁。書桌美觀舒適,孩子一有時間就會坐到這里開始他的學習活動。有的家長經常向老師反映到孩子在家做作業(yè)速度慢,經常做作業(yè)做到十一、二點,不知如何是好?當老師問及孩子在家怎樣做作業(yè)的時候,有的講孩子一邊做作業(yè)一邊看電視,有的一邊玩一邊做作業(yè),還有的一邊做作業(yè)一邊聽大人講話等等。這些原因都是造成孩子作業(yè)速度慢的因素。由于外界干擾大,孩子的精神難以集中。有大人在他身邊講話,就不能夠好好地集中精神做作業(yè),速度就會慢。無論什么原因,家長都必須消除可能影響孩子完成作業(yè)的干擾原因,給孩子一個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去學習。
鼓勵孩子獲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就感
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孩子一旦獲得成功,就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xù)學下去。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個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長應該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去制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動力去做,就會獲得成功。當他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時就會有興趣、有信心去實現(xiàn)下一個目標。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孩子就不斷取得進步。孩子樹立目標,建立方向,是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的。家長要耐心引導,具體幫助,使孩子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樂趣。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學會拼音和常用漢字后,可讓他們給外地的親戚寫封短信,并請求遠方的親人抽空給孩子回信,讓他們嘗到學習的實際效用,這樣能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孩子創(chuàng)造問題,增強其求知欲
孩子是學習的當事人,被迫學習,被迫考試,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生厭是可以理解的。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可以換一種方法,不是經常讓孩子去解答問題,而是采取讓孩子嘗試創(chuàng)造問題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會改變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而且會激發(fā)討厭學習孩子的學習興趣。
試著讓孩子創(chuàng)造問題,孩子會考慮什么地方是要點,父母也可以在指導孩子學習時以此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會對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覺得意的地方提出問題,這對父母來說,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較擅長,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如果堅持這種學習方法,孩子就會在平常的學習中準確地抓住學習的要求和問題所在。此外,這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滿足孩子的自尊心,學習自然會好。
家園共育《如何幫助不上進的孩子找回內在動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如何幫孩子找回注意力 在家長眼里,孩子的這些行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xiàn): 3歲的丁丁剛上幼兒園,老師反映他經常上課“神游”。老師講故事時,丁丁看上去是在聽,但眼神是渙散的,問他老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他說...
信心是人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能有效地面對各種挑戰(zhàn),并發(fā)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體力,或是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個缺乏自信心的...
多動癥是一種以注意集中困難、行為沖動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癥狀的精神病綜合癥。這種病的發(fā)病年齡多在2~18歲,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動癥的兒童的表現(xiàn)會隨著年齡、所年環(huán)境和周圍人的態(tài)度的不同而有差別,一般表現(xiàn)...
對于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當他們剛剛走出家庭,試著與家庭之外的同齡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時,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恐懼心理,而在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學會正常地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