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提前做好準備,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幼兒園的老師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們學到一些知識,大部分的教案都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教案有利于老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提供效率。幼兒園教案的內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我們的蝸牛朋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及簡單的生活習性。
2.能大膽提問和表達,樂于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fā)現。
3.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觀察記錄本
活動過程:
一、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孩子仔細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老師:我發(fā)現孩子們對蝸牛特別感興趣,你覺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背殼有什么作用?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蝸牛有牙齒嗎?它怎么吃飯的?
幼兒:蝸牛有腳嗎?如果沒有腳,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師的思考:孩子們提出來這么多有趣的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把蝸牛擬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體功能進行比較,想進一步了解蝸牛的身體特征和生活習性。!!而且這些問題還真的難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閱資料才能得到答案。綱要也指出:在科學活動中要讓孩子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我何不把問題又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呢)
老師:老師對小朋友提出的這些問題也很感興趣,那我們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觀察蝸牛,看看蝸牛五官到底在哪兒?再仔細觀察蝸牛的沒有腳是怎么走路的?我們要把自己的發(fā)現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觀察完后我們要一起分享,看哪個小朋友的發(fā)現最多。
二、幼兒觀察活動。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有意觀察和簡單記錄。
老師:孩子,你看到蝸牛的頭了嗎?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嗎?
幼兒:老師,我只看到一個背殼,沒有看到蝸牛的頭。
老師:那再等等看,可能蝸牛一會兒就會伸出頭來的。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把頭伸出來的時候頭上還有兩個小黑點。
老師:真的有,看仔細了,長在頭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趕快把它記錄下來吧。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白色的印子。
老師:真的,觀察得真仔細,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它的蝸牛爬過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條白色的印子呢?cnsjbj.cn
幼兒:好的。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真的把我們的菜葉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見它們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見它在那兒趴著,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時候就看見菜葉上有一個洞了。
幼兒:老師,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蝸牛的時候,它就把頭縮進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師:那趕快把這些現象記錄下來,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們是否有一樣的發(fā)現。
(由于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孩子們的觀察非常仔細和耐心,除了晨間活動我組織去觀察以外,個別孩子自由時間也去觀察,下午放學的時候也會去觀察,而且觀察一次都要持續(xù)很長的時間,還一邊觀察一邊和同伴說著自己的發(fā)現。)
三、梳理交流,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渠道解決其它問題。
老師:你們觀察到蝸牛是什么樣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長在哪兒?
請幼兒拿著自己的觀察記錄本上來和小朋友進行交流。
(幼兒有的畫出來一個圓形的貝殼,有的畫出來露出頭的蝸牛,還有觀察得更仔細的孩子還畫出了蝸牛貝殼上的一些花紋。幼兒普遍在露出的頭上畫了眼睛和嘴巴。觀察得細致的幼兒孩子頭上畫了兩個觸角。有的幼兒還和小朋友分享了蝸牛走路的動態(tài),爬著一動一動的就往前了)
老師:小朋友還有什么問題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來,看其它小朋友有沒有答案。
(孩子們提出了沒看到蝸牛怎么吃東西,怎么聽聲音,背殼有什么用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通過觀察也沒有得到答案。)
老師引導: 孩子們,你們提出的蝸牛怎么看、怎么聽、怎么吃東西的這個問題我也不太清楚,你們覺得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得到這些答案呢?
幼兒:上網查詢、問爸爸媽媽、看書。
老師:那我們就分頭去查資料,明天我們再來交流好嗎?
四、分享交流,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老師:你們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兒:我爸爸給我做網上查了的,我爸爸說蝸牛的視力很差,只能看一點點地距離。
幼兒:蝸牛走路的時候是爬著走的,它會分泌粘液,讓路濕一點,這樣爬著走就不傷身體了。那個白色的印子就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幼兒:蝸牛的背殼是保護的作用,它怕光和壞人,看到強光或者危險的東西就把頭縮進去。
幼兒:我媽媽說蝸牛有它們自己的語言,碰碰觸角就表示它們在說話了。
老師:小朋友都說出來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來我們給蝸牛朋友畫個像,把我們知道的都告訴別班的小朋友好嗎?
老師和幼兒一起制作展板:我們的蝸牛朋友。
活動反思:
教育內容的生成應基于孩子的問題需要。孩子們的在觀察蝸牛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說明孩子們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與幫助,這時如果老師視而不見,那么就會錯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通過對孩子問題的分析和思考,確定生成蝸牛這個主題的教育活動,我覺得能夠發(fā)展孩子的細致觀察能力,激發(fā)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大膽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師采取的行為策略應有利于孩子目前問題的解決和長遠發(fā)展的需要。在孩子們提出了有關蝸牛的若干問題之后,我采取了三個策略來解決問題。首先我選擇了采取了激發(fā)孩子仔細觀察這樣一個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fā)展細致觀察、帶著問題去觀察的能力,這樣的有意識的觀察是優(yōu)良的學習品質,對孩子解決目前問題和今后的成長非常有幫助。第二,我采取了讓孩子主動尋求答案的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fā)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的信息社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孩子們除了觀察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這一策略可以發(fā)展孩子用多種方法大膽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采取的策略是幼兒大膽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蝸牛有了自己的認識,產生了表達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這一策略。這一策略的產生是為了讓孩子在分享活動中充分表達和聆聽別人的答案,發(fā)揮同伴互助學習的作用,對發(fā)展幼兒語言傾聽與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有促進作用。這3個策略的解決既有利于目前問題的解決,又有助于幼兒的長遠發(fā)展需要。
教師隱性地指導是為了突出孩子主動地學習。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有關蝸牛的知識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通過觀察和詢問得到答案的,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孩子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進了幼兒的探究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在本次活動中,老師的作用是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了觀察和交流的平臺,發(fā)揮的是隱性指導作用,重在激發(fā)和調動幼兒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孩子體驗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感受其中的快樂。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小編推薦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我們的蝸牛朋友》及教學反思”,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及簡單的生活習性。
2.能大膽提問和表達,樂于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fā)現。
3.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觀察記錄本
活動過程:
一、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孩子仔細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老師:我發(fā)現孩子們對蝸牛特別感興趣,你覺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背殼有什么作用?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蝸牛有牙齒嗎?它怎么吃飯的?
幼兒:蝸牛有腳嗎?如果沒有腳,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師的思考:孩子們提出來這么多有趣的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把蝸牛擬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體功能進行比較,想進一步了解蝸牛的身體特征和生活習性。而且這些問題還真的難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閱資料才能得到答案。綱要也指出:在科學活動中要讓孩子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我何不把問題又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呢)
老師:老師對小朋友提出的這些問題也很感興趣,那我們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觀察蝸牛,看看蝸牛五官到底在哪兒?再仔細觀察蝸牛的沒有腳是怎么走路的?我們要把自己的發(fā)現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觀察完后我們要一起分享,看哪個小朋友的發(fā)現最多。
二、幼兒觀察活動。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有意觀察和簡單記錄。
老師:孩子,你看到蝸牛的頭了嗎?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嗎?
幼兒:老師,我只看到一個背殼,沒有看到蝸牛的頭。
老師:那再等等看,可能蝸牛一會兒就會伸出頭來的。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把頭伸出來的時候頭上還有兩個小黑點。
老師:真的有,看仔細了,長在頭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趕快把它記錄下來吧。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白色的印子。
老師:真的,觀察得真仔細,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它的蝸牛爬過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條白色的印子呢?
幼兒:好的。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真的把我們的菜葉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見它們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見它在那兒趴著,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時候就看見菜葉上有一個洞了。
幼兒:老師,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蝸牛的時候,它就把頭縮進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師:那趕快把這些現象記錄下來,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們是否有一樣的發(fā)現。
(由于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孩子們的觀察非常仔細和耐心,除了晨間活動我組織去觀察以外,個別孩子自由時間也去觀察,下午放學的時候也會去觀察,而且觀察一次都要持續(xù)很長的時間,還一邊觀察一邊和同伴說著自己的發(fā)現。)
三、梳理交流,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渠道解決其它問題。
老師:你們觀察到蝸牛是什么樣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長在哪兒?
請幼兒拿著自己的觀察記錄本上來和小朋友進行交流。
(幼兒有的畫出來一個圓形的貝殼,有的畫出來露出頭的蝸牛,還有觀察得更仔細的孩子還畫出了蝸牛貝殼上的一些花紋。幼兒普遍在露出的頭上畫了眼睛和嘴巴。觀察得細致的幼兒孩子頭上畫了兩個觸角。有的幼兒還和小朋友分享了蝸牛走路的動態(tài),爬著一動一動的就往前了)
老師:小朋友還有什么問題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來,看其它小朋友有沒有答案。
(孩子們提出了沒看到蝸牛怎么吃東西,怎么聽聲音,背殼有什么用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通過觀察也沒有得到答案。)
老師引導:孩子們,你們提出的蝸牛怎么看、怎么聽、怎么吃東西的這個問題我也不太清楚,你們覺得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得到這些答案呢?
幼兒:上網查詢、問爸爸媽媽、看書。
老師:那我們就分頭去查資料,明天我們再來交流好嗎?
四、分享交流,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老師:你們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兒:我爸爸給我做網上查了的,我爸爸說蝸牛的視力很差,只能看一點點地距離。
幼兒:蝸牛走路的時候是爬著走的,它會分泌粘液,讓路濕一點,這樣爬著走就不傷身體了。那個白色的印子就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幼兒:蝸牛的背殼是保護的作用,它怕光和壞人,看到強光或者危險的東西就把頭縮進去。
幼兒:我媽媽說蝸牛有它們自己的語言,碰碰觸角就表示它們在說話了。
老師:小朋友都說出來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來我們給蝸牛朋友畫個像,把我們知道的都告訴別班的小朋友好嗎?
老師和幼兒一起制作展板:我們的蝸牛朋友。
活動反思:
教育內容的生成應基于孩子的問題需要。孩子們的在觀察蝸牛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說明孩子們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與幫助,這時如果老師視而不見,那么就會錯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通過對孩子問題的分析和思考,確定生成蝸牛這個主題的教育活動,我覺得能夠發(fā)展孩子的細致觀察能力,激發(fā)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大膽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師采取的行為策略應有利于孩子目前問題的解決和長遠發(fā)展的需要。在孩子們提出了有關蝸牛的若干問題之后,我采取了三個策略來解決問題。首先我選擇了采取了激發(fā)孩子仔細觀察這樣一個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fā)展細致觀察、帶著問題去觀察的能力,這樣的有意識的觀察是優(yōu)良的學習品質,對孩子解決目前問題和今后的成長非常有幫助。第二,我采取了讓孩子主動尋求答案的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fā)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的信息社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孩子們除了觀察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這一策略可以發(fā)展孩子用多種方法大膽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采取的策略是幼兒大膽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蝸牛有了自己的認識,產生了表達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這一策略。這一策略的產生是為了讓孩子在分享活動中充分表達和聆聽別人的答案,發(fā)揮同伴互助學習的作用,對發(fā)展幼兒語言傾聽與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有促進作用。這3個策略的解決既有利于目前問題的解決,又有助于幼兒的長遠發(fā)展需要。
教師隱性地指導是為了突出孩子主動地學習。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有關蝸牛的知識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通過觀察和詢問得到答案的,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孩子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進了幼兒的探究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在本次活動中,老師的作用是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了觀察和交流的平臺,發(fā)揮的是隱性指導作用,重在激發(fā)和調動幼兒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孩子體驗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感受其中的快樂。
幼兒百科:蝸牛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qū)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關于“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我們的蝸牛朋友》及教學反思”的精彩內容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內容!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及簡單的生活習性。
2.能大膽提問和表達,樂于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fā)現。
3.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樂。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觀察記錄本
活動過程:
一、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孩子仔細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老師:我發(fā)現孩子們對蝸牛特別感興趣,你覺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背殼有什么作用?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蝸牛有牙齒嗎?它怎么吃飯的?
幼兒:蝸牛有腳嗎?如果沒有腳,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師的思考:孩子們提出來這么多有趣的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把蝸牛擬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體功能進行比較,想進一步了解蝸牛的身體特征和生活習性。而且這些問題還真的難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閱資料才能得到答案。綱要也指出:在科學活動中要讓孩子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我何不把問題又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呢)
老師:老師對小朋友提出的這些問題也很感興趣,那我們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觀察蝸牛,看看蝸牛五官到底在哪兒?再仔細觀察蝸牛的沒有腳是怎么走路的?我們要把自己的發(fā)現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觀察完后我們要一起分享,看哪個小朋友的發(fā)現最多。
二、幼兒觀察活動。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有意觀察和簡單記錄。
老師:孩子,你看到蝸牛的頭了嗎?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嗎?
幼兒:老師,我只看到一個背殼,沒有看到蝸牛的頭。
老師:那再等等看,可能蝸牛一會兒就會伸出頭來的。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把頭伸出來的時候頭上還有兩個小黑點。
老師:真的有,看仔細了,長在頭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趕快把它記錄下來吧。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白色的印子。
老師:真的,觀察得真仔細,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它的蝸牛爬過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條白色的印子呢?
幼兒:好的。
幼兒:老師,我發(fā)現蝸牛真的把我們的菜葉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見它們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見它在那兒趴著,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時候就看見菜葉上有一個洞了。
幼兒:老師,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蝸牛的時候,它就把頭縮進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師:那趕快把這些現象記錄下來,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們是否有一樣的發(fā)現。
(由于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孩子們的觀察非常仔細和耐心,除了晨間活動我組織去觀察以外,個別孩子自由時間也去觀察,下午放學的時候也會去觀察,而且觀察一次都要持續(xù)很長的時間,還一邊觀察一邊和同伴說著自己的發(fā)現。)
三、梳理交流,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渠道解決其它問題。
老師:你們觀察到蝸牛是什么樣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長在哪兒?
請幼兒拿著自己的觀察記錄本上來和小朋友進行交流。
(幼兒有的畫出來一個圓形的貝殼,有的畫出來露出頭的蝸牛,還有觀察得更仔細的孩子還畫出了蝸牛貝殼上的一些花紋。幼兒普遍在露出的頭上畫了眼睛和嘴巴。觀察得細致的幼兒孩子頭上畫了兩個觸角。有的幼兒還和小朋友分享了蝸牛走路的動態(tài),爬著一動一動的就往前了)
老師:小朋友還有什么問題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來,看其它小朋友有沒有答案。
(孩子們提出了沒看到蝸牛怎么吃東西,怎么聽聲音,背殼有什么用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通過觀察也沒有得到答案。)
老師引導:孩子們,你們提出的蝸牛怎么看、怎么聽、怎么吃東西的這個問題我也不太清楚,你們覺得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得到這些答案呢?
幼兒:上網查詢、問爸爸媽媽、看書。
老師:那我們就分頭去查資料,明天我們再來交流好嗎?
四、分享交流,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老師:你們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兒:我爸爸給我做網上查了的,我爸爸說蝸牛的視力很差,只能看一點點地距離。
幼兒:蝸牛走路的時候是爬著走的,它會分泌粘液,讓路濕一點,這樣爬著走就不傷身體了。那個白色的印子就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幼兒:蝸牛的背殼是保護的作用,它怕光和壞人,看到強光或者危險的東西就把頭縮進去。
幼兒:我媽媽說蝸牛有它們自己的語言,碰碰觸角就表示它們在說話了。
老師:小朋友都說出來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來我們給蝸牛朋友畫個像,把我們知道的都告訴別班的小朋友好嗎?
老師和幼兒一起制作展板:我們的蝸牛朋友。
活動反思:
教育內容的生成應基于孩子的問題需要。孩子們的在觀察蝸牛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說明孩子們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與幫助,這時如果老師視而不見,那么就會錯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通過對孩子問題的分析和思考,確定生成蝸牛這個主題的教育活動,我覺得能夠發(fā)展孩子的細致觀察能力,激發(fā)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大膽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師采取的行為策略應有利于孩子目前問題的解決和長遠發(fā)展的需要。在孩子們提出了有關蝸牛的若干問題之后,我采取了三個策略來解決問題。首先我選擇了采取了激發(fā)孩子仔細觀察這樣一個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fā)展細致觀察、帶著問題去觀察的能力,這樣的有意識的觀察是優(yōu)良的學習品質,對孩子解決目前問題和今后的成長非常有幫助。第二,我采取了讓孩子主動尋求答案的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fā)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的信息社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孩子們除了觀察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這一策略可以發(fā)展孩子用多種方法大膽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采取的策略是幼兒大膽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蝸牛有了自己的認識,產生了表達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這一策略。這一策略的產生是為了讓孩子在分享活動中充分表達和聆聽別人的答案,發(fā)揮同伴互助學習的作用,對發(fā)展幼兒語言傾聽與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有促進作用。這3個策略的解決既有利于目前問題的解決,又有助于幼兒的長遠發(fā)展需要。
教師隱性地指導是為了突出孩子主動地學習。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有關蝸牛的知識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通過觀察和詢問得到答案的,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孩子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進了幼兒的探究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在本次活動中,老師的作用是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了觀察和交流的平臺,發(fā)揮的是隱性指導作用,重在激發(fā)和調動幼兒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孩子體驗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感受其中的快樂。
幼兒百科:蝸牛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qū)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活動設計背景
學校地處山區(qū),幼兒經常在上學途中或學校的花壇里找小動物來玩,特別喜歡小蝸牛,經常找來蝸牛放在小書包里,于是我想培養(yǎng)幼兒從小熱愛科學,親近大自然的意識,利用家鄉(xiāng)現有的教具,和幼兒一起進行科學探究。
活動目標
1、認識身邊感興趣的小動物,了解小蝸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習性。
2、喜歡觀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的興趣,好奇愛問。
3、能通過收集、觀察、繪畫等多種活動進行探究,并學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簡單的猜想,能大膽與同伴交流。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有觀察蝸牛的興趣,能大膽交流自己的觀察發(fā)現。
2、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知道蝸牛對農作物的危害。
活動準備
1、活動前組織幼兒捉蝸牛,每人準備一個盛有蝸牛的昆蟲盒。
2、《學前班科學活動上冊》第1至2頁。
活動過程
一、觀察活動:蝸牛的外形特征。
1、幼兒自由觀察昆蟲盒里的蝸牛,并大膽說出自己的發(fā)現。
2、教師引導幼兒歸納小結蝸牛的外形特征。
提問:(1)蝸牛是什么樣子的?
(2)蝸牛的頭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長在哪里?它的觸角有什么用?捕捉蝸牛時,為什么常常看不見它的頭?
(3)蝸牛的殼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用?
(4)蝸牛的怎樣走路的?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么會有一條線呢?
二、討論活動:蝸牛的生活習性。
1、蝸牛喜歡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過冬天的?
小結:蝸牛生活在墻邊、草叢、樹根、葉子背面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教案來自:.)它喜歡吃綠色植物,特別是蔬菜。蝸牛冬天躲進殼里,用粘液封閉殼口,十分耐饑。由于蝸牛的腹足會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會留在一條白線。為了保護自己,它常常在頭縮進硬殼里。
三、談話活動:蝸牛的危害。
引導幼兒看《學前班科學活動課上冊》第1頁,了解蝸牛的危害。
四、游戲活動:幼兒學蝸牛爬。
五、畫一畫:我見過的蝸牛。
教學反思
活動前對幼兒已有的經驗估計過高,有的幼兒雖經常捉來蝸牛玩,但沒仔細觀察過。當談到蝸牛喜歡吃什么時, 對于老師而言也比較困惑,因為平時的司空見慣使我不再留心去觀察。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大膽猜想、分工合作、動手嘗試,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記錄,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發(fā)現了蝸牛愛吃實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啟示,從小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科學活動能力,培養(yǎng)愛觀察、善思考、勇探究、樂合作、勤表達等良好習慣,對其日后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班科學教案《我們的菠蘿朋友》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在觀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蘿的正確方法,通過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認識菠蘿的特性,幼兒在活中能仔細觀察、主動探索,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科學《我們的菠蘿朋友》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通過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認識菠蘿的特性。
2、在觀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蘿的正確方法。
3、幼兒在活中能仔細觀察、主動探索。
4、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菠蘿,一份削好的菠蘿。
2、菠蘿拼圖四張,觀察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回憶感知菠蘿的特征。
1、猜謎語
師:“今天我們小六班來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誰?”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猜謎,發(fā)現這種水果是菠蘿。
2、交流
師:你們是怎樣猜出它是菠蘿的?幼兒自由回答。
二、玩菠蘿,感知菠蘿外部特征。
1、玩菠蘿
幼兒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充分探索菠蘿的特征。
2、講菠蘿
幼兒講述自己的發(fā)現和感受,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字卡。
(菠蘿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葉子上有刺,葉邊有鋸齒,硬等)
3、削菠蘿
菠蘿為什么又重又硬?它里面到底藏著什么?(幼兒根據已有經驗猜測。)
請出水果超市的叔叔,當場示范削菠蘿――觀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蘿時,你發(fā)現了什么?
小結:因為菠蘿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來削。
三、吃菠蘿,品嘗菠蘿果實的味道。
1、泡菠蘿
師問:菠蘿削好了,我們可以吃了嗎?
為什么切好后菠蘿必須經鹽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蘿
幼兒品嘗,講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幼兒百科:菠蘿是熱帶水果之一。福建和臺灣地區(qū)稱之為旺梨或者旺來(?ng-lai),新馬一帶稱為黃梨,大陸及香港稱作菠蘿。有70多個品種,嶺南四大名果之一。
相信《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我們的蝸牛朋友》》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幼兒園教案,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大班科學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我們的蝸牛朋友》及教學反思”,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及簡單的生活習性。 2.能大膽提問和表達,樂于與同伴交流...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及簡單的生活習性。 2.能大膽提問和表達,樂于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fā)現。 3.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樂。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
活動設計背景 學校地處山區(qū),幼兒經常在上學途中或學校的花壇里找小動物來玩,特別喜歡小蝸牛,經常找來蝸牛放在小書包里,于是我想培養(yǎng)幼兒從小熱愛科學,親近大自然的意識,利用家鄉(xiāng)現有的教具,和幼兒一起進行科...
小班科學教案《我們的菠蘿朋友》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在觀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蘿的正確方法,通過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認識菠蘿的特性,幼兒在活中能仔細觀察、主動探索,快來看看幼兒園小...
活動設計背景 學校地處山區(qū),幼兒經常在上學途中或學校的花壇里找小動物來玩,特別喜歡小蝸牛,經常找來蝸牛放在小書包里,于是我想培養(yǎng)幼兒從小熱愛科學,親近大自然的意識,利用家鄉(xiāng)現有的教具,和幼兒一起進行科...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