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心得體會。
書寫優(yōu)秀的感言需要注意哪些呢?當我們結束一段旅程或者經歷一些事的時候。感言是記錄我們難忘的時刻的證明,感言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釋放情緒。欄目特意為你整理數學心得體會,相信你能從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內容!
20xx秋季學期我擔任六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傮w看,我能認真執(zhí)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xù)推進我?!白灾鳌獎?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一學期的實際教學中,我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為了克服不足,總結經驗,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層樓,現(xiàn)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如下總結:
一、轉變教學觀念,讓每個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
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學生要成為教學過程活動中真正的主人,這是現(xiàn)在教學改革的基本出發(fā)點,。作為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他們都是特殊的個體,都需要尊重、信任,也都有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從課堂教師語言,教學方法方式入手,嘗試放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fā)言等,多使用激勵性語言。如:“你是怎么想的?”、“你的見解呢?”、“你想到什么?”、“你怎么想就怎么說”、“誰還有不同的想法”等等,營造一種寬松的環(huán)境,消除學生的膽怯心理,尤其是后進生,更需要關心和指導,課堂上要多留意他們多給他們一些表現(xiàn)的機會,這樣才能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從而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fā)展,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通過這一學期以來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課堂上的自主學習情緒有了很大的扭轉。課堂上,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探索,質疑問難,踴躍發(fā)言。
二、更新教學手段,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地學習。
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教學觀認為: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因此要改變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的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要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好興趣是對所學材料發(fā)生興趣?!迸d趣愈濃求知欲愈強,參與意識就愈高。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我常常借助學生的生活背景,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倒數時,我設計了幾道題,讓學生填寫,當學生束手無策時,我自告奮勇迅速將答案填寫完畢,為了打消學生以為老師事先算好的念頭,我補充說:“誰能再出幾道類似的題目,你一出完,我馬上就能填出答案”, 話音剛落,學生就興趣十足地爭著出題,結果出乎他們的預料,“老師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其中有什么訣竅?”這樣讓學生再好奇中激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再探求教學問題中喚起學習數學的熱情。
2、加強操作實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人的智慧來自手指尖”,有益的操作與實踐包含和孕育著學生的天真和創(chuàng)造的幼芽,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制學具、操作教具等。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作用,積極參與學習,發(fā)展空間觀念。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圓的周長、面積計算時,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制圓片,通過用繩子繞圓周一圈,將圓的周長曲線轉化成直線,通過將圓剪拼成近似長方形等,化抽象為具體,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滲透了轉換思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加強操作,以及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3、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盡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入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道數學與顯示生活的密切關系。讓學生明白數學生活化的道理,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4、創(chuàng)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我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yè)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三、認真?zhèn)湔n。
備課時,我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不但要考慮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而且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以及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自然銜接;既要突出本節(jié)課的難點,又要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點。認真寫好教案和教后感。
四、認真上課。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體現(xiàn)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真正實施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教學以人為本,注重精講多練,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他們探究合作意識。對于每一節(jié)課新知的學習,我通過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通過小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動手操作、掌握方法、體驗成功等。鼓勵學習大膽質疑,注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從而,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
五、認真批改作業(yè)。
對于學生作業(yè)的布置,我本著“因人而異、適中適量”的原則進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業(yè)有基礎性、針對性,綜合性,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實際,突出層次性,堅決不做毫無意義的作業(yè)。學生的每次作業(yè)批改及時、認真并做到了面批面改。個別錯題,當面講解,出錯率在50%以上的,我認真作出分析,并進行集體講評。
六、認真做好后進行轉化工作。
本班xx名學生中,學習中下者將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補闕”工作認真尤為重要。本學期,我除了在課堂上多照顧他們外,課后還給他們“開小灶”。首先,我通過和他們主動談心,了解了他們家庭狀況、經濟基礎、鄰里關系等,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從心理上疏導他們,拉近了我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建立了自信心;其次,對他們進行了輔導。對于他們遺漏的知識,我主動為他們彌補,對于新學內容,我耐心為他們講解,并讓他們每天為自己制定一個目標,同時我還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表揚。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強化管理,進一步規(guī)范教學行為,并力求常規(guī)與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促進教師嚴謹、扎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xiàn)實社會的聯(lián)系,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非常適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lián)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fā)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著師生平等關系,不斷鼓勵與贊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chuàng)造學習的規(guī)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chuàng)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增強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3
作為一名新的普通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培訓以及學習我深刻的感受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藝術化和多樣化,也在不同方面顯示出了我的不足,許多教學經驗值得我去借鑒學習,也讓我明白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學習積累的過程,下面我將我的認識和教學心得,做以下幾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訓心得。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的核心,在新的形勢理念指導下,引發(fā)了對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方式、教學行為,以及教育評價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更主要是課程創(chuàng)造與開發(fā)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課程與教學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新課中,課程與教學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融合的關系。在傳統(tǒng)教學中是以教為核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而新課程則強調教與學的關系應轉化,要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要誠心誠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2、重新更新新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是強調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否扎實、基本技能是否熟練、解決書本中的問題是否強為教學目標。而新課程中,數學課程的目標不只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態(tài)度,更多體現(xiàn)學生的價值觀。教學目標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3、重新領會新舊教材的編寫。
舊教材圍繞例題、習題轉。課程內容突出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在結構上,課程類型單一,各具體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課程在教材編寫上,努力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致力于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自主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強調體現(xiàn)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數學活動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觀察、實驗等活動形式,加強了學生與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在習題中編排了“數學常識”、“數學故事”、“環(huán)保”等方面內容,體現(xiàn)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
4、重新選擇新的教學方式。
在舊的課程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而對學生的能力、態(tài)度、習慣方式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新課程中,強調通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示,通過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來解決數學問題,得出有關結論。在整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鼓勵算法多樣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5、重新構建教育評價體系。
在舊的課程中,教師的評價是主要的。而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在是否能解決書本中的問題。在新課程中,評價主體多樣性。主要體現(xiàn)了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評價。評價方法也是多樣性,有課堂內評價、課外作業(yè)評價、學生學習數學歷程等。
其次,教學體會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yǎng)21世紀高素質的國民,用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路來重心構建新的課堂,力求讓數學課堂煥發(fā)出蓬勃生機。
1、創(chuàng)造具體情境,力求課堂生動活潑。
學生是什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填充知識的“容器”,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存在差異的、具有個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如何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發(fā)現(xiàn)的數學問題自己提,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并在解決問題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讓學生在玩、說、練、議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價值觀。例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演算,再經過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規(guī)律,最后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意識。體現(xiàn)了學生的價值觀,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充滿了生動有趣的活力。
2、讓數學課堂走進現(xiàn)實生活。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形象思維還比較完善,抽象思維與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fā)。在具體形象中感知學生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來源于生活,也為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我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把數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如教一年級學生認識等號的意義,可聯(lián)系我們小時候玩平衡木,當兩邊一樣重時,我們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而連接這個算式的數學符號用“二”表示。又如認識自然數0、1、2、3、4、、、、、、可以聯(lián)系平時列隊,這個隊有多少人用幾表示,這個人站第幾用幾表示。將數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已有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聯(lián)系新舊教材,吸取精華,拋棄糟粕。
學生在六年的學習階段,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實,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并不能忽視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更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為今后學好數學這門學科打下堅實基礎。
時代在變革、在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有要改革、發(fā)展。在教育這一廣闊天地里,我們應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為培養(yǎng)21世紀的優(yōu)秀人才而努力。
一、抓住基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知識間有著內在的密切聯(lián)系。教學時,我們要把相關的知識連帶著講清楚,不能透徹講明的,要作必要的滲透。以往教學時,我們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學,從定義的理解到應用講得很清楚,很扎實,但卻忽視了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的掌握。所以學生作題時,總是學到哪兒,哪兒會,遇到綜合題或變式題就有些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注意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加強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化教學。
二、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知幾何形體的特征
(一)重視運用視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
心理學研究證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與幾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間觀念的形成和鞏固。學生的空間觀念是他們在生活經歷中與客觀環(huán)境不斷接觸時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心理學研究還表明:空間觀念的建立一般是通過多種感覺器官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我們應遵循認識規(guī)律,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擺一擺等實踐活動,并把知識內容與空間形成統(tǒng)一起來,建立幾何概念,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引導學生先回憶學過哪些立體圖形,是如何推導出它們的表面積公式的,再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以前的學習方法,根據圓柱體的特征,用什么方法把圓柱體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推導出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們分組研究,動手實踐,明確了將圓柱側面裱的紙沿著高剪開、鋪平,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寬相當于圓柱體的高,圓柱體的兩個底面是兩個圓形,按照圓面積的推導公式,將每個圓等分成若干份后,就可拼成一個小長方形,兩個小長方形可拼成一個寬是半徑,長是底面周長的大長方形。將由兩個圓拼成的長方形與由側面展開的長方形拼擺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長是底面周長,寬是半徑與高的和的大長方形。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出圓柱體表面積=底面周長×(高+半徑),這樣就形成了關于圓柱體的表面積的鮮明的表象,這個過程無疑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重視操作,在操作中加強應用意識
空間感知依賴于操作活動,這是由“空間與圖形”知識內容的特點決定的??梢哉f,小學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學生的經驗和活動基礎上的。就學習方法而言,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是通過操作、實驗而獲得的,幾何推理也以操作為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操作活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樣才能積累豐富的空間感知,為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打好基礎。學生在學習幾何知識時,要從具體事物的感知出發(fā),獲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幾何形體的特征,以形成正確的概念,發(fā)展空間觀念。
在教學“立體圖形的切割與組拼”的有關題目時,為了讓學生發(fā)現(xiàn)“切的刀數與段數”、“增加的表面積與切的刀數”、“拼合次數與減少的面積”之間的規(guī)律,我們讓學生分組合作研究,動手切、拼中近似圓柱或圓錐的蘿卜、土豆,邊操作邊仔細觀察,提出問題:切1刀以后,蘿卜變成了幾段,增加了幾個切面?照這樣切2刀、切3刀……呢?將你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學生們按老師要求切土豆,一邊切一邊觀察、討論,有的組很快便發(fā)現(xiàn)了切的刀數、形成的段數與增加的.切面數之間的規(guī)律:切1刀物體變成2段,增加2個切面,并概括出“1刀2段”的形象記憶法。通過填表,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學生還概括出形成的段數比切的刀數多1,增加的切面數是切的刀數的2倍的規(guī)律。然后,我又引導學生通過把切完的物體拼合在一起的操作,發(fā)現(xiàn)并概括出2段拼1次,減少2個拼合面,從而歸納出拼的次數比拼前的段數少1,減少的拼合面數是拼的次數的2倍的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學生發(fā)現(xiàn)切、拼規(guī)律是一致的,只是“切便增加,拼便減少”。整節(jié)課,學生們都在積極地觀察、思考,認真實踐,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概括規(guī)律,在頭腦中形成物體的立體表象,完成立體圖形之間的轉化。在處理此類練習題時,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規(guī)律,畫出草圖,正確地解答問題。
在教學“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有關題目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生活中的物體往往是不規(guī)則的,如土豆、石頭等,這些物體不易測量,要求它們的體積該怎么辦呢?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把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放入裝有水的水槽或燒杯等容器中,觀察水面升高情況,從而計算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這時我便為學生提供了標有刻度的圓柱體玻璃容器和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并出示試驗步驟:測量并記錄長方體容器的長和寬;觀察并記錄未放物體前水面的高度,和放入物體后水面上升后的高度;計算出放入物體前后水的體積,從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通過分組實驗,發(fā)現(xiàn)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實際就是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由于容器的底面積不變,所以上升部分水的高度實際就是不規(guī)則物體的高。經過這樣的操作,學生對于把不規(guī)則物體轉化成等底、等體積的抽象過程理解得比較清楚,推導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容器的底面積×水面上升的高度。在學生充分理解了體積公式后,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問題。加強學生對抽象問題的理解,利用實踐操作幫助學生進行知識之間的轉化,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
(三)抓住圖形與實物的關系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主要依賴于觀察、實驗和必要的動手操作,再通過心理活動的內化去獲得表象,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征,形成空間觀念。
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對平面圖形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后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動手畫圖,培養(yǎng)他們識圖的能力,以促進他們對幾何圖形概念的掌握,形成正確的表象。
三、滲透轉化思想,學會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xiàn)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應該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挖掘豐富多彩的、學生樂于接觸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學生的學習起點分為邏輯起點與現(xiàn)實起點,對教材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和改造,進行二度開發(fā),使教學更有生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適應學生的學習。
幾何初步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非常密切,溝通幾何形體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各種形體的本質特征,弄清概念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發(fā)展空間觀念。在教學圓柱側面積的推導,學生沿圓柱側面展開,學生就發(fā)現(xiàn)圓柱側面可以看成是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可以看成圓柱底面周長,寬(或高)是圓柱的高,求圓柱的側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利用學過的舊知識,引導學生抓住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利用“轉化”的數學方法,根據圖形運動的特點,自己去發(fā)現(xiàn)知識間的變化規(guī)律,自主地把側面積與長方形聯(lián)系起來,推導面積。通過聯(lián)系和比較,深刻地揭示了圖形之間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在運動、變化中認識到事物的規(guī)律性和相對性,構建起比較完整的空間知識網絡,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學生在實踐、推導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熟悉的知識,就不會感到難,不會覺得陌生。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就覺得數學變容易了。要將數學變容易些,關鍵是要利用學生熟悉的具體的東西來講數學,用轉化思想來學數學。
總之,對于學生生活經驗少,不能有效利用已有經驗進行學習的內容,老師就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各種感官有效學習。通過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動手操作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踐活動,使在教學學生認識幾何的初步知識方面,能更加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能更有效的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教育概論》這本書是由張奠宙、寧乃慶主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數學系列教材之一,它帶附帶有一個光盤,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關于數學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的概述,目的是幫助具有數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生獲得有關數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它不再只是“教材教法”的說明書式的記敘,而是闡述數學教育的規(guī)律,具有自己怕學科體系。全書分為實踐篇和理論篇。首先從觀賞、分析大量的數學教學案例入手,幫助學生編制教案,走上講臺。然后概略地介紹當代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探討數學教學的目的、學生應具備的數學能力、數學教學模式、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基本課題,同時研究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以及數學史、數學教育技術、數學教育心理等有關問題。書中設專章介紹和研究《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實驗,并就數解題和數學考試、數學教育研究等問題進行闡述。
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chuàng)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lián)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chuàng)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chuàng)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fā)現(xiàn),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第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tǒng)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xiàn)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為了提高我們學區(qū)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中心校根據本學區(qū)數學科的實際情況,組織了這次全學區(qū)數學教師到富順一中為期六天的的聽課學習經驗培訓活動。我非常重視這次提高的機會,每天嚴格按中心校的要求,按時完成培訓任務,與結對老師以及同學期的其他優(yōu)秀教師交流學習,收獲很多,具體有以下體會:
一、注重扎牢基礎知識:
聽了很多老師的課,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師的講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新知識的傳授中,對知識點講得非常仔細。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也認真細致地講解。對知識點的補充也很全面,力求讓學生對每一個知識全面完整地掌握。給學生很多的時間練習和鞏固,很重視知識的基本運用。
二、重視對課后作業(yè)的評講:
在培訓聽課期間,老師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講評作業(yè),一些書上沒有的知識點的補充和拓展都在作業(yè)評講中體現(xiàn)出來,這樣就避免專門安排補充知識點的學習。對于數學學科,只有學生能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識。通過作業(yè)處理,可以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借助小黑板等教具,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
在我自己的課堂中,很少使用多媒體和小黑板等,每一節(jié)課用于抄題、畫圖的時間不少。使得課堂容量不大。而一中的老師平時上課經常在小黑板上把題寫好,節(jié)約了許多時間,很值得借鑒。
四、一中課程安排的合理
對于數學學科,學生們有畏難情緒,因此在下午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而一中同年級的數學老師的課程安排都差不多,保證每天上午至少都有一節(jié)數學課,這樣就能夠較好的統(tǒng)一教學進度,也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下午的數學課安排的較少,而大部分下午的數學課老師都安排為評講作業(yè)或者是練習提高,我覺得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改進的,所以我也希望我們的教導處在安排課程的時候能夠多費一點心。
相信《關于數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數學心得體會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前輩告訴我們,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些能用到的資料。資料的定義范圍較大,可指代生產資料。參考資料可以促進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的提升??墒?,我們的幼師資料具體又有哪些內容呢?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暑期家訪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
當我們參加了某項重大活動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心得體會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心得體會不用面面俱到,可以“只論一點,不計其余”。在寫自己的心得體會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滿足你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教師心得體會數學”,希望你更多關注本網站更新。...
在學習工作及生活中,總有要寫感言的時候,在我們參加一些隆重的場合時。若是被觸動了內心,就可以寫篇感言發(fā)表想法,感言也可以幫助我們難忘記憶。欄目小編為網友們搜集和分享了強國的心得體會,不妨參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歡!...
當我們經歷過一些事,腦中或許有所啟迪,大家可以寫一寫心得體會。每一次的心得體會都是記錄自己成長歷程的手段。您知道寫好一份心得體會都有哪些要求嗎?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精心收集整理的關于疫情居家心得體會,帶給大家。建議你收藏本頁和本站,以便后續(xù)閱讀!...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在幼兒園教師的生活工作中,時常需要提前準備資料作為參考。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生于人類實踐活動。參考資料有助于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既然如此,你知道我們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內容啊?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親子閱讀心得體會模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