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讀后感。
人們總說,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在認真閱讀和品味了作品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主人公所感動。我們寫作品的讀后感時應側重哪些地方呢?編輯為您整理了一些關于“千年一嘆讀后感”的有用信息。
這本書也看過一段時間了,記得是去年10月的時候出門送給了同學。這是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之后寫的另一本,叫游記吧,也成功地從中國走向世界了(笑)。而他本人對這次游歷也是十分看重,用他的話說“從來沒有一個人能走過所有這些文明”,這份幸運的自大,我還是認可的。
一行人從希臘開始走,到珠峰邊下結束,途中“經(jīng)過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qū)”。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十分舒暢,沒有厭煩的感覺,其一原因是我見識短淺,其二是因為我很喜歡去了解。而他也繞開了一般旅行的觀賞模式,而是選擇一些有歷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臘隨路的導游也說“都是沒人去的地方”,所以這其實是一次世界范圍的“文明苦旅”,而且因為地區(qū)的特殊,這份“苦”也從沉郁的無奈變成了“一聲千年的長嘆”。
讓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強調來當賣點了。中東跟西亞,孕育了無數(shù)的文明,從千年前就開始爭斗,“一個文明打敗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荊棘跟鹽,讓那里成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斷重建,不斷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總能挖出屬于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址”,就是這樣一個悲哀的地方,現(xiàn)在仍是紛爭不斷的地區(qū)。這看起來像個“文明詛咒”,人們?yōu)榱俗约河行业玫降奈拿鞫覒?zhàn)斗,每一方都沒有錯,與之相對的是,每一方都錯了。進入中東后,他們一行人每次跨過一個國家的邊境線都顯得十分驚險,小心地擦掉每一個阿拉伯文字,將全球通訊系統(tǒng)關閉,將寫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當作間諜而被捕。這是鄰國之間的關系。國境線在地圖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則由人類駐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三八線”,朝鮮跟韓國同為一個民族,被同一種文明孕育,卻被一條過于完美的直線一分為二,這是對戰(zhàn)爭活生生的諷刺。而中東的國境線則是有著“文明”這條更抽象卻更讓人為之執(zhí)念的線。中東西亞因為這些線而變得混亂,耶路撒冷就是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無數(shù)人為之哭泣,不斷被占領,被淹沒,卻仍讓人趨之若鶩,代價就是眼淚與鮮血。這些地區(qū)因為持久的爭斗,文化并沒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如此神奇,多數(shù)變得破敗,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破敗不堪”。雖然多數(shù)都有著令人乍舌的資源,卻因為財團以及國際勢力的介入,而沒讓多數(shù)人民獲益,他們只能在無盡的風沙里成為焦點,經(jīng)常在各國溫暖的客廳被提及。
印象比較深的一塊是在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濃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無數(shù)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飄入恒河就是一種有歷史淵源的途徑。看起來應該寄居神靈的圣河,一定是無比清澈,讓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印度的經(jīng)濟水平并不樂觀,貧困的人特別多,而這些人經(jīng)歷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無所依的時候,最能安慰他們的選擇就是飄入恒河,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觀,無數(shù)的老人像乞丐一樣住在恒河邊,等待著神靈的指引,整條河看起來也變得猙獰。這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他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是的,我們并沒有給他們溫暖的可以留戀人間的生活,又如何去質疑他們的“信仰”呢。整個中東西亞之行,充滿無奈與悲傷,此為“殤”,而這種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殤”并沒有停止爭斗,爭斗還在繼續(xù),我們都是不稱職的見證者。
在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我了解了這本書。在那以后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嚴格來說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車隊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經(jīng)歷。路途艱難險阻,困難不斷,但他們并不懼怕,心甘情愿去面對險境中的一切危險??謶直徽痼@所掩蓋,被疑惑所替代 。他們愿意為了人類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顧生命危險。
這本書以旅游日記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個國家輝煌燦爛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帶著大家共同開啟了古代文明之旅。這次旅游,我們去探索了聞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跡。我們對它們擁有悠久歷史而贊嘆,對他們不可思議創(chuàng)造力的驚嘆,對它們悄然無聲走向歷史而感嘆,對它們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嘆。他們無聲無息的從興起到到輝煌到微弱再到衰敗,卻又為什么能夠避免“全軍覆沒”呢?因為我們能不卑不亢的保護我們的文明。
和平是我們所需要的,戰(zhàn)爭是我們應該避免的;若不因為戰(zhàn)爭,或許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麗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猶太人經(jīng)歷險阻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為了建立國家,為了解放民族,他們不惜一次又一次地遷移,不惜背井離鄉(xiāng)。他們的腳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于他人的生活狀態(tài)。命運是不公平的,總是將災難降臨在他們的身上,殺戮、奴役永遠跟隨著他們,這是使他們最為痛苦的一件事。因為戰(zhàn)爭,以色列的古跡已被摧殘的所剩無幾......
文明在衰弱,歷史也在褪色。歷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帶有一絲憂愁。多少個王朝,經(jīng)歷了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生生不息。歷史,他以文字、畫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復返。留給人們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歷程。
歷史就像燈塔,指引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方向。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來,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人類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華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們的出現(xiàn)都有一大特點:都是依山傍水而發(fā)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榮昌盛。然而除了華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卻因種種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讓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它還包括了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時,文明還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tài)的工具。因此,可以這樣說:文明因野蠻而生。然而,文明雖因野蠻而生,但也會因野蠻而死。連年的戰(zhàn)爭和極端的信仰都會使得一種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來說吧:它很不幸,當年的首領不喜好征戰(zhàn),便讓當年的埃及一直都在發(fā)展自身內部,卻把軍事力量棄之不顧;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別的文明的侵略與文化的被毀滅,以至于古埃及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無人解讀的遺憾,而使它變得神秘。再說說古印度:也許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歡戰(zhàn)爭,結果也是一樣,被其他同樣野蠻文明滅亡了。然而,因為野蠻而滅亡的文明不僅僅是因為被滅亡,歷史上還有一個文明因為自己的連續(xù)戰(zhàn)爭滅亡了:它,便是亞述帝國。亞述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它的連年征戰(zhàn)給周邊文明帶來了不小的傷害。然而,因為它自己的好戰(zhàn),導致了民眾的不滿,最終,因為人民的起義,亞述便滅亡了。雖說華夏文明也有著強悍的軍隊,也有著許多的戰(zhàn)爭,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蠻的,華夏文明的戰(zhàn)爭大多是內戰(zhàn)和抵抗侵略的戰(zhàn)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外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華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認為,只有自己避開野蠻,同時也要抵抗外來野蠻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嗎?遠遠不夠,還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其實老子早就說過:萬物要順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樣的。在繁華的文明也敵不過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倫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當年古巴比倫所在的土地萬物叢生,可因為人們的濫砍濫伐,導致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最終整個文明都被沙漠湮滅。因此,想要人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動毀滅的也有,當年的龐貝古城,是古羅馬時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過它的輝煌。然而,一次火山噴發(fā),龐貝卻變得不堪一擊:滾燙的火山灰埋沒了這座城市。因此,難道我們需要每天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產(chǎn)生擔憂嗎?不必。因為放眼當今,人類文明的電子科技十分發(fā)達,而且根據(jù)文明前輩因自然而滅亡所給我們的教訓和經(jīng)驗,我們可以提前預知某種自然災害的到來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還是無法及時抵御,以此,我認為,只有好好順應自然,并且要時刻注意防范自然災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蠻和文明,看似關系不大,實際上則有著因果關系。因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樣因為野蠻,所以也會有文明。他們三者皆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文明,卻脆弱得多。雖然文明可以用自然來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蠻來鍛煉自己,但當它的過度開發(fā)會使自然屈服,它的過于高雅會使野蠻眼紅乃至自卑時,后兩者可能就會刻意刁難這個文明。因此自然可能會讓災害來毀掉這個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說直接摧毀這個文明,野蠻可能會讓其他喜歡強加別人的文明來入侵這個文明。然而,只要這個文明能頑強抵抗這些刁難,那它就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就連自然和野蠻都對它無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敗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擊垮了,再也不能起來了,留下來的,就只有廢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對于它倆,文明還是需要包容他們,畢竟是因為它們自己才成長起來的呀!因此,我認為,文明只要寬容自然,寬容野蠻,做一些能感化它們的事情,自然和野蠻便會很少欺負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戰(zhàn),也不是辦法呀!在歷史長河中,又有哪個文明能真正擊敗自然和野蠻呢?我想,一個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從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就是對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知識的匱乏,以至于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腦海里完全沒有形成時間軸和空間坐標,只能跟隨作者的思路來解讀這些古文明遺址遺跡。讀著讀著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詩“公元前我們太老,公元后我們又太小”,當然,詩句和本書并沒有聯(lián)系,只是讓我聯(lián)想到了,當我們面對世界級的幾大古文明的時候,的確,公元前的你們太老,公元后的我們又太小。看著你們在“盛級必衰、至盛至弱”的規(guī)律中走向滅亡,在歷史長河中消失、在幾種文明的互征互戰(zhàn)中毀滅、中斷,不禁心里一顫,幸好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保存下來了;看著幾大古文明曾經(jīng)璀璨過的土地上現(xiàn)如今還保持著戰(zhàn)爭、貧困、落后,不禁慶幸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天,感謝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只是政權間的爭奪而沒有涉及到文明間的征服與毀滅,感謝歷代統(tǒng)治者對文化的尊重、統(tǒng)一與包容,感謝科舉制度,感謝我們的祖先勤勞智慧,這是來自幾千年后的感嘆;可是今后面對新的世界文明我們應該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種族文明的兼容,這也是來自幾千以來的一聲嘆息。
《千年一嘆》的作者是蜚聲海內外的學者余秋雨先生,余秋雨先生曾在千禧年前游歷拜訪世界上許多古文明的存留的遺跡。在此之前余先生寫過《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對國內各處名勝以及原始文化做過考察與思考?!肚暌粐@》是作者帶著一定的疑惑,冒著戰(zhàn)亂與荒野的各種危險,開始了對一些遺跡設身處地的感悟與記錄。余秋雨先生的這三本書是我高中時最喜歡讀的書,業(yè)余時間無事再讀,感嘆作者見多識廣,更感嘆作者身心好似能跨越時間,見證遺跡歷史滄海桑田之變。
書中記錄了很多全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跡,從希臘到埃及,再到中東,南亞,印度,最后回到中國。對異域文化介紹與感嘆大多都是有感而發(fā),比如希臘愛情海邊上的石柱,歷史上曾在海邊徘徊的蘇格拉底,希羅多德和柏拉圖等,這些人物以及他們的時代讓作者陷入深思···奧林匹克山上,宙斯神殿與希拉神殿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見證許多古代奧運圣會,也見證了許多文明的傳承與衰落···期間也經(jīng)歷了諸多驚險:一路槍口從開羅到盧克索,七百多里路途,布滿崗樓與碉堡,軍容森森,槍支如林,在警察與士兵的護送下,作者才走完這段路程。
為何作者要冒著生命危險在各處遺跡穿梭?如果作者想在書房收集資料,然后基于這些資料對西方文明進行思考,想來也是可以的。很久以來,我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如今我意識到了書中的文字與存在的現(xiàn)實之間有很大差異,正如看歷史書上描述戰(zhàn)爭僅僅數(shù)十字,能了解一場戰(zhàn)爭攻城幾座,略地幾何。但不臨戰(zhàn)場就難以理解戰(zhàn)陣之間金戈鐵馬,血流成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時候書上資料再詳實,也會讓人生幾分疑惑。于是實地考察變成了必要,通過實地考察能從蛛絲馬跡能讓作者打消疑惑。更有甚者,身處遺跡之中好似能感受到時空變換。從書中看到的事跡與人物在遺跡中變得鮮活,如一場無聲無影電影只在作者腦海中播放。數(shù)千年的歷史興衰,幽然多少人間細語;亙古不變的山河,又見證了多少滄桑輪回!
歷史與遺跡的存留,讓人生懷古之心。文人眼中的遺跡不僅僅是歷經(jīng)千年風吹雨打存留下來的一堆殘垣斷壁,那里面或許隱藏著一個國家,一種文明的興衰脈絡。這脈絡在遺跡中斷層,又在一代代人們的緬懷中重生,遺跡是跨越時間對曾經(jīng)存在的一切的回應。千年一嘆,有欣喜,有失落,有堅守,也有無可奈何。遺跡給人以思考,思考現(xiàn)在是如何從過去走來,思考現(xiàn)在如何更好的走向未來。(劉冬冬)
文明世域延續(xù)千年的漫長路途,懲戒的鋒刃和貪婪的箭矢以恥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殘敗的遲暮下幻滅,漸漸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于遭受冷漠、眾叛親離之際,獨自衰弱。余秋雨先生嘆息的筆尖下,圓明園破碎的垣柱,為歲月所勾勒;大流士宮殿兀長的裂痕,為時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嘆息,閱覽的是文字,銘心的是文明。
傾聽愛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視埃及邊境森森軍容,文明的隕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詮釋,余秋雨先生以堅實的腳步,邁向文明殘存的圣地,尋覓文明千年的訊息。已逝的滾滾黃沙,忘卻遺留的遠去背影。千年一嘆,詠嘆不止。字里行間的情所依戀的是湮滅于戰(zhàn)爭之下的廢墟。文明與私心的斗爭何時歸回于盡止?回溯昔年,先人耗盡畢生心血創(chuàng)造了文字、語言,以友好的溝通締結生死契約,但也正因此,才鑄就文明的毀滅。千年一嘆,所嘆息的正是那為終結之光照耀的文明?;厥捉袷溃覀円蕾嚨默F(xiàn)實,終將淪為后世人眼中硝煙般的遺地,或是天災的降臨,或是異域的侵擊。人性的蠕蟲蛀蝕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誰能保證。它不會侵食我們的現(xiàn)實文明,無休止的破壞,最終必將迎來災禍。我們期盼碎石瓦礫間能誕生希翼的萌芽,在飽經(jīng)風霜之時,給予故地生機。千年以來,多少文明經(jīng)受著蒼涼、荒蕪。余秋雨先生踏足至此,發(fā)出感嘆:盛極必衰嗎?當希臘帝國廝殺于血之洪流,中華正思念屈原之死?;蛟S正是因為這種孤獨的沉默,中華文明免遭戰(zhàn)爭之火吞噬,幸而存活于矛盾之中。那些為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僅僅作為文明的見證,心靈的寬慰,逝去在文明之巒的頂峰,化為嘆息。等待千年之后未來的發(fā)掘,他默默祈愿后世的嘆息歸結于此,文明之海幾近枯竭
千年一嘆,嘆于心底,嘆于腦海,出于對文明悲憤寫作成書本,即使百年之后,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后靈魂為眾人的感悟,余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給人一種自然簡樸、文底深厚之感。而《千年一嘆》是比較特別的一本。它是一本旅游日記,記錄了先生親身越野經(jīng)萬里考察人類各文明遺跡的經(jīng)歷,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
先生給我們講述了曾經(jīng)的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地有過輝煌的古文明,而現(xiàn)在僅存的只剩下遺跡!中國也是一個文明古國,她卻綿延了上千年,何解?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陣哀嘆傳來,書中第一頁的插圖“我走進了荷馬史詩的大門”,我們看不到像中華文明一樣的富麗堂皇,光彩亮麗。僅僅只有由許多大的石塊堆砌而成的一張大門,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淋,見證過多少王朝的興衰更替,她依舊在那。
可是讓人很難想象的是,這曾經(jīng)是文明的中心,精神的圣地。而她也的確是的。
輕輕地,緩緩地,從那遙遠愛琴海面?zhèn)鱽淼?,從那雅典神殿傳來的,從那埃及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里傳來的,從那兩河流域的土地中傳來的,是當輝煌已成寂寞,文明遭到侵蝕后的陣陣嘆息和無奈。
在衰落的文明中,褪去的歷史后,深深地一句嘆息,人類又投身到新的歷史中。歷史,每每讓人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更迭,多少次生死輪回。面對歷史長河,我們手足無措。
從對希臘的描寫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個創(chuàng)造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在奧運百年之時,錯過了舉辦權。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成為了每一個希臘人難以磨滅的記憶。我好像看到了希臘人當時的萬念俱灰、內心無助的吶喊。
另一個地方就是世界火藥庫——中東,伊拉克就在兩河流域,祖先們曾經(jīng)在此創(chuàng)造了古巴比倫文明;而現(xiàn)在因為戰(zhàn)火,百姓苦不堪言,長期的極度貧困使人民無法選擇。貧困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尊嚴的失落和文明的湮落。
看了此書以后,一方面哀嘆人類文明的衰落,另一方面很慶幸自己的國家沒有在歷史長河中被埋沒。他們衰敗的每一個原因,中華文明也都遭遇過,可讓國人認真思考的是一種對歷史的不重視致使中華文明漸漸衰退。
前不久,北京梁林故居被無故拆除,并且美其名曰維修性拆除,我不得不欽佩拆除者智商之高,手段之強,和咬文嚼字功底之深。在殘磚破瓦中,我們看不到文明的影子,如今的文明人竟干出這么野蠻的行為!我們看到的荷馬史詩的大門仍然在風雨中佇立,雅典神殿依舊在堅強的守衛(wèi)著雅典,獅身人面像雖然沒有當年的栩栩如生,但仍然守護著沉睡千年的法老??墒堑瓜碌牧毫止示?,卻真正倒下了。在兵匪滿地、行路艱難的舊中國,他們一次次從這里出發(fā),到地僻人稀之處尋找中華建筑的瑰寶,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橋——河北趙縣的隋代趙州橋、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的木構建筑-山西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中國現(xiàn)存最偉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臺的佛光寺……
北總布胡同小小的24號院(舊門牌為3號),曾因梁思成夫婦的社會聲譽而蓬蓽生輝,多位中國知識界精英慕名而來,相聚沙龍,品茗坐論,縱橫天下,也曾經(jīng)令女作家冰心“心生醋意”,留下后人關于林徽因與冰心二人之間微妙關系的種種猜測。
梁思成曾說過: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而如今自己的故居卻遭此毒手。
據(jù)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fā)現(xiàn)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536001處,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在經(jīng)濟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鐫刻著一個民族文化記憶和精神靈魂的名人故居保護舉步維艱。
你們現(xiàn)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后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
請我們謹記: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現(xiàn)在。
把一切傷痕都當做酒窩-《千年一嘆》讀后感400字!
看完好幾個星期了,今天才閑下來寫寫收獲和感受。
《千年一嘆》全篇12萬字,是基于余先生的文化旅行采訪軌跡寫的文章,類似于游記,辭藻不算華麗,但很真切。每一章基本紀錄一個國家或城市。讀完全文,可以在地圖上畫出余先生一路來的路線,回想文中的種種也是有趣。
印象很深的是經(jīng)過的各個文明古國,因為種種原因文明現(xiàn)在很多都已沒落,無緣延續(xù)下來。那一刻真的為我們的歷史與文明保存完好而感到自豪。余先生這一路可謂是歷經(jīng)坎坷,經(jīng)過很多地區(qū)都是時局很不穩(wěn)定的高危地區(qū)。戰(zhàn)亂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集中的就是宗教信仰和文明的差異。文中有句話“越是對抗就越是趨同”真的值得玩味,也值得思考。很多的理所應當,都是從自己立場來出發(fā),鮮少有人是從對方角度去看問題。當然就算站在對方角度去觀察,可能也無從得出結論。(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 yjs21.Com)
小插曲是居然可以在茫茫沙漠中遇到杜月笙女兒,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同時老夫妻的生活態(tài)度也值得我們現(xiàn)在年輕人學習,把一切傷痕都當做是上天給你的美麗酒窩。
相關推薦
筆者精心梳理了大量資訊,推出了此篇“《千年一嘆》讀后感”,敬請品評,愿你沉醉其中并熱情傳閱。書籍有時會啟迪人的智慧,讀完一本杰作,你會不自覺地感受到作者深摯的情感。評寫閱讀心得時,可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的個人感悟。...
閱讀能夠帶來啟迪,讓我們思路豁然開朗,領悟到更深層次的內涵。只有讀完一部作品,我們才能窺見其深邃之處。如何寫好作品呢?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篇關于“上下五千年讀后感”的文章,希望你們會喜歡。...
你需要一篇高質量的作品讀后感嗎?我讀過某位作家的作品后,其中一些情景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讀后感需要深入分析文章的內涵,因此我在這里提供了一篇關于“千年一嘆讀書筆記”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我為了讓您感到滿意用心打造了這份“《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后感”,當我們閱讀作者寫的作品,產(chǎn)生了新的理解或者感觸時。?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人類的智慧和文化,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我們需要學會把想法借助作文表達出來,寫作文實質上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為。如果想把作文寫好,自己肯定是要下功夫的,有沒有比較好的作文給我們參考呢?有請你讀一下以下的“一千零一夜的讀后感作文”,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