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后感。
根據學校的要求,學生需要懂得寫優(yōu)秀作文,寫作可以鍛煉我們的語感?!拔恼伦x十篇,不如寫一篇”,我們一定要動筆寫才能提高寫作水平。我們可以看哪些比較優(yōu)秀的作文呢?小編特地花時間為你收集并編輯了《安妮日記》讀后感(錦集八篇),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愛寫日記的人來說,他們都有一個真摯的好朋友,那就是日記本。日記本很常見,它記錄著生活瑣屑之事,也向我們吐露出最真實的情感。而《安妮日記》就是在平凡中透露出不平凡的一本日記本,因為它有力的證明了猶太人被害的悲慘命運!安妮出生在一個猶太家族,可能上天太寵愛猶太族了。讓原本幸福生活的她,都在她十三歲那年被打破了。她的家庭因為受到德國人的通緝而被迫遷到荷蘭開始了21個月的躲避生活?!斑@是萬分幸運呢,還是如墜深淵?”安妮曾這樣寫過。是的,對于其他猶太人來說她沒有遭到迫害是幸運的,但是她將不能擁有自由,只能膽戰(zhàn)心驚的呆在家里這也是事實。在那些日子里,安妮深刻的體會到德國人給猶太人帶來的傷害,那不僅僅是對軀體的蹂躪,也是對整個猶太族心靈的殘害!也是從那時開始,安妮體會到節(jié)衣縮食終日惶恐不安的生活。體驗到死亡即將來臨的那種恐怖。不過這也使安妮的心智愈加成熟。即使生活是那樣苦,但也有甜的時候。安妮在十四歲那年收獲了愛情,她和彼得戀愛了!她以為她即將能解放了,大家也這么憧憬著?!拔沂嵌嗝聪M茉俅魏粑幌滦迈r空氣啊”她這最后的愿望還是沒實現。即使自由就快唾手可得,即使他們都快解放,可命運就是那么可笑,他們還是死了。這悲慘的結局或許令每個人都嘆惜,但這也讓我們深刻理解到“和平”的寶貴!
安妮是德國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安妮一家到荷蘭避難。后來,中立的荷蘭也被德軍占領。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歲少女的眼光記述了這段苦難煎熬的歲月。
隨著盟軍捷報頻傳,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盡甘來的日子不遠,孰料蓋世太保卻先一步得到密報,將他們抓進集中營。隔年安妮因傷寒在集中營里病逝,此時距離德軍投降僅一個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親將她遺留的日記付梓出版。這本日記已轉譯成54種文字,共印刷3000萬冊。她避難的房子已辟為安妮故居博物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緬懷那不堪回首的人類悲劇。kro電視臺女發(fā)言人莫尼克說,“我們知道她不是荷蘭人,但提名委員會認為她為荷蘭作出了貢獻。而且,很多人都贊成安妮當選荷蘭偉人?!?/p>
安妮故居博物館女發(fā)言人帕特里夏說,不論安妮是不是荷蘭人,都絲毫無損于她是荷蘭一部分的事實。因為“她的遺產屬于荷蘭,她的日記用荷蘭語寫成”。
我很是喜歡安妮日記,更喜歡安妮這一人物。我感覺她就是一個小天才,無心插柳柳成陰!在密 室寫了兩年多的日記獨白,最后經過爸爸的幫助下成了一本書!
在她的日記中,我看到的是安妮的坦率,透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呻吟,完全把自己的 心事告訴于日記朋友——Kitty!或許這就是我喜歡安妮日記,喜歡安妮的理由吧!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安妮伴隨著淚水,耐心與歡笑,在自己身上不斷耕耘,幸福而真誠地微笑 人生!我相信這微笑,即使在貝爾松,即使在她無力抗拒人類的虛妄時,也不曾失去過!有一句話 就是最好的證明: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 不幸福!
《安妮日記》這本書主要寫了荷蘭被德國占領,“希特勒”上臺后大力抓捕猶太人,取消猶太人的身份,,把大批大批的猶太人趕進裝牲口的大卡車里,拉去集中營,在哪里遭受非人待遇,直到死亡。本文作者安妮,也是猶太人。她的家人以及朋友也都是猶太人,因此安妮一家人到處逃亡;先是到爸爸的辦公室上面的密室中,過著沒有自由,只有恐懼和提心吊膽的生活。但沒過多久,他們還是被納粹人(“希特勒”派去的人)發(fā)現了他們,并將他們帶去集中營,最終還是沒能逃過死亡,年僅十五歲。
讀完《安妮日記》使我不由得聯想到日本侵略中國,有無數中國百姓死在日本人的刀槍下;例如:南京大屠殺,活埋了三十萬中國人。我們痛恨戰(zhàn)爭,我們也希望全世界的兒童都生活在和平、自由、幸福的年代里。
如果說戰(zhàn)爭是一個黑色的主題,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落下的最沉重的一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買下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每一次翻開它,看到那一行行刺痛人心的語言,我的心格外沉重,我替那些可憐的人兒深感倍憤,對無情戰(zhàn)爭和可惡的納粹也感到更加生氣。
《安妮日記》里面講述的是作者安妮·弗朗克的生活和經歷。安妮·弗朗克于一九二九年生于德國的一個猶太家庭,當時的猶太人是受到歧視和排擠的,同常人地位都差之毫厘,當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是要遭到殘酷迫害的。就在安妮過完13歲生日不久后,他們一家就開始躲藏生活。安妮一家和范·丹夫婦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安妮父親曾經辦公的大樓的一處隱蔽地方,被安妮稱為“密室”。
自從來到這里后,他們每天過著心驚膽戰(zhàn)、惶惶不安的生活,無論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悄悄的,生怕弄出聲音來被人發(fā)現了。窗戶拉上了窗簾,不讓一絲光線透出來或照進來。只有在深夜稍微探下空氣,但更不能出發(fā)響聲了。本來,一個本應在家里享受陽光、享受自然,在學校快樂學習,一個擁有藍天、自由飛翔的花樣少女,現在卻因民族被歧視而躲在看不見陽光,享受不了生活快樂的小屋中,比鳥籠中失去自由的鳥兒更加痛苦,是多大的打擊和折磨啊!
在這種情況下,她用她的筆記,記述了在小屋的一切,筆記陪伴安妮度過了26個月艱難而悲傷的時光,同時也在這樣的暴烈情境下,去糾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鍛煉自己的性格。雖然她很不幸,生活條件更差勇,但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喪氣,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胸有理想、頑強拼搏的性格真讓人佩服??!我記得安妮曾說過一句話:“假如我仰望天空,我就想,一切都將會變好的,這種苦難必定會有盡頭,和平與安寧將重新降臨世界?!?/p>
安妮說得沒有錯,其實只有人們才會愚蠢地去斗爭,戰(zhàn)爭是無情的,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是痛苦的。如果人們用“善”,對待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一定可以成為朋友。要戰(zhàn)爭的,發(fā)動戰(zhàn)爭的,殘害百姓的,都是惡人。我想,不只是安妮一個人對和平的呼喚,那是千千萬萬的人都盼望的,呼喚著的世界成為一家,他們那些可憐的猶太人可重在同一個藍天下成長!只是安妮沒有那么幸運,就在戰(zhàn)亂和黑暗即將過去,和著光輝的來臨前,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在法西斯集中營悄然地凋謝了,一個終符無聲地劃過了那那短暫的生命。安妮,雖然你沒有看到今天世界的和平。
但是,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不是希望你的《密室》能成為作品嗎?雖然你沒有寫出,但是你的文章日記卻保留了下來,完成了你的“作家之夢”,也讓你的和平之聲漾起了激情。只要人們心中有愛,手牽手,心連心,通天塔也可以建起;
如果我們不團結,斤斤計較,老想著自己得利,就算通天塔建了也會轟然倒塌掉。和平是人類發(fā)展的橋梁,一起加油吧!
我很少讀書,好書更是少之又少,但我卻堅信著《安妮日記》是一本好書?;蛟S作者不是著名的作家,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感人肺腑的友情,但是我依然這樣相信。
作者安妮弗蘭克是一名猶太人,她不幸地生活在一個充滿動蕩的時期——二戰(zhàn)時期。那一段歲月令所有人難忘,更何況是一名猶太人。安妮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名叫瑪戈,故事就從瑪戈被傳訊開始,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讓人感覺充滿了活力,沒有人感覺到將會發(fā)生什么不幸的事,就在這個日子中,瑪戈接到了傳訊通知,弗蘭克一家立即決定逃走,找一個地方隱藏起來,于是便有了被安妮稱之“密室”的地方。那時的安妮才13歲,和我一樣大,但她的經歷是我無法想象的。
她才13歲,對于一名向往自由的女孩子來說,密室生活是很殘酷的。每天都得提心吊膽,每天得得保持絕對安靜,每天都必須吃難吃的食物,這些,安妮都曾一次又一次在她的日記中提起,其中的艱苦我無法用蒼白無力的文字形容,但有句話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災難、抑郁,什么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第二天你是否還活著?!边B天的炮聲,滿街的哭聲,任何一樣都足以使安妮崩潰,但她都忍受住了,只為了一個“活下去”的信念。
還有太多太多給予我震憾的東西,生活在和平世界的我無法體會,也不想體會。我慶幸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鮮血,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戰(zhàn)爭,但我還是想問: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讓人類自相殘殺?是貪婪,亦或是欲望?
你大概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吧?少女的日記本該是記載日常的奇思妙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歡樂的“流水帳”是青春期的文筆產品。卻同樣是日記,她的便多了一分沉痛的悲哀,但蘊涵其中更多的是令人憐惜與尊重的情感。
初讀[安妮日記],便覺得安妮是一個天生的作家,她的日記中并沒有任何華彩藻飾,摯撲的言語中透露出早熟的氣息,她在用一種勾魂攝魄的力量感染著讀者,這便是青春的魅力。她在日記中描述的生活仿佛是我親身經歷的一般,感同身受,我觸到了戰(zhàn)爭的可怕,生活的艱辛,同類的凄慘……這不是真的,很難想象,一個僅有十幾歲的孩子怎能承受的住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書一頁一頁的翻過,心中的痛不斷牽扯——安妮的堅強,安妮的樂觀,安妮的活力撫平了我心中沉積的痛。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幼芽在密室中茁壯成長。
生活在與世隔絕,不見天日的密室中,處處不盡人意。因為戰(zhàn)爭的脅迫,在斷糧的日子中,只能吃著土豆,而最不能忍受的是行動受阻,總要細心翼翼,生怕發(fā)出響聲被打掃辦公舊樓的清潔工發(fā)現——這樣提心吊膽的生活,對一個生機勃勃的小姑娘來說,比在白天逼著她上床睡覺更無法忍耐。但安妮似乎隨時都能找到樂趣,在不能隨意活動的日子中,她沉迷于書中。書籍讓她得以喘息,忘記戰(zhàn)爭帶來的痛苦?;貧w現實中去,性格怪僻的牙醫(yī)杜塞爾先生,她那說話帶刺,沒有耐心的母親,好激動易生氣的凡達恩夫婦挑剔著她的不是,她只想從父親的眼中找到一絲心靈的安慰,卻發(fā)現他更愛的是姐姐。那里似乎沒有人能理解她的感受??墒呛苄疫\,還有彼得——那個在她孩提時代就心生愛意的男孩。她夢見了他,這意味著她對另一個叫彼得的男孩滋生的異常情誼。一段時間的相處,兩個孤單的少年,帶著羞怯,走得更近了。在閑暇時,安妮總會走上閣樓,向他傾訴苦水。在日記中,安妮會寫下彼得對她說的每一句贊美,并所以喜不自禁。青春中的一切都顯得自然。
失去了自由的安妮,猶如折翼的小鳥,透過窗簾后的玻璃張望著藍天和陽光。她渴望再過一次無拘無束的生活,哪怕僅有一個星期,僅有幾天,僅有一個晚上——那卻只是奢望。應對種種不幸,安妮失望過,但這并不意味著絕望,她總能樂觀地想:我們是幸運的,比成千上萬的人都要幸運,在別人生活在死亡的恐懼中時,我們甚至自私地聊著“戰(zhàn)后”。戰(zhàn)爭是如此殘酷,當時仰望幸福都變成了一種“自私”的資本。在不幸中,安妮已經發(fā)現總還會剩下的美——在陽光中,在自然中,在自我的心里。她用這去尋找歡樂的自我,還有上帝,去找回那些早已失去的平衡。“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她從遙遠的國度跋涉而來,為了看看世間的陽光降臨到那里——雖然現實是殘酷的;她從死氣的天堂飛身而來,為了聞聞世間的氣息降臨到那里——即使生活是悲慘的。她不會一天到晚總吟苦難的詩,來尋找夢中遙遠的安慰。她深信日益臨近她的是完美,是歡樂,是繼續(xù)幸福和學習的生活?!拔液芟霂蛶湍??!彼倢Ρ说谜f?!翱赡阋幌蛟趲臀摇!彼嬖V她,“用你的歡樂。”不管是誰,只要她幸福,她也能令別人幸福。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安妮用她的歡樂傳遞著幸福。
她說她要做一個強硬的人,我想她已經成功了,多舛的命運早以壓不垮她的肩膀,她用堅強負擔起幸福的職責,以蓬勃朝陽的青春扼制命運的喉嚨,她用她的笑容向一切的苦難挑戰(zhàn),向全世界宣示著自我的強大。密室中的青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祈禱和平,愿戰(zhàn)爭不再,愿苦難不再,愿天下的孩子能夠幸福成長。
在希特勒執(zhí)政的那幾年,戰(zhàn)火不斷,許多猶太人被殘忍殺害。但是,一位名叫安妮的女孩開始在這時寫出了她人生中的一本也是最后一本日記。
《安妮日記》原來是一本是與德國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的日記。安妮給這本日記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吉蒂。安妮向吉蒂訴說了很多事,例如全家移居去了荷蘭、和父母搬至密室、迎來新鄰居……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和父母搬至密室。安妮在日記里僅僅用了一句話,就讓我們了解到希特勒對猶太人是多么的殘暴與苛刻。“趕早上班的行人同情地看著我們,我們狼狽的樣子一定使他們難過,身上刺眼的黃色星星已經說明了一切。”大雨傾盆的日子里,安妮一家還是堅持背著包袱,提著行李,披著印有黃色六芒星的外套走向密室,他們沒有因為是下雨天而有絲毫松動,可見他們已經被希特勒折磨成了什么樣子!
安妮一直都是一個堅強的女孩。雖然當時的局勢對于猶太人出身的他們來說非常不妙,但她的字里行間卻沒有透露出一絲對生活的絕望,反而有一種對新生活的期待與希望,她始終都相信,自己能平安生活到戰(zhàn)爭結束。安妮一開始是一個任性的小女孩,非常討厭戰(zhàn)爭,但是,縱然她再不想,也要接受這個可怕的事實,在密室的日子里,她一點一點地蛻變,逐漸成為一個略帶著一絲倔氣的乖巧明理的女孩。所以,安妮也是一個學會成長的女孩。
我們要向安妮學習,學習她在困境中的不屈,學習她在困境中的堅持。
這幾天,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令我產生了許多想法。
這本書的大概內容我先給大家講一講吧!
安妮是個出生在德國的猶太人,因為希特勒上臺后,十分排擠猶太人,所以他們一家搬到了荷蘭。
之后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占領了荷蘭,因此,他們的生活變得十分拘束,也失去了許多自由。接著安妮上了猶太人中學,她學習成績不錯,活潑開朗,善于交流,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開始屠殺并囚禁猶太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何4個猶太人一起住進了一個“秘密小屋”。
他們過著提心吊膽、見不得人的生活。
就這樣,他們在這個沒有光的秘密小屋里度過了大約910個日日夜夜。
這本書也寫了許多安妮對人生的感想,讓我也學到了很多。
在我看來,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人人平等,猶太人也應該像正常人一樣過著幸福生活?,F在也有一些富人排斥那些窮人,比如保姆、臨時工……
看了這本書我還感悟到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坎坷,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抱怨、放棄,應該勇敢面對,就像安妮他們,在這兩年多的日子里,沒有出過那一扇大門,也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沒有了糧食、差點被人發(fā)現……在他們的艱難面前,我們的小挫折又算什么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