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書筆記。
眾所周知,對于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來說,我們需要經(jīng)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總結分享,而教育筆記可以幫助老師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作為一名教師,寫教育筆記需要注意哪些呢?考慮到你的需求,小編特意整理了“《桃花源記》讀書筆記(范本六篇)”,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為業(yè):*……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緊接著作者又寫“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河的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純凈透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就連野草也是那么芳香,那么蔥蘢,滿地都是紅艷艷的落花,天堂也不過如此吧?這是一個沒有人來探索過的從沒聽說過的嶄新世界?!皾O人甚異之”,為什么這么多年沒見過這么美麗的景色呢,為什么我今天會走到這兒來呢?每天單調(diào)的生活,漸漸地讓人的精神感官遲鈍,而今天這美好的景色,以它璀璨的亮麗激活了這個人,景色如此之美麗,怎么不會激發(fā)起他的好奇心呢,于是他“復前行,欲窮其林?!毕胪白咦呖?,看看這片樹林的盡頭是什么樣子。
接著作者寫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樹林的盡頭就是水的源頭,水是從山里面出來的。有桃花有流水,有高山,怪不得那魏晉時期會有那么多隱士,迷戀有山有水的地方,找一個修行的好去處?!吧接行】?,仿佛若有光”,這神秘的山洞,若有若無的弱光,吸引著這個普通的武陵漁夫對未知的渴望,此時他已進入了這種世間人都沒達到的境界,一切都是他獨自發(fā)現(xiàn),此時他心無旁騖,光的那邊是什么?這幽微的光,會讓我們感知一個平時紛亂的萬象中接觸不到的世界,已到門口,何不窺探一下呢?
作者接著講述,“便舍船,從口入?!边@六個字非常重要。這個“舍”,也是關鍵性的動作,也是下定了決心才可以有新的發(fā)現(xiàn)。你不舍棄你現(xiàn)有的負載,就不會得到下一個東西。我記得世面上有種酒叫“舍得”,大概也由此而來,不知不覺地上升到一種哲學意義上來。舍是入的開始,船即是武陵人的飯碗,是賴以生存的道具。但是想去新的探索就要狠心丟掉,惟有如此,你才能不受束縛,沒有掛礙地前行,這樣,作者就把這種失與得的抽象思考,化成一個我們后人能看得到想得出的畫面。
但是,前途是未知的,道路是艱險的?!俺鯓O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讀到這兒,我想起了去山西五臺山的一段經(jīng)歷,其中有個佛母寺,那兒有個佛母洞,據(jù)說洞口也是極窄小,要把外套脫掉,身子靈活的才能勉強進出。我膽小,再加體形也稱不上苗條,怕進退中卡在洞口出丑,雖回來后有遺憾,但再去可能仍然不會選擇鉆洞。導游說出洞后你將獲得重生,所有業(yè)障將被遣除,所以盡管進出艱難,可依然有好多勇敢虔誠的人排隊體驗。體驗那種“初極狹,才通人”是痛苦的,就像蟬要想飛翔必接受脫掉硬殼的考驗,應該是有天空的明亮遼闊在呼喚著蟬吧,所以它才奮不顧身,獨自完成蛻變。這有點像我們上學時解數(shù)學題,你苦思冥想汗流浹背地努力,也未果,推翻重來,忽然腦中涌現(xiàn)一絲靈感,然后小心地沿此緩緩而行,列公式計算,畫半頁紙,終于守得云開見日出,前面豁然開朗,晴空一片,那種喜悅,也是很難形容得出。世間任何專業(yè)任何技術都是如此,過程中都會遇到瓶頸,若堅持不懈,就會柳暗花明,就會有新收獲。
接下來的部分,則是白描手法,呈現(xiàn)給讀者詩一樣的田園生活——活潑、單純、簡單;而桃花源的人們見到武陵人后,則是熱情、好客,滿足當下。見到外人后,作者又寫“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作者這么美的講述,我再多言純屬畫蛇添足,這段文字讀了好幾遍,每次讀都深為那武陵人最后離開而遺憾??捎行〇|西,不離開,又沒有新的獲得,如此纏綿的邏輯,讓人受益匪淺。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碧一ㄔ从纱诉M入。在一片純粹的桃花林中,沒有任何的障礙物,沒有雜亂的植物,也沒有斗艷的姿態(tài)。有的只是,一個“凈”字。
這樣的素凈,恰好能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埋下伏筆。漁人走到桃花林的盡頭,就找到了一個洞口。漁人棄船而入,走完一段狹窄的小路后,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沒有戰(zhàn)亂,沒有災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十分融洽,景色優(yōu)美。其中的人們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才搬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村民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闪钊吮陡衅婀值氖牵麄兊囊轮c勞動方式竟然與外界沒有絲毫不同。一個與世隔絕了幾百年的地方,究竟是怎么知道外界的情況的呢?在這樣一個隱秘的地方,老人和孩子卻“怡然自樂”,沒有任何怨聲。這些可謂是《桃花源記》一文中的謎團。
文中有一句話十分令人匪夷所思,那就是村中人所說的:“不足為外人道也?!边@樣的一處世外桃源,究竟隱藏了什么秘密,才會使得村民如此擔憂,唯恐被外界所知呢?最終作者也沒有告訴我們答案。
當漁人從這處世外桃源出來時,他并沒有將村民的話聽進去,而是將這一地方的情況報告給了太守。可無論是太守一行人,還是后來的劉子驥,都沒有找到桃花源的入口。或許是桃花源中的村民在漁人進入后,就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威脅。他們認為外人的到來會對他們?nèi)迦瞬焕?,且他們知道,若再不做防御措施,他們很快就會暴露在世人眼前。因此,他們或許搬走了,搬到下一處無人之地;又或許利用“障眼法”,封閉了桃花源的入口。這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關于《桃花源記》的另一種說法,即桃花源這一地方,其實是人死后的世界——冥界??v觀全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漁人在進入桃花源前看到的洞,據(jù)文中描述,其實是一個“小口”,有著隱秘的光亮。漁人靠捕魚為生,這么多年來,為什么只有這一次望見了這個小洞呢?這是一種巧合,還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呢?當漁人進入桃花源時,必定看到了桃花與竹子這兩種景物,且它們都處在最茂盛的時期。桃花在三月時最茂盛,但竹子在六月最茂盛。若要造成這樣的景象,勢必需要不同的海拔。也就是說,桃花源最好是山地地形,才能營造這兩種植物的最佳生長狀態(tài)??墒牵瑩?jù)文中提到,桃花源中“土地平曠”,那就意味著,桃花源是平原地形的可能性最大。那么桃花源是如何做到這一奇特景象的呢?難道說,是其中的植物種類不同所造成的嗎?但桃花源與世隔絕幾百年,不可能去引進外界的植物新品種了。還有,為什么只有桃花源有這樣的景色,而外界卻見不到呢?也許說,是桃花源的時間與外界不同嗎?時間在世界上是個奇跡,這種情況雖說很詭異且不真實,但也不應完全被否定。
漁夫在走出桃花源后,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太守??勺詈蟮慕Y果是,太守和隨從并沒有找到桃花源。而后來去尋找桃花源的劉子驥,也沒有找到此地。等他歸來不久,卻因病而終。再也沒有后人去尋找桃花源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作者要設置這樣一個結局呢?就算劉子驥去世后,后人也同樣可以去尋找桃花源,可結果卻是“后遂無問津者”。劉子驥真的只是簡單的因病亡故嗎?作者是否在暗示我們什么?劉子驥的死,會不會是村民的所作所為?因為外人會找到真相,所以被殺人滅口了?這是一種可能?;氐轿闹校拔垂闭娴?是“未果”嗎?倘若當年劉子驥真的找到了桃花源,但一句“不足為外人道也”,令這位品行高潔的讀書人,絕口不提找到此地的事實。而后再尋此地,卻再無所獲。從此心病纏身,抑郁而終。這同樣也是一種可能。
《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或許只是作者陶淵明心中的理想樂土。但他體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與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全文是作者心中的一種寄托,一種向往的愿望。同時,作者也留下了許多的疑問,等待我們?nèi)ヌ剿?,給予了我們無盡的遐想。
再讀《桃花源記》,感覺其實就是陶公的一個理想王國,那里老幼和諧,衣食豐足。沒有戰(zhàn)爭,永世和平。這種王國其實是不存在的,古往今來,誰不愿處在這王國里。此文道出了多少隱士之心聲。堪稱“絕唱”。遂做此筆記以記之。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名潛,或名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文學家,死后后人尊稱“靖節(jié)征士”,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于世。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桃花源記為此詩的序)等。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公元376~公元396)。
為業(yè):為,作為。為業(yè):以……為生。
緣:沿著。
遠近:偏義復詞,這里指遠的意思。
忽逢:逢,遇到。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江河的兩岸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草:指花花草草。
鮮美:鮮艷美麗。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甚:副詞,很,非常。
便:副詞,于是,就。
窮:本意是窮盡。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的縮寫,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離開,丟下。
初:開始,起初。
才:副詞,僅僅,剛剛。
通:通過。
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敞亮的意思;開朗:地方開闊;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xiàn)了開闊明亮的境界?,F(xiàn)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總意)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
屋舍:房屋。
曠:寬闊。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阡陌交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可以聽得見。 其:那。
種作:耕田勞作。
悉:都。
外人:桃源以外的世人。
黃發(fā)垂髫:髫,垂下來的頭發(fā),這里指小孩子。黃發(fā),舊指長壽的特征,這指老人。
并:表承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樣子。
乃:副詞,竟,竟然。
大驚:很,非常。
具:通“俱”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xiāng)的人。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間隔:斷絕來往。
今:現(xiàn)在。
乃:竟然。
無論:更不用說,(更)不必說。
嘆惋:感嘆,惋惜。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具:詳細。
停:待。
辭去:辭別離開。
不足:不值得。
為:向、對。
道:說。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順著原來的路回去。
處處志之:志:動詞,作標記處處都做了記號。。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詣:到,拜訪。
說如此:說明了像這種情況。如此,判斷句,像這樣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所志,所做的標記。志:做的標記。(名詞性) 所單獨可不翻譯。
遂:竟然。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xiàn)在河南南陽。
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稌x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興的樣子。
尋:隨即,不久。
未果:沒有結果,意思是沒有實現(xiàn)。果:實現(xiàn)。
問津:本指打聽渡口,這里是訪求尋找的意思。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以捕魚為職業(yè)武陵人。一天他劃船順著溪水走,忘記了走了多遠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的距離,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感到很驚異。再往前走,打算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隱隱約約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吹酵恋仄教箤掗煟课菡R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然很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來招待漁人。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是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再沒出去過,于是就和外人隔絕了。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說魏晉了。這些人都被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而感到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氐娇だ铮グ菀娞兀f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后來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題解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這時陶淵明已經(jīng)57歲了。他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又由于他長期和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虛構的用來寄托作者社會理想,文章描繪了一幅沒有戰(zhàn)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景像。盡管這樣的社會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nóng)民的愿望。全文敘述委婉曲折,語言質樸自然,寫景明麗如畫,似幻似真,展示了一幅 “烏托邦”圖景。
文章段落詳解: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p>
文章開頭就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起因,時間,地點和人物。一句“忘路之遠近”這就給讀者弄了個懸念,為后文埋下了伏筆。“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個“忽”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轉折點,接著再用大量的詞匯展現(xiàn)了一幅桃花美景。把人的好奇心推到了高潮,所以順理成章就有了“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
這段道出了漁人“復前行”的所見。“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币粋€“仿佛”再加上“若”給人無窮想象,究竟前面到底是什么?于是就接下來“便舍船,從口入”。一句“豁然開朗”有峰回路轉的感覺。杰作就道出了理想桃園的美麗畫卷。“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庇冒酌璧氖侄谓o我們展現(xiàn)一個美好富足的新氣象。在加上“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比撕途暗耐昝赖慕Y合。這就是作者理想的和諧社會。是多么的天然自得。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此段描寫了漁人在這“世外桃源”的所聞。見到漁人,用一句“乃大驚”大驚之后來個“便要還家”這也突出了桃源之人,不是野蠻落后的名族,是一個文明,注重禮儀的名族?!霸O酒殺雞作食”就體現(xiàn)了“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只有富裕充足了才有這么尚禮好客。這注重禮節(jié)的風尚,也不是一家,而是“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通過交談,得出了為什么這些人回來到這里,從漁人口中得出了外界的情況。真實戰(zhàn)爭才讓他們來到這世外之地。這也就是陶公所追求的。沒有戰(zhàn)爭,沒有紛爭的理想的社會。
此段末尾,一句“不足為外人道也?!卑汛蠹依亓爽F(xiàn)實,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p>
這段寫出了,漁人違背了諾言,留了哥心眼,做了手腳。給外人(太守)所了這件事。這本來是一件不誠信的事。也就順理成章的得出一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完美結局。這故事到這里,本該結束了。但是我們陶老先生又來了一個別具一格的結尾。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p>
上文漁人是個俗人,違背諾一那樣結局,在加上像劉子驥這樣的高尚人士也去尋不到,最后沒有人去探訪了。這也把這桃源寫得出神入化,神秘感十足了。
讀后感:
《桃花源記》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為《桃花源詩》寫的一篇序。虛擬了一個和平恬靜,人人勞動,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千百年來,《桃花源記》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位漁人無意中闖入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故事情節(jié)完整,構思奇巧,引人入勝。語言樸素簡煉,形象生動。真不愧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是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把漁人的背景交代得十分肯定,世人感覺似乎真有其事。一下子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的心現(xiàn)實世界一步步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反之,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或是用夢境道出作者的心聲。這樣,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
作者用兩大段描繪了漁人在桃源里的所見所聞。給人咱縣里一幅理想的畫卷。環(huán)境優(yōu)美,土地肥沃,這讓人們過得富足美滿,這樣也就順理寫出了桃源人的熱情好客,絕非野蠻落后的名族。這本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最后卻來個“不足為外人道也”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漁人返尋所志,竟迷不得路。這又使讀者心中再起波瀾,末尾用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卻未果來結束,使讀者意猶未盡,使后人對此產(chǎn)生了無限暢想。這就是此文的魅力所在。
有些人認為作品表現(xiàn)了一定的局限性。說作者雖發(fā)現(xiàn)并提出了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卻沒有也不可能設計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只能描繪出如此的“絕境”來作為寄托;最后以“不復得路”就表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含糊。試想一下,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讓后人們感概頗深,有多少仁人志士不也是為這桃源般的社會而努力奮斗嗎。這是這篇文章道出了人們的心聲,誰不愛和平社會?我們不也是為了一個和平的大家園而不懈努力嗎?桃源夢,不僅僅是當年陶公的理想追求,在今天,也是我們大家的理想所在。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xiàn)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chuàng)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chuàng)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jīng)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皬娬邽橥酢保樜艺卟?,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難免有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東晉太元年間,一漁人無意迷路,卻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過洞口就來到了一座村莊前。村民看見了漁人,于是請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幾日,漁人便回去了。而后,漁人再尋桃花源,卻再也找尋不到……
陶淵明的這篇游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樸人情。桃花源中村民為了躲避戰(zhàn)亂,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凈土。在這人間凈土,村民見到了漁人,沒有戒備心,而是將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對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這人間凈土,人與人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紛爭,有的是信任與熱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簡直是人間地獄。東晉太元年間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軍閥混戰(zhàn),百姓賦稅繁重,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桃花源里,百姓卻過著安逸、幸福、快樂的生活。無論外面的戰(zhàn)事多么頻繁,人性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敗,桃花源中的百姓總保持著與生帶來的一份淳樸與淡然。
反觀今天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處處算計,人性的黑暗與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與人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是,人們并不想失去淳樸與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涌現(xiàn)出來,為了社會和諧無私奉獻,星星之火,終可燎原。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為了讓百姓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讓各項舉措更貼近百姓,讓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的心靈會返璞歸真,人間處處是桃花源。
教育筆記《《桃花源記》讀書筆記(范本六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筆記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桃花源記讀書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書,熱愛閱讀,是一個人成功的不二法寶,我相信每個人看了不同的作品之后,內(nèi)心也一定會有所觸動,那么,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將它記錄下來也方便了我們以后隨時也可以翻看,讀書筆記你知道怎么寫更好呢?欄目小編特別為你收集的“桃花源記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在欣賞了作者的作品后我們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讀后感則是將我們跳躍的思維進行詳細的記錄,好讓我們反復品味。請閱讀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你編輯的桃花源記讀書筆記,建議你收藏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對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看書是一種享受。好的作品會引起讀者的共鳴,會被書中的情節(jié)所吸引??梢詫⑽覀兏形蚝腕w會用讀后感的方式記錄下來。讀后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那么,怎么樣才能寫好一篇讀后感范文呢?經(jīng)過收集,編輯為您獻上桃花源記讀書筆記,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
讀書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樂的事情。人們在閱讀了書籍后都會有自己的收獲和心得體會。為了充分領悟這個作品,就可以好好寫一篇讀后感。讀后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一些決心和理想。您是否正在考慮如何寫一篇的讀后感呢?以下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馬上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