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傾情制作的“厚道讀后感”為您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感受。讀書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而使整個人變得更加聰穎智慧,在閱讀作者寫的作品后可以學到很多,擴充自己的知識庫。大家或多或少都撰寫過讀后感。歡迎與我們一起學習讓知識更有用!
《厚道讀后感》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認為厚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對他人尊重和關(guān)懷的表現(xiàn)。但很多人對于厚道的理解卻有些模糊,甚至存在誤解。近期,我讀了一本名為《厚道》的書,它深入探討了厚道的真正含義和價值。在閱讀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對厚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這本《厚道》的書是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寫,他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探討了厚道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作者首先指出了厚道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荒廢狀況,指責了人們過于自私和冷漠的生活態(tài)度。接著,作者詳細地解釋了厚道的內(nèi)涵和特點,強調(diào)了對他人的尊重和關(guān)懷,以及積極樂觀和正直的生活態(tài)度。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被書中的案例所觸動。書中列舉了很多令人深思的例子,這些例子不僅讓我了解到厚道的真正含義,也讓我對人性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認識。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關(guān)于一個叫李華的人。李華是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他在事業(y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卻因為對他人缺乏關(guān)懷和幫助而備受詬病。他過于自私和自利,總是只為自己考慮,對他人的困難漠不關(guān)心。然而,在面臨一次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悔莫及。通過這個案例,作者告誡人們,只有在關(guān)懷和幫助他人時,才能真正獲得快樂和滿足。
除了案例之外,作者還在書中提出了一些實用的方法,用于培養(yǎng)個人的厚道品質(zhì)。他建議人們要常懷感恩之心,要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要用善意和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施起來并不容易。然而,通過對這些方法的學習和實踐,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當我們真正將厚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才能體會到它的真正價值。
讀完《厚道》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了相對于世俗價值觀的權(quán)衡,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是建立在厚道這一核心價值上的。厚道不僅能夠讓我們與他人和諧相處,也能夠提升我們自身的品質(zhì)和修養(yǎng)。正如書中所言,“厚道是一個人的底色,是一種強大的內(nèi)在力量。它既是個人成功的關(guān)鍵,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p>
在我看來,厚道不僅是我們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基石。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只有關(guān)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與他人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guān)系和親和力。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便利,但卻因為自私和冷漠而缺乏真正的親情和友情。如果我們都能夠有意識地培養(yǎng)厚道的品質(zhì),我們將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和諧和幸福的社會。
《厚道》這本書給了我很多思考,也讓我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我將以書中所提到的方法為指導,努力培養(yǎng)我的厚道品質(zhì),與他人更加友好地相處,為社會和諧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本書是一本值得每個人一讀的好書,它能夠啟發(fā)我們對厚道的思考,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我相信,只有當我們用厚道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滿足,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彼得與狼》中有一只貓,它是個欺軟怕硬的貓。
這只貓是爺爺養(yǎng)的,有一天貓看見彼得出去了,于是也跟著出去了。貓從大門走出來時看到了烏鴉,認為烏鴉很弱就想吃了它。可當遇到狼時它只會在樹枝上瑟瑟發(fā)抖。
還有一個獵人,彼得不小心撞到他,彼得就被扔進垃圾桶,當他見到狼時慌忙開了一槍,見沒打中就立馬跑了。他們都是欺軟怕硬的人。
生活中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人。我的一位同學是班里的小霸王,而我就坐在他的旁邊。每一次我一轉(zhuǎn)頭就看到他在向后面借東西,而且每次借了也不還,還總是欺負旁邊的同學,可是他并不敢欺負我,因為二年級的時候,我剛轉(zhuǎn)學過來,他以為我是個弱者,就不斷挑釁我,還經(jīng)常在我面前拿我東西。終于我忍不住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我上去把他打了一頓,之后他就眼睛里不斷流出淚水,手捂著眼睛,嘴巴小聲地說嗚嗚嗚,哭著跑去找老師。老師認為是他不對就沒批評我。這件事后他再也不敢欺負我了。
做人要厚道,不該做欺軟怕硬的人。欺軟怕硬的人會沒有朋友。
善念是一個人最厚道的良知——《余罪》讀后感800字
《余罪》是一個傳奇警察和毒販、悍匪、黑幫大佬的交鋒實錄,它帶你窺探這個時代的黑暗角落,領(lǐng)略觸目驚心的真實景象。
警校學員余罪,在通過一次意外的選拔之后,被丟進了一間住滿兇惡罪犯的牢房,他迅速發(fā)現(xiàn),要在這個兇險萬分的環(huán)境中活下來,自己必須比毒販更奸詐,比竊賊更狡猾,比匪徒更殘忍。他不僅要用犯罪的思維去理解犯罪,還要用更極端的手段去對抗犯罪,更要和罪犯一樣突破種種底線。在日復一日命懸一線的斗爭中,余罪一步步走到了法律的邊緣,他也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在制止犯罪,還是也在犯罪……
許多在書上看到的一些罪案,人們都認為那僅僅是作者用夸張的手段編纂的,許多人不相信真的存在一個世界,一個前所未聞,光怪陸離而又真實存在的地下世界。而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這個時代灰色地帶里的犯罪網(wǎng)絡(luò)。
從混跡人群的扒手,到躲在山野里的悍匪;從橫行街頭的流氓,到逡巡在海岸線的毒梟……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破不了,解不開的犯罪案件呢?像“南大碎尸案”、“藍可兒”等,許多人都理解不了,為何在殺人之后,還要對尸體做出那么變態(tài)的事呢?
還有一些罪犯,他們或許跟所殺之人毫無關(guān)系,但他們享受那種犯罪之后所用手段不被發(fā)現(xiàn)的快感。這種犯罪心理真的很可怕,但這種人天生就是這樣嗎?并不是,很多人可能在受到特殊的刺激后,會產(chǎn)生及其扭曲的心理。像有些人,可能童年受到家暴,從而長期心理黑暗,妄圖讓他人也受到同樣傷害,從而引發(fā)犯罪;有些人則可能因為別人無心的話,傷到自己的敏感神經(jīng),于是一時沖動犯下了罪……
到這,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當今的社會,人們自私而又冷漠,當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被置于風口浪尖上時,他不但沒有撥動自己的惻隱之弦,反而還跟風似的大肆嘲笑,跟著輿論隨意散布惡毒語言。為何這么多的明星因為抑郁癥而自殺,就是壓力太大,而這壓力,往往就來自那些事不關(guān)己也不高高掛起的“路人黑”們不堪入耳的言語攻擊。
還有一些人,受不了誘惑,一旦不法心思動搖,就會讓自己后悔一生。像《余罪》里一個大毒梟傅國生的一段話:“犯罪本身就是毒品,如果你從中嘗到了自由的味道,尊重的味道,權(quán)勢的味道,就戒不掉了。老天是公平的,給你多大的享受,將來會同樣帶給你多大的難受?!?/p>
愿我們都能與人為善,笑迎花開!
精選閱讀
很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寫作文,多寫作文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細膩,邏輯更清晰。多練習寫作,有利于知識儲備,提高學習能力。你是否正在為寫作文感到煩惱不安?小編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道德經(jīng)讀后感合集7篇”,還請你收藏本頁以便后續(xù)閱讀。
自然界的規(guī)律,如樹根比樹梢重。老子這里強調(diào)做事要區(qū)分出輕重來,把握重點。要明白哪些是事物的根本,是重點任務?哪些只是做事情帶來的結(jié)果,是副產(chǎn)品?,這些副產(chǎn)品不是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和追求的目標。兩者必須區(qū)分出來,抓住事物的根本,看輕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如中醫(yī)治病,就要抓住本質(zhì)重點,不能光看癥狀,而是要清楚病因。身體是我們的根本,事業(yè)只是身體的附屬。
在生活中,我們要為了身體懂得拒絕,不要為了工作拼命熬夜。為了工作以及工作帶來的虛名而熬壞了身體不值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躁,狂躁的意思。人的躁動狀態(tài)是不正常的,只有靜能夠把狂躁控制住。當我們內(nèi)心清靜的時候,躁動就會慢慢平靜。這一點在軍事上有特別多的例子。曾國藩打仗被稱為打呆仗,稱為“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每到一地,先安營扎寨,然后穩(wěn)扎穩(wěn)打,逐步推進,從來不出奇兵,就是以靜制動。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也一樣,他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急于速戰(zhàn)速決,所以他任憑諸葛亮怎么挑戰(zhàn)、羞辱,他都不急不惱。他知道諸葛亮著急、躁動,直到把諸葛亮拖垮、累死。諸葛亮一死,就沒有誰是他的對手了。當然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多數(shù)是出奇兵的例子,但實際上它在所有戰(zhàn)爭中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仗還是穩(wěn)扎穩(wěn)打,以靜制動的。是不是出奇兵,還得根據(jù)敵我雙方的狀況來分析,來判斷,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出奇兵,譬如曾國藩就不適合。
君子,也有作“圣人”的。但是,因為圣人是得道的人,就不用拿出來比喻了。君子,指的是聰明的人。輜重,指裝糧食、行李的車子。古代人出門都是要帶足供自己使用的糧食與行李的,并不像現(xiàn)在只要帶足夠的錢就可以了。因為那個時候物資交換很少,經(jīng)濟不發(fā)達。輜重雖然是負擔,但它是生活的必須,離開后可能會餓死。燕處,輕松地處置。昭若,輕松地完成。老子這里強調(diào)的是有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放棄它(用輜重來比喻)。作為領(lǐng)導者要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光掠影、虛幻的表象。對于企業(yè)管理者來說,公司就是你的輜重,最重要的東西。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我們生活中一定有東西是最重要的,是基礎(chǔ),我們千萬不要離開它,放棄它。譬如選擇職業(yè)時,最好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擅長的行業(yè);二是你所做的事要對眾生有利的;三是要堅持,堅持十年以上必有成果,必定成為專家。
萬乘之王,就是君主。君王為了自己的享樂而不重視天下的治理,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最后天下百姓遭殃或者君王失去天下。有的公司領(lǐng)導認為自己已經(jīng)功成名就,常年不在公司里管理,到處去爬山,出國游玩。當野蠻人來敲門的時候,回來應對時驚惶失措。一個普通老百姓犯這點錯誤可能問題不大,但作為萬乘之王的后果就很嚴重了。
輕則失本,就是只求結(jié)果,忘記為什么追求這個東西。如孩子學鋼琴,忘記鋼琴本身是為了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享受美的過程,但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學,孩子一彈鋼琴就頭疼,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樂處,這就是失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兩千年前,一老者乘青牛西出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見紫氣東來,是有圣人至也,遂請圣人作文,圣人留五千言,西去,隱。而今,先賢之言跨越千古傳于我耳,恍惚間,窺得幾分人生真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追求也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系列的問題。一些地方為了GDP,盲目地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一些官員為了金錢,以身試險貪腐;一些民眾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大規(guī)模捕殺動物……這些都是現(xiàn)代化生活帶給我們誘惑,對于生活中的種種誘惑,少私寡欲才是上上之策。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看起來困難的事情,往往是從簡單的地方開始的;看起來十分宏大的工程,必然是從很小的地方下手的。我們只要持之以恒,一直去做一個個簡單的步驟,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就完成了在當初看來遙不可及的目標了。海爾總裁張瑞敏說:什么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羅蒙諾索夫也說過: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只有從小事做起,從細節(jié)抓起,才能取得成功。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與不知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形容自己時的名言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鬃右嘣裕褐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不難看到,古今中外但凡取得了輝煌成就的人,往往能夠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而那些整天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人,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往往止步于此,難以向前邁進。要知道,每個人其實都是無知的,而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才能夠走向知.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此則修身養(yǎng)性之訣竅;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此乃為人處事之要領(lǐng);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此為事業(yè)成功之前提……
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懷通世之舉,聚先賢之智。字字珠璣,句句箴言,吟之有佳,思之感意。人生如逆旅,我與《道德經(jīng)》,一路為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對《道德經(jīng)》中這些句子耳熟能詳,但是一直對這些話“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jīng)》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丁點片段,只能算是驚鴻一瞥,管中窺豹,難以談得上有什么深刻體會。上《政治學》時,楚老師為我們列的13本必讀書目中,中國的經(jīng)典讀物有三本:《論語》、《孟子》《道德經(jīng)》,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拜讀?!懊鞯氯松鷮Ш接媱潯眴雍?,我們與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jīng)》,并將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實踐結(jié)合起來進行思考。
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道德經(jīng)》內(nèi)容艱深晦澀,語言精練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閱讀過程中經(jīng)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兜赖陆?jīng)》流傳千年,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境,到現(xiàn)在,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書市上買的,和《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來之后,認真的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jīng)》。目前看到第十九章,還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沒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簡單說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裝不下,差不多夠了就行了;揣的`東西太多凸起來,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但卻驕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禍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才是天道。啟示我們對待物質(zhì)享受時要適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進退自如。這使我想起了我國政界的“59歲現(xiàn)象”,有一些有作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榮隱退之際,經(jīng)不起物質(zhì)誘惑,抵擋不知內(nèi)心不良思想的蠱惑,廉潔一生,糊涂一時。誠然,這與我國官員的考核的激勵體系有關(guān),我國的官員體制中,有大量與職級職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隨著官員退休帶走。在法治建設(shè)不健全,人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年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嚴格遵守規(guī)則辦事的人則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劣懲優(yōu)的體制中,官員大多自身難保。需要有機會,同時也需要有動機,前者是制度環(huán)境,人人面對的制度約束一樣,權(quán)力不同的機會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潔身自好,沒有的動機,那就不會侵蝕到你,這就是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講,老祖宗已經(jīng)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zhì)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經(jīng)》內(nèi)容豐富、影響深遠,其思想之深邃、精神之崇高令人印象深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個人對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產(chǎn)生了一些想法以及疑問,由于我的文學功底較差,難以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因此在這份筆記中記錄下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夠和大家進一步討論,并得到解答。
在第八章中,提到了“上善如水”,老子認為水具有崇高的美德,與世無爭,既能滋潤萬物又能凈化污穢,是符合“道”的存在。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而為之,老子忽視了水兇猛狂暴的一面。洪水也可以沖垮房屋、毀滅生靈??陀^存在著的事物是獨立于人的意思存在的,它們不應該具有主觀色彩。在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中國人把不實際存在的龍鳳當作是祥瑞的象征;信仰的人認為蛇是“狡猾、邪惡”的代表;進行黑魔法崇拜的人認為山羊和倒五芒星能召喚惡魔,帶來一些邪惡的力量。但實際上這些非人的生物、無機物、象征符號的存在本身是完全脫離人類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的?!昂谩迸c“壞”,“善”與“惡”,“德行”與“惡行”,“節(jié)制”與“放縱”,這些標準完全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而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浸淫在如此的價值觀念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厭惡“骯臟”的蒼蠅,喜愛“忠誠”的狗,而“臟”與“凈”的標準也是人為規(guī)定的,“忠誠”在自然界也只是動物群體為了適應惡劣的自然條件而產(chǎn)生的鐫刻在基因中的“服從”。從這個角度來看,“水”本身的存在也只是一種物質(zhì),本來就不帶有任何的情感色彩,而它作為生命延續(xù)的必需品,受到人的贊美與推崇。我原先一直認為,老子是企圖脫離人類價值觀念的禁錮,站在一個所謂的“上帝視角”來完全客觀地觀察人類社會,進而發(fā)掘社會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進而運用規(guī)律來規(guī)范社會,讓社會按照其規(guī)律發(fā)展下去。而社會發(fā)展的前方,不一定是人們主觀意義上的“好”或者“壞”,而僅僅是按照規(guī)律進行。但在讀過《道德經(jīng)》的一部分之后,我認為我之前的判斷是一種人云亦云的錯誤觀點。老子并不是想要完全脫離出來的,他還是希望能夠引導社會走向“平穩(wěn)”“安定”的道路,因此他的思想依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從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可以看出,他提倡的是“德行”,“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他所總結(jié)出的“自然規(guī)律”來引導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運行。但是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作為完全主觀的個體,怎么來判斷我們總結(jié)的“規(guī)律”就是真正的規(guī)律呢?一方面,我們的意識是主觀的,我們認識到的世界也是主觀的,規(guī)律就像一個黑箱,我們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即使通過“因”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果”,我們也不能確定我們所推測的二者之間的路徑就是“客觀規(guī)律”。另一方面,規(guī)律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不以人類的價值觀為導向,其全貌也難以為人們所掌握。以經(jīng)濟學為例,無數(shù)計量經(jīng)濟學家針對某一個小的因果問題互相攻訐,然而他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根本無法完全掌握所有的變量、數(shù)據(jù),很多時候做出一個看似“無偏”或者較為讓人信服的結(jié)果,應用于實際卻發(fā)現(xiàn)結(jié)果和期待大相徑庭?!耙?guī)律”難以琢磨,也難以被發(fā)現(xiàn);而作為“規(guī)律”的大統(tǒng)的道,更是難以想象該是什么樣的??赡苓@也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的一個原因吧。
第十六章“致虛極也···各復歸于其根,曰靜”。死生相通,萬物輪回。老子在這里并沒有提及人死后該以何種方式去向哪里,只是提到生物都會回到“根”。“輪回”有多種解釋,比如宗教中萬物的靈魂在身死后要接受審判,作惡的下十八層地獄,行善的進天堂享樂?;蛘吒鶕?jù)一些宗教里“輪回”的觀念,壞人的下一次“輪回”會變成家畜為人奴役,或者變成蛇蟲只能爬行;而好人則托生到家境富裕的大門大戶,享盡人倫之樂。也有人認為,萬物的輪回就像“化作春泥更護花”那樣,生命形態(tài)的變化只是分子原子的重新組合。那么老子所說的“根”是什么?本源是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還是虛無縹緲的意識?如果說它是物質(zhì),它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本源如果是意識,那么萬物該如何回到“本源”?
如果將意識和物質(zhì)割裂開來,從物質(zhì)上看,“本源”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廣袤的宇宙,宇宙誕生于一場爆炸,在漫長的未來里可能也會歸于混沌;從意識上看,“本源”是一片空洞的虛無,一切都誕生于此,一切也都終結(jié)于此——這讓人聯(lián)想到一些關(guān)于人類潛意識的理論,比如人類的潛意識是一張巨大的網(wǎng)絡(luò)——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但是我們難以驗證它們是否是一體的。
在其他版本的《道德經(jīng)》中,第十六章最后一句“沒身不殆”的解釋依舊是“可以終身免于災禍”,我還是認為這句話的意義不應該僅止于此。第十六章先是提出致虛,隨后提到萬物歸根,接著敘述只有遵從規(guī)律的人“明”公正且周全,然而這些道理與“終身不會陷入麻煩”之間并沒有因果關(guān)系。我個人有幾種猜測。第一,老子希望通過“萬物歸根”的思想勸誡一些認為人類可以到達“永生不死”的人,希望他們不要為了如此虛無縹緲、不可能成真的愿望付出寶貴的時間,甚至嘗試一些危險的藥物,“陷入災難”,然而這種解釋的受眾群體太小,老子也不太可能為了他們專寫一章。第二,“沒身”是否可以理解為“身死”?“殆”至麻煩、災難,“沒身不殆”可不可以理解為“即使身體死去了,得道者也不會陷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死桎梏”,因為他們的思想和靈魂在某種意義上得到傳承,是另外一種意義的永生。
老子對于“靜”情有獨鐘,他表達的“靜”,更像是一種歷經(jīng)波折與磨難,在大徹大悟之后得到的心靈上的寧靜與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不論多么才華橫溢、風光無限,在歷經(jīng)歲月之后總是要向著死亡的終點邁進。一個國家不管多么強大,最后都難以逃脫滅亡的命運?;蛟S對于老子來說,與其要在大喜大悲中顛沛流離,不如從一開始就保持一種刻意而為之的平靜,從而免于過多的波動。老子所觀察、總結(jié)出的“道法自然”更像是順從“天意”、順從自然,而任憑事物自然法展,最后就會看到“萬物歸根”、生死歸于平靜。而這份靜也不是古板不變的,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而且在老子看來一定是向著積極的方向穩(wěn)定運動的,比如有德行的“得道者”能得到更愉悅的人生、更能獲得世人的贊同。從這個角度看,老子的思想就像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在見識了周王室衰微、相互征伐造成的生靈涂炭之后,老子仍然因為關(guān)尹的懇請而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他并不是想要獨自一人超脫于世,將掙扎的百姓和飄搖的國家拋之腦后,而是仍然想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讓世人理解他所探尋到的真理。在我看來,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一點。一個人認清了悲慘的現(xiàn)實,經(jīng)歷了痛苦,終于獲得了心靈的寧靜和真理,卻依然愿意直面現(xiàn)實,用自己的思想來修正現(xiàn)實,將世人從苦痛中拯救出來。
雖然我只提到了德經(jīng)中的兩章,但產(chǎn)生的疑問已經(jīng)很多。真正要透徹理解老子的思想,應該還要聯(lián)系整本《道德經(jīng)》,才能進一步把握脈絡(luò),不會一葉障目。但由于時間和精力問題,我暫時還不能達到把握整體的高度。希望在今后還能夠繼續(xù)學習,和大家一起進步,共同探討老子的思想。
在我國兩千多年燦爛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百家爭鳴,各路思想爭相斗艷,而其中以老莊為主要代表的道家學派與儒、佛并立,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體系。這三個體系對中國古代甚至近代哲學.宗教,政治,思想等領(lǐng)域形成了極大的影響。先人的智慧發(fā)展到今天也被衍生到各個領(lǐng)域,同時也被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讀。而《道德經(jīng)》作為老莊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老莊思想中“胸懷寬廣,無欲無求,寧靜致遠,博愛”的積極思想在現(xiàn)代生活中仍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說到胸懷寬廣,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边@是告訴人們應該擁有水一樣的品質(zhì)。一是柔弱,這種柔弱不是指性格上的柔弱,而是像水一樣的柔中帶剛,不為爭強好勝而煩惱。二是甘愿身處卑微,這不是告訴人們要降低身份,而是告訴人們行事要低調(diào),如呂蒙正所說“蛟龍未遇,潛身于魚蝦之中”要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像水一樣,看似平靜卻蘊含強大的力量。三是告訴人們要“善利萬物而不爭”,告訴人們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自己,這實在是一種胸懷天下的博愛精神。
而老子同時很推崇另一種精神,即“無欲無求”,也許很多人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喜歡將他理解為老子的一種消極思想。然而我們應當放下平時忙碌的心,靜靜的在午茶之后慢慢咀嚼這種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即每天不斷的去學習,同時不斷的用“道”來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那么我們的包容心就會越來越大,思維越來越清凈,做事更專一,全神貫注,這個境界老子叫“無為”。老子說的“無為”并不是“不為”?!盁o為”是我們的硬實力很強,但硬實力跟我們?nèi)谠谝粔K,沒有妄想,沒有偏執(zhí),沒有條條框框束縛住我們的思想,這個境界是無為境界。在無為境界下,可以無不為,辦到一般人辦不到的事情。
所以做一個安樂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智慧和修養(yǎng),謙沖淡泊,處下不爭。學問和知識也要平衡,不要只有知識沒有智慧,只有技術(shù)沒有良知,失去了道德判斷能力。如此看來,老子所謂的“不為”思想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要用道德和能力兩只手去做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整個社會的集體成功。
老子的另一種廣為人知的思想是“順其自然,從天道”。這其中的經(jīng)典之句莫過于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應當小法天地之理,而天地之理應該效法道,而所謂的道則是自然之規(guī)律。這是告訴人們,萬物皆有理,而人們作為萬物之靈長,更應當遵守自然之規(guī)律,在這個充滿主觀思想的世界里,這樣的思想難能可貴,但正是因為正確所以可貴,正是因為可貴所以人們應當去追求。當今世界的人們,不斷的夸大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積極的發(fā)揮改造自然的能動性,似乎忽略了自然的規(guī)律,而這最終的因果必報于己。人們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時候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聽天命,盡人事”而不斷的逆天行事,終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如全球變暖一樣。這種尊重自然法則,告訴人們順應自然的思想在今天的社會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老子同時還十分推崇“謙退”思想。老子認為大道“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應該自謙。自謙的表現(xiàn)就是“不自大,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謙是會受益的,這一點與孔子有相同之處,孔子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所以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見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長。謙的反面是驕,驕的表現(xiàn)是:自大,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而驕是會“自遺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見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無功,自矜反而不能長。由于謙虛,所以不與人爭,“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只有不與人爭,才能使天下沒有人能爭過自己。不爭的人是是上善,“即“上善若水”的思想,這與他博愛思想是相聯(lián)系的。而這里的謙遜思想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思想之一。
而在解讀《道德經(jīng)》時,我們也應當辯證的看待其思想。老子人生觀的要義是法自然,講道修道,并不只限于個人修身,其目的是由修身推之于治天下。但他忽視了人對自然的推動作用。一切都順應自然,因而帶有宿命論的消極成分,并由此提出了“絕圣棄智”“無為而治”,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的政治主張。這些思想具有極強的時代特點,而在當今社會這是我們在學習這部著作當中應該注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生產(chǎn)高度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日益進步的時代,如果完全按照老子的政治主張來治理國家的話,無疑社會以及科學技術(shù)等等會停留在一個不高的水平上,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們應該辨證的眼光來讀這本書或是古人的思想,辨證的吸收它們的思想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蹋,進而深化我們的思想。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000字:
道德經(jīng)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jīng)三十七章,德經(jīng)四十四章。什么是道呢?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不能告訴你,能說出來的道不是終極的,永恒的道。非常玄妙,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萬物之母”,是世界的底層驅(qū)動,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多次提到道與世界的關(guān)系,老子認為道不自為大,故成其大,大道無為而無所不為。
道虛無縹緲但真實存在著,在萬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中,大道就已存在。“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如果此時你感覺能理解道的存在,那你一定沒有理解道的存在,這就是道玄之又玄的體現(xiàn),在老子看來,只有忘掉自我,回歸本真,找到真我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可能就是莊周夢蝶那種狀態(tài)吧,自我消失了,變成了蝴蝶或是其他什么,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狀態(tài)。
老子正面diss孔子!
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失去道和德才會產(chǎn)生仁、義、禮,而失禮是社會禍亂之首。
這也就不難理解老子提倡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了,他認為管理者的有心作為而無所作為,有為是背道而馳,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民復結(jié)繩而用;領(lǐng)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戰(zhàn)爭,生活簡單,民風淳樸自然。老子認為正是因為大國往來遷徙,物欲橫流是導致社會不古的根源。
道之于個人:
對于個人,老子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之道若天道,大公無私,惠濟大眾卻與世無爭,清靜無為而無所不為。他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把內(nèi)心的欲望“掏空”,讓自己回歸道無我和真我狀態(tài),才能回歸本性,抱真守一。所謂“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讀后感·另一方面,辯證法在書中也多次提到,最耳熟能詳?shù)氖恰案Y獾溨?,禍兮福之所伏”,不能“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而應該做到,達觀處世,寵辱偕忘。
我的一點思考:
從道德經(jīng)中可以看出,書中提到的觀念,流傳兩千多年仍為我們所遵守,這更像是整個中華文明的底層驅(qū)動之一,這也映射出讀本書的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從根本上去看何為中華文化,何為中國人。
另外,老子有他的局限性,他過于信賴玄之又玄的“道”,而對真實的世界所摒棄,覺得社會的行為,人在社會中的欲望都是不應該有的,這給人一種“高貴的頭顱,鄙俗的身體”的感覺。但事實上,在當代心理學上更傾向認為感性是存在實體本身,理性只是對感性的鏡像,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蔽蚁脒@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jīng)》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chǔ)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nèi)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gòu)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币馑季褪钦f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guān)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shù)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nèi)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p>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shù)。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讀后感該怎么寫呢?當讀完作品后,我們內(nèi)心會獲得極大的滿足。讀完書之后,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記錄當下的感想,分享一篇網(wǎng)絡(luò)上的好文“《道德經(jīng)》讀后感”對思考有很大啟示,希望本文能夠讓您受益終生!
對我們來說,我認為沒有什么比生活更基本的了。沒有生命,其它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這里我想討論一下生命的話題。
前些天,網(wǎng)上充斥了這樣一條新聞“19歲少女在廣東佛山花海**,不幸被火車撞亡”。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的消息我很難過。花季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年華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這是十分可惜也令人痛惜的。
然而,在經(jīng)歷了這樣的悲劇之后,其原因值得深思。據(jù)這場事故的目擊者花農(nóng)描述,當時女孩靠近鐵路**,火車駛近時已經(jīng)鳴笛,但女孩并無理會,有人喊她走開也毫無反應,最終釀成慘劇。對于這背后的原因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道德經(jīng)》中有一句話:不幸大于不滿。我想這是一個原因。我們都知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對于每個愛美的人來說,毫無疑問,他們拍照時都想拍出好看的**。然而,有時這會使我們處于危險之中。就拿這次事件的少女來說,當時她內(nèi)心肯定覺得靠近鐵軌拍照能夠拍出更加好看的**,背景會更加的特別更加的美。
所以,她就靠近鐵路**。然而,由于她不滿足,只在花海中,在鐵路旁拍照會導致她的死亡。而緊挨著這片花田的被譽為“開往玫瑰花海的列車”三茂鐵路最終成了殺人的風景。
如果她滿足于只在花海拍照,那么新聞報道就不會結(jié)束。
《道德經(jīng)》中也有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我病了。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
不知道卻自認為知道,就是禍患。其實反思我們的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不知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近年來,我們將從各個渠道聽到有關(guān)殺害婦女的消息。
就拿今年過年時的女醫(yī)學生遇害事件來說吧。我們都知道獨自旅行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對女孩來說,這條路無疑增加了危險的程度。相信女醫(yī)學生也知道這些基本知識,但她當時還是做出了這樣的選擇,無疑存在著潛在的災難。
很不幸的,禍患真的降臨在了她的身上。同樣,19歲女孩的經(jīng)歷也是一樣的。你不覺得她知道靠近跑道很危險嗎?但是這些知道都是自認為知道,有所了解是不是真正的了解。
她們沒有認識到禍患始終是禍患。所以,最后才會遭受到禍患。不僅他們,我們很多人都處于“不知知”的狀態(tài)。
我覺得主要是大家都存在一種僥幸心理。而就是這樣的一種僥幸心理是的我們不知知。但是,誰也不知道禍患什么時候降臨,說不定下一個中招的就是我們自己了呢?
這值得我們反思。
道德經(jīng)中,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這里就少女葬身花海這件事,我解讀一下后半句。
少女葬身花海無疑是‘福兮禍之所伏’一個很好地例子。少女去玫瑰花田游玩無疑是一件十分開心、快樂的事,但是卻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她卻失去了生命。這無疑告訴我們,我們的祝福中潛藏著危險。
此乃所謂樂極生悲。
除卻以上這些,我更想講的是因果循環(huán)。我覺得因果循環(huán)可以解釋很多東西。我們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和我們以前種下的東西有關(guān)。
就拿19歲少女的事來說吧,選擇靠近鐵軌拍照是她種下的一個因,而鐵軌鳴笛女孩未理會也是女孩種下的一個因,別人喊她她無反應也是她種下的一個因......綜合所有的因,她得到了葬身花海的果。對于醫(yī)學女學生來說,如果仔細思考,也可以找到因果循環(huán)。
果,其實是有好有壞的。這里我講的主要是禍患。不幸的是,我在這里提到的兩件事的主角已經(jīng)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因果主要是佛教的用詞,如果聯(lián)系老子的話,我覺得因果可以算是道所包含的。但是相對于道來說,因果于世人而言更容易被理解。對于因果,我曾經(jīng)較為淺層的思考過,其中的精髓我的閱歷還不能夠讓我很深入的理解。
把你自己的經(jīng)歷和你現(xiàn)在的情況相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都可以用因果關(guān)系來解釋。就我個人而言,我曾經(jīng)很深的陷入每天問自己我為什么那么差的煩躁狀態(tài)中。這真的困擾了我很長時間。
但突然有一天因果這個詞解開了我所有的謎團。曾經(jīng)我不努力,不抓住機會鍛煉自己等等,都讓我現(xiàn)在。換句話說,你現(xiàn)在這樣子都是因為你自己。
解開之后,便整個人豁然開朗了。所以,因果真的能很好的解釋一些東西。
現(xiàn)在我們回到生命這個話題。對于個體而言,生命不是無窮無盡,它終將到達盡頭。但是它有長短之分。
毫無疑問,災難不利于延長我們的生命,甚至可能剝奪我們的生命。然而,禍患卻會伴隨著我們一生。同時,我們也很難做到老子里所說的境界: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為病病,是以不病。那世界如而此之大,如此之美好,我們該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活得盡量長久呢,多感受一下這個世界呢?讓我和你們分享道德經(jīng)上的智慧。
為了長久,最根本的就是遵道。道,是世間萬物都應遵循的規(guī)律。守道才不致因犯錯而招來危險。
只要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走過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活得最長。但是,說到道又十分模糊。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說過,道不能用語言來解釋清楚。
所以,這里我就不對道發(fā)表我拙劣的看法了。我就具體對一些比較細的方面發(fā)表一下我個人的見解。
在眾多的規(guī)則中,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最恰當?shù)氖强刂朴?。之前看書的時候曾看到過有人提到《警世恒言》里的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薛姓**生了一場大病,發(fā)了高燒。
在昏昏沉沉之中,他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條魚,在水里游泳,享受著湖水的清涼,但美麗的是他的胃越來越餓。這時他恰好看到一個香味很濃的魚餌。
因為魚是人格化的,所以魚知道魚餌里有一個鉤子。如果吞吃了魚餌肯定會被魚鉤吊上去。對此,這條人化做的魚是想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
但是這條餓了的魚,由于魚餌太香、太具有**力,它最后還是一口把魚餌給吞了下去。而馮夢龍的對這個故事的點評可謂一針見血:眼里看得破,肚里忍不過。
這句話的意思是眼睛把事情看破了,腦子把事性想透了,但是肚子里的饞蟲卻忍受不了。而最終欲望壓倒了理性。
這樣的一個例子十分形象,同時也可以十分貼切地形容了我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曾經(jīng)有挺長一段時間處于欲望壓倒理性的狀態(tài)。從初中開始,我迷上了看網(wǎng)絡(luò)**。
我知道長時間對著手機看對眼睛十分不好。但是我基本上還是手機一天不離手。每每看了一個小時后我都會對自己說:
夠了夠了,看完這一章就不要看了。看完一章之后知道自己應該停止,然而還是控制不住的繼續(xù)看下去。不僅是我,這也是現(xiàn)在90后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
而現(xiàn)在最熱的關(guān)于節(jié)制欲望的話題應該就是**腐敗了。這幾年伴隨著一****的落馬,反腐一直是熱門話題。而有些**輕則被免職開除黨籍,重則被判處死刑。
而他們會遭受這樣的禍患就是因為他們過分追求名利,沒有節(jié)制欲望
但是,節(jié)制欲望并不意味著沒有欲望。對于現(xiàn)在的世人來說,我們基本上沒有人能夠做到無欲。所以這里說的節(jié)制欲望是說我們要適可而止。
知足知止才能夠長久。拿19歲少女來說,如果只在遠離鐵軌的地方拍照就知道滿足知道停止,她就不會遭到喪生的橫禍了。而現(xiàn)在很多青少年打游戲過度而猝死的事件就是沒有適可而止很好的反例。
同時,我們說節(jié)制欲望是自己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別人可能有時候可以左右我們的決定,但最終拿主意的還是我們自己。所以,能夠自己控制自己才是最行之有效的。
在講節(jié)制欲望的時候,我們又不得不講到另外一個話題,那就是界限。道德經(jīng)論道的其中一章曾講到:知止可以不殆。
知道界限就可以沒有危險了。這是一個關(guān)于度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度是最難把握得了。古代的謀士可能因為說話說錯了一個字而招來殺身之禍,現(xiàn)在度把握得不好嚴重時同樣可能受到同樣的禍患。
那怎么把握度呢?這也是很難說的,需要對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就個人而言,我覺得做好分內(nèi)的事不要做過就好了。
拿吃飯來說,吃飽了就不要在多吃了。上面提到的**也是沒有把握好界限。對于**來說,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便夠了,而以權(quán)謀利便是超出了自己的本分,因此他們會遭受到禍患。
其實,上面所說的這些并不是孤立的,他們是相互聯(lián)系的。我們不能孤立的僅僅去講一個。道德經(jīng)的一章里曾論述到:
那些善于養(yǎng)護生命的人在存在危險的地方都不會遇到危險是因為他就沒有進入過死亡之地。我想我們現(xiàn)代人要生命長久也是如此。那什么是死亡之地呢?
我想你心中一定有一定見解。
道德經(jīng)全篇育人,以柔做事,以柔勝剛,以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做人。做事要專一,而不是面面俱到而不精,做人要大智若愚而取實,而不是事事皆知,而路路不通,看事物要看到內(nèi)在,而不是表面,故常無欲,而觀其妙,常有欲,而觀其繳。做人做事一依皆循自然等等。
我認為《道德經(jīng)》主要講的是道的博大和在人無欲情況下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道,不是說的明白解釋的清楚的,說的明白解釋清楚的那就不叫道了。道,包含萬物之理。
道,只是一個稱謂而已。道便是無,無中產(chǎn)生有,生成萬象。人只有在沒有欲望的時候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zhì)。如果他有欲望,他只能看到一切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
名利都是虛無的東西,追求名利心太重,就會失去道,當失去道后,不依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做人做事,就會受到懲罰。當人們追求名利心過勝時,小偷、爾虞我詐、小人等等就會產(chǎn)生,是以圣人之治:治理萬事萬物,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樣世間就會祥和安康。
做人要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而不張揚,當以張揚去做人做事,不依循自然規(guī)律,就會適得其反,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即使德高望重,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顯得高于眾人,而不是標榜高于眾人。做到以柔弱勝剛強。
對待萬物要一視同仁,《道德經(jīng)》中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意思是說,天地沒有偏愛,視萬物如用草扎成的狗;圣人也沒有偏愛也視百姓如用草扎成的狗。在天地之間,不就是一個大風箱嗎?空曠無垠,鼓越有力,氣量越大。
而人越多為就會行有所阻,不如遵循自然規(guī)律守中而為?!吨杏埂分幸仓v,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我們工作生活中,對任何人,都要以禮相待,以誠待人,以德服人,以仁為本,而不是,對有些人好,對有些人就不好。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意味著圣人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但可以領(lǐng)導。**規(guī)中也講,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在當今社會,財產(chǎn)和利益在人際關(guān)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所以我們應該成為金錢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
水具有施利于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的美質(zhì),安然于眾人所厭棄的低洼之處,所以說它的行為是很接近道的準則。做人要懂得跟水一樣,水利萬物而不爭,爭名奪利弄得聲敗名劣,就不是本意了,做人也要像水一樣,別人厭惡的東西,自己去做,這樣就會在無形中得道。做人也要謙卑,易經(jīng)中講謙卦,六爻皆吉。
謙虛是為人做事的法寶。古人說謙卑的君子如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真話不好聽,好話不全是真話;單純的人不善于辯論,善于辯論的人不一定是好人;懂道的人不盲目追求知識,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深刻的見解。這句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隨處可見,隨處可聞,處處可遇,只要你知道。
而不是被這些華麗的話語蒙蔽雙眼,迷失自我。自我膨脹,失去的不會改變失去的。做人要時刻反省和反省自己,糾正前面的錯誤,時刻提醒自己。
爭辯,對雙方都不會有任何的好處,不論是《四書》還是《五經(jīng)》或者是《鬼谷子謀略術(shù)》都不提倡與人爭辯,而是以水的柔弱引導對方,達成共識。
這是我讀《道德經(jīng)》的感慨有不當之處,請領(lǐng)導批評指正。謝謝
此致敬禮
2011.06.11
學生:郭艷婷
學號:914102380103
學院:環(huán)境與生物工程學院
完成時間:2014年11月22日上午
最近讀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感觸頗深。 我覺得的要讀懂《道德經(jīng)》首先要讀懂老子。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1]。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其實,關(guān)于老子的傳說很多。他充滿了神秘感,這似乎是我們無法企及的。
首先他的出生就頗具神話色彩。據(jù)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稱玄妙玉女)腹中。理氏(玄妙玉女)正在村頭河邊洗衣服。突然,一個黃梅飄下了河。
理氏很快用樹枝把拳頭大小的黃梅撈了上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就把李子吃了。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一輩子都是白眉毛,白頭發(fā),大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字叫“老子”。
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更不用說這個神話的真實性了,我想它至少表達了我們后人對老子的尊敬。
《道德經(jīng)》一書在前言就列出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對他的評論。
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不讀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林語堂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道德經(jīng)》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尼采說: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理論物理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湯川秀樹說:老子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個人類的最終命運。
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道德經(jīng)》的魅力可見一斑。所以,好好閱讀《道德經(jīng)》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老子在出函谷關(guān)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jīng)》或《道德真經(jīng)》。《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兜赖陆?jīng)》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jīng),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是:
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我讀的大概也只是《道德經(jīng)》的一部分,但是收獲卻遠遠高于一部分。
他的辯證思維對我們是取之不盡的。同時我們不可否認他的著作《道德經(jīng)》確實在背后折射出了他個人的人性光輝和深奧的人生哲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中國文化的山泉為莊子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其“道”,被后人誤解,幸有莊子發(fā)揚光大。《老子》一書是哲學詩。
老子是幸運的,有莊子;孔子,圣人,孟子,亞圣,有后不如前之感。老莊孔子是先秦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
在我看來,我們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該更貼近老子的思想,嚴格要求自己過上美好的生活。
人類的認知和自然界存在的真正規(guī)律是有差距的,畢竟宇宙已經(jīng)存在幾百億年,而人類從有文字到今天也才1-2萬年,近幾千年來人類的文明快速發(fā)展,但是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人類如大海的水滴一樣渺小。今天所謂的科學和認知是極其有限的,不是真正永恒的,所以科學家們還在探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把自己短暫的人生經(jīng)歷視為正確的真理,這是不可克服的。這只能說是畫地為牢了。更糟糕的是,把別人的話當做真理,無條件地去遵循。這就演變成社會災難。
宇宙和人類社會都在不斷變化,沒有永恒的真理。道德經(jīng)讀后感二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边@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我們身處災難,我們很快就會幸福。在幸福中,不要自滿,因為驕傲會變成災難。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xiàn)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jié)果。然后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jié)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
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后,我就開始努力學***勁寫博文,結(jié)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xiàn)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
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jīng)”,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道德經(jīng)讀后感三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疵乎?
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有點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占用,養(yǎng)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個說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如果你想倒茶什么的,你必須先把里面的水倒出來,然后才能把它放進別的東西里。因此,有是是沒有用的;如果在心理方面有太多的偏見或意見,就不容易處理事情。
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并蓄。道德經(jīng)讀后感四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是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讀《老子》時的反應,我就是這樣。林語堂曾經(jīng)這樣說過。
對于《道德經(jīng)》,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nèi)粗讀了一回讓國內(nèi)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jīng)》,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后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jīng)》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句子的開頭,它揭示了人們的價值觀問題。不同的價值觀導致不同的人生追求和道路。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導致不同的生活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樣的人生道路,但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遵循圣人之道,即順其自然,回歸樸素。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
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
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jīng)》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穿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著那長長的流水。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jīng)》,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久遠,但它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獲。以上僅是我對于《道德經(jīng)》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jīng),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yǎng),也能使國家素養(yǎng)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道德經(jīng)讀后感五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讀了《道德經(jīng)》,我們先了解認識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春秋末年,生于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
我知道了老子曾經(jīng)擔任過周朝守藏室史官,是當時名聲很大的學者。由于老子對當時的政治狀況不滿他曾經(jīng)辭去了官職,出函谷關(guān)西去,寫出了《道德經(jīng)》。
書上說,老子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道”至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學派的名字就是這樣子由此而來的。
在今天,我們還能在各地的道觀里看到老子的塑像,不過在香煙繚繞之中,他已經(jīng)成為了“太上老君”了。
08級營銷系物專二班蔡京培
閑暇中,喜讀書,諸書中尤好《道德經(jīng)》。每讀至會心處,輒心悅誠服,嘖嘖贊嘆良久。自是慨嘆華夏文化之輝煌燦爛,歷代先賢之智慧偉大。除此而外,胸中常涌出些別致感觸,寫出與大家共談!
《道德經(jīng)》,作者為老子,故又稱《老子》。老子,春秋末年出生于楚國苦縣,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鬃咏衲?1歲。據(jù)傳老子無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樹下摘食一李果而懷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加之出生年為“虎”年,當?shù)厝朔Q虎為“貍兒”,取其諧音,故叫李耳;因為老子的母親懷孕9981年,生下來就有白發(fā),所以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聰明才智,學識淵博,曾任**圖書館館長。孔子也問過他很多次。
春秋末年,老子辭官隱退西游。有一天,函谷關(guān)的尹喜看見紫氣從東邊來,就知道這是吉祥的征兆。估計會有一些圣徒通過。不久,果見老子騎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誠懇的挽留老子,并敬請賜文紀念,于是老子留下來,一展平身所學,僅用五千字寫成了八十一章奇文,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經(jīng)》,短短五千言影響了古今中外多少人,更被道教尊為經(jīng)典,被古人寓為天書。
《道德經(jīng)》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jīng)》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gòu)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jīng)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并不能涵括《道德經(jīng)》(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于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lián)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jīng)》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現(xiàn)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兜赖陆?jīng)》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于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于理解它。
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jīng)三字,提綱挈領(lǐng),實已把全文的內(nèi)容都概括無遺。
因此,前人將**分為道家和德經(jīng)是很有見地的。對于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jīng)的內(nèi)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guī)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guī)律是什么,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jīng)》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jīng)中說些什么人們卻越來越爭執(zhí)不下。
同樣,德經(jīng)的內(nèi)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chǔ),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chǔ),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xiàn)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
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道德經(jīng)》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中國的古代圣賢早就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國泰民安的關(guān)鍵。老子諄諄告誡世人自然法則不可違,也就是說,人必須順應天道,“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違”!
順應自然,因勢利導,是人類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道德經(jīng)》為韻文哲理詩體?!肚f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逼湔f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fā),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fā)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不在,無名,無形。它先于天地鬼神。它是天地萬物的開端。道常存,有無窮的用處。道之理則貫穿于萬有,表現(xiàn)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guī)律。
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于無”。圣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胺凑叩乐畡?,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
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jīng)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yǎng)之道,更為道教守
一、心齊、坐忘、服氣、內(nèi)丹等多種煉養(yǎng)術(shù)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钡日f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皻w根”“復命”之說,內(nèi)丹學則發(fā)揮為內(nèi)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jù)。
《道德經(jīng)》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在古文經(jīng)典中,古圣先賢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傳承給我們,我們頌讀經(jīng)典,能夠聆聽到圣賢的教誨,對我們是莫大的幸事。學貴力行,圣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會堅持不斷地閱讀經(jīng)典,遵循古圣先賢的教誨,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日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這個群體的道德水平。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
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guān)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所以在當代充滿現(xiàn)實意義的經(jīng)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能讓人們致虛守靜、凈化心靈,有利于家庭和睦、工作團結(jié)和社會穩(wěn)定!
魯迅曾經(jīng)說過:“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林語堂也曾對《道德經(jīng)》大加贊賞,他說: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是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讀《老子》時的反應,我就是這樣?!?/p>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兜赖陆?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在前,《德經(jīng)》在后,并分為81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它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從誦讀經(jīng)典書籍中,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我比較深刻的理解主要就是老子的“尊重規(guī)律”和“無為”。
《道德經(jīng)》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后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jīng)書”,成為宗教。其中的意味也不言而喻。
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nèi)外修煉,或言符箓方術(shù),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后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tǒng)的。天,既指現(xiàn)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nèi)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球是指現(xiàn)實中的地球和萬物,也是之地獄里的鬼魂受苦受難。
其運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于鬼關(guān),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的偶像。
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tǒng)。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道教的思想基礎(chǔ)是老子和莊子在當時條件下對大自然和人類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并存的現(xiàn)象,有些思想現(xiàn)在看來有點無稽之談的感覺,但在當時條件下,正由于這種無稽之談的聯(lián)想的解釋中產(chǎn)生了理論宇宙無極與太極玄學秘籍的大門。
也就是說揭開宇宙的奧秘。沒有人能否認我們只有一個宇宙。這就是“道生一”的一個理念,“存”和“亡”是“一生二”的一個理念,存是萬物的基本意義,亡卻是萬物的最終結(jié)局。
因而迫生出“二生三”的理念,萬物為生存而奮斗,在奮斗產(chǎn)生矛盾,在矛盾中產(chǎn)生新物質(zhì),這就是“三生萬物”的理念。這就是隱藏在古代宗教中的哲學。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總之,《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
辯證地對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在前,《德經(jīng)》在后,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浅C?。
”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它的奧妙,有的時候**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
”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
”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道德經(jīng)》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逼湔f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fā),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fā)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于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于萬有,表現(xiàn)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guī)律。
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于無”。圣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胺凑叩乐畡?,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
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jīng)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yǎng)之道,更為道教守
一、心齊、坐忘、服氣、內(nèi)丹等多種煉養(yǎng)術(shù)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钡日f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nèi)丹學則發(fā)揮為內(nèi)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jù)。
泉州清源山老君巖
《道德經(jīng)》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世界上的意義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索科學的奧秘、人類文明的源泉、古代智慧的精髓。
堅持法律,一切都會順利進行,違法亂紀自然會受到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chǔ)。“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
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边@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jié),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chǔ)。此外,從這段**中,我們也可以認識到老子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生活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經(jīng)??吹降朗坑问帲麄兲摶锰摶?,虛無飄渺自大。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優(yōu)雅,感受到無所作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
”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關(guān)于無為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
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于文秘寫作網(wǎng)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面對競爭,我們應該敢于迎接挑戰(zhàn),面對失敗和不平等,我們應該用一種常識來應對,并用適當?shù)姆椒ㄈジ淖兓蜻m應,而不是盲目地為死網(wǎng)而戰(zhàn)。這樣,它將有助于拯救自己,并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積累才能繁榮。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p>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地對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最后我感謝老師能為我們大學生讀經(jīng)典提供資料、與選擇,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于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xiàn)代文明的熏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文明,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yǎng)。我真誠希望我們能繼續(xù)讀下去。
我品老子《道德經(jīng)》
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國(今河南省鹿邑縣)莒縣厲鄉(xiāng)曲仁里。春秋末年,周代任史官。老子將自己一生修道的心得和古代流傳下來的修道經(jīng)驗,以及我國歷代盛衰存亡、世人禍福壽夭的經(jīng)驗教訓,對照當時已掌握的科學文化,以人之道比較天之道,綜合考察總結(jié)后寫下了傳世巨作《道德經(jīng)》。后人視老子為百家之祖,也是道教之祖
中國哲學之父、世界哲學之父?!兜赖陆?jīng)》其內(nèi)容囊括了宇宙、自然、哲學、倫理、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及社會發(fā)展的眾多領(lǐng)域,是一部指明人類社會要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恢弘巨作,稱得上是拯救人類靈魂的精神法典!我讀《道德經(jīng)》感悟頗深,心底受到了洗禮,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弊病待治,天災人禍頻發(fā),社會風氣堪憂的現(xiàn)狀下,老子的思想更顯珍貴。
《道德經(jīng)》就像是一泓永不干涸、深不見底的泉水,任憑先人掏了兩千多年都還是如初的平靜和深邃?,F(xiàn)取四滴“道”、“德”、“無”、“柔”細品,頓覺甘甜無比,回味無窮。
初品一滴------“道”
。老子的“道”是事物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核心是詮釋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即“天道”,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要為了“人欲”而隨意破壞大自然的平衡。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先進的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而觀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天道”思想岌岌可危。
我國這些年雖然也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但究其實質(zhì)性的動作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是破壞性的發(fā)展如:能源資源的過度開采甚至枯竭;物種急劇減少所引起的生態(tài)失衡;溫室氣體過量排放以及大工業(yè)化人為因素的環(huán)境破壞所導致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污染致使自然災害的頻發(fā)等等,鑒于此,**也制定了各種法律,但這似乎顯得“治標不治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體是人,是每一個社會人,學習并普及老子的“天道”思想,要讓每一個社會人都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念,不破壞自然規(guī)則,不為眼前的一己私欲而棄人類世代生存于不顧。
人類要控制自身貪婪和欲望的缺點,“損不足以奉有余”。從精神建設(shè)層面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使人類具有普遍的守“天道”意識,時時處處約束自己、尊重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才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
又品一滴----“德”。老子的“德”是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即“地道”,是約束人的主觀符合“道”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產(chǎn)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是自然產(chǎn)生的,“德”是人類積蓄的意識形態(tài),萬物形成各自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萬物的發(fā)展沒有不遵道守德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訴我們?nèi)艘缘貫榇?,地以天為大,天以道為大,大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大。“德”是要求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
“德”是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標準。應該警惕的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物質(zhì)文明迅猛發(fā)展的當代,“德”的缺失著實令人擔驚偏離“標準”越來越遠!如官媒公開報道過的:
老人在路邊倒地無人扶也不敢扶;棄嬰虐母毆父見怪不怪;黑心食品、黑心種子、黑心樓盤、黑心醫(yī)藥…;網(wǎng)絡(luò)傳播的各種“門風”如校長**學生門、長官與員工開房門、**斂財跑路門…;公民吸毒、毒品走私泛濫;***結(jié)爾虞我詐、誠信缺失;青少年頹廢沉淪乃至教師和家長們的道德淪喪;金錢至上的拜物行為等,無時無刻都在上演著一幕幕駭世驚俗的道德淪喪、親情淪喪、社會責任感淪喪的不堪耳聞目睹的惡作劇,也是令有志之士深感心靈沉痛的社會問題。我們的社會到底怎么了?其實,中國改革開放這些年來并不缺少見義勇為、積極進取、忠誠善良等守“德”之舉!
關(guān)鍵是正氣不舉,邪氣抬頭,“德”育失衡缺位,價值觀受到了扭曲,也是精神文明建設(shè)流于形式的多,付諸實施的少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那么,該如何正確、科學地進行“德”育呢?我們應該多從老子那兒學著點。
老子在講到如何守“德”時積極倡議圣人、天子、國君要帶頭行“德”,爾后推廣至民眾。好的**要多制定好的“德”策并堅持不懈地倡導和執(zhí)行下去,才能使民眾真正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當今的教育體系都片面的追求“分數(shù)”,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因而中國新一代人勢必缺“德”難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人一出生并無好壞之分,有的人**之后遵章守規(guī)、為民謀利,有的人卻道德淪喪、見利忘義,習相遠也。
所以“德”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從小灌輸其正確的道德觀,父母言傳身教,學校據(jù)理執(zhí)教,社會榜樣施教,多管齊下,代代相傳,老子的“德”將深入人心;社會將人人遵守自然、社會規(guī)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將和諧相處。
再品一滴------“無”。
老子的“無”是指“無欲”、“無為”即“人道”。是針對個人修養(yǎng)而言的。談起老子的“無為”,一些人往往會誤認為是“無所作為”,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一無所為和一切無作為,而是要你在該有為時則有為、該無為時則無為。
老子思想在當時雖然有消極面,但積極層面意義更深遠,天道無為而無不為,他的積極意義是肯定人性的自足性;告誡統(tǒng)治者在位時,不要為了自己和個人小集團的利益而刻意地太多作為,而要以百姓之心為心,順應民心,順應自然而作為,這樣天下便會自定。他又告誡人們,不要為了自己的執(zhí)著而刻意地去鉆營,而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做事,這樣你就心境明亮,豁達寬懷。老子提到的“不可見欲,使民心不亂”,意在說明統(tǒng)治者如不唯利是圖就不會使民心所亂;老子說:
“持而盈”、“揣而銳”、“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意在之處是貪婪的后果使命不長保;老子提出“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當然,人不可能沒有欲望,也不可能沒有私心,但老子的思想是為了人與萬物的和諧發(fā)展,應該少自私,少貪欲。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是勸誡統(tǒng)治者拋棄過分的、奢侈的、安逸的欲望和物質(zhì)享受;老子還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正面警告那些存貪婪之心的人,最大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錯誤就是貪得無厭,說明知道滿足才是人生真正的欲望。
老子針對統(tǒng)治者提出自己反欲、反貪的政治主張,他認為“貪和權(quán)”是緊密相連的。聯(lián)系當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四風”的大潮,一些**腐敗之風可謂觸目驚心,那些所謂的“人民公仆”、“社會精英”是怎樣逆歷史潮流而陷入貪腐的泥坑,又是如何聚斂無厭,吮吸人民的血汗?原因是個人“無”的修養(yǎng)太差,甚至大逆不道。
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當今社會,一些人的欲望被以奇怪的形態(tài)滋養(yǎng),對當前的形勢和無休止的攀比趨勢感到不滿。當欲望無法通過正當手段得到滿足時,通奸和掠奪的趨勢開始蔓延。老子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边@是老子在談治國之道,強調(diào)了君王治理國家,如果能抱守大道,順應自然規(guī)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梁正、下梁自然不歪,公生明、廉生威。
天下人就會歸順于他,天下自然太平安寧。如果在位的統(tǒng)治者,政令繁縟擾民,賦稅太多,妄作亂為,使得人民無所適從,必然天下大亂。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心也在變。
當前,我們處于一個沖突的時代,正義與**的沖突,公理與私心的沖突,純真與虛偽的沖突,秩序與脫法的沖突;人心處在是非、得失、禍福、利害之沖突之中;我們也處在一個矛盾的時代,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法理與人情的矛盾。人心處在取舍、進退的重重矛盾之中;我們更處在一個多變的時代,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多變的社會,因為變得太多、太快,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不少亂象和種種脫軌、脫法的行為。人們總是渴望在混亂中保持秩序,朝著明確的目標前進。
人們的追求是多樣的,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從老子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價值何在?尋得人生幸福的密碼,來改變自己的一生。
領(lǐng)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我們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了天地萬物運行之理,進而以通達人生的觀照,開啟幸福快樂之門。
還品一滴------“柔”。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還說:“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者強,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強,柔之勝剛”。
老子認為弱者戰(zhàn)勝強這是自然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弱這是一種積累成長的力量。老子的聲音柔和有力,意味著統(tǒng)治者應該保護弱勢群體,人類應該保護弱勢生物。上善若水,凡事不要硬出頭,柔弱一點,守柔必生。
人和社會的種種危機,也往往是把人“物”化了,使得人與人之間凝聚的感情淡化了。社會的多元化和價值的多元化使得人心、家庭也產(chǎn)生了變化。老子的守柔、順下、不爭的哲理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他提倡守柔,其根本目的在于適應民眾需求,追求民眾幸福,老子的根本是關(guān)懷人,實現(xiàn)人們所追求的民主、自由與自治。
他說“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逼湟馑际牵簮勖裰螄?,能自然無為嗎?
五官與外界接觸,能守靜嗎?什么都明白,能不用心計嗎?生長萬物養(yǎng)育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養(yǎng)育萬物而不依恃,統(tǒng)領(lǐng)萬物而不自居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中的很多事,往往就是因為自己心太剛強,所以有時會跌得鼻青臉腫,如果心柔軟一點,一切事就是另一個結(jié)果了,那你就會覺得天底下的人和事就會可愛了,委屈才能求全,繞道才能直達,低洼才能滿載,守舊才能出新,謙虛才能進步。正如當今和平年代官民沖突事件頻發(fā)的現(xiàn)狀,似乎顯得各級地方**的執(zhí)法行為表現(xiàn)得太硬太剛太烈,方法不當就不便解決民聲問題,如果各級**特別是執(zhí)法者順應和平友善的新常態(tài),改變方式,謙虛謹慎,以理服人,那么很多矛盾將迎刃而解了!
導言:所謂自然規(guī)律,即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不是人的主觀意志作為客觀運動形式的轉(zhuǎn)移。人們只能通過實踐來認識和利用它,但不能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1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zhì)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guān)于“道”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來認識和利用它,但不能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
但有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或者不想相信這個簡單的事實。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shù)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jié)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diào)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一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的簡單二分法,而是眾多對立事物相互交織、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變化、相互轉(zhuǎn)化,構(gòu)成一個充滿活力、豐富多彩的事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chǔ)。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強調(diào)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
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
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一定時間內(nèi)的位置。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
因為事物受自身和相關(guān)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nèi)運行,所以事物的極端性是相反的。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
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你知道:一切都在動,但為什么要動?
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zhì)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zhì),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zhì)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
不平衡-平衡,再平衡-再平衡,一個循環(huán),構(gòu)成對立統(tǒng)一
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不平衡是永久的和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和暫時的。物質(zhì)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從人際關(guān)系到國家政治局勢乃至國際局勢,都不例外。
水向低處流動是眾所周知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
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這兩種現(xiàn)象不屬于水的一般規(guī)律。
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當同一事物的時間、空間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規(guī)律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2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可謂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們?nèi)菀啄靠找磺?,不可一世。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來嫉妒,樹敵太多,給自己留不下路,從而導致死亡。
在老子看來,我們此時應該怎么做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氣來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著禍根,讓自己不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等到失意的時候就無路可退、眾叛親離了。還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爭強好勝,天下無敵,須知“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時,“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边_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達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強,要保持謙遜之心。因為富貴加驕傲,使自己招來禍患,功成身退才屬于天道。
自古以來,能夠做到的只有少數(shù)人。例如,越國打敗吳國后,范蠡與西施隱居。李斯官以總理之名,富貴卻不肯下來,繼續(xù)做秦始皇之死,性命難保。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劉邦一樣,有多少功臣上來之后,還愿意功成身退?每個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還有明代時期開國的徐達、常遇春這些名將,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來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
因此,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面對失意,面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崩献痈嬖V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因此,挫折只是暫時的。事情是在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情況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因此,挫折感會導致無障礙?!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后,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
”人們只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3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jīng)》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jīng)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
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
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jīng)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在欄目小編看來,“厚積薄發(fā)讀后感”是眾多文章里最有價值的一篇,讀完這篇作品后,我們可能會和作者產(chǎn)生許多共鳴。當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疑問和不明白之處,可以通過寫讀后感的方式記錄下來,感謝您的關(guān)注,希望您能夠收藏我們的網(wǎng)站,以便閱讀更多有趣的內(nèi)容!
讀了魏老師的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多啟發(fā)。一是作為班主任,該如何面對犯錯的學生,也就是說班主任該以何種角色處理學生糾紛。經(jīng)常見老師被學生氣得暴跳如雷,罵罵咧咧,氣急敗壞。自己沒把學生問題處理好,反而讓學生把自己氣得夠嗆。
一般的班主任在處理學生糾紛時,往往是站在法官的角度去評判學生的過錯,有好點的,對錯分得清,學生比較信服,但對自己為什么犯錯,有什么危害,怎樣避免犯錯不清楚。班主任老師在其中僅僅是給學生分出了是非,其教育功能并沒有發(fā)揮出來。差一點的,連對錯都分不出來,最后往往各打五十大板了事。更差一點的,便是顛倒是非,這樣處理,學生心里不服,老師在他們心里的地位不僅降低,而且還可能釀出更大的問題。通過閱讀魏老師的文章,使我明白了,在處理學生糾紛時不能當法官,而是一個教育者的角色,不是評判是非,而是讓學生知道出錯的原因,找出不出錯或少出錯的辦法,這才是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要找出適合教育學生的方式,也就是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只有定位準確了,學生才能很好地接受你的教育,教育效果才會好。
其次,在生活中,個人要做好角色轉(zhuǎn)換,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糾紛,才能使自己心情愉悅。只有這樣,才能把對方的氣順下來。賜教,自己還增長了人生的經(jīng)驗,豐富了知識,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倘不愿進入這個出氣筒的角色,他出氣,你不讓,雙方都不痛快,每個人弄一肚子氣,胸懷還變得狹隘。想想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不都這樣嗎?
自己有了這樣的認識,當然自己過得比較舒心。如果作為一般人,這樣已經(jīng)很好了,但老師不同,尤其是班主任,我們還要學生會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和諧,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我們的教育職責才算完成。
坦白說,老板剛開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還鄙視了一下這個書名,土的很,但是在讀完這本書后,卻覺得編者起這個名字再適合不過。整本書以一個個華為的小故事串連而成,有些故事稍有重合,是因為他們剛好是不同的華為人寫出的同一件事情,表達著相同的情感。他們的故事無一不讓人感動,這種感動是或經(jīng)歷過相同情景,或同為奮斗者的一種感同身受。每一個小片段似乎都那么簡單,每一個人物又似乎都那么真誠,每一雙平凡的雙手共同撐起的是民族企業(yè)的驕傲。
反觀自己,我們和華為的差距似乎就是那一些些努力與堅持:面對客戶的要求,我們是不是一味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自我感覺良好而忽略客戶體驗?面對產(chǎn)品的效果,我們可曾為了那一秒或者是一毫秒而徹夜未眠:又或者,我們是平臺部門,那我們可曾像華為一樣,在展會前,一次又一次的演示方案,確保萬無一失?老板去參觀時,臨走的時候人家遞給他一個袋子,他到車上打開一看,是裝裱好的合影照片。似乎只是簡單的一個小禮物,反觀我們,確實未曾準備過這般細致,更何款人家僅僅是幾個小時的參觀討論時間便從攝影,到修圖,到打印,到裝裱,這背后不僅僅是準備,還透露出華為的執(zhí)行力,以及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讀書,沒有思考,就不叫讀書,最多算打發(fā)時間的聽故事。而我們要進步,需要的就是從強者身上找差距,不斷完善自我,最終超越自我。這一本書,恰恰帶給我們的就是這樣的思考,終有一日,在我們所有人的厚積下,乾程會爆發(fā)出無限光彩。
厚積薄發(fā)是華為研發(fā)三十年創(chuàng)新史的縮影,創(chuàng)新與變革成為推動華為這艘巨輪在通訊行業(yè)中前行的源泉動力。創(chuàng)新是需要理論前瞻的,沒有理論的創(chuàng)新是無源之水,就像永動機,縱使前人投入多少精力終究以失敗告終。創(chuàng)新需要正確的價值導向,華為的創(chuàng)新始終奉行一個不變的準則:以客戶為中心。
從泥坑中爬起來的故事中,主人公先后經(jīng)歷第一代軟交換平臺、第二代核心網(wǎng)平臺、新的NFV網(wǎng)絡(luò)功能虛擬化架構(gòu)的云化平臺。每一次平臺的研發(fā),都是在打破慣性,革自己的命。每一次的技術(shù)革新,始終圍繞“以客戶為中心”。在研發(fā)或運維過程中,大開腦洞,有馬達加斯加的衛(wèi)星被攻擊的烏龍,有西藏項目太陽黑子引發(fā)的懸案,通信工程師不僅要知曉通信只是,還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項目經(jīng)理研發(fā)完成時累倒了,別人問他干嘛要這么拼命,他說,就是想著不能讓平臺在我們手里就沒了,正是如此樸實的想法給項目組人員以強烈的動力??缭綍r空的夢想故事中,面對GSM新雙密度載頻模塊最后10dB的目標,長達四個月毫無進展,愛迪生實驗燈泡千次都未放棄的故事激勵著團隊:別人嘲笑他做無用功,他認為自己至少證明了這一千種材料是不合適的。
華為之所以短短三十年迅速成長為年銷售規(guī)模超過5000億的世界五百強公司,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格力廣告語那樣,是因為掌握了核心科技。據(jù)世界知識產(chǎn)權(quán)組織發(fā)布的2016年度全球知識產(chǎn)權(quán)活動報告,華為2016年度以3692件PCT專利申請位居全球第二,超越高通、三菱等以技術(shù)積累見長的國際企業(yè)。華為研發(fā)人員的執(zhí)著與堅持、寂寞與奮進,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見證著華為的輝煌。在我們?nèi)粘9ぷ髦?,也要借鑒華為研發(fā)人員勤學善思永不放棄的精神,奔著以客戶為中心的目標一路向前,方得不負初心。
儲備發(fā)展實力以待厚積薄發(fā)
近日,我閱讀并學習了《毛竹生長給我們的啟示》這篇文章,文章深刻地闡述了毛竹生長規(guī)律對煤炭企業(yè)脫困帶來的啟示。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尤其在全國煤炭企業(yè)“**十年”一去不復返的環(huán)境下,在部分干部職工消極迷惘、激情不夠的形勢下,如何提振信心、儲備能量、厚積薄發(fā)?從毛竹生長的啟示中,我堅定了焦煤公司走出困境的信心,并總結(jié)出以下三點啟示:
啟示一:儲備經(jīng)濟實力。隨著煤炭市場經(jīng)濟形勢的持續(xù)下滑,“四期疊加”、“四期并存”成為河南能源、焦煤公司面臨的新常態(tài),趙固一礦作為焦煤最大的主力生產(chǎn)礦井,必須堅持提質(zhì)增效之路,做好長期過“苦日子”的準備,向成本管控要效益、向節(jié)支降耗要發(fā)展,牢記“煤質(zhì)就是效益、煤質(zhì)就是工資、煤質(zhì)就是飯碗”理念,讓經(jīng)濟發(fā)展的根基更加牢固。
啟示二:儲備人才實力。企業(yè)發(fā)展靠人才,即使在發(fā)展的低潮期,也要更加注重人才力量的儲備和培養(yǎng)。
充分利用培訓中心、實操基地開展技能競賽、比武選優(yōu)、專家講堂等素質(zhì)提升活動,重視大學生的選拔和培養(yǎng),讓大學生在一線磨練意志、在一線提升技能,搭建“w”型人才通道,讓大學生和普通員工都能找到發(fā)展的舞臺。2014年,我礦同時將8名一線班組長被提拔為區(qū)隊副隊長,還涌現(xiàn)出了焦煤“首席技能專家”李滿意等多位高技能人才,這些都為全礦員工發(fā)出了一個信號,只要優(yōu)秀,發(fā)展的舞臺將更加廣闊。
啟示三:儲備創(chuàng)新實力。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尤其在煤炭行業(yè)遭遇“寒冬”的形勢下,更要把重重壓力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新的動力,結(jié)合礦井發(fā)展遇到的難題開展攻關(guān),發(fā)揮“學習創(chuàng)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正能量,吸引和培養(yǎng)基層創(chuàng)新人才,把“增加安全系數(shù)、提高勞動工效、改善作業(yè)環(huán)境”作為創(chuàng)新支點,鼓勵小改小革和五小攻關(guān),使“趙一發(fā)明”、“趙一專利”不斷涌現(xiàn),形**人爭當創(chuàng)新能手的濃厚氛圍。
你之前寫過作品的讀后感嗎?閱讀作品后,我對于作者描繪的主人公記憶深刻。那么開始動筆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吸收這些知識,敬讀閱讀編輯整理的厚黑學讀后感,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讀過中外古今書籍,而沒有讀過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實在是人生憾事。林語堂評:要知李氏發(fā)布《厚黑學》,是積極的,并非消極的,不是只嬉笑怒罵而已,是對社會人心實有“建設(shè)性”。旨在“觸破奸詐”,引人入正!而李宗吾先生也希望讀者耐心去讀,不可先存一個心說:“厚黑學,是誘惑人心的東西?!?/p>
厚與黑,即所謂“厚臉皮”、“黑心子”,是人際交往的兩大法寶,也是運用口才的兩大法器。只有臉皮厚,才能在任何場合下敢于和任何人說任何話,并且不怕別人的唇槍舌箭的沖擊,不怕出丑吃虧,所以厚黑并不是貶義詞,并無善惡可言,而是一種戰(zhàn)無不勝的神奇功夫。善人用之可行善,惡人用之可作惡。不過有寫人咒罵“厚黑口才”是詭辯,是不道德的惡劣行為,損人利己。安東尼現(xiàn)實中,每一個人都是利己自私的。而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上,利己者怎么可能不損人呢?都要在有意無意間造成對別人的攻擊,一些偽君子表面上指責厚黑,實際上他們自己就是厚黑之人,只不過不愿承認而已。
李宗吾先生認為厚黑學共分三步工夫。第一步:厚如城墻,黑如煤炭。因為城墻雖厚,轟以大炮,還是有打破的可能;煤炭雖黑,但顏色討厭,眾人不愿接近它。所以只算初步的工夫。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與厚學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點不動。深于黑學的人,如褪光漆招牌,越是黑,買主越多。人能夠造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壤之別,但還著了跡象,有形有色,所以有本事的,我們一眼就看出來了。
第三步: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至厚至黑,天下后世皆以為不厚不黑。這個境界,和不容易造就,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賢中去尋找。何況厚黑學是千古不傳之秘,當然要到“無形無色”才算上境。
在《厚黑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求官六字真言,即空、危、沖、捧、恐、送。做官六字真言,即空、恭、繃、兇、聾、弄。教會先生大人們?nèi)绾斡稳杏杏嗟剡M行官場,而后又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在官場上要有何種心態(tài),何種理念,既不軟弱,又不過極,只要恰到好處把握了,步步為營,節(jié)節(jié)高升!
在書中,李宗吾先生反復提到劉備和曹操。劉備的特長全在臉皮厚,他依呂布、依劉表、依袁紹,東逃西跑,喪盡廉恥。他最擅哭,以騙取將士的好感。而曹操的特長全在心里,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東皇后皇于,并鼓吹“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奸雄的嘴臉暴露無疑。
曹操和劉備是封建政治家的雙絕,他們把厚黑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運用得爐火純青,而作者又把孫權(quán)與項羽、韓信、范縝一一列出來,說明黑不厚或厚不黑都算不上杰出,難成大事。
厚黑之道是人成功的真諦,光有才有能不行,厚黑學到手,心理素質(zhì)會提高很多,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F(xiàn)實生活中的職場競爭、官場競爭、企業(yè)競爭等等無一離得厚黑兩字!
有句俗語說的好:百忍成鋼。忍,一個刃,一個心,從造字結(jié)構(gòu)上來看,非常形象。一把刀放在心上,怎能不忍?
其實遭遇的許多事情忍一忍就過去了,有些人非要爭個魚死網(wǎng)破,打個頭破血流,何必呢?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我認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并不是太多,因為這樣的事情決定在你,你覺得它忍不了,它就忍不了,你如果覺得它是雞毛蒜皮,那它就一陣風就吹走了。所以有很多時候,在處理一些事情時自己的心態(tài)非常重要。人要慢慢培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在修養(yǎng),不要動不動就發(fā)飆,就忍不了。我老媽經(jīng)常教育我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一些當時覺得忍受不了的事情,等你沖動的解決了之后,就會后悔,沖動是魔鬼。所以遇事后先想再做,想說的話也要先在腦袋里過一下再說。這樣的話紛爭就會少一點,自己也就會開心許多。
有的人老是覺得別人對她不好,不公平,老覺得別人背后說他壞話,因此自己就控制不了情緒,經(jīng)常生氣,而且對別人也是橫眉冷對的,這樣關(guān)系處的相當惡劣。人要為自己的快樂而活著,何必為別人的失禮而生氣呢?人為自己而活,不要被別人的一些話語以及一些做法而左右。做自己!多忍耐,我覺得能忍之人必是高素質(zhì)的人才,或許有人覺得忍是懦弱的表現(xiàn),但是我覺得忍是處事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可以將大事化了,小事化無的方法。淡薄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老祖宗的一些話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是經(jīng)得起推敲的,好好加以利用,肯定能夠?qū)ψ约河兴鶐椭?/p>
以前的我很容易沖動,我從來不考慮什么,什么忍不忍的,我才不在乎。說話有時候也不經(jīng)過大腦,所以會在不經(jīng)意間得罪一些人,自己卻不知道。不知道是不是年齡漸長的緣故,現(xiàn)在我考慮事情已經(jīng)比以前成熟多了,我認為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有人說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人就不單純了,就變復雜了,心就變壞了,怎么會呢?我覺得我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成熟了,總覺得自己比以前那個小丫頭有氣質(zhì)多了。單純是很好,可是永久的單純,不想長大,我覺得就是單蠢了。因為畢竟你要長大,拒絕長大的人生是不可能的。人總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所以不要覺得以自己多么多么的單純而感到高興,因為或許不久你就會因此而付出代價。試著去接受這個世界教給你的一些東西,慢慢來,慢慢理解,慢慢長大。當然在經(jīng)歷一些事情的時候不要去學一些壞的東西,多學一些提升自己人格魅力的東西,這樣的成長才更有意義。
當然并不是說我工作了,我就變了,我只是成熟了,請大家相信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愛玩愛笑,活潑可愛!有什么事情需要幫忙就盡管開口,我會盡全力幫助大家的。咱的本性還是善良純潔滴!永遠不會變!
這本書應該寫得很好。
但是,我從來不推薦別人看。
我還沒讀完,也讀不完這本書。因為之前看過其他幾本書: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全集》,卡耐基的《錯誤與人生》。
這些書給了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我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想明白這個道理:
當你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時,世界的不完美和不完美都不算什么。正是因為這些不完善,才需要我們?nèi)ヅΓ?/p>
當你用漆黑的眼睛看世界的時候,世界是丑陋而無趣的,生活是黑暗而孤獨的。
樂觀和悲觀在人的一生中總是相對應的。
我不會向銷售人員推薦這本書,但我會推薦柳永的《我不是教你詐》套書。
人們不應該太天真,但沒有必要像李宗吾在他的書中所說的那樣在任何事情上都向曹操學習。
中國人已經(jīng)落后太多年了。如果我們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書,把它作為自己生活的標準,我怕我們會落后得更遠,然后落后就挨打。生活中也是如此,技能強的人大多比較樂觀,愿意行動;不是消極悲觀的人,不是不愿意行動的人!
人生幾十年,歲月不等人。
與其浪費時間思考人性,不如花點時間做點實事。
近日看了幾頁厚黑學,倒也有所思考。這個學說倒還真有點跟馬克思主義靠近。馬克思哲學講辨證,他也有辨證,比如關(guān)于人性的善惡學說,說人所處的境遇環(huán)境不同,會做出不同的行為來。所以人有時候是善的,有時候是惡的。原因嘛,環(huán)境,地位不同而已。馬克思哲學講實事求是,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其實說的也是這個,比如在什么時候要用“厚”字訣,什么時候要用“黑”字訣。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予以具體的應用。
初讀覺得這文章講得很有道理。但是讀著讀著問題就來了。首先這些都是原理,當然也有一些具體應用的例子,但總是人家做過的事的分析,當然可以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要臨了自己去做,你怎么知道這個時候要用“厚”,那個時候要用“黑”呢,要是用反了,豈不是自找苦吃。這門學問太玄了,只可以用來分析其他人的做法,卻不可以隨便拿來實行。真能做到靈活應用的人,估計不用教,他自己就會吧。只是被作者這么一歸納,倒成了一種學派了。其實在歷史上能按這兩字做的人,恐怕并不知道這學說。那么他們就是天生的,無師自通的人吧。
大凡一門學問真正到了要苦學的地步(當然不包括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在早期是要苦學的,后期跟人文科學有相通的地方),大概就是沒天分吧,這樣的學也是學不好的。象人文科學,更多的是一種感悟,感悟于心,才能感其言,心有戚戚,否則,哪怕是背了再多的理論,仍可能是個門外漢。而有的人,哪怕不學這樣的理論,他自然也能用得爐火純青的,到別人達不到的境界,這個大概就是天賦。就象是寫詩,學文學理論學得太透徹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是死的,而那些真正寫得出好東西的人,太天真,太自然,恐怕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學理論,就象李白。
這本書倒讓我想到了另一本書,劉墉的《我不是教你詐》,寫的也是人生之種種現(xiàn)實。只是這樣的書,最好有點現(xiàn)實的積累再去看,才更合適一點,也比較容易看懂。但看得懂是一層,應用則是另一層。能用的人未必懂,能懂的人未必能用。那既能懂又能用的人,向來是稀少的。就象在古代的時候人們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倍莻€時候其實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能達到那個境界的根本就是少之又少。因為大多數(shù)人在七十歲以前都死了嘛。其實說到年歲,也是假的,有的人大概用不了那么多年,就能修到那個水平,而有的人即便是修到了七十歲,也不知道修成什么樣了。說不定越修越小,修成了人見人厭的怪胎也說不定。就象小孩子有討人喜歡和不討人喜歡兩種,那年老的人也是一樣。有的人越老越受人的歡迎,有的人則越老越惹人嫌。
每個人都有自己管理的一套方法,也就是說身處管理層的每個人,他所用的管理方法都是獨一無二的。剛開始接觸管理職位的我對管理一竅不通,管理二字看似簡單,可做起來才知道其中存在著很多學問,我該從何下手?沒錯,那就是《厚黑學》。
這是一本攻心術(shù),還有摸心術(shù)。這書是由清朝的李宗吾所編,看后感悟甚深。《厚黑學》并不是人人都適合的讀物,夸張點,人本性基礎(chǔ)差點的人,容易變性,就是容易教壞人。盡管我自己修習過,但是就因此才有這評論。
厚黑學是好,但是誤人。
有句話很經(jīng)典:厚黑者,無非臉厚心黑也??词呛唵?,其中還是大有文章。我就是這書的受害者。沒錯,自從我鉆研這本書的一部分來,人確實感覺有點不一樣了,做事,處事,看事或者察事,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可是,日子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好像你離群眾距離遠了點了,因為,是你變了,為人處事無非講一個誠字,可是,厚黑者被一些稀奇道理所迷惑了,他很厲害,是一個強者,可是,沒了人際,做人還有什么意思?
厚黑者是個高手,但不是長遠之道,唯有靠人脈還有合作,這樣才會形成一個長遠的優(yōu)勢,成功才會離的更近。當然,我并不是厚黑者,當我鉆研到一部分時我已察覺了這書的不妥。入門不深,回頭不晚,所以寫這日志是想告訴朋友們,對人對事,一定要真誠,你把心給了人,人家才會誠心對你,彼此而已 ,打好自己的人脈關(guān)系,團結(jié)合作,這樣,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提高在于讀書,成長在于讀書。”大一的時候看了一本書《厚黑學》,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敘述了我的證詞。
這本書是李宗吾老師寫的。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厚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俗話說“自古有無數(shù)人出書,能稱得上精華的屈指可數(shù)”。那么我想說,雖然李宗吾在民國出版了他的書,但他能給中國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這本書,我對如何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李宗吾先生的文采和思想超越常人,書生內(nèi)部有一種傲慢。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這樣一個精彩的文壇,活成圣人,評說天下能人?!边@是網(wǎng)上對李宗吾的一種流行看法。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和著名的楚漢為中心,探討臉厚心黑的體驗,分三步總結(jié),強調(diào)黑與厚的不同概念。在《厚黑學》中,用三個步驟來概括有粗黑境界的人:
第一,厚如城墻,黑如煤炭;
二、厚而硬,黑而亮;第三,稠而不可見,黑而無色。從書中,李宗吾只看到了第二個境界。他對人性的理解是以惡為先的,所以他評論世界。先看到人性的惡的一面,再放棄人性的善的一面,說自古以來英雄們都是用仁義道德的表象來體現(xiàn)個人的“立命本惡”的觀點。至于第三種境界,不能只用普通的善惡來解釋,所以他避而不談。
在待人接物方面,《厚黑學》也寫道:“待人接物要有“厚”功夫。內(nèi)向的話,一定要害羞,不能忍受交往中的各種羞辱,不能和朋友敵人相處太多,不能抓住機會表現(xiàn)自己。即使你有杰出的才能,也會淹沒在人群中。這很可惜?!?/p>
因此,在我看來,李宗吾先生在待人接物上,主張黑,但同時又強調(diào)在世間行使惡,只是為了讓每個人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贏得自己的人生幸福。
在這本書里,“黑”永遠不能以不擇手段放棄道德為代價來獲得名利。這本書里提到的“黑”,不僅僅是單純的心機和狡猾,還包含著智慧、謀略和遠見的深刻內(nèi)涵。誰要想充分發(fā)揮個人價值,就必須比別人有更多的智慧和策略,這是現(xiàn)代人成功所需要的。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世界上的事情很多,人心不老,人的生活艱難,如何才能在日益復雜的社會中站穩(wěn)腳跟,呼風喚雨,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順利
俗話說:“君子立窮,不可屈,不可淫?!钡?,真正能做到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只要我們遵循善良寬厚的原則,我相信我們的人生一定會大放異彩。我覺得對于我這樣一個還在上大學的人來說,濃濃的黑對我個人來說可能有不同的定義。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shù),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shù)。然李宗吾出書于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后簡單翻閱,發(fā)現(xiàn)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nèi)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啦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圣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為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為總結(jié),強調(diào)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為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后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xiàn)“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舍命相護,助成就大業(yè),如只知道厚黑之術(shù),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斗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nèi)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nèi)心,不足以成其霸業(yè)。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chǔ),以個人才能統(tǒng)一六國,暴政之下,數(shù)年后,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墻,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鲍@得禪宗衣缽,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為總結(jié),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為,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jīng)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指出,天地與圣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yǎng)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眾生,圣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如果以道德經(jīng)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么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xiàn)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jīng)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lǐng)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jīng)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墻,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yè)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愿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沖擊,足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評為精華。
相關(guān)推薦
很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寫作文,多寫作文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細膩,邏輯更清晰。多練習寫作,有利于知識儲備,提高學習能力。你是否正在為寫作文感到煩惱不安?小編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道德經(jīng)讀后感合集7篇”,還請你收藏本頁以便后續(xù)閱讀。自然界的規(guī)律,如樹根比樹梢重。老子這里強調(diào)做事要區(qū)分出輕重來,把握重點。要明...
讀后感該怎么寫呢?當讀完作品后,我們內(nèi)心會獲得極大的滿足。讀完書之后,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記錄當下的感想,分享一篇網(wǎng)絡(luò)上的好文“《道德經(jīng)》讀后感”對思考有很大啟示,希望本文能夠讓您受益終生!...
在欄目小編看來,“厚積薄發(fā)讀后感”是眾多文章里最有價值的一篇,讀完這篇作品后,我們可能會和作者產(chǎn)生許多共鳴。當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疑問和不明白之處,可以通過寫讀后感的方式記錄下來,感謝您的關(guān)注,希望您能夠收藏我們的網(wǎng)站,以便閱讀更多有趣的內(nèi)容!...
你之前寫過作品的讀后感嗎?閱讀作品后,我對于作者描繪的主人公記憶深刻。那么開始動筆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吸收這些知識,敬讀閱讀編輯整理的厚黑學讀后感,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寫作是一種敘述事物和感情的方式,寫作文可以防止我們忘記某件重要的事情。想寫好作文我們需要盡可能地去積累整理。有哪些事情值得我們寫進作文呢?為此,小編特意呈上“三字經(jīng)讀后感集合15篇”,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度纸?jīng)》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jīng)》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它的每一個字,...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