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合作,可以實現(xiàn)教育的質(zhì)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新的起點,新的方向,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斷成長!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觀念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將來會加倍讓你償還!”,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參加了香港本地一檔叫做《窮富翁大作戰(zhàn)》的真人秀節(jié)目,按節(jié)目的要求體驗了一把時薪只有25港幣的環(huán)衛(wèi)工的生活。
田北辰在體驗了兩天清潔工生活、嘗盡底層心酸后,一語中的:“這個社會在極嚴厲的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這句話說的真狠。
為人父母,應該更加心緊,因為自己不僅僅為自己的人生謀劃,還要考慮孩子面對的人生。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人生屬于他們自己,終有一天我們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但是在孩子羽翼未豐之前,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是關(guān)鍵。如果放任不管,在成長階段沒有父母的引導和教養(yǎng),能自覺成才的孩子,我想不多。
有孩子看了湖南衛(wèi)視的《變形計》就問父母“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過得這么好,而那些山區(qū)的孩子過的這么苦?”
假如是你,你將怎么回答?
有的父母說,那是他們命好,家里有錢。也有的父母說是城里孩子的爸爸媽媽很努力,所以過上了好日子。我們也要努力,也能過上好日子的。還有的父母直接不回答,沉默,永遠是沉默。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當一個孩子看到兩種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zhì)量,總有一天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
我們不知道孩子的內(nèi)心具體的影響是什么,但是當孩子這樣問起的時候。
應該告訴孩子,好的生活都是靠努力拼來的,所以你必須努力讀書,因為讀書是我們普通人唯一的出路,爸爸媽媽愿意陪你一起奮斗。
父母不僅僅應該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成為孩子的“戰(zhàn)友”。
為什么呢?
因為人生如同戰(zhàn)場,孩子會一次又一次地面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而站在他身邊的那個人,直接會關(guān)系他的結(jié)果。
有一句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如果父母本身是扶不起的爛泥,是豬一樣的隊友,那孩子的人生堪憂。
我們村有一個孩子,小時候活潑可愛,讀書成績非常好,在小學3年級前,每次都是考第一。最重要的是還非常勤快努力,見到大家都是嘴巴甜甜的。大家都覺得這個孩子會有出息。
到了4年級,他爸爸因為包工程失利,欠下幾十萬的債務,于是天天喝酒,醉醺醺地不務正業(yè),母親看到這個爛攤子,也無力挽回,于是帶著孩子跑回了娘家。
后來又帶著孩子回來了,可是沒想到的是,這個溫順勤勞的女人像變了樣。開始在外邊經(jīng)常打牌,有時候還去賭錢,對孩子也是不管不問了。
因為家里沒有錢,她就去借錢,以致于村里往日與她交好的姐妹都躲了起來。
一個好好的家沒了。
這個孩子呢,從5年紀開始就逃課,也變了模樣。最后讀了當?shù)刈畈畹囊凰袑W。高中上了一年就退學了,還是好說歹說花錢買進去的。如今就待在家里,經(jīng)常騎著家里的摩托車,跟當?shù)氐膸讉€小混混在外邊耍。
有一次見到他媽媽罵他:“你天天鬼混,小心在外邊被人打死?!?/p>
他直接說“你自己又在做什么,天天賭錢,小心被人剁手?!?/p>
只見他媽咬牙切齒又無言以對。
看到這個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難道不是父母的責任?
你如果是一個豬一樣的隊友,不僅僅幫不到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將來會加倍讓你償還。
我無法想象,一個孩子不讀書,今后的路將是什么模樣。
很多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沒有斗志,不想讀書。
那是因為孩子不知道生活的難。
我們的耳邊總是沖斥著“讀書無用“的論調(diào)。
就好像我們見到富二代、拆遷戶、暴發(fā)戶的美好人生總是不需要起點,直接就贏得了人生的大滿貫。
可是這樣的人有多少?比例又有多大?
前段時間,去姑姑家做客,她的女兒剛好要考高中了。
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處于班上第5名的樣子,他爸爸跟我說,有考慮讓她去讀技校,因為一出來就能找工作,讀大學的路太長,而且怕讀出來沒有用。
我跟他說讀書肯定有用,可是他還是不依不饒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他拿他聽到的一個故事來說,說他一個朋友的兒子高中畢業(yè),做了幾年銷售,在北京一家很大的公司面試銷售經(jīng)理,小伙子一上去就直接跟面試官說,“我就是高中文憑,看你要還是不要?”
最后肯定是被錄用了,而且薪資不少,話說小伙子的銷售能力不錯,經(jīng)驗豐富而且人脈很廣。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往往是被他們添油加醋講述出來的,他們在工地做事時,總是會流傳很多這樣的勵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沒有讀書,但是逆襲而改變命運的。
那是因為不同的階層,接觸的信息不一樣,就好像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些重點大學畢業(yè)出來的人都在做什么。
所幸的是他最后還是聽女兒的想法,決定讓女兒拼一下,說自己也只能更努力一點,少打牌,少抽煙也要送女兒讀書。這次中考孩子成了班級第二,班上唯一的6A學生,已經(jīng)朝著市重點中學的大門邁進了一步。
當然,我們無法預知孩子的人生會如何,不能說入了名校就勝券在握。
但是在這為改變命運而拼搏的年齡,為什么不好好拼一把呢?
無論如何,也要將孩子送出去,只有到了那個高度才有看見更大的世界。
就好像發(fā)射衛(wèi)星一樣,沒有一級一級的動力推進,衛(wèi)星永遠不能進入太空,就無法開啟征服星辰的旅程。
父母往往就承擔著一個這樣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激勵孩子前行,放手讓孩子進入更廣闊的屬于他自己的世界。
給孩子讀書吧!
曾記得一句這樣的話: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合理的不公平。
我們不能甘心于生活在這個合理的平庸之中,接受那命運不公平的安排。
對于每一個普通人來說,讀書是唯一的跳板。
田北辰在節(jié)目末尾說的幾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也值得各位深思:
“沒有學歷、技術(shù)的人,為了活下去,不是住籠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但對于他們,最重要事情是下一頓吃什么,怎么會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未來怎么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p>
如果根壞了,花朵肯定會枯萎。
不想讓孩子將來過得太苦,能夠體面地工作,能夠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
那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
這個世界不相信軟弱者的眼淚,也不相信虛妄者的雞湯。
要知道,如果不讀書,“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窮人只會越來越窮,而且還會一代一代的窮下去,這才是最可怕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家長都該告訴孩子:你現(xiàn)在偷的懶,將來都是打臉的巴掌!
家長,請一定告訴你的孩子,不要抱怨讀書累,如果想要在未來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想要活成更體面的自己,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以后去看世界的路!
01
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
小學的時候練書法,周末要背著墨水瓶去老師家,瓶子沒擰緊,墨水把包里的文具都染臟了,生悶氣,覺得書法太討厭,難學又惹禍,學了幾天再不愿意去。
后來念高中,語文作文總拿不到理想的分數(shù),硬著頭皮問老師原因,他說“文筆不錯,可惜字丑了些。”學校組織作文比賽的時候,老師甚至主動建議我,“寫完找個字好看的同學幫你抄一遍,否則得獎的可能性很小?!?/p>
大二的時候考駕照,帶我的教練脾氣很不好,我被罵哭兩次,羞辱智商N次,跟自己賭氣,說過陣子再學,后來干脆就沒再去駕校,如今即將畢業(yè)的我,依然沒有駕照。
過年回家,我所在的小城市的出租車,春節(jié)是不開計價器的,10塊錢的路程,能漫天要價地說30,不坐拉倒。家人在忙,家中有閑置的車,可是我不會開啊,我只能去攔出租車,送上門給他們宰客。
還有半途而廢的游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美術(shù),明天再背吧的單詞……它們都在后來某個猝不及防的瞬間,跳出來為難我。
因果報應真的是恒久存在的真理,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
記得蔡康永寫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xiàn)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真的是這樣。
02
孩子,這個社會在極嚴厲的懲罰不讀書的人!
每當有人勸你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以后找個好工作的時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即使為了不忤逆家長做出口是心非的應允。
你心里是不是也在想: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中,大學生畢業(yè)連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說買房買車、結(jié)婚生子的恢弘愿景了;在這個萬眾創(chuàng)業(yè)人人有機會改變自身階層的時代中,大學生大多會把腦子讀壞,連交際能力都堪憂,能有啥出息……
總之,在你的腦子里已經(jīng)將讀書無用奉為圭臬,將賺錢至上視為信條。甚至在網(wǎng)絡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讀書無用論段子,例如,XX初中輟學,然而他的小伙伴卻最終考入了名牌大學,十年后,身為部門經(jīng)理的XX,已經(jīng)開始考慮到底要不要錄用他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小伙伴……
一個沒讀過或者沒怎么讀過書的人憑借自身的努力,完完全全可以獲取,例如曾經(jīng)有個朋友考上了985,在大二的時候出去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現(xiàn)在頗有成就,已經(jīng)開了幾家連鎖店了。
所以他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道路,不讀書、不上學不一定人生就沒有希望了!未來30年發(fā)展的機遇,在于你是否會玩,是否玩出個性,是否玩出實力,是否玩出創(chuàng)新,'玩'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
03
努力讀書,你才能選擇想要的生活
就像龍應臺對兒子安德烈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孩子,總有一天,你會長大,你要肩負起自己的人生。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每天埋頭苦干卻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嗎?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拼命硬干卻只能蝸居在地下室嗎?
努力讀書,學習一些技能,并不一定能讓你成為百萬富翁,卻至少可以讓你能選擇一份喜歡的工作,而不是被迫地讓工作來選擇你。
04
努力讀書,你才能結(jié)交更優(yōu)秀的朋友
孩子,我從來不認同一定要交有用的朋友這種功利的看法。但是不得不承認,結(jié)交一些優(yōu)秀的朋友,能使你受益終生。和一群優(yōu)秀的朋友來往,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比如責任、比如堅持、比如好習慣;和一群優(yōu)秀的朋友來往,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和一群優(yōu)秀的朋友來往,你們可以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一起變得更優(yōu)秀。
然而,不努力讀書,你很難結(jié)交到這些優(yōu)秀的朋友。朋友圈、朋友圈,朋友都是一個圈子里的人。努力刻苦的人很難與不學無術(shù)的人成為好朋友,不是因為看不起或是配不上,而是因為兩種人的價值觀不同,沒有共同語言,很難交流。
05
寫在最后
孩子,我只是想叮囑一句——長大之后沒有兒戲,校園之外沒有溫室!請記住,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你!那些你曾經(jīng)在學習上偷過的懶,在未來都會以另外的一種方式回贈給你,請不要因為現(xiàn)在短暫的安逸,而一輩子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寫給所有的父母,當孩子不想學習,或者厭惡學習的時候,請記得告訴孩子,現(xiàn)在的努力都是以后能有更多可以選擇的機會,請不要被偷過的懶,變成的打臉的巴掌!
最近跟同事、同學閑聊,談到目前的狀態(tài)。當醫(yī)生的,不想讓孩子再行醫(yī),原因"太累";媽媽是當老師的,對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從教,原因"沒勁";有做平面設計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設計,原因"加班多,不規(guī)律";做IT的,不希望下一代再做編程······諸如此類,這個社會貌似出現(xiàn)了"干一行,恨一行"的通病。
近來看《中國好聲音》,幾個選手得到導師轉(zhuǎn)身的機會時,大多感動的痛哭流涕,問及原因,感謝父母的支持,同時感動于自己的堅持。汪峰有句百問不厭的問題:"你的夢想是什么?"選手曰:"唱歌。""到更大的舞臺上歌唱。"他們確實唱的不錯,有夢想的人做起什么來也都是飽含熱情追求極致的。
那么,是不是現(xiàn)在的我們被手中的工作拖累了太多,已然忘記最初的夢想,迷迷茫茫地只是工作,吃飯,睡覺?當這種碌碌的迷茫蔓延,直至我們下一代降生的時候,又把自己經(jīng)歷的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不干父母這一行都"ok"。正如這批新生代父母從小被寄予的"鋼琴情結(jié)","芭蕾舞情結(jié)"。
下一代從事哪一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嗎?貌似沒有,父母們最多期盼的不過是孩子做選擇的余地大一些,幸福來得更容易些。但當我們的生活在別人眼里儼然已經(jīng)很幸福的時候,我們能感覺到嗎?幸福的敏感度我們有嗎?這種幸福的敏感度我們能傳給下一代嗎?
那么幸福的敏感度如何捕捉呢?挖掘你的五感,關(guān)注你的周遭,然后感謝他們吧!近日雖然陰云密布,但你能感受到三伏日難得的涼爽;北京的交通誠然擁堵,但至少我們還有安全的交通工具;工作偶爾壓力很大,但至少它證明著我們的價值……
古語說的好,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你的孩子做什么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給他感受幸福的敏感度。
昨天去做頭發(fā),理發(fā)師小妹告訴我,她家在農(nóng)村,有個七歲的女兒,現(xiàn)在一年只回去兩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幾天,一直是公婆幫著帶孩子,帶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說這樣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沒感情了。
她說不會,女兒一直跟她很親,上次回去三天,一直粘在她身邊,一分鐘都不肯離開。臨走那天,她早上四點起床趕班車,怕驚擾孩子,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一點動靜,但快出門時,她看到女兒用被子蒙住頭,在里面抽噎著哭。估計是怕她傷心,所以拼命壓抑著聲音。她隔著被子都能看到女兒哭得特別厲害。
她說得眼泛紅,我聽得也好心酸。
可是有什么辦法呢?她說,留在家里賺不了幾個錢,將來怕是孩子考上大學都供不起。
我特別理解她的無奈。有時候生活艱難,各方壓力撲面而來,容不得你兒女情長。
可我是真心覺得,但凡有一點辦法,還是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跟ta分開。
一方面是因為她需要你,爺爺奶奶再好,也頂不了爸和媽。這是常識,不用我啰嗦。
另一方面,其實是我們常常忽略的: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在日夜廝守里積累起來的,沒有天長日久的相依相伴,感情就會淡薄。
我上次回內(nèi)蒙老家,有個鄰居叔叔跟我抱怨,說他兒子也在外地工作,平時不怎么打電話,每年只在過年時回去幾天,大部分時間還都是在跟同學朋友聚會,留給他們老兩口的時間很少。他算了算,最近五年里,他們真正一起相處的時間,不超過十天。
“錢倒是不少給,”他說,“可我們?nèi)钡囊膊皇清X啊。每次就是眼巴巴盼著他回來,盼著他多待幾天,哪怕他躺床上睡覺呢,我們心里也踏實。”
我聽了也是心酸。
但我知道這個狀況背后的原因。
這個叔叔年輕時做運輸生意,兩口子一出發(fā)就是好幾天,根本照顧不了孩子。所以,基本是兒子一生下來就交給姥姥和舅舅帶了,直到小學畢業(yè)才回到他們身邊。
當年的他們,也是覺得虧欠兒子,不少給他姥姥錢,給他買最好的衣服和玩具。
但是錢并不能直接換來感情啊,所以兒子跟他們一直也不是特別親。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我沒跟他兒子交流過,但道理其實顯而易見:當年我需要你們的愛,你們卻給了我很多錢?,F(xiàn)在你們需要我的愛,抱歉,我這里不多,但我對你們是感恩的,所以,也給你們很多錢。
做父母的也許委屈:我們是愛你的啊,否則我們?yōu)槭裁唇o你錢?我們拼命賺錢不也是為了讓你有更好的生活嗎?
但是很遺憾,你用錢來表達的愛,他感受不到,或者說,只能接收到一點點,遠遠不如朝朝暮暮的陪伴。
正常情況下,每個孩子生來都是愛父母的。但很多人不知道,這顆愛的種子,需要培育和澆灌,才能茁壯旺盛。
你的孩子三歲時可能特別愛你,但如果你離開ta,三十年后再回來,那你在ta眼里可能就是個陌生人。
所以,別以為ta現(xiàn)在特別愛你,就會一直這樣愛下去。也別以為自己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離開ta,將來ta會一樣愛你。
不會的。
孩子對你的愛,是在點點滴滴的日常里積累起來的:你陪ta入睡,喊ta吃飯,和ta玩游戲,給ta講故事,教ta說話走路系鞋帶,帶ta認識大千世界,跟ta分享快樂悲傷,牽著ta的手回家,在ta困難時出手相助,隨時隨地給ta大大的擁抱……
這些事,你做一分,ta對你的愛就多一分。
這種愛的積累,無影無形,未必是你刻意而為,孩子也未必一樁樁都記得,但是不知不覺,愛已經(jīng)在那里了。
而如果沒有這樣的積累,你們之間的感情,就會有欠缺。
上次我們初中同學聚會,酒喝得正酣,大齊接到老媽電話,說家里不知怎么停電了。
大齊說我馬上回去。然后告訴我們:家里可能跳閘了,我回去拉上。
有同學說,讓你老媽自己拉上不行嗎,還非得你回去?
大齊說那可不放心,我媽膽小,這黑燈瞎火的。
隨后就開車走人。
同學們聊起來,說別看大齊五大三粗的,對他媽超好,啥事都想著,別的老太太有啥,他媽必須有。上次他媽住院,他二十四小時在醫(yī)院守著,喂水喂飯,端屎端尿,擦背洗腳,伺候得那叫一個精心。
然后就有男生說:大齊他媽對他也好啊,小時候我去他家吃飯,一盤土豆片炒肉,他爸他媽一口不動,全讓我倆吃。那時候我爸從外地給我買了輛童車,大齊饞得不行,也想要,他媽牽了一頭羊去我家,托我爸給他也買一輛。
我也記得,上學前班時,家長都騎自行車去接孩子,我們一放學就呼啦啦跑出來各找各媽,別的家長都扶著自行車,說快上來。只有大齊媽,總是先過去抱抱大齊,親他一下,然后笑瞇瞇看著他爬上自行車后座。
后來大齊回來,我們說起這些事,他一臉茫然地搖頭,一樁也不記得。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對孩子的好,他可能全忘了,但是你做那些事情時,帶給他的感動和幸福,安心和滿足,都會融進他的骨子里,永遠不會忘。
他是基于這些,才那么愛你,才對你那么好。
很多老人喜歡比誰家孩子孝順、誰家的不孝順。
其實“孝”和“不孝”也不是那么極端,有很多中間狀態(tài)。
比如同樣是孝順孩子,有的可能兩周回家看一次父母,有的每天都要回去。
有的會問問你缺什么需要買嗎,有的你需要什么ta全知道,直接就給你買回家。
有的直接給你錢,有的不但給錢還愿意在你身上花時間。
這之間的差距,其實就在于ta有多愛你。
ta愛你三分,你家里斷電,ta可能會說我忙著呢,你讓鄰居看看。
愛你六分,他可能耐心告訴你怎么處理。
愛你十分,就會像大齊,要立刻放下酒杯回家?guī)湍惆验l拉上。
一個人對父母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跟品性有關(guān),跟所受教育有關(guān),但最大的影響因素,是ta對你感情的濃度厚度。
而這種感情,就取決于你在他的生命里(尤其是幼少期),存了多少愛。
你存得越多,將來得到的回報肯定就越多。
所以,我特別不贊成父母跟小小的孩子分開,不贊成一味地對孩子嚴厲打壓,不贊成三歲前就跟孩子分床睡,不贊成由老人、阿姨代替你來陪孩子講故事、做游戲……
因為這會讓你錯過往孩子的感情銀行里存儲愛的最好機會。
孩子對父母的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風刮來的,也不是因為你生了ta給了ta一條命,而是在你跟ta日日夜夜的相處里,一分一分存下的。你今天不存,明天可能就取不出來。
所以,就算你有一萬個理由離開ta,也請把“ta將來可能不夠愛你”這個重大代價考慮進去,能承受,再去做。
現(xiàn)在人普遍能接受到基本教育,人人知道應該孝敬父母,所謂的“不孝子”越來越少。
只是,你的孩子出于基本的道德觀念去孝敬你,和ta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必須對你好,你的感受會截然不同。
如果ta深知該孝,卻對你沒什么感情,那他也許可以做到定期回家看你,但回去就一直看手機玩游戲,跟你聊不過三句話,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待不了十分鐘就走了,如領導視察。
你可能會隱隱不滿,想,你為什么不跟我聊聊天呢,為什么不關(guān)心下我的老寒腿呢。
但如果責怪ta,人家可能就覺得你煩,因為本來就跟你沒話聊啊,就覺得你的老寒腿不算事兒啊。
而如果ta骨子里藏著對你的深情,可能根本不用你說,三天不去看你,ta就抓心撓肝,看到別的老人有什么,ta就特別想讓你也有,聽到你可能喜歡的八卦和笑話,ta就會留心記住,一進門就講給你聽。
當你老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種呢?
曾經(jīng)有人說,當人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卻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得一塌糊涂后,就應該回到幼兒園,重新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正如教育家孫瑞雪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他們引領我回到了心靈的故鄉(xiāng),給了我無盡的愛和對生命秘密的探索”。而我們這些成人,又可以從幼小的孩子身上學到什么呢?
學習孩子的專注,活在當下
孩子起初是一無所有的,但正是這樣讓他們變得更有創(chuàng)造力。和成人相比,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是在一種非常智慧的無意識狀況下完成,依賴于天賦,依賴于運動,通過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流,吸收知識,獲得力量,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幸的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隨著我們的長大,會從無意識轉(zhuǎn)變?yōu)橛幸庾R,每學到一點知識,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就拿走路來比喻吧,成人的行走是要到某個地方,孩子的行走則是為了完善自己特殊的能力,想做的僅僅是行走。所以,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孩子總是能較長地專注于一件事情,只要是他感興趣的,哪怕是玩一顆結(jié)扣,看一面墻壁。相比孩子的專注,相比他們活在當下的投入和純真,我們成人不得不愧疚。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總是在想另一件事情,等做另一件事情時,又開始想另另一件事情,于是,我們總是不能寧靜地、專注地、享受地、愉悅地,做當下的事情,我們總是煩擾、匆忙、焦慮、擔憂,把生活搞得一點兒沒有興致,忽略了過程,最后結(jié)果也未必如意。
學習孩子對親人的無比信任、依戀和寬容
人們相信,父母為孩子所做出的犧牲來自他們的天性,這種付出對做父母的來說恰恰是一種收獲,生命的本性即是如此,這種生命的相互關(guān)系比“適者生存”的競爭關(guān)系要高尚得多,是一種特殊的本能,是一種偉大的自然力量。其實,反過來看,孩子在幼小時,對父母同樣是這種信任、依戀和寬容,只不過由于他們能力的不足,導致他們無法對父母報以物質(zhì)上的回饋,但他們在情感上卻給予了父母充足的回饋--父母無論貧窮或是富足,也無論健全還是殘疾,當和孩子嬉戲時,孩子眼神流露出的盡是欣喜與愛慕,依戀和純真;當我們無數(shù)次因為無知或自私,對孩子大聲呵斥,然后在自責中向他道歉時,他總是很快地給予寬容和諒解……
學習孩子的自由表達情緒
孩子們在幼小時,可以自由地表達喜怒哀懼等情緒:餓了就哭,困了就吵,喜了就笑……大膽表達他們內(nèi)心的需求,但因為大人們常常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xiàn),千方百計地想讓孩子變乖,讓自己省心,就對孩子束手束腳,抑制他們的自由和創(chuàng)造。隨著在大人和經(jīng)驗的恐嚇中成長,孩子們慢慢變得世故和圓滑,開始看人臉色,在內(nèi)外不合中壓抑著情緒的自由表達,甚至出現(xiàn)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學鼻祖弗洛伊德曾用“壓抑”這個詞來形容成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礙?!睹膳_梭利的家庭教育法》([意]瑪利亞。蒙臺梭利著)中也曾說到:孩子的內(nèi)心和成人的內(nèi)心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因為成人的內(nèi)心是有意隱藏起來的某種東西,幫助一個成人就象幫助他解開在漫長的時期中形成的一團心理亂麻,而兒童的內(nèi)心幾乎完全暴露在他的環(huán)境中,幫助一個兒童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環(huán)境。
學習孩子旺盛的生命本能
我們一提到孩子,內(nèi)心就是柔軟的,總覺得孩子是那么弱小,他們需要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但另一方面,我們又驚異他們旺盛的生命本能,總覺得很多時候孩子都會自然地成長和綻放生命的活力,而無需我們過多地呵護。是啊,孩子就是一顆種子,有自己成長的能量和獨立的意識。這讓我們開始放棄權(quán)威和驕傲,學會尊重生命,接納情緒,了解需求,并學會放手。如果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我們就允許他們,不向他們提供過多的、不必要的幫助,因為雖然幫助兒童是成人的一種習慣,但它往往是來自對兒童的憐愛,并不利于兒童的獨立,如果孩子已經(jīng)達到了真正的獨立,成年人的幫助只會成為障礙。獨立的意義就是自己能夠做事情,給予孩子獨立發(fā)展的空間,他們就能少受外在力量的抑制,從而更快地發(fā)展自身,其內(nèi)在需要也更容易得到滿足,因為所有的發(fā)展力量都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得到發(fā)揮。
學習孩子人際交往中的純真
無論貧窮或是富裕的孩子,只要沒有成人的干預,他們總能很快玩在一起,建立純真的友誼,他們的交際不附加任何物質(zhì)條件和經(jīng)濟利益。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想打好基石,就要從小把自信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美國新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孩子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父母要了解并給予孩子每個階段最需要的,從而有助于孩子提升自我價值,建立自信。
將自信的種子埋在孩子心里
兒童的自信來源于他人接受他(她)是怎樣的人。兒童需要感覺到無論他(她)是否能滿足父母的期望,都會得到父母的接受。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喜愛和贊許是有條件的,孩子會嘗試取悅自己的父母,去滿足父母的期盼,去回應父母的需要,這些行為則會耽誤孩子真實的自我、人格、能力和需要的發(fā)展。
在兒童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父母需要特別關(guān)注的點也不同。根據(jù)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對人格發(fā)展的階段特征界定,分析每個階段孩子的特點,給孩子最需要的,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0歲—1 歲:孩子需要培養(yǎng)信任
場景回放:在姍姍3個月時,媽媽開始在家里處理工作的事情。有時姍姍醒來,或是尿了或是餓了,大哭起來,媽媽卻正忙著回客戶的郵件或正和同事打電話交代工作的事情,不能及時滿足姍姍的需求。時間長了,媽媽發(fā)現(xiàn)姍姍情緒越來越急躁,特別愛哭。
分析:第一階段是嬰兒期,埃里克森(Erikson)認為兒童需要解決的沖突為“基本信任對不信任”。在生命的第一年,嬰兒存在一種強烈的不信任這個世界的傾向。如果母親能夠給予嬰兒足夠的保護,對嬰兒照顧周到,那么嬰兒會感到這個世界是可以預測的、安全的,并且充滿愛意。這樣,孩子便會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會建立對自我的肯定,這是自信心形成的基礎。
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姍姍的需求,做不到周到細致的照顧她。孩子從媽媽那里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很難建立對媽媽的信任,這對姍姍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
建議:多給孩子關(guān)懷,避免產(chǎn)生不信任
經(jīng)常擁抱親吻孩子,不要把孩子總放在嬰兒床/車里:美國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母愛與孩子長大后的情緒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母親給孩子足以信賴的回應,能偶減輕孩子的煩惱,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生,培養(yǎng)應對技能,對他們長大成人后大有幫助。
經(jīng)常對孩子微笑,不要忽視跟孩子交流的機會:對孩子微笑和輕聲言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對方喜愛自己,不僅使幼兒感到安全,對世界產(chǎn)生基本的信任,而且使幼兒感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充滿信心、愉快地探索世界,并能夠促進孩子言語能力的發(fā)展。
關(guān)注兒童的生理需求、情緒變化,不要認為孩子在無理哭鬧: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這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關(guān)注的,被他人愛護的,能夠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自我,也有益于幼兒與母親安全依戀關(guān)系的建立。
2~3歲: 孩子需要自由和獨立的機會
場景回放:聞聞2歲多了,每次出門媽媽都要抱著她,擔心她摔倒,怕她亂摸東西,把手弄臟。小區(qū)里有個小沙坑,小朋友都喜歡在里面玩沙子,雖然聞聞也想去,但媽媽堅持不讓聞聞過去玩兒……
分析:第二階段是幼兒前期,稱為自主對羞怯的階段。該階段孩子開始行走和學習語言,要求自己探索周圍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自主的欲求,許多事情都想自己動手,不愿別人干預。如果父母能允許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就能體驗到自己的的能力對環(huán)境的影響力,逐漸形成自主,自信的人格特點,反之,則產(chǎn)生羞怯、敏感等。
媽媽處處限制聞聞,聞聞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也就沒有體驗自己能力的機會,不但會削弱聞聞的自主性,還得不到他人對自己的認可,這對聞聞信心的建立是不利的。
建議:大膽讓孩子自己活動,避免產(chǎn)生羞怯、膽小
多鼓勵孩子做些簡單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先演示如何做一些事情,并且,最好采用邊說邊做的方式。比如,如何穿衣服,扣扣子等,并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除此之外,洗手、洗臉、玩具歸位等也都可以讓孩子做。
用心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要一味否定:此階段的孩子尤其喜歡親自嘗試做一些事情,如看到新奇的東西要摸一摸,或者摔一摔看看東西的內(nèi)部構(gòu)造,父母首先對孩子的目的進行詢問,了解孩子的動機、想法,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
給孩子自由決定的空間,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行為:父母要注意多給予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衣服的顏色、玩具的種類等;給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盡量減少家庭環(huán)境中的危險設備,同時教育孩子如何回避危險。
寬容孩子的錯誤,不要苛求完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很常見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小心所造成破壞后,他(她)自己也會非常后悔和難過,甚至感到恐懼。家長應該寬容孩子,對其給予正確的引導,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想法是好的,只是這種做法以后需要改正。批評和指責不僅于事無補,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再遇到相似的事情,會為了逃避懲罰而養(yǎng)成說謊的習慣;或者是因為怕失誤而不敢做事,發(fā)展出懦弱、不自信的性格。
4~5歲:孩子需要成人的支持和鼓勵
場景回放:5歲的小西,活潑好動,求知欲旺盛,愛問問題。媽媽對他很耐心,不管什么問題,都會耐心解答,不知道答案的,就和小西一起查資料,甚至和小西一起動手做實驗尋求答案。在老師的眼里,小西是一個動手能力強,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自信滿滿的。
分析: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發(fā)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覺、動作能力也得到較快發(fā)展。好奇心、主動探索的欲望很強,善于提出各種設想和建議。埃里克森認為,這個階段是主動性對內(nèi)疚階段。
媽媽能耐心對待并細心回答小西問題,并和小西一起探索尋求答案,這對發(fā)展不僅能發(fā)展小西的判斷力,還能形成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增強自信。
建議:鼓勵支持孩子的活動和建議,避免產(chǎn)生懷疑、內(nèi)疚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問題,媽媽要耐心解答,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或上網(wǎng)尋找答案,切不可簡單粗暴,打擊孩子探索的積極性。
重視孩子的學習成果,給予孩子展示自己的空間
父母可以在家中開辟一塊空間,專門展示兒童的學習成果,讓孩子知道自己受重視,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內(nèi)容,比如數(shù)字、古詩、歌曲、舞蹈等,孩子表現(xiàn)出的記憶能力很強,會不斷受到大人的肯定和夸贊,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是他(她)前進路上的“小紅花”,家長對孩子的鼓勵,也表明家長在陪伴著孩子。
給予孩子自主學習的材料平臺:給孩子提供多種知識材料,讓孩子自主選擇,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還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增加孩子的知識儲備,使得孩子能夠有機會和他人交流,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自信也非常重要。
.
孩子,即使在伊呀學語的一兩歲,也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也有自尊。因此,當我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要他去睡覺、收拾好玩具、去洗手、小聲說話或者不要打狗、別亂跳的時候,只把他當作一件無意識的物體來驅(qū)使,就有可能遇到抵抗;而如果使用藝術(shù)性語言,使他感覺到自己被你所喜歡、所尊重,他往往就會很快地順從:
不可否定
當你向孩子發(fā)出“不要去!”“不許吃!”“把它扔掉!”等等否定其當時行為的要求時,他會感受到壓迫或者打擊,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抵賴情緒。因此,當你希望他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時,最好把否定語改為肯定語,別對孩子說“不許你這樣做”,而是要說“你可以那樣做”。
例如,當他抓住毛茸茸的小雞要放到水里游泳時,你可以說:“哎呀,你想看動物游泳嗎?籠子里那只小鴨可厲害啦,它游得比小雞好?你抓來試試看?!边@樣一來,他往往就會放下小雞去抓小鴨。
當你看到孩子在水泥地板上翻筋斗而擔心他摔傷時,你可以說:“你上次在海綿軟墊上翻得很好看,到上邊翻一下給我看看。”
當你看到他拿你的唇膏來畫畫時,不必厲聲制止,而是可以說:“鄰居那個小明畫的花很好看,他用的是彩色畫筆。咱們家也有,你要嗎?我拿給你?!?/p>
幾個選擇
一般情況下,當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時,如果只提供一條途徑,別無選擇,他會感覺到拘束;而如果提出幾條可容他選擇的途徑,他就會產(chǎn)生“由我拿主意”的自豪感,就會積極行動。
例如你想讓他洗澡,可以這樣說:“是洗澡的時候了,你是要淋浴呢還是要盆浴?”
天冷了,要他添衣服,你可以說:“這件衣服真漂亮。你是自己穿還是讓我來幫你穿?”想讓他彈琴,你可以說:“老師安排你今天彈琴20分鐘。你想現(xiàn)在彈呢,還是中午彈,或是等到晚上彈?”要開飯了,你可以說: “你是先喝湯還是先吃飯?”這樣一來,他就不覺得你是在強迫他,而是在征詢他的意見,想抵賴也不好抵賴了。
設置比較
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上進心,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給他設置幾個比較,往往會促使他的行動。
很晚了,他還不肯睡覺。怎么辦呢?單純的命令是不行的。你可以說:“已經(jīng)11點鐘了,小明已經(jīng)睡了。他明天有良好的精神做游戲,很可能拿冠軍?!?/p>
當他興沖沖地在臥室踢球時,你不必強行制止??梢哉f:“昨天小亮在球場踢球,踢得很遠,很多人喝彩!”
他寫字潦草,你可以說:“你寫得比表妹快,可是她寫的比你整齊?!?/p>
贊揚別人,實際是對他的引誘和推動。
針對行為
無論孩子犯了多嚴重的錯,我們都只能讓孩子明白,我們不贊成他的行為,而不能否定孩子本人。當孩子把雞蛋當球甩爛在地上,罵他“真蠢”,他肯定不服氣。而如果說:“你把雞蛋甩爛在地,咱們中午就沒雞蛋吃了。怎么辦呢?”這樣一問,他就知道自己錯了。他往樓下人家的雨棚上淋水,你如罵他“沒道德”,他可能會頂回來。而如果說:“樓下那戶人家正在睡午覺,水聲可能會把人家鬧醒?!边@么一說,被批評的是水聲而不是孩子,他就容易接受。當他拿一家人的午餐肉腸去喂狗時,你說:“都6歲的人了,人狗食還分不清楚!”他可能會反怨你為何不事先告訴他。而你如果說:“以后記住:人吃的放在冰箱里,狗吃的放在紙箱里。”他可能就會笑嘻嘻地說“記住了”。
別總是怨孩子不聽話,有時,也需要想想自己原因。同樣的事物,調(diào)換一個角度就不同了,同樣的,一句話,換種說法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以上是我的一些經(jīng)驗之談,諸位家長不妨試一試。
如果我們用一個鐵錘去砸玻璃玩具娃娃,娃娃可能一下子就被砸得粉碎;如果我們用鐵錘去砸塑料玩具娃娃,娃娃身上可能會留下難看的傷痕;如果我們用鐵錘去砸鋼制的玩具娃娃,娃娃可能除了會發(fā)出“當”一聲回響外并無其他改變。
這3種玩具在重錘之下的不同反應,如同我們生活中不同類型孩子的性格。在面對生活的壓力時,為什么有的孩子能泰然處之,從容不迫,而有的孩子卻脆弱無比,不堪一擊呢?
多數(shù)研究人員認為,導致孩子心靈脆弱的因素很多,原因很復雜。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有:家境貧窮、恐懼死亡、遭受辱罵、智力低下、身體殘疾和不被父母關(guān)愛。這些各不相同的消極因素的存在給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那么,性格堅強的孩子在表現(xiàn)上有哪些共同的特性呢?通過研究,美國兒童問題專家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堅強的孩子往往能引起周圍人更多的注意,而且他們中大多數(shù)活潑樂觀。在玩耍和娛樂過程中,他們精神上很投入,一旦遇到挫折,如搭積木不成功、拍皮球暫時拍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數(shù)量等等,他們都能比較容易地做到忘記煩惱和自我解脫。在家庭生活中,性格堅強的孩子往往能與家庭成員保持親密的關(guān)系。
對于那些性格比較脆弱的孩子,專家認為完全可以加以矯正。在各種各樣的培養(yǎng)方法中,專家們普遍推崇的一點是:努力使孩子在頭腦中形成一種“重要的他人”的思想意識,即要使孩子明白他很重要、很有潛能,同時別人也很重要、很有潛能,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對比是很普遍,很正常的。另外,專家建議,父母要在生活中關(guān)心和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們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多樣性,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安全、相對獨立的生長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
第一個事例
有個兒童教育中心即將舉辦體育課,活動即將開始,可場面上極其混亂。近20個4歲左右的孩子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當給孩子發(fā)完坐墊、老師準備開始時,許多孩子還不能安靜下來。于是,老師開始利用“木頭人”游戲,試圖把孩子聚集在一起,可依然有幾個孩子滿場飛。
其中有個女孩兒拿著墊子在地上玩,時不時還招呼幾個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師不時地提醒孩子趕緊坐好,說老師馬上要講故事了。幾位家長都按撩不住了,馬上勸說自己的孩子安靜下來。而當老師真開始講故事,所有孩子都立刻安靜下來,認真地聽故事了。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孩子讓父母"丟人"的情況,特別是周圍的眼光都聚集到我們和孩子身上的時候,不少家長真希望地上有一個洞。那孩子都做了什么?無非是當眾哭鬧了,或我們說的孩子不聽,或孩子說了讓我們難堪的話,或我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表現(xiàn)大相徑庭,或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觀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現(xiàn)得不如別人孩子“好”,有些家長就感覺丟人了!
對于這個問題,其根源何在?為什么家長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現(xiàn),難道就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若孩子得到"贊許"和羨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感覺掙得了臉面。而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誤,或得到鄙視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得是否正確和恰當,立刻感覺自己丟人了!為什么這樣,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根本就不看問題的實質(zhì),僅把孩子的表現(xiàn),當成自己榮耀與恥辱的象征。
就像上面的場景那樣,假若我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shù)孩子已經(jīng)聽從老師的話,已經(jīng)坐好的了,老師說“請小朋友安靜下來”,并且老師的眼光無數(shù)次掃過我們不“老實的孩子”,其他家長也“鄙視”地看著我們的孩子時,我們會臉紅和感到丟人嗎?會去強制自己孩子安靜下來,還是先帶孩子離開這里?
其實,這個問題對于孩子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當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環(huán)境時,是比較拘謹?shù)模豢赡芟癯扇四菢?,能夠很快適應。所以,孩子不是相對安靜和審慎,就是通過大聲說話、搗亂來排解自己的恐懼。如果帶孩子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上課,家長應該帶孩子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適應場地和結(jié)識其他孩子。
比較特殊的是,孩子到了陌生環(huán)境里,而其中又有幾個熟識的小伙伴,則環(huán)境影響會大為下降,孩子們反而會快速適應環(huán)境,并主動去發(fā)現(xiàn)、利用環(huán)境進行游戲,甚至是由于環(huán)境陌生反而激發(fā)出探索的欲望。
假設孩子們“散落”在各處各玩各的,老師又不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孩子的興趣和注意,這時老師想要求紀律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孩子不僅不會跟從老師的指引,反而還會把這當成一種好玩的游戲。在這種情形下,只有利用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控制局面的關(guān)鍵。
另一個事例:
某男孩平時幾乎不喜歡吃零食,一天看到另外一個女孩在吃零食,就向?qū)Ψ揭蓪Ψ絽s不給。于是這男孩就打了女孩幾下,結(jié)果小女孩的父母開始責備女兒太小氣,搞得男孩的父母也很難堪,當著眾人的面訓斥男孩丟人!可問題是,這男孩的父母為什么感覺丟人?就是因為自己孩子打人,且對方孩子挨打,感覺自己的孩子沒有教養(yǎng),所以讓自己很丟臉?
說實話,小男孩的父母感覺丟人,其實是大可不必的。當問起男孩為什么打人,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餓了”!而男孩為什么餓呢?因為這一天小男孩是在中午11點半吃的午飯,而事發(fā)時間是傍晚7點,孩子不餓才怪。雖然那女孩不會分享,有可能有一定問題,但這么長的時間,男孩父母沒有注意到孩子需要進食,是不是責任更大呢?
所以,孩子出問題了,就應該找問題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體現(xiàn),成人的道德觀在他們那里,是說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視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還能要求孩子展現(xiàn)優(yōu)良的精神?
這兩個例子是很相像的,對家長而言,感受都是難堪和丟人。但兩個例子比較大的區(qū)別是,前者家長可以暫時旁觀,因為孩子沒有什么錯誤。而后者則必須向孩子承認錯誤了,因為爸爸媽媽沒有盡到照顧孩子飲食的職責,導致孩子餓了才向別人要吃的,是爸爸媽媽的不對。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要求自己的孩子向?qū)Ψ降狼浮?/p>
許多時候,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現(xiàn),不能站在自己的“臉面”立場上。孩子讓家長“丟人”并不可怕,關(guān)鍵在于家長的心態(tài)是否平和,是否耐得住環(huán)境的眼光。只要我們堅信這樣做是對的,就算“丟人”也沒什么。而當家長感覺“丟不起人”的時候,對自己和對孩子都會失去耐心。當然,當孩子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時制止,一是防止事情進一步惡化,二是讓孩子明白界線在什么地方。
家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我們不能總是用成人的視角來判斷孩子的行為。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和靜下心來分析原因“丟人”事小,錯過了觀察孩子行為背后原因的機會,則損失更大。
一個家長遇到孩子讓自己“丟人”時,其實不是壞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覺“丟人”實際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滿活力、探索的表現(xiàn),也充分說明我們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做一些預防,讓孩子學會快速適應和正確應對。而另外一方面,這也可能是一個很強烈的信號,說明家長有忽視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讓你知道問題所在。
相信《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將來會加倍讓你償還!》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家長都該告訴孩子:你現(xiàn)在偷的懶,將來都是打臉的巴掌! 家長,請一定告訴你的孩子,不要抱怨讀書累,如果想要在未來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想要活成更體面的自己,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以后去看世界的路! 01 所有偷...
最近跟同事、同學閑聊,談到目前的狀態(tài)。當醫(yī)生的,不想讓孩子再行醫(yī),原因"太累";媽媽是當老師的,對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從教,原因"沒勁";有做平面設計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設計,原因"加班多,不規(guī)律";...
昨天去做頭發(fā),理發(fā)師小妹告訴我,她家在農(nóng)村,有個七歲的女兒,現(xiàn)在一年只回去兩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幾天,一直是公婆幫著帶孩子,帶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說這樣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沒感情了。 她說不會...
曾經(jīng)有人說,當人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卻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得一塌糊涂后,就應該回到幼兒園,重新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正如教育家孫瑞雪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他們引領我回到了心靈的故鄉(xiāng),給了...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