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學第一課。
幼兒的教育途徑無非就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家長配合學校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質量最大化!教師要同家長多交流溝通,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家長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到教師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十年一劍,孩子的興趣慢慢磨”,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見過這樣一個女孩,幼兒園時媽媽帶她去學游泳,她腳板是平的,俗稱“鴨腳板”,游泳一學就會,而且學得相當好,教練覺得這個孩子在游泳方面是個可塑之才,建議她的媽媽送她去市體校,將來會有機會進國家游泳隊。
女孩的媽媽拒絕了,她覺得女孩還是應該小巧玲瓏學業(yè)有成才是正途,把全部時間用來游泳必將鍛煉出五大三粗的身材來,然后這個女孩就放棄了游泳訓練。
上小學時周圍的女孩子都在學鋼琴,這個女孩也開始學,每周末去上兩個小時的課。女孩到了小學三年級,學校開設了英語課,媽媽又給她報名新東方的課外班,也是每周末去上,一上又是三年。到小學六年級時,鋼琴課早就停了,這中途還上過繪畫、跳舞等別的興趣班,迫于考試的壓力,英語課外班倒一直上,但并未顯著提高她小升初的英語成績。
初一時,這個女孩自己忽然意識到有門才藝是件很出風頭的事,她跟媽媽提出想學琵琶,媽媽又去給她報班學習。但這時學業(yè)壓力太重,已經(jīng)抽不出更多時間來練習,學了幾次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女孩高中時,盡管她有著天使般的臉蛋,但游泳方面的天賦早已喪失殆盡,游不了多久就會嗆水,繪畫、舞蹈、鋼琴、琵琶等曾經(jīng)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學過的興趣沒有一項能拿得出手,更別提英語了。
我曾經(jīng)問過她的媽媽為什么要給她報那么多興趣班,她媽媽說,我也沒有強迫她,都是她自己感興趣想學的。前幾天和小區(qū)的一個家長閑聊,我問她家的孩子還在學鋼琴嗎,她說早就不學了,現(xiàn)在改學畫畫了。我聽后心時一緊,真怕這個女孩又是一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例子。
究竟什么才叫孩子的興趣?如何將興趣轉化成受益終生的能力?恐怕許多父母沒有想過。
現(xiàn)在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興趣問題上有這樣兩種極端觀點:1.想學什么就讓他學什么,總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2.興趣就是好玩,學不學都行,我沒學什么還不是一樣活得很好,干啥要把童年搞得那么累。
那些一到周末就帶著孩子公園游樂園四處瘋玩,只恨沒有稀奇玩意兒玩,只怕耽誤孩子童年玩樂的父母,她們大多都持這樣的觀點,而這觀點來自哪里?來自“我不是虎媽”的堅定,來自對“童年就是玩,玩就是學”的誤解,來自“德國孩子的童年都在玩”的崇洋情結,來自“我要尊重孩子玩的天性”的盲信。
一個人的天賦以興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興趣總是在玩樂中被發(fā)現(xiàn),但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不論有沒有更多玩樂設施的刺激和老師手把手地教導,他的天賦都可以持久閃亮。
但普通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可能某個時期在某個認知上表現(xiàn)出超越同齡人的天賦,比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畫畫,畫很久都很專注,也不覺得累,而有的就覺得畫畫真不好玩,畫不了幾筆就跑沒影了。
這時,我們可以說那個能畫很久的孩子對畫畫很有興趣,你若問他喜不喜歡畫畫,他也會說喜歡。但如果父母帶他們去上繪畫班試圖把這個畫畫的興趣固定下來,他們可能學不了多久就出現(xiàn)畏難情緒,父母也感覺不到他們對畫畫的熱情了。此后即使不上這個興趣班,他們也回不到最初對畫畫的迷戀上了。
是他們對畫畫沒有天賦嗎?也不一定,天賦不是個標簽隨時貼在身上,它需要持續(xù)打磨才能成形,不打磨,曾經(jīng)有的一點點也可能會消失。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在游泳上的表現(xiàn)就是小時候看似有天賦,中止練習后這個天賦也就泯然眾人矣。
基本上孩子都是這樣,他們能同時對好幾件認知行為感興趣,可是你若讓他們坐下來研究得深一點再深一點,他們就一樣也不喜歡了。有時候是老師的教導方法不得當,導致孩子體會不到成就感進而喪失興趣,有時候是他們本來就不是真的喜歡。父母太把孩子嘴里的興趣當回事,就很容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從一項興趣跳到另一項興趣中,最終一事無成。
對所有孩子來說,興趣是開始一項認知練習的敲門磚,但如果學一段時間之后最初表現(xiàn)出來的興致喪失,那和沒有這個興致也在進行這項練習的孩子來說,兩個孩子的起步?jīng)]有多大差別。如果兩個孩子有一天站在同一個競技臺比賽,那么誰練習的時間長,花費的心力多,誰就更能獲勝。從根本上來說,孩子有沒有什么濃厚的興趣并不是重點,重點是,父母能否和孩子一起找到一項他至少不強烈反感的興趣,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堅持學下來。
如何堅持學下來?請不要一上來就指望孩子自動生成良好的自制力。良好的自制力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發(fā)自內心的渴望,但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的半強迫半引導是完全必要的。半強迫是因為練習某項技能的過程極為枯燥,孩子的大腦發(fā)育還不健全,很難忍受枯燥的感覺。
半引導是因為要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因粗暴強迫讓他產生強烈的抵觸和逆反情緒。這樣的孩子如果在一項技能的練習上達到了某種較高的程度,他便能體會到擁有這項技能所帶來的好處,進而才會對此產生愿意主動繼續(xù)研究下去的興趣。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大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都會有主動學習的欲望,但在他們學習成績好這個事實達成之前,他們也未必喜歡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cnsjbj.cn
美國心理學家Willingham寫過一本教育類暢銷書《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他認為,標準化考試可能培養(yǎng)不出善于分析、歸納或批判的學生,但標準化考試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加強了記憶,積累了事實性知識,這些事實性知識將存儲在一個人的長期記憶里。一個人只有長期記憶的貨箱里存放了足夠的背景知識,他才能隨時調動這些知識使自己變得聰慧,進而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他也認為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環(huán)境里,能夠在學前班甚至更早開始就更好了。
我個人的理解是,孩子的認知興趣能否長久不是看他生來對什么感興趣,而是他在某項認知的過程中積累的背景知識有多少,這種積累完全可以從孩子上學前就開始。
一個孩子從6歲上小學到18歲升入大學,看似有十幾年的時間用于學習,但刨除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之外,他們的業(yè)余時間少得可憐。如果真打算學習一項才藝,那最多的時間就是小學六年,初中之后他們便再無更多精力用于此。
無論父母是出于功利心指望學點才藝為小升初加分,還是出于培養(yǎng)孩子的情操,都應該從一開始就固定一到兩項堅持下去,而不是把時間用于反復選擇和判斷孩子真正的興趣上。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里用心教養(yǎng),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在龍應臺看來,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忽略了教養(yǎng),將來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搖頭、嘆息的作用了。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jīng)不住在家里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拿著一支煙;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
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兩個人互相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對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跟我老大現(xiàn)在一樣大。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
一個中國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櫻花,三兩下就輕松地描繪出來。我好驚訝,自從那次以后,我經(jīng)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
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可以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兒最近又畫了什么。突然驚覺10年過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10年后了。
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xiàn)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F(xiàn)在再想教育已經(jīng)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jīng)“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都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兒。
是呀!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小孩兒是老天爺(或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或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你耕耘什么,將收獲什么有一句話說“不閱讀的孩子,是學習上的潛在差生”,因為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如果你還是對孩子的閱讀不屑一顧,只關心他的學習成績,看到?jīng)]考好就打罵,但就是找不到孩子為什么沒有考好的原因。其實是孩子的能力根本就沒有提升上去,死記硬背式的學習,終究是沒有效果的。因為語文的學習在于閱讀。這幾年的教育改革,在今年的語文課本設置上看到了一絲生機和變化。
今年400多萬中小學生將啟用新版語文教材:里面的亮點是更加重視孩子的閱讀,并且提倡孩子和大人一起讀,增加課外閱讀的一個要求。下面我們仔細看看這些變化:增加了一個“快樂閱讀吧”欄目,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教材第一單元的入學教育中,有一幅圖是孩子們一起討論《西游記》等故事,語文學習將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閱讀表達,通過讀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閱讀能力。入學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閱讀教育,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課外閱讀。
這就是提倡親子共讀,拓展孩子課外閱讀的一個方向。希望老師和父母能夠一起,真正地在這兩點上下功夫。因為語文教學不能單篇碎片化教學。需要一個閱讀的氛圍,一個閱讀習慣和水平。可以說,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成績肯定不會很好,因為綜合能力的考核需要更多的閱讀量和知識量來支撐。
而且可以想象在新的時代里,沒有閱讀能力的人,是會被淘汰的。因為信息化時代,需要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我們很多家長一看到深度的報道,馬上就傻眼了。但是那些狗血的娛樂新聞倒是能夠樂呵呵地笑幾天。這就是為什么要強調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這是學習的需要,是個人發(fā)展的需要。父母沒有權利去剝奪,而是要積極地為孩子培養(yǎng)這種習慣。而且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是有關鍵期的。錯過了這個關鍵期,那就要付出幾倍的努力,而且收效甚微。
閱讀的黃金十年是哪十年呢?閱讀的黃金十年可以說是從0歲開始到10歲,最需要做的就是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孩子在0-6歲有一個感官關鍵期,從出生起,孩子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的感官來熟悉環(huán)境,了解事物。這個時期孩子就可以接觸圖書,由父母開始進行親子共讀。而這個時期的努力,將為接下來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的文化敏感期萌芽于3歲。在這個時期,孩子會有一個識字敏感期,此時期的閱讀建議是:可以給孩子閱讀一些經(jīng)典繪本,千萬不要覺得孩子不識字,就不給他閱讀,而是要多閱讀,讓孩子從宏觀上認字。這個時期,孩子能宏觀地認識文字,也就一個整體的形象,還不能夠分解字的筆畫,達不到書寫,更不能掌握字的含義。
5-7歲,孩子進入大量認字的階段,可以讀一些簡單文字類的圖書,比如《中國童謠》、《開心柯藍》、《不一樣的卡梅拉》等圖書。8-10歲,孩子在經(jīng)歷了幼兒期識字、由圖向文字的轉變、初步建立閱讀興趣,開始有自己明確的閱讀愛好。孩子應該進入他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黃金閱讀期。
這個時期可以讀深厚一點的書,不能再簡單地停留在繪本階段,比如《諾貝爾青少年系列》、著名翻譯家任溶溶擔綱的《國際安徒生獎大獎書系》,還有一些經(jīng)典的世界名著。
這個階段,孩子就像一個海綿一樣,吸收著周邊的信息,識字量不斷增加,閱讀的觸角不斷伸長,閱讀的視野不斷擴大,如果在這個黃金時期沒有讓孩子的閱讀習慣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到了高年級或者大學,要想再去彌補,難免“先天缺陷”,無法治愈。
為什么要在10歲前培養(yǎng)呢?因為這一階段是孩子大腦發(fā)育的關鍵期,也是孩子學習的關鍵期,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主要是在10歲前形成。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jīng)這樣說:“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0歲。在這段時間中,如果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fā)芽滋長,以至后來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jīng)是扎下了深根,永遠無法拔掉和剔除了。”如果孩子過了10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已經(jīng)很低了。
假如這10年里,你讓孩子形成了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習慣,你會省心很多。閱讀的關鍵十年,給予父母三條黃金法則:
1、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你做了什么很重要你仔細想想,家里有書嗎?你自己最近讀過書嗎?孩子在閱讀的時候,你在做什么?
我發(fā)現(xiàn)過一個很有趣的事,只要我看書,小小魚基本都會去提幾本書來,說要我講。每次我得滿足他,我才能自己繼續(xù)讀。但是我如果在電腦前面,他會跟我說,我也要玩。于是他就來我懷里敲鍵盤。幸好我不追劇,不玩游戲。否則他肯定都會學了去不可。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有一次他還問我,為什么小孩不能抽煙呢!我想你應該看到了自己。如果你天天追劇,那孩子怎么會去愛上閱讀??!我敢保證,只要你將家里的電視機關掉,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建一個讀書角或者書房;經(jīng)常帶孩子去圖書館,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故事;給孩子增加書的速度要多于自己的應酬次數(shù)的話,你會收獲一個不一樣的孩子。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基本就是從這樣的家庭里長出來的。
講真,沒有人天生不愛閱讀,也沒有人天生就愛書。你會說你自己天生就不愛閱讀???其實你會說自己只是沒時間看書罷了。讀書的時間,現(xiàn)在是我們中國人最舍不得花的時間。而打牌的時間,是大街小巷最時髦的時間消費。
所以我們常常想給孩子找一個讀書的地方,方圓20里沒有書的蹤跡。與其怪社會不懂味,不如自己努力,給孩子建一座家庭圖書館。愿你的時間不要放在電視機和商場里。特別是做了爸的人,不要把時間還放在網(wǎng)吧和游戲上。你這樣做,孩子不學你,都對不起你?。?/p>
2、給孩子選一套好書很重要
人靠衣裝馬靠鞍,好馬配好鞍才行。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匹千里馬,你把他當驢養(yǎng)??蓢@這世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芏嗪⒆邮菒坶喿x的,只是苦于兩點,與其失之交臂。一點是從來沒有真正地讀過,沒書可讀。一點是從來沒讀過適合的書。
有人會說,沒書可讀,太危言聳聽了吧!學校里不是正讀著嘛!說實話,學校里的課本不能叫閱讀,不能等同于真正的閱讀。有媽媽說怕孩子分心,只要讀學校的課本就好,能考高分才是王道。好吧,你贏了。你贏在了對孩子分數(shù)的重視上,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忠實粉絲。
只是我們這個時代,已經(jīng)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不雜學一點,將來出了學校怎么混。騙子這么多,傻子都不夠用了。單純的學生已經(jīng)成了騙子們的香饃饃。
另外我們談一談為什么說孩子沒有讀過合適的書。這種情形太普遍了。我們打開淘寶,看看熱銷榜單。有不少的格林童話改編本,365夜故事改編本,性格養(yǎng)成100法等。小巴掌大的書,20本一套,只要9塊9,還包郵。你想過孩子的感受嗎?自己的第一套啟蒙書就是這種書。畫面都是花花綠綠的,美其名曰“視覺刺激”,圖形扭曲變形,美其名曰“開發(fā)想象”,將一只老虎畫成一只貓,是想告訴孩子老虎就是貓科動物嗎?別拿這種劣質的圖書荼害孩子的心靈了。
還有一種就是父母認為的好書,硬塞給孩子讀。比如有些父母覺得要給孩子讀國學,于是買了三字經(jīng),百家姓,天天給孩子讀。自己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和朗誦的音律之美,當然無法讓孩子去感受。
所以一頓搞下來,孩子對閱讀徹底沒有了興趣。媽媽一說閱讀,孩子的頭就大了。有時候,就好像你養(yǎng)一只小白兔。它喜歡吃青菜蘿卜,但是你給他吃大米,吃鮑魚海參。因為你覺得這是好東西,但是兔子未必喜歡呢!有時候,父母選書就是這樣,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給大家從圖書的一些硬性指標說說選書:紙張、油墨、印刷精美安全,厚度尺寸要適當。讓孩子欣賞的圖書都必須嚴格要求其字體、圖書印刷清晰、精美。對于小家伙來說,圓角的圖書比直角的更容易得到保護。尺寸的話,對于大孩子沒什么要求,但是小家伙們更喜歡小一點的,手掌書,手指書,互動書,洞洞書簡直就是小家伙的最愛,因為他們的世界小小的。關于選書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均衡:就好像給孩子吃東西一樣,我們要講究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選擇圖書也是如此,不能孩子愛讀漫畫,家里就只買漫畫書;孩子喜歡地理歷史,那就不管其他自然科學;孩子喜歡童話故事,那就不讀社科文學,肯定不行,給孩子讀書,就要葷素搭配,內容多元化,讓孩子的視野變得開闊。
3、了解孩子的閱讀興趣及水平很重要有很多媽媽希望我給孩子推薦圖書,其實這有點瞎子過河的感覺。真正能給孩子選擇圖書的是兩個人:一個是父母,另一個是孩子自己。
有人找魚爸咨詢給孩子讀什么書好,我一般會首先問孩子讀過什么書?喜歡什么類型的書?很多媽媽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如何,不了解孩子的興趣,所以選書無從談起。所以,一定要堅持親子共讀。因為我覺得只有親子共讀才能讓父母真正地了解孩子。因為孩子的閱讀能力很多時候和年齡都無關,比如小小魚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理解大孩子的一些書。有些7歲的孩子能讀9歲孩子的書。這個閱讀能力的形成跟孩子的閱讀經(jīng)歷和積累有關。
而這個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父母要有足夠的參與和把握。不要覺得自己丟幾本書給孩子就行。
另外就是要了解孩子的興趣,不要逼著他去讀一些不感興趣的書,也不要阻止他去閱讀自己想讀的書。有些媽媽看到孩子天天只讀漫畫,就逼著他去讀文學書籍,那孩子一下子肯定接受不了。你可以給他一些故事性強的美繪圖書,圖片還是有很多,文字相對較少,給孩子一個過渡。在這個過渡的過程中,你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向孩子推薦一些好的書,并且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增加其他圖書的比例,慢慢地就將重心轉移了。真正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的孩子,閱讀量一般都很大,而且?guī)缀跏遣惶羰车摹?/p>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jīng)不住在家里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拿著一支煙;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
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兩個人互相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對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跟我老大現(xiàn)在一樣大。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
一個中國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櫻花,三兩下就輕松地描繪出來。我好驚訝,自從那次以后,我經(jīng)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
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可以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兒最近又畫了什么。突然驚覺10年過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10年后了。
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xiàn)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xiàn)在再想教育已經(jīng)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jīng)“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兒。
是呀!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小孩兒是老天爺(或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或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回憶1998年】
5歲的迪兒被開心與喜悅包圍
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愛中成長
滋潤的活著幸福的享受著被愛
被爸爸抱著玩游戲
那時
迷戀上一個叫電腦的東東
【回憶1999年】
6歲的迪兒隨著爸爸在不同的版圖游蕩
看著不曾看到的事物
看著美妙奇幻的音符
依舊
幸福
【回憶2000年】
7歲的迪兒有著童真的活潑
依舊幸福
但父母的愛缺失了
彌補而來的只是爺爺奶奶一味的溺愛
雖然幸福
但缺失了一部分
雖然糖不完整依舊甘甜
但!
看著小朋友的父母放學接送
感覺總有些莫明的異常
【回憶2001年】
8歲了
感受著一天一天的平淡
不甘。。。
更加喜歡上的游戲
與爸爸一起對戰(zhàn)絕地風暴
贏時的喜悅足以壓塌平淡
【回憶2002年】
9歲
空白的一年
記憶也許是丟失了
無論如何
大腦里根本沒有
狠奇怪的一年
或許發(fā)生了什么事吧。。。
總是回憶不出一些具體的事情
【回憶2003年】
10歲
喜歡吃雪糕喝哪個叫什么的東東
每天中午西紅柿炒雞蛋米飯
導致后來我進去服務員不問我
直接上飯
還是老樣子
只是這一年爸爸離開了
走的那天狠晚
我追著汽車給爸爸送紙
或許
他沒有看到
那一天
是悲傷的!
【回憶2004年】
11歲
重新見到爸爸早已沒有那般熟悉的感覺
沒有了昔日的依戀
沒有激動的將身體埋入他的懷抱
那刻
看著眼前的男人
陌生
或許在時間的長河中
他或許有絲絲遺忘
【回憶2005年】
12歲
突變的一年
在西站的馬路穿梭著一個身影
她是我當時心中的暖流
玩著鬧著瘋著
寧愿身上衣被泥土玷污
寧愿回家被父母訓斥
也決不退縮于玩鬧
【回憶2006年】
13歲
6年級的最后1個月
在眼淚中
她走了
平靜的走了
沒有人知道我們將來是否相見
升學的壓力不允許我有絲毫懈怠
一門心思的學
可是自那時起
眼簾中少了一個身影
【回憶2007年】
14歲
這一年的一切不想想
不想在談
只想回憶開學初
在一片漆黑中
有一個人拉這迪兒在黑暗中前行
【回憶2008年】
15歲
煩躁的一年
爸爸說我乖了
我想只是冷了
不再頻繁的與他頂嘴鬧別扭
這樣是乖了?
經(jīng)常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后的區(qū)別讓人震驚!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走進千家萬戶,上到75歲的老爺爺,下到5歲的小娃娃,都能擁有智能手機。
雖然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不久之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
這位科學家在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然后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后,調查結果如下:50位癡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yè)后選擇在家?guī)凸ぁ_@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可見,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
01、智能手機影響兒童健康
智能手機傷害孩子視力,導致孩子失明或者傷害孩子頸椎,導致孩子頸椎變形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傷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見為實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無形的傷害。孩子臨睡前玩手機,手機畫面過于明亮,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導致睡眠障礙。
另外,沉迷智能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煉表現(xiàn)出消極態(tài)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02、手機讓孩子患上抑郁癥
有專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癥的幾率就越高,經(jīng)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郁癥的比例遠高于一般孩子。
這是因為智能手機能夠快速便捷地讓孩子得到滿足感,縮短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讓人越來越感到厭倦,所以過度使用手機會讓人容易抑郁。
03、手機損傷腦神經(jīng)
孩子的生理構造和生理形態(tài)與成人不同,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電設備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傷害遠大于成人,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對兒童健康狀況和認知力會產生一定影響。
04、手機耽誤孩子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鼓噪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后更需要在手機網(wǎng)絡里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之后,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欲,產生厭學情緒。
手機可以方便快捷地尋找習題答案,很多學生面對難題不再查找書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機搜索答案,導致了孩子產生思維惰性。
考試沒有答案可查,一個不喜歡思考的學生是不會有好成績的。
每個孩子的時間都是一樣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機世界里,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機危害多多,但是這種習慣卻是屢禁不止,歸根到底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養(yǎng)成的。
希望家長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同時多多陪伴孩子做些體育活動,免得孩子去手機里尋找被愛的感覺。
近十年親子關系與兒童行為關系研究綜述
在影響兒童成長的諸多社會因素中,家庭因素顯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兒童的社會聯(lián)系中出現(xiàn)最早和持續(xù)最久的一種,而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種主要的家庭關系。兒童早期唯一的社會聯(lián)系可能就是與父母的關系。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情感關系將會影響到兒童對以后社會關系的期望和反應。
一、親子關系特點的研究
1.親子關系不對稱性的研究
從心理意義和社會資源兩方面看來,親子關系是一種不對稱的相互作用關系。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保護、撫養(yǎng)、交流,不僅嬰幼兒時期是這樣,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時期,父母仍然為孩子的身體發(fā)育和心理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處、指導、勸告、關懷、慈愛以及紀律和控制;反過來,他們也向父母提供了順從、合作、幫助和滿足情感關系的機會。顯然,親子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
但這種相互作用關系又具有不對稱的特點,孩子和父母都對對方抱有期望,然而這種期望并不對稱:兒童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時間內給予滿足,而父母想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則常常需要孩子長期的努力,并且,從親子關系的很多方面來看,孩子的需要超過了父母需要,父母對孩子大多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
一般地說,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從親子關系中學到的是對權威的理解和對規(guī)則的服從,而從同伴關系中學到的是平等、民主的觀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則。在親子關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著權力和限制,兒童的合作就意味著對父母權威的順從和尊重。父母指導和訓練孩子,孩子遵從父母的教導,從而自然地形成了親子關系中父母占有權威地位。從總體上來看,親子關系中父母占主導地位,子女處于服從地位,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
2.親子關系相互作用的研究
長期以來,親子之間的關系都被看作是一種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為的過程。新近的研究認為,兒童的氣質特點決定,了他以后的攻擊性和順從性,父母根據(jù)兒童的特點來調整紀律訓練方式的。換言之,父母傾向于使用對他們自己的孩子最為有效的任何撫養(yǎng)方式。父母的撫養(yǎng)方式與兒童特點之間的相互關系正好與一般推測相反:不是父母的行為模式引起了兒童的某些行為,而是兒童的行為模式導致了特定的撫養(yǎng)方式,父母選擇的管教方式更多地由孩子做了些什么決定,而不是由某種父母一貫使用的方式?jīng)Q定。另一項研究也認為,當母親在影響孩子時,孩子也在影響著母親,親子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雙向因果溝通。
依戀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期影響依戀關系的因素與母親和嬰兒雙方的特點有關。母親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性等特點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嬰兒本身氣質的特點也對依戀有重要影響,如規(guī)律性和反應閾等氣質特點影響母嬰依戀關系。這些結果表明,父母并不是不管孩子的什么行為都使用某種一貫的管教方式,也說明兒童確實對父母撫養(yǎng)活動產生一定影響,兒童也是親子關系的一個積極方面。
3.親子關系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社會學對兒童社會化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兒童的撫養(yǎng)看作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復雜過程。更進一步的觀點是將家庭看作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其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特征和行為都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并影響著每一個成員的反應?,F(xiàn)代發(fā)展心理學一直試圖弄清父母的特征、態(tài)度、育兒活動與兒童的人格、認知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盡管人們很容易認為,父母的行為決定或鑄就了兒童的行為。但是關于兒童撫養(yǎng)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都是相關型研究,因而還不能確定這種因果關系。我們應當看到,兒童行為的塑造是一個十分復雜而難以預測的過程。兒童在自己的能力、氣質、人格和過去經(jīng)驗的基礎上以獨特的方式對他人的行為做出解釋和反應,積極地進行著社會化過程。親子關系存在于家庭之中,而家庭存在于一個更大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同一個家庭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將形成不同的作用系統(tǒng),研究親子關系必須考慮由此形成的不同系統(tǒng)。此外,還有人認為,親子關系還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強迫性和變化性等特點。
二、親子關系與兒童行為的研究
親子關系與兒童行為有著淵源關系。研究[5](P329)表明,兒童的攻擊性、社交抑制和退縮以及社會責任感傾向等與親子關系密切相關。
1.親子關系與兒童社會行為的研究
多數(shù)研究得出結論認為,不安全依戀與攻擊性相關,不安全依戀及其相關因素似乎是兒童反社會行為的前提條件。一項研究認為,在2~3歲時,兒童的攻擊性常在家長使用權威方式反對他們的活動之后出現(xiàn)。通過對家庭環(huán)境狀況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婚姻沖突、爭斗及隨之而來的離婚等與兒童攻擊性高度相關。家庭沖突會進一步傷害兒童的心靈,削弱甚至抵消了父母教育所起的作用,兒童在此情形下更容易遭到父母的拒斥,直接導致兒童苦惱、憤怒,并通過模仿增加對他人的攻擊性,因而逐步發(fā)展的不良親子關系就成為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增加的一個習得性條件。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母親與兒童之間的和睦關系對兒童的攻擊行為有顯著的負效用;同時兒童的攻擊和破壞行為反過來影響親子關系的和睦。攻擊性和有反社會行為的兒童為自己制造了一個惡性社會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對外界的敵對態(tài)度和破壞行為。在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中,一般認為和睦、融洽的親子關系會促進兒童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但有關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與兒童親社會性之間有顯著的相互作用。這可能是因為親社會行為不像攻擊性、破壞性行為那樣,會對別人帶來傷害性后果,因而也就不那么引人矚目,也不會引起父母的強烈情緒反應。
在利他行為研究中發(fā)現(xiàn),那些不會憐憫他人的嬰幼兒的母親大都采取限制、懲罰或不做解釋地使嬰幼兒離開他人苦惱情境的方式;而會憐憫他人的嬰幼兒的母親則易對傷害事件進行有感情的解釋,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煩惱的關系。在后一種情境中母親實際上等于給孩子進行了移情訓練,只有使兒童的注意集中于他人的苦惱,憐憫他人的行為基礎才能確立。關于家庭中的相互影響決定兒童行為抑制的研究有一些爭議。
一種意見是,兒童行為抑制是一個穩(wěn)定的氣質決定的傾向,從而限制了兒童的社會相互作用和社會關系;另一種意見是,兒童的行為抑制是不敏感――不安全的交互作用和關系的產物。回避的、安全的和反抗的母子依戀各自反映了兒童不同水平的抑制,對一些兒童來說,行為抑制似乎是處理來自于不熟悉環(huán)境威脅的一種手段。進一步的研究[6](P67)發(fā)現(xiàn),學前兒童的行為抑制開始產生了性別差異,女孩的行為抑制一般多于男孩。因為女孩的害羞在社會關系中很少體驗到消極后果,父母因而對改變女孩的害羞較少做出努力。
2.親子關系與兒童社會責任感、人際選擇的研究
社會責任感包括“做好事”和“不做壞事”以及改正錯誤并彌補其消極后果等。同情心、利他主義、內疚感和抵制誘惑是社會責任感的相關因素。親子關系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它開始于兒童2歲時對母親要求的服從,而當兒童遵照母親的安排并實際行動之時,這似乎是社會責任感內化的一個早期標志。這種內化依賴于循循善誘的說服、親子關系的溫暖和敏感性??梢钥隙ǖ卣J為,安全依戀比不安全依戀的兒童更有同情心。親子關系對不同的兒童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懼怕型兒童中,輕微的控制會導致最佳的喚起,使兒童產生責任感;而對于不懼怕型兒童,移情的母子關系提供了責任感內化的必要動力。有關依戀的研究認為,兒童的行為問題也與嬰兒期的不安全依戀有著密切關系;同樣,依戀關系又是學齡兒童適應不良和行為問題的重要預測指標。
對于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戀關系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依戀關系影響著青少年的社會信念和個人關系取向,青少年在選擇同伴和戀愛對象時,受到依戀關系的影響。在家庭關系中,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更可能維持著與父母相同的群體信念系統(tǒng),并對家庭有著同樣的情感關系。目前親子關系及其與兒童行為關系的研究正不斷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方面的研究正朝著對親子關系的機制,不同年齡親子關系的特點等方面深入下去。但研究中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還稍顯不足,國外研究的介紹較多,中國本土化的研究開展得較少。
喜歡《十年一劍,孩子的興趣慢慢磨》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2020年開學第一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