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里的故事。
宜未雨綢而繆,毋臨竭而掘井。當一次工作學習即將開始時,我們通常會提前查閱一些資料。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chǎn)生于人類實踐活動。參考資料會讓未來的學習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們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內容?。啃【帪榇俗屑毜卣砹艘韵聝热荨栋咐夯▓@里的小秘密》,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我們去做柳條吧!”愉愉拉著珈珈的手走進了“小花園”。有幾根做好的柳條上已貼上幾片柳葉,愉愉發(fā)現(xiàn)后邊數(shù)邊說著:“長葉子,剪刀葉子,長葉子。我知道,長葉子后面要貼上剪刀葉子?!闭f完她在操作箱里拿起一片一頭尖尖,一頭似剪刀狀的葉子,貼在柳條上,然后得意的笑了起來:“被我發(fā)現(xiàn)了吧,小秘密”。一旁的珈珈正在埋頭種著郁金香花,紅的,黃的,藍的,不一會珈珈就種好了一排。正當她要轉身離開時,愉愉一把將珈珈辛辛苦苦種好的花都撕了下來,“你種地不對,這個花里面也有小秘密的,你怎么不看呀!”珈珈這才注意到。
分析:
游戲中我創(chuàng)設的是一個在春天的小花園里貼柳葉,種花的情景,在這過程中隱藏著按形狀、顏色、大小規(guī)律排序的要求。愉愉的觀察力比較強,她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規(guī)律,所以在操作中體驗了成功的喜悅。珈珈只是陶醉在種花的興趣中,完全沒有注意到花的顏色是按規(guī)律來安排的,所以她只是按自己對顏色的喜好隨意地張貼,這說明幼兒在邏輯經(jīng)驗上存在著差異。怎樣讓能力較弱的幼兒在個別活動中得到一定的發(fā)展,是讓同伴幫他(她)糾正還是引導他(她)們自己發(fā)現(xiàn)后再調整,我想應該是后者。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記錄:
在中四班的衛(wèi)生間里裝有皮管,專門沖男廁所;在水池的上方有一只水表;在女廁水箱那里也有一只水表。這兩只水表都觸手可及,幼兒常常在小便后,會用手翻開水表蓋,然后再把水龍頭開好,看著那水表上的指針轉地慢,還會把水龍頭開得再大一些。教師第一次發(fā)現(xiàn)后,把他們教育一番。今天,同樣的事情又發(fā)生了,張雷人矮,看不見,還居然爬到水池里去看。
分析:
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本來就有兩種“矛盾”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擴張”的趨勢,由好奇、探索、冒險等本能組成,也是“矛盾”之一。這種趨勢倘若不有意識地培養(yǎng)則會衰退。也就是說,好奇、探索等都是人生與生俱來的天性。教育,特別是對幼兒的早期教育的天職,就是不僅不能讓這些良好的天性逐漸衰退,而且還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去保護、張揚他們,從而使這些天性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
在實錄中,張雷對水表“指針轉動”問題的“鉆牛角尖”,正是幼兒好奇、探索的天性反映,其關鍵是教師如何去認識、發(fā)現(xiàn)并正確引導他。我嘗試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開展組織活動,幫助幼兒把日常生活中零散的經(jīng)驗在特定的主題背景中再現(xiàn)與整合,并通過教師與幼兒的不斷互動,進行自己的探索活動,從而獲得新的經(jīng)驗,收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記錄:
孩子們高興地玩著圈和皮球,有幾個孩子拍球已能拍到五個以上了,圍在老師身邊要拍給老師看。而潔潔手里捧著個皮球,一直在邊上看著小朋友拍球?!皾崫崳阍囋嚳??!彼龘u了搖頭。“沒關系的,你拍拍看,老師會教你的?!彼€是不肯拍,拿著皮球走開了。當我抬頭去尋找她的眼神時,她一下又低下了頭。輪到妹妹朋友拍球了,潔潔拿著皮球還是不肯拍,我走過去輕輕地問她:“你為什么不拍呢?”她低著頭,默不做聲?!安粫氖菃??老師教你好嗎?”“我……我……”她欲言又止?!拜p輕地在老師耳邊說吧,我們是好朋友,對嗎?”她掂起腳小嘴湊到我耳邊輕聲說:“小朋友會笑我的。”我明白了,“那你想不想讓小朋友為你拍手呢?”“想”,我拉著她的小手,“那我們到邊上去,老師教你拍球,好嗎?”她點了點頭,于是我們一人拿了一個皮球,在場地的角落里練了起來,潔潔拍得可認真啦!
案例分析:
潔潔這孩子膽子較小,性格也較內向,案例中她不肯拍球,怕拍不好被同伴笑話,說明她做事缺乏足夠的自信心,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會遭到指責與批評,同時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不愿被同伴小看,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耐心與細致,多給她一點關愛,多一些積極的鼓勵,呵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讓她感受到老師給予的愛,幫助她樹立起自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更好地投入到活動中去。
案例:娃娃家的風波(小班)
活動內容:來園區(qū)域活動-娃娃家
活動對象:金儲文
提供材料:娃娃家場景,娃娃、小碗、小勺等娃娃家餐具
案例記錄:
早上,金儲文很早就來到了幼兒園,一來就跑到娃娃家里忙開了。過了一會兒,小朋友們陸陸續(xù)續(xù)地都來了。忽然天天跑來告訴我說:“蔡老師,金儲文在搶娃娃家的刀?!蔽乙豢?,只見金儲文手里緊緊地拽著一把玩具刀,而李歆怡和陶宇昂正想從他手里奪回小刀,宇昂嘴里還嚷著:“這是娃娃家的,這是娃娃家的?!眴柮髟蚝?,得知金儲文從李歆怡手里搶過小刀后一直不放手,要一個人玩,不讓當娃娃家媽媽的李歆怡切菜,燒飯?!敖饍ξ模闶遣皇窍矚g玩這把小刀?。俊蔽覇査?,金儲文點點頭,“可是娃娃的肚子餓了,想吃飯了,你不把刀還給娃娃的媽媽,媽媽就沒法燒飯做菜了,那樣娃娃可要餓壞了,你待會兒再玩好嗎?”“好吧”金儲文想了想,有點兒不情愿地將手里的小刀放了下來,去其他區(qū)域玩了。
案例分析:
這一案例說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動中往往帶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的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案例中金儲文拿著小刀不肯放這一行為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且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還喜歡模仿,見別人拿什么就跟著拿什么,別人怎么玩也跟著怎么玩,這樣當玩具缺少時就出現(xiàn)了爭搶的現(xiàn)象。因此作為教師除了用語言去調解幼兒之間的矛盾外,對小年齡幼兒來講,同種類的玩具數(shù)量應盡量多一些,為孩子的選擇、模仿創(chuàng)造條件,以減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沖突。
區(qū)域活動中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新投放的材料,來的幼兒僅擺弄幾下就不愿意再碰了,教師隨時忙著準備新材料。對此,教師們顯得很是無奈,有些不知所措。經(jīng)常抱怨孩子的注意轉換太快,操作活動持續(xù)的時間短。在這種情形下,頻繁地更換材料并非是明智地選擇,這除了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外,還反映了教育資源的低效率利用,因此我們教師多是采用“一物多用”的方法來解決,但其中不免會產(chǎn)生教師預成性與幼兒生成性之間的問題?!笆フQ樹”這一案例,我們充分利用預成性與生成性兼顧的策略探索了應對這一問題的方法。
在生活勞動區(qū),我們投放了水果、塑料小刀、圓盤等,讓孩子練習切、削、剝等動作。在這里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因為他們正在嘗試的是成人做的事,而且所完成的活動能夠產(chǎn)生實際的效益。例如,把切成塊的蘋果、胡蘿卜、黃瓜等整齊地放入小盤中,逐一插上牙簽,讓同伴分享;把剝好皮的毛豆送到廚房去,得到炊事員叔叔的夸獎等。在孩子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時,隨之問題也來了,也就是往往一個活動結束后,所投放的水果、蔬菜也隨著消耗盡了,下次活動又需準備,這可是個不小的開支和浪費。要是縮減材料,那幼兒的興趣就大減了。但是,很快,孩子們替我解決了這個問題。
那天,昊和翔來到了生活區(qū)。他們一來就忙著拿起黃瓜就開始削皮,昊在等著切。當翔削完皮后,因為只有一根黃瓜,兩人開始爭著要切起來。我悄悄地站在他們的身后,看看這兩個小家伙如何解決,解決不了,我也好找時機好好教育教育他們。昊說:“這是我削的皮,當然是由我來切了?!毕瑁骸澳愣枷髌ち?,也該讓我切了,要不然我玩什么呀?”昊看了看手中的黃瓜,又看了看桌面上的黃瓜皮,說:“那你就玩這皮唄?!毕瑁骸斑@皮有什么好玩的呀?老師說了這皮不能吃?!薄澳?,可以呀,我媽媽還把皮吃了呢.”我知道他們這樣爭執(zhí)下去,也不會有個結果,就準備制止他們了,用我的方法一人一半切。但只聽見翔說:“要不,我們把這皮穿起來當項鏈好不好?”“可以。我切完了和你一起穿?!边@個創(chuàng)意可太好了,我忍不住蹲下來看看翔的創(chuàng)意舉動,只見他把黃瓜皮一節(jié)一節(jié)的擺好,“用什么穿呢?”翔嘟噥著,聽到后,我也幫他找穿的工具,看到牙簽后,我把牙簽遞給他,“你看這行嗎?”翔接過牙簽,又看了看黃瓜皮,認真地穿了起來,我想這時應該解決他們的問題了吧,我走開了。不久,翔向我跑來,手里拿著用牙簽穿的黃瓜皮,“老師你看,我做的圣誕樹?!痹瓉硭岩还?jié)一節(jié)的黃瓜皮曲折地穿在牙簽上,看上去果真像圣誕樹。“快教教老師,怎么做這個圣誕樹,好不好?”我和翔再次來到生活區(qū),我也認真地學了起來,此時,“圣誕樹”吸引了不少的小朋友,沒兩下,削下來的皮全用完了,怎么辦?難道又要彈盡糧絕?可不可以再利用什么?對了,何不利用切成片的黃瓜和圣誕樹制作水果拼盤呢?我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小朋友們的歡迎,結果,活動結束后,生活區(qū)是最熱鬧的,作品也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很快,用黃瓜皮穿成圣誕樹的做法以及水果拼盤的制作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生活區(qū)又成了大家都愿意去的一個區(qū)了。
許多時候我們教師缺少的不是機會,而是意識、發(fā)現(xiàn)。當幼兒生成新的活動內容時,也許他會游離于教師預想的活動目標,或許教師應該做的還不僅僅是發(fā)現(xiàn),還要等待,等待幼兒對現(xiàn)有材料的利用情況;還要支持,支持幼兒的“創(chuàng)意”,挖掘幼兒生成內容的價值。
背景:
連著好幾天太陽沒有出來,秋天的感覺一下子就圍住了我們,今天太陽公公終于露出了它的笑臉,午飯后我就帶著孩子到走走看看,感受陽光的溫暖。
活動情景:
我和孩子們邊走邊看,不覺就來到了幼兒園的大門口,門房上的老公公正好在外面,孩子們高興的和他打起了招呼,老公公在與孩子們打招呼的同時把開了一點點的大鐵門關上了。原本我想帶著孩子們回教室準備午睡了,但轉念一想,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探索機會嗎,我為何不利用起來呢?于是,我收回了跨出去的腳,大聲的說道:“咦,這鐵門怎么會自己關起來的?”被我這么一說,孩子們一下子就興奮了起來,紛紛走到鐵門邊找了起來。不知誰說了一聲:“是老公公關掉的?!薄笆菃??那我怎么沒見到老公公關門呀,你們看見了嗎?”我問孩子們,孩子們都搖搖頭,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說不出個道理來。“那我們去請老公公來試試吧”我的提議得到了孩子們的呼應,心急的孩子更是不待我說就自己跑去找老公公了。老公公在孩子們的簇擁下來到了鐵門邊,在我的暗示下他把鐵門的遙控器藏在手里后打開了大鐵門,在孩子門的歡呼聲中又關上了鐵門?!斑祝瞎趺茨艽蜷_鐵門,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苣??”被我這么一問,歡呼著的孩子一下子就靜了下來,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孩子干脆自己跑過去拉起了鐵門,但鐵門只是晃晃身子并沒有打開??粗⒆觽円荒樀拿曰螅夜首魃衩氐恼f:“秘密就在老公公的手里,但是老師不要你們現(xiàn)在就去問,等晚上爸爸媽媽來接你們的時候,去問問爸爸媽媽,他們也知道老公公手里的秘密的。”“好的”孩子們邊說邊和我象教室走去,邊走有的孩子還與同伴悄悄的說著:“我知道那個秘密是什么的?”
分析與反思:
這本來只是門房間老公公看見孩子出來后怕孩子跑出去而關上鐵門的一個小動作,但我及時抓住了這個教育契機引導孩子進行了探索,使孩子對身邊的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有了初步的探索意識。其實有的孩子已經(jīng)知道老公公手里的遙控器,但他說不出名稱。而我讓孩子們去問家長的目的也就是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做中學”
活動中,走入我們的教育。
我們常會說沒什么東西可以讓小班的孩子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其實不然,在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只要我們老師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抓住任何小事,那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引導孩子探索的機會很多,獲得的知識也會很多,而孩子們的經(jīng)驗也就在這一件件小事中積累起來。
在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情雖然細小,但管理者倘若視而不見,很可能會因小失大,引起連鎖性的不良反應。反之,如果管理者在注重細節(jié)的過程中“小題大做”,那么管理的效應可能會因此而提升,園所的品質也會因此而更加卓越。
案例一:借“兩幅照片”談環(huán)境暗示
一天早上,我去班級巡視,班上一位年輕的老師剛剛打開電腦。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電腦桌面是老師懷抱自己女兒的一張照片,很溫馨,便忍不住隨口說了一句:“小家伙真可愛!”
又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樣去班級巡視,恰巧看到另外一個班級的電腦也打開著,電腦桌面上顯示的也是一張照片,是班上的三位老師和所有小朋友的合影。草叢中,孩子們和老師的笑臉燦若桃花。我走近又多看了幾眼,然后對老師說:“你們班的小朋友真可愛,個個笑得那么甜!”
事后,這兩幅照片便不停地在我的腦海里交替出現(xiàn),在幼兒園不同班級的教室里,不同的兩幅照片給了我兩種不同的感覺,這感覺很奇妙。我認認真真地把這兩種感覺記在了我的工作日志中,列到了我的工作計劃里。
兩周以后,我利用給班主任開例會的機會,描述了我看到的兩幅照片,并讓班主任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假如你是幼兒園小朋友的家長,你覺得這兩幅照片可能會傳遞給你一個什么樣的信息?短短的思考之后,有位班主任說:“假如我是家長,我看到第一幅照片會覺得這位老師很愛自己的女兒;如果我看到第二幅照片,我會覺得這個班級的老師們很愛班里的孩子,這個班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我趁機真誠地對班主任們說:“是的,不同的環(huán)境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暗示。我也認為把第二幅照片用作班級的電腦桌面比較合適,有一種‘我愛我班’的感染力。而第一幅照片用于家里的電腦桌面更好,看后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母女情深’的濃濃親情感。”
從此以后,各班教室的電腦桌面上,諸如“母女情深”的照片便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師幼共同生活和游戲的照片。
案例二:借“告狀事件”談家園共育
一天下午,家長來接孩子離園的時候,我聽到大班的一位老師正在和家長交流著什么。仔細一聽,原來是區(qū)角活動的時候,班上的一個小男孩在科學區(qū)搶別人的玩具,爭搶之中男孩把玩具摔壞了。在講述的過程中,老師還提到小男孩以前也損壞過其他區(qū)角里的玩具。小男孩在旁邊低著頭,家長一邊聽老師訴說事情的經(jīng)過,一邊數(shù)落著孩子。直到家長帶著男孩跟老師說再見以后,還邊走邊訓斥孩子:“看你這么調皮,以后再不給你買玩具了!”
事情發(fā)生之后,我在心里琢磨:老師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只是承擔了一個“告狀者”的角色,這豈不是顯得有點“無能”?對于家長來說,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做錯了事情,回家后可能還會繼續(xù)“幫助”老師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而對于一個多次損壞玩具的大班孩子來說,如果單純靠說教,教育的效果可能已經(jīng)微乎其微了。我覺得教師更需要做的,是和家長商討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從認知到行為有根本性的改變。
第二天,我主動找當事教師談話,與教師一起分析大班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目標。討論之后我們一致認為,大班幼兒的認知能力已經(jīng)較強,有了初步的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和家長可以有目的地教育幼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結合這一教育目標,我建議當事教師再找家長交流一次,商討“讓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辦法。當事教師采納了我的建議,與家長進行了溝通。商討之后家長陪著孩子一起,用孩子的壓歲錢買了一個新玩具帶到幼兒園來,算是“賠償”。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孩子理解“損壞東西要賠償”的道理,即通過實際行動,讓孩子初步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整個事情結束之后,當事教師還寫了一篇題為《讓孩子感受責任》的教育筆記。我在全體教師會上宣讀了這篇教育筆記,讓全體教師了解了事情的經(jīng)過,領會了蘊含在事件之中的教育要素。當事教師還把教育筆記張貼到了“家長園地”專欄中。其他家長閱讀之后,也都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方式深表贊同。
案例三:借“電話事件”談制度建設
有一次,我去班級聽課。踏進教室的一刻,我發(fā)現(xiàn)當班教師正站在一個角落里打電話。見我進來,老師匆匆說了幾句便掛斷了電話,然后主動跟我解釋說,剛才是班上一個小朋友的家長打來的電話,說是孩子病了,今天要請假。我點了點頭,并提示她抓緊時間給小朋友上課。
我想:教師帶班時間接聽電話,顯然會影響班級活動。單從這件事來看,或許老師會想:家長工作是班級工作的一部分,接聽家長的電話,也算是正常工作。如此說來這也不無道理。可是每個班有幾十個孩子,如果教師不進行合理調控,勢必會影響正常的教育工作。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期末,在修訂幼兒園規(guī)章制度的時候,我建議在《教師工作制度》中加入“教師帶班組織活動期間不接聽電話”這一條,并闡述了原因和理由。為了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保證制度的無障礙執(zhí)行,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我讓班主任老師利用召開班級家長會的機會,給家長解釋了這條制度。為了使幼兒園的管理更加人性化,班主任老師在解釋制度的同時也向家長公布了幼兒園園長室以及教科研室的辦公電話,并告訴家長因為班上的老師在帶班時間不方便接聽電話,如有急事,家長可以打幼兒園的辦公電話,幼兒園的管理人員保證在第一時間向班級教師轉達電話內容。家長會結束之后,有的家長在《家長調查問卷》中這樣寫道:幼兒園的管理規(guī)范,教師素質高。孩子在這樣的幼兒園里學習、生活,我們放心!
幼師資料《案例:花園里的小秘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里的故事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