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
毋庸置疑,當我們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時,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和方式,而教育筆記是老師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寫教育筆記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薦]《論語》讀書筆記1000字合集”,更多相關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本網(wǎng)站。
自從200X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紀》全文以來,得到眾多朋友的支持。許多朋友更是參與討論,其中的許多問題也引發(fā)了我進一步的思考。原本沒有計劃再續(xù)寫一些內(nèi)容,但是這段時間與眾多朋友的交流所引發(fā)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以附錄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主要是因為這之中所牽扯的題目可能與“道紀”的論述沒有必然的關聯(lián),而這之中的內(nèi)容又是“道紀”的延伸。
關于“道紀”如何來指導生活是經(jīng)常被提及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只要多讀一讀《老子》、《論語》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說的那樣:“孔子思想與絕對光速宇宙觀的符合使我們有了一個完整而豐滿的思想用來替代與絕對時間宇宙觀一起退到歷史背景中的哲學”;“將‘孔老’思想組合在一起,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維之路。在宇宙觀轉(zhuǎn)換的時候,在我們揮手告別哲學的時候,‘孔老’思想使我們有信心走向前方?!钡?,通過前面對孔老思想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兩千多年的傳承已經(jīng)將其中的很多思想改變得面目全非了,因此與其回答如何用道紀來指導生活這個問題,不如將《論語》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紀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來,《論語》就可以方便地指導我們的生活了。
學而時習之
雖然在第八章中給出了我對“學而時習之”的理解,但我還是認為有必要在此處重提。作為《論語》的第一句話,它實在是太重要了。對這句話理解的誤差,會直接影響我們對《論語》的整體看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章。
這幾句話太過熟悉,特別是前兩句,熟的讓人從來不想其中的含義,習以為常自然地認為完全理解。還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一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思想無關,他們認為一個如此平常的現(xiàn)象,孔子有必要這樣大呼小叫“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嗎。但是我們真的理解了嗎?
讓我們試著解釋一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進而采用道紀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體驗加以印證。上小學時,老師將其解釋成:學習而經(jīng)常復習,不是很快樂嗎?不知道你快樂不快樂,反正我不快樂,每次為復習而復習,總會使我打瞌睡。后來我又得到了這樣的解釋:學習而后經(jīng)常實踐不是很快樂嗎?試想,如果你學得一門技藝,而后就不停的實踐,最后你不煩我都煩了,這快樂從何而來呢。起初我以為孔子所說的快樂也許不是我們能夠簡單體會到的,但是讀了幾遍《論語》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孔子在用最為簡單的語言闡述生活、社會中的種種道理,如此一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孔子對生活的體驗同我們有著這么大的差別呢?如果這是因為我們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別,那為什么在讀到后面類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觀點的時候又覺得孔子同我們的體驗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許我們將這個“學而時習之”給誤讀了!這句話位于《論語》的開篇,如此之簡單,簡單到了成為我們學習《論語》的障礙。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對“學而時習之”的解釋,看來主要的問題出在“時”字上面。中關村圖書大廈里有一面書架擺著眾多版本的《論語》注釋,從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國學的火熱程度,可這眼花繚亂出版物對于一個想挑一本來學習的讀者來說,不能不說是。
一種挑戰(zhàn)。不過這樣的狀況對于我來說到是方便得很,因為可以很快地翻閱不同版本對同一句話的解釋,從而對關于這句話的認識情況有一個總體了解,而更好的是還不必買任何一本書。于是,我看到了對“學而時習之”總體認識情況。這些解釋通通 將“時”解釋為時時、時常、經(jīng)常,只有一個版本將“時”解釋成時代。如果我們追根循源,最后會追蹤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論語集注》中是這樣寫的:“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心中喜悅。”后來的人們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這個注解。但如果查《辭源》,“時”具有“時時”這個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說明“學習而后經(jīng)常實踐”的意思,他應該用“?!弊郑皇恰皶r”字。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用《論語》來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一找“時”字出現(xiàn)在《論語》中其他地方所具備的含義。就在同一章,三個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時”字:“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而那個時的解釋是時節(jié),時機!如此一來,問題就明了了,這個“學而時習之”的“時”也應該也解釋成時機!由此,它的解釋就變成了:“學習到的東西,在適當?shù)臅r機,被用上了,不是很快樂嗎?”當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理解的時候,其震驚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紀的方法,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快樂之事時,都是學習,時機,實踐三者遇到一起時產(chǎn)生的,孔子的人生體驗一霎那間與我們接得如此之近。不僅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下就變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僅在描述學習,時機,實踐與快樂的關系,而且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孔子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快樂人生”這一個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題,“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實際上是人生觀。如此一來,它出現(xiàn)在《論語》的最開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來,《論語》給我們的感覺就完全改變了。
孔子告訴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鬃硬粌H要闡述快樂人生的主題,而且一語中的,指出人生為何而樂,原來樂在學、時、習的交匯,這三者中的任何一項來得過于容易,都會使快樂大打折扣。學、時、習與快樂之間似乎有某種乘積關系。在這三者之中,學和習是人主觀可以把握的,而時機不僅要靠天時,還要靠我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即洞察力。但這三者之中“學”是基礎,只有具備一定素質(zhì)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時機,付諸實踐??鬃映姓J在這個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學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強調(diào)“好學”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貫穿《論語》全篇關于學習的論述。
我們不僅面臨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還面臨一個色彩斑斕的快樂社會,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前在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腦子里反映的實際上是“友朋自遠方來”。難怪每當我們接待遠方賓客的時候,喜歡脫口而出的總是這句話,但這恰恰是對這句話的誤讀。同“學而時習之”一樣,“有朋自遠方來”也可以分為三個要素:“有朋”、“遠方”、“來”,三者和一,不亦樂乎?!坝信蟆北硎救松杏兄就篮系娜?,這個“有”字格外重要,也許我們會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顯得格外珍貴。同時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鄰”中的“有”,孔子告訴我們這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遠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遠,才能有個人的空間,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遠”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遠,在信息,通訊發(fā)達的今天,長久不聯(lián)系即是“遠”。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沒有了創(chuàng)造不同領悟的各自不同的環(huán)境,那交流的樂趣也會打折扣。最后的“來”也很重要,來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場合、時機都會給相聚的快樂帶來影響。因此,同“學而時習之”一樣,“有朋”、“遠方”、“來”與快樂之間也存在著某種乘積關系。而“有朋自遠方來”所帶來的快樂是交流的快樂,是人與人互動的快樂,是快樂社會。因此,出現(xiàn)在《論語》中的這個第二句話是社會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講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為君子是貫穿《論語》的一個主題,而在這里孔子提出了一個簡明扼要的方法去觀察君
子,讓我們馬上有一個對君子感官上的認識。
以人生觀、社會觀、做人為開始的《論語》,就是用這樣簡單的語言展開了我們通常為之困惑一生的問題。因此,“學而時習之”這一段作為《論語》的開篇當之無愧,“學而時習之”這一段有著與“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時哉時哉!
在《道紀》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觀點,那就是“《論語》不僅僅是一部言論集”,我認為《論語》是孔子用對話體來寫的議論文。于是,許多朋友質(zhì)疑我的這種判斷。當然,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從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論語》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編纂而成”這樣的結論。但是,我想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雖然《論語》最終定稿于諸弟子之手,但是誰又能夠保證,這本書的結構不是孔子在世時就已經(jīng)存在了呢?要搞清這樣的問題實在很傷腦筋,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在歷史問題上兜圈子,如果我們就把《論語》當作一篇邏輯清晰,有明確的前后關系的議論文來學習,是不是會產(chǎn)生效果呢?這個出現(xiàn)在《論語》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第十章中的言論以討論各式各樣的禮儀為主,除去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種模式。我們可以先試舉幾例,好對這第十章有個初步了解: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在這一章中,孔子的言論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然而,奇怪的是在這一章的最后出現(xiàn)了與上述內(nèi)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一段話: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這段話并不難解,奇怪的是它為什么出現(xiàn)在這里,有什么意義。先看看這段話說了些什么:飛鳥展開翅膀飛了起來,盤旋了一陣就落下集中。孔子說:“山梁上的雌雉鳥,時哉時哉!”隨后與子路一起,作了個儀式。這個儀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我們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儀式,只看這段話的整體內(nèi)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說什么。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樣,即使歷來將《論語》看成是言論集,但這言論集中還是將相近的言論放到了一起。其次,這段話所描述的內(nèi)容似乎與思想毫無關聯(lián),這也與《論語》的決大部分內(nèi)容的風格不相符。倒是有些像日記,記載了莫種奇遇。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為也很怪異,他們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鳥,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時哉時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要是我遇到了這樣的情景,肯定以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動。 果然,關于這段話的解釋就變的五花八門了。大部分的解釋認為這是筆誤,將別的地方的言論錯抄在這里,或是根本不應該記錄到《論語》里的奇聞逸事誤記在這里。在我們搞不清含義的時候,就開始懷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況且,孔子不會喜歡記載什么奇聞逸事的,因為《論語》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語:怪、力、亂、神。
再看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里是怎么說的:
野雞站在山崗上面,顯得很神氣,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場的雞籠旁邊,你說它的后
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崗上,就大有鳳凰之象。正如晉代左思的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畫面,上是千仞崗,下是長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這就是得時、得位。孔子指著那山崗上美麗的雌雉對子路說:“時哉!時哉!”意思就是說,你看,那只雌雉正在這個時候飛起來,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個好地方,這一幕活動的畫面,影射了人生處世之理??鬃又苡瘟袊刖冗@個時代,救這個世界,救這個歷史文化,但卻深感回天乏術。他藉著這一幕景致對子路表達這個意思,而不從正面講,好像釋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語言,就用目前這個事實指示給子路,你要懂得這個,要立足,要站穩(wěn),要站得好,早一點站到你的好位置?!皶r哉!時哉!”要把握時機。子路這時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聽懂以后,恍然領悟而生感嘆的反應。
南懷瑾先生在試圖賦予這段話一些思想意義,但還是沒有解決這段話與第十章其他言論毫不相干的問題,況且將“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解釋成“子路聽懂以后,恍然領悟而生感嘆的反應”也有些牽強。而子路的反應想象上去還是有些怪異。
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這段話,會不會是另一番景象呢?現(xiàn)在,我們假設《論語》不是一部言論集,而是一部議論文。那么在第十章的全部論述結束的時候,應該出現(xiàn)的是這一章的結論,結論與論述過程在形式上的不統(tǒng)一是很常見的。于是,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一下第十章的內(nèi)容。正象前面講的,這一章中孔子的言論不多,幾乎看不到“子曰”。這一章中的內(nèi)容主要是孔子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從穿衣到吃飯,從走路到睡覺,從上班到休閑,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坐、如何臥,別人送禮應如何回應,遇到了緊急情況如何處理等等,事件具體而且瑣碎。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寢不尸,居不容”這樣的語句就出現(xiàn)在第十章。這與《論語》其他章節(jié)中那些談天論地,談古論今的言論完全不同,就像是孔子在諄諄教導著一群學子,就像是孔子在上一堂行為規(guī)范的課程。于是,我們就找到答案了:這完全是一組關于人在社會中交流時所需的素質(zhì)教育的課程。如果我們用這第十章的內(nèi)容和現(xiàn)今國際流行的素質(zhì)教育(Liber-Arch)作比較的話,會發(fā)現(xiàn)許多相似之處。如果第十章的內(nèi)容是素質(zhì)教育的課程,那么在第十章結尾出現(xiàn)的這段話就應該是畢業(yè)典禮了。飛鳥寓意的是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盤旋了一陣就落下集中,老師孔子發(fā)表講話:“準備好了的年輕人,學業(yè)已經(jīng)完成,以后就要看你們?nèi)绾伟盐諘r機了!”這里的“時”當然是“學而時習之”的“時”。然后老師孔子和助教子路一齊行禮,以表祝福、勉勵之意。關鍵的是這個“三嗅”作何解釋,我查了《辭源》,沒有找到“三嗅”,卻找到了“三揖”,《辭源》上說“三揖”是古時候的一種拱手禮,據(jù)此,我推測,“三嗅”也是這樣的拱手禮。于是,我對著鏡子試了一下,發(fā)現(xiàn)作拱手禮時,雙手抱拳恰恰位于鼻子之下。當然,你也可以雙手抱拳舉得高一些,甚至高過頭頂,然而,你馬上可以感覺到,不同的高度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而舉到鼻子之下的拱手禮恰恰反映的是送別的祝福和勉勵。最后,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孔子為什么一定要用飛鳥來寓意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搞得后來的人胡亂猜測。前不久,同《與霍金對話——中國自然哲學之于新宇宙學》的作者天河水先生交流對“學而時習之”看法,天河水先生完全同意我對其中“時”字的解釋,并提出了一個佐證:“‘時習’符合《周易》乾卦精神,也就是待時而飛”。而這個待時而飛用在這里,用于解釋“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也非常合適。原來孔子和子路所行的這個“三嗅”之禮,不僅包含了對躊躇滿志的學子的祝福和勉勵,還包含了對待時而飛的青春的禮贊!
通過這樣基于《論語》不是一部言論集假設的分析,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第十章最后一段話與全篇的關系。不僅如此,我們還得到了一個副產(chǎn)品。社會上似乎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繁文縟節(jié),限制了人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而大家所認為的那些繁文縟節(jié)基本都出于第十章?,F(xiàn)在,我們明白了,這個第十章,原來是一組素質(zhì)教育的課程。而如何使用這里學到的行為規(guī)范,就要看每個人在生活中如何靈活運用了。就像是武功,師傅教的是死招,臨戰(zhàn)操練的是活用。
《論語》的第四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這段話看上去并不難解,原本以為可以一帶而過的,沒料到稍稍停留片刻,深入地想了一下,卻引發(fā)了一連串復雜的思考活動。先看一看對這句話目前流行的解釋:“能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何難;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闭б豢矗@解釋得很合理,沒有什么可以深糾的地方。但我總覺得哪里有些別扭,將譯文和原文對照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別扭的地方是將“何有”解釋成“有何難”了,如果是“有何難”的意思難道孔子不會使用“難”字嗎?顯然不是,《論語》中曾多次出現(xiàn)“難”字。翻一翻眾多的版本,幾乎眾口一詞都是這樣解釋的,再翻看《論語集注》,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也是源于朱熹:“何有,言不難也”。
雖然大家都選擇了朱熹的解釋,但我還是感覺不太對。首先,將“何有”解釋成“有何難”或“不難”,用口語的話講,就是有點兒愣。其次,“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這樣的語氣不太像孔子的風格??鬃又鲝垺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而按照上面的解釋,“能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何難”好象沒說清楚,沒有說明禮讓治國如何不難。而“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又有些怨天尤人的意思。如果我們認可這樣的解釋,那么這段話所能帶給我們的信息非常少,只有“應該以禮讓治國”這樣一個信息,如此一來,在惜字如金的《論語》里就應該寫成:子曰:“以禮讓為國?!辈粌H如此,“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從邏輯上講也有缺陷,它為什么不說:“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如讓何?”怎樣才能解開這一系列的疑問呢?看來“何有”是個突破口。如果我們先不管前后文,就說這個“何有”,恐怕有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是“哪有?”的意思。采取用《論語》學習《論語》的方法,我們在《論語》里找找其他地方的“何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第七章。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第九章。
從第七章和第九章出現(xiàn)的“何有”來看,它就是“哪有”的意思,連朱熹也在這兩處將“何有”解釋成“哪有” 的意思?,F(xiàn)在將這樣的解釋帶回到我們正在研究的句子里:“能以禮讓治國嗎,哪有?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先不管這段話的意思,上面的解釋從邏輯上講除了“如禮何”翻譯不出來,其他三段是說得通的。于是,我們需要按照這個思路,考慮一下“如禮何”怎么解釋。當然,將“如禮何”解釋成“要禮有何用”是不能帶入我們剛剛做的那個句子里的,況且這樣的解釋似乎也不太準確。如果我們將“如禮何”之中的禮字去掉,就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熟悉的詞:“如何”??瓷先タ鬃拥倪@段話是一個商量的口氣,是提了一個建議。好象問題出在對“如”字的解釋上,但這并不難,只要查一查《新華詞典》,“如”字的第一種解釋是:依照、順從。好了,我們將這樣的解釋帶入:“能以禮讓治國嗎,哪有?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依照禮怎么樣?”這實在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難道孔子認為不能以禮讓治國嗎?但不必心急,且看一看它與我們的體驗是否相符。
今天是我讀《論語》的第三天,雖然剛開始讀此書有些內(nèi)容讓人難以理解,不過好在有注釋和譯文,我也覺得這本書簡單了一些,在這本書里面我也很喜歡一句話“子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边@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而不盛氣凌人;小人盛氣凌人,而不安詳舒泰。”
因為君子和小人內(nèi)在的心靈、思想和修養(yǎng)不同,自然他們的風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學問、懂的很多,他們也很安靜坦然,不驕傲;而小人就是傲慢無理,不安靜也不坦然,總是想讓別人知道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厲害,但其實品格與品性卻與真正的君子差的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懷著一種平常心,腳踏實地,謹慎謙虛的面對各種復雜變化的情緒,用寬容坦率的心態(tài),心平氣和、鎮(zhèn)定自如的去學習。這樣,君子與小人這一差異也可謂是可見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義道德,不會浮躁,君子也不會去貪圖私利,也當然不會去計較得失,在名譽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氣和,坦然自若。而小人卻恰恰相反,計較得失,心中只有自己,一點風吹草動,他們便浮躁,緊張,完全沒有一點像君子的地方。通過這本《論語》自己也會時不時在讀到某一章時而羞愧不已,去反省自己。然后再看看解釋,讓偉大的教育家教你怎么去做才是正確的。
讀論語教會我們很多道理,每篇隨筆里用到的一句話就是自己最喜歡的一句,通過這篇文章希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與小人了,喜歡誰(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誰學習,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nèi)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资ト藥Ыo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墩撜Z》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一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nèi)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力量——信念的力量??追蜃邮且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jīng)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在輪轉(zhuǎn),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jīng)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說來也巧,6月中旬開始讀這本書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剛好是李澤厚,標題是:八十李澤厚,寂寞的先知。
他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二十幾歲即因與美學名家朱光潛論戰(zhàn)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學術性的美學書籍居然在社會上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讀了整整一個月,終于將這本500多頁的書讀完,非常、相當有成就感,畢竟是第一次全部讀完這本書(也為自己汗顏,畢竟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p>
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讀錢穆的《孔子傳》,比起他的《論語新解》,這本書相對簡單易讀,而且呈現(xiàn)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較可愛。
對《論語》的解讀,幾千年來從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靈雞湯”式么?比較出名的幾大學派,有漢代董仲舒,宋明理學,現(xiàn)代儒學等等。人家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論語》也是吧?
的開頭,就明確指出,這本書在于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會里奔走救贖禮崩樂壞的時代的孔子。
黑格爾曾經(jīng)嘲笑論語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沒有哲學思辨的成分。當我們從前三三兩兩讀著《論語》里的篇章時,得出的結論可能也正是如此。
而李澤厚則否定了這種看法?!墩撜Z》不是散漫的無體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讀完,孔子的思想已經(jīng)浮出水面。書中闡述了他的哲學、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國人確實不善于思辨哲學,《論語》所體現(xiàn)的哲學為“實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應用于政治和生活。因此與西方的哲學體系分發(fā)為兩種不同的體系,這種體系的分別也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頭及最終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的社會關系。氏族長不僅在政治上統(tǒng)領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堯舜。因此,中國人對統(tǒng)治者向來要求“內(nèi)圣外王”,及“社會性公德”與“宗教性私德”不分。同時,這些首領是由古代負責與上帝溝通的巫師發(fā)展而來。也造成了中國社會的政教統(tǒng)一。
孔子的貢獻之一,在于對氏族社會形成的一些典禮,禮儀,重新進行解釋,內(nèi)化為中國人心中的情感,即“仁”。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這里,就解釋成了,嬰兒從出生到脫離父母的懷抱有3年的時間,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時間來報答父母,已寄哀思。"禮"經(jīng)情感化而變成“仁”(所謂“情本體”),內(nèi)化為中國人的文化積淀,團結了整個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體”“兩種道德”等等,只是《今讀》所闡述的基本的理論基礎。《論語》各章,從一些細節(jié)方面對這些理論進行解釋、補充及說明。
當然,《今讀》的目的之一是還原真實的孔子。如果在讀《論語》之前,讀者不去接觸其他各家的闡釋,則各章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孔子形象,也絕不是后世所看到的在神壇之上受人膜拜的圣人。
比如,孔子的“經(jīng)”與“權”,即原則性與靈活性。理論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后,你覺得自己可以接受錦衣玉食,孔子也認為可以,因為守孝是為了寄托哀思,時間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如何報怨?以德么?不是,孔子說,要“以直報怨”,公正對待,這就是報答別人怨仇的方式,犯不著人家打你左臉,你右臉也伸過去給人家打……cnsjbj.cn
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顏回最為人熟知之外,《論語》中所刻畫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辯的宰我,遲鈍的樊遲,修身養(yǎng)性的曾子,一心從政的子張等等。對待不同的學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謂因材施教也……
松下幸之助創(chuàng)辦的旨在培養(yǎng)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經(jīng)塾,將《論語》列為學員必讀科目,且必須熟練背誦?!墩撜Z》的魅力,跨越時代與國家。如果有時間,還是可以多讀幾遍滴!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q,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洌瑢W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笨鬃影言捯呀?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不如老農(nóng),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鬃訒宰畈┐蟮男貞眩ソ尤莅{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著經(jīng)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fā)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吧斫讨赜谘詡鳌?,“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敖處熃逃⒆右托摹?,我們經(jīng)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fā)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yè),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yè)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diào)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
所以,作教師的,應該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典籍不計其數(shù),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論語》就是對人們影響最深的書籍之一。
學習《論語》內(nèi)容,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每一位華夏子孫的本分。本學期我們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論語》十句經(jīng)典,讓我感慨最深的就是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邊感嘆的.,他告誡我們:時間就像河水一樣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寶貴的時間。是??!時間飛速流逝,一去不復返。有一句名言:請珍惜時間吧!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我們才會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讓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延長,出彩。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許多青少年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崇拜“游戲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導致學業(yè)荒廢,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樣年華,卻被白白浪費在虛擬的游戲中,被白白浪費在渾渾噩噩中。年輕時代,時間不能太隨性去支配,要讓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過得踏踏實實。
我國現(xiàn)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時間就像是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濒斞傅某晒Γ幸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后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縱觀古今,沒有哪一位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偉人不是珍惜時間,忘我勤奮的楷模。時下,不少中學生缺乏的就是時間觀念,他們沒有人生理想,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一上課就萎靡不振,無心聽講。基本的學習時間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用業(yè)余時間讓自己有所作為。長此以往,豈不是毀了自己的一生。
年輕的朋友們,為了自己光明的未來,為了自己充實的人生,讓我們攜手,一起珍惜時間,一道務實奮進。來展現(xiàn)自己靚麗的青春,實現(xiàn)自己成功的人生。
朋友,不知給你上過課的老師們有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yōu)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年過半百的“老教師”?那些啊,和我比起來,可都不如我厲害,你可知道,咱們北京東路小學的孫校長親自來為咱們五(1)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同學們穿著整齊地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們展示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可把我嚇壞了,那么多的語文老師注視著我們。為了使咱們放松心情,孫校長一開始和我們玩起了“猜名字”游戲,大家頓時輕松起來。不久后,我盼望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那響亮的“上課”聲中開始了。這次的內(nèi)容是“走近《論語》”,《論語》我們在晨讀中早就讀過了,但正如孫校長說,溫故才能知新。我們大家在他的帶領下又讀了六條論語,每一條論語,那孔子所說的經(jīng)典語句,在孫校長那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里,都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不同于以往的體會。不愧是北小的校長啊,上課就是不一樣!我暗暗贊嘆道。
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有些不習慣,手心里全是汗,也不怎么敢舉手,但后來,我在校長那生動活潑的課堂環(huán)境下,敢發(fā)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膽子大起來了,自己手心里的汗也少了許多,輕松多了。這應該就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吧。
學習了這節(jié)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圣人之言;我還有個小小的心愿: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德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p>
【按】這段孔子主要從四個細節(jié)方面綜合闡述了儒家的修身為人之道.
1)不重不威,莊重沉穩(wěn)這是君子的為人處事的氣度目標.尤其是在企業(yè)團隊管理實踐中,部分團隊成員里“遠之則怨,近之則不恭”,精力一味放在窺探領導隱私及愛好,以便投其所好走終南捷徑(無數(shù)的中國歷史充分證明這些人在所有團隊中都存在)。保持距離感的度,是LEADER親賢遠小人的必須。
2)學習力,人與人的差別就在終身學習、格物致知上。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反過來修正理論。日格一物,日致一知,累計起來,通過3萬、5萬、8萬小時的積累后,人與人的差別就是天壤之別了。
3)道不同不相為謀。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作與分歧,表象上是利益分歧,本質(zhì)上實際上是不同出身背景、家庭成長環(huán)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經(jīng)歷與閱歷、認知模式所決定的價值觀的分歧(對人、事、物、金錢的看法)。所以我們在關鍵團隊成員和合作伙伴的選擇過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寧愿慢點來慎重選擇也不要貪快求全!
4)知錯能改,不諱言忌醫(yī)。反省及自我糾正是偉大企業(yè)家與一般企業(yè)家的根本區(qū)別。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盡管只是片言只語,但字字珠璣,如行云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yǎng)料。越走近孔子,愈發(fā)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方法、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孔子學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shù)教師,也照亮了無數(shù)心靈??鬃拥木傺哉?,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tài)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yè),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yè)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yè)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qū)W生學,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溫暖。《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周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鬃雍蛯W生的關系也是歷代師生關系的典范,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xx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tài)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jīng)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yè)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它涉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來,我認為《論語》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和教育的道理,為政之理,禮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第一,做人要正直?!叭酥仓?,罔之生也,幸而免?!币簿褪钦f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會在僥幸躲避災難的的境況下才能生存。第二,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實行仁也會得到好處。但是對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他的心目中“仁者”幾乎可以與神是同一級別的。第三,做人要孝,孝不僅是在生活中對父母的孝敬,也是對父母的關心也暗含了關心自己。
其次,學習及教育的道理。第一,學習態(tài)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求學習是建立在愛好,以學為樂的基礎上?!澳R之,學而不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不能感到滿足,學習要虛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學習態(tài)度端正了,才能將學習進行的更深更透。第二,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時強調(diào)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精益求精則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又是很適用的學習方法。最后《論語》使我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非為個人的功名利祿,非為個人的身死榮辱”,“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的目的在于對道義的追求,“學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學習目的。
再次,教育思想:教育即教書育人。而當今社會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個任務,忘卻了“育人”,不成材要成人這句古語告誡我們:育人是在教書之上的??鬃舆€重視誘導式教學啟發(fā)式教育,要求學生觸類旁通,希望弟子能舉一反三。
最后,為政之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為政之人要用仁德;為政之法用道德用禮教來教化百姓,這樣百姓安居樂業(yè)。只有仁德才能
得天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的君子,人民會信服;他們從政,自然安邦定國。再次為政不能貪圖蠅小之利,眼前之利棄大局未來之長遠利益于不顧?!盁o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當然,讀及《論語》,我不得不說凡事都有正反面。《論語》中關于禮的說法,我卻不敢茍同;森嚴的等級觀,孔子太過于追求周朝的禮樂制度,卻沒有看到春秋取代周其實是歷史的進步。這也啟示了我們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固執(zhí)己見,在變換中認清形勢,把握時代的潮流。
最后,我只想說《論語》值得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閱讀。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薦]《論語》讀書筆記1000字合集》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筆記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論語讀書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書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而在閱讀作者寫的作品時,腦中不停的會有新的想法,這些閱讀的所思所得就是我們作讀書筆記的素材。如何才能將讀書筆記寫的清晰而有條理呢?我們的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學教師讀書筆記,歡迎你的品鑒!...
書是人的好朋友,它幫我們打開世界的一扇窗。讀書有助于我們成長,而讀經(jīng)典書籍作品對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幫助。閱讀完以后,我們經(jīng)常會仔細口味這本書,這些共鳴是難能可貴的,需要我們把它記下來。讀書筆記你知道怎么寫更好呢?根據(jù)你的需要,小編精心整理了《國演義》讀書筆記,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身為一名合格的人們教師,我們更應該觀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筆記可以記錄老師在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有關于優(yōu)秀的教育筆記你知道哪些呢?以下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浮士德》讀書筆記1000字7篇”,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陡∈康隆窋⑹龅氖堑聡惺兰o一個陳舊傳說,年逾半百的煉金術士...
古語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人類的成長,都是和閱讀聯(lián)系在一起的,閱讀的過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過程,那些收獲瞬時涌現(xiàn),需要即時把它記錄下來。有哪些好的讀書筆記范本而資借鑒呢?小編特別從網(wǎng)絡上整理了高中讀書筆記模板,請閱讀,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