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經典常談讀后感。
以下內容是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整理,主題為“關于朱自清經典常談讀后感”,讀完作品這本書的人,都被其深深打動。讀后感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對原作內容進行評價和分析,寫好一篇讀后感要在什么的基礎上?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厚積薄發(fā)方見識深——讀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有感1500字:
浩瀚的書海一直延展至天際,終于凝縮成一個點。在宇宙般無垠的書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精華凝成一本書,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經典常談》。這巨大的工程,全憑一個人的努力來完成。這偉大的工程師,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滄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華。《經典常談》亦如靈氣的人一般,乃浩瀚書海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經典常談》以通俗流暢的文字,按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梳理了從倉頡造字開始到《周易》《詩經》《春秋》、四書五經、詩、辭、文、賦的經典內容,為讀者提供通覽國學精華的指南。其中所呈現的內容,有我曾用心通讀過的,有偶爾翻閱未曾細細品味的,還有從未涉獵的。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擔心一些人以為讀了這本書就不必再讀書中所羅列的原著了。我倒覺得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正如本書作者的寫作宗旨——使經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們若想從經典中汲取一定的營養(yǎng),對此有個大概的了解,那么此書已將各類經典之精髓一一呈現,讀之自然受益匪淺;若是國學的一般愛好者,正能從此書中得些經驗,激發(fā)一探原著的興趣——我對其中一些已經粗略讀過的著作又提起了再讀的興致,而某部尚未接觸過的則已然排入我的讀書計劃之內,這也應當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對其中某些或是所有的經典內容進行研究的,那此書則更能助力研究人員,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緊扣主題,無論是研究前的熱身、研究過程中的比對,還是研究即將出成果時的總結,都值得借鑒。由此可見,朱先生研究國學經典而凝成的這本精華巨著,對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人都會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經典常談》的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常被朱先生的研究精神、獨到見解所感動,也不時為書中所介紹的一些經典作品的成書過程以及精彩內容所打動。司馬遷因受李陵案牽連,在遭受污及先人、見笑親友的宮刑之后,忍辱負重,繼承先業(yè),綜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爐而冶之”,歷時十四年之久,終于寫就一部大書——《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完成先父遺志,為了體現自身價值,司馬遷不輕言放棄,甘愿忍受屈辱,讓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艱辛困苦有誰知!
從朱先生的介紹中得知,“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古人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地念,囫圇吞棗地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的。這不無科學道理,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小學階段即6到13歲,正是人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選擇古代圣賢的智能精華,進行經典誦讀,加強知識積累,將經典內容存入大腦記憶,會烙印在潛意識里,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認為,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yǎng)道心,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是成人。滋養(yǎng)心根,學會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為小學教師,我們從先賢身上所獲得的何止是知識,所感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有一些永不過時的觀念和方法。讀《經典常談》,所獲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另外,本書的附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在全書中也占了相當重的分量。朱先生以自己的博學多才,為我們一一呈現了泱泱詩海中的精華所在,如平仄押韻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法,用典的優(yōu)劣,唐代著名詩人的藝術風格、代表作,以及一些典型詩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意義、與相關作品的對比等等等等。這些,對提升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教學能力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讀過《經典常談》,掩卷之余,感慨良多。朱先生潛心研究的治學精神,為當代所稀缺;朱先生厚積薄發(fā)的學者風范,為我輩所景仰。愿你我在朱先生這位“資深導游”的引領下,能暢游經典之勝境,汲古代圣賢之智慧,為我所用,為今所用。
近來“國學”之風彌漫,傳統文化的思潮也不斷在社會上涌動,因在圖書館工作,看書、報、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館藏不能說是本本優(yōu)秀,至少垃圾書刊肯定是鳳毛麟角(即使有個把,也是采訪館員偶爾看花了眼不慎溜進來的,系統錯誤也是正常,大家應該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國學、傳統文化方面的書,不過原典倒是沒有看,都是看的注釋本,或是現代學人對國學、傳統文化經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銳、智慧超群,值得繼續(xù)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蘊不夠,全然沒有閱讀原典的勇氣,后續(xù)如何深入也沒有明確的方向。恰巧在編輯“館員推薦閱讀書目”時發(fā)現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立刻捧來一讀,讀后感用一句詩來形容煞是妥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我這樣一個正處在傳統文化典籍初學階段的人來說,絕對起到了醍醐灌頂的指導作用。
先生在書中主要是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等十三篇經典的淵源、流變做了詳細說明,同時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識。如在第一篇《說文解字》中,除對這一文字學的古典的內容、體例、作用做了說明,還對其淵源從倉頡造字的傳說、到最早的字書《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書《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都做了詳細介紹,同時還介紹很多文字學的常識,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條例、文字學發(fā)展的邏輯順序、書體演變的歷史等內容。短短7頁內容,使讀者對不但了解了這一經典的概貌,還掌握了很多文字學的常識,也大大的激發(fā)了我閱讀《說文解字》和了解中國書法的興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變很有意思,文中講:《周易》原只是當時一部切用的筮書,現在變成了儒家經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戰(zhàn)國末期,在陰陽家和道家的學說的影響下,儒家給《周易》的卦、爻辭做了種種新的解釋。而這些新解釋并非在忠實的、確切的解釋卦、爻辭,只是借著卦、爻辭發(fā)揮他們的哲學。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結案陳詞:“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類似的現象在第四篇《詩經》中也提到,即“詩言志”,因為孔子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所以后來的`儒生也都遵著孔子的路子,還來更演變出來了以史證詩的思想,又為詩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這樣的闡述邏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先生書中的十三篇文章總計僅用了114頁的篇幅,但是對于每個經典的介紹卻是詳略有致、內涵豐富,而且語言風趣、平實。難怪錢伯城先生在本書的導讀中提到,該書同時適合三個層次的讀者閱讀,即:初學者、有一定文史知識基礎的讀者和已經學有所成的讀者。而對于我這樣的初學者,此書大大緩解了我對研讀國學經典的畏難情緒,而且對于現今亂麻般的諸多“經典解讀”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先生此書的確是為廣大初學傳統文化經典的讀者揭開了“經典”的面紗,使大家能夠看清經典真正的“樣貌”,為大家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掃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礙。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fā),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一接觸到“經典”一詞,我所存儲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見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與經典隔著一段距離,也可能是因為“經典”“文藝”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經典之與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蓮,只可遙望,不可輕嗅。我遇上經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陽春白雪?!吨芤住?、《尚書》、《說文解字》、《史記》等等這些古文經典,我一直認為它們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屬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觸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這本書,終于改變了一點我對“經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選語文教科書。他的文章素樸縝密,語言洗煉,極富真情實感。他是公認的“美文大師”,讀他的文章,有一種欣賞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會沉下心去讀。這次的《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也是一樣。 隨著百家講壇和中國詩詞大會的的熱播,國學熱也一度興起,越來越多人的開始重視國學文化的研讀。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國人終于不再悶著頭往前沖,而是可以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的經典文學了。但是,對于這些國學經典,我們可以聽文學大家去講,對別人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也是心向往之,卻不愿靜下心來手持素卷去閱讀。我想,這還是與我們不知如何去閱讀晦澀難懂的古文有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自清先生在序中也指出,有很多人為了啟發(fā)一般人親近經典的興趣,做了大量功課,諸如把經典文學直譯成白話文,把人吸引到經典的大道上去。他認為《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就是引領讀者航到經典海里的一艘船。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經典常談,有十三個章節(jié)。在這一部分作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經典一一解讀剖析,寫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經典常談》。在第一個章節(jié),作者從倉頡造字開始,我國文字的演變梳理了一遍。
所有國學經典的流傳都離不開文字這個媒介,作者從《說文解字》開始,更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吨芤住贰渡袝贰对娊洝贰溉Y」《春秋》《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還有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都被作者一一解讀,并對它們的歷史過程進行了追溯。這就為讀者理清了時間點,以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剖析解讀,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文藝十六講,共有十六個章節(jié)。在這一部分,作者從什么是文學講述,對于文學一詞,一直處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階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作者還在這一部分引用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胡適之先生的說法,文學就是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秒。當然這一說法,在當時并沒有取得所有人的認可。
作者還從古文欣賞談到教本與寫作,為提高寫作能力做了注解,讓讀者領悟“如何注意每個詞的意義,每一句的安排和音節(jié),每一段的長短和銜接處。”在《詩與幽默》一章中,我看到了詩里的幽默,不是所有的詩都是含蓄優(yōu)雅的,也有一些詩是詼諧的,讀來讓人會心一笑。感受詩里的幽默,也不泛是件趣事?!段乃囀v》,短短十六講,篇篇都經典,你會發(fā)現控制文藝是一種愉快,也是一種本領。
讀了《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使我明白,經典文學也是充滿趣味的。愿每個人都暢游經典,與文藝為伴。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初代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分。這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對四書五經的獨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全書共13篇主要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里》,《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還有系統性的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歷史脈絡。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這本書,內容簡潔精辟,語言流暢不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還有這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較為強等。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文》因為文字不同,體現出了國家和民族的書面表達方式和思維是不一樣的。文字使人們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而且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讀完了朱子清先生的這本書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讀經典的意義。讀經典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而是通過閱讀古代經典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為了給希望讀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的門徑,讓他們面對豪如煙海的古代典籍?至于茫然無措。
這本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更是白華文通俗流暢的典范,容易激發(fā)讀者閱讀經典的興趣,從而親近經典,了解經典??梢哉f是《經典常談》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不二之選。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如果你們喜歡閱讀經典書籍,我向你們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喜歡。
《經典常談 文藝十六講》選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經典古文叢書介紹和文藝雜談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1919年開始發(fā)表詩歌,出版過多部散文集、詩集和雜文集。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在社會動蕩時期,又寫就了不少雜文,針砭時事。他不僅是是中國近代的散文家、詩人,也是一位以筆為武器的民主戰(zhàn)士。 他也研究古典文學,以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還是散文,例如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麗雋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摯而樸實自然,意蘊悠長,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為一體在散文中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境界。在《詩的語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為詩是特別的東西,詩人也是特別的人。于是總是覺得詩是難懂的,對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態(tài)度,這實在是詩的一種損失。其實,詩不過是一種語言,精粹的語言?!边@段話結開了我一直以為對詩的誤解,總以為詩相比較小說、散文等其他文體,是難以理解的,因此總是敬而遠之。但朱自清認為詩與文并無明顯的分界,“散文中有時有詩。詩中有時也有散文?!蓖?,文學中的美亦無定論,不僅詩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時代而定。他的散文就體現了詩詞之美,既有韻律之美,也蘊含了豐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有力支持和參與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階層的知識階級。在《論雅俗共賞》中,追溯了雅俗共賞的淵源,以前的文學欣賞和創(chuàng)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后,門第垮臺打破了社會等級的固化,“士”和“民”之間的流通多了起來,宋代印刷術的發(fā)達,士人和學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語錄、傳奇的流傳大概起于民間,使得古文和詩都逐漸走上雅俗共賞之路,傳統文化的變遷貼近了普羅大眾。到了近代,這種改變愈加明顯,白話文的提倡,以前不上士大夫臺面的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地位,歐化的新藝術等,都涌入了幾千年文化的古國。對此我們的態(tài)度是,不僅要雅俗共賞,更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于學習了解文學的方法,在《論百讀不厭》里略有涉及。他提出“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惫湃擞性疲骸皶x百遍其義自見?!边@個建議時至今日,仍極有價值。在這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文化也有了速食快餐的傾向,微信、網絡里的碎片化信息瓦解了人們閱讀長篇文學作品的耐心,各種平臺的領讀人帶著大家分段分篇提綱要領般地閱讀書籍,閱讀與文學鑒賞成為一門交易,只要能夠快速得到其中的知識即可,不再求精求實,不再花費大段時間一點點自我領悟。個人覺得有些遺憾。因為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經歷了時間和不同閱讀者的錘煉,需要花費時間沉靜下來慢慢閱讀,逐字領會。在序言里,朱自清還提到了經典訓練的必要性,“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薄W越自捨闹饾u興起后,對于古典文化的側重就減少了,雖然現在開始提倡讀詩詞,重溫經典,但一般大眾對于古典書籍的了解寥寥。在經典常談中,朱自清對于《說文解字》、《周易》、《四書》、《春秋》等古典作品進行了講解,追本溯源他們的歷史和經典意義,文章深入淺出,考據行文嚴謹,易于理解。無論是成人,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按圖索驥,通過文章里的介紹,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經典,進行深入的閱讀。正如他所說,希望讀者把本書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
說起來湊巧,前段時間我剛考完《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以及《現代漢語》這兩門課。
看完這本書,真的好像是對我的這兩門功課的深入了解以及鞏固。
這本書,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經典常談。
第一部分從普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fā),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與分析。
按我個人喜好來說,其實我挺喜歡朱自清先生這樣夾敘夾議地寫經典的。夾敘夾議,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釋,并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這樣看起來,會有趣很多,而且也不會枯燥。
朱自清在自序上市這樣說的,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按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進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chuàng)見。所以,他把“說文解字”放在了最前頭,從而逐篇解讀國學經典。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發(fā)大家的興趣,吸引大家往國學經典的道路上去。
看完這一部分,你會發(fā)現,以前捋不清的一些知識,在作者的整理下,你會有一種豁然開朗而相見恨晚的感覺。講真,我要是早點看到這本書,說不定我前段時間考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就不會這么驚慌了。哈哈。
再來說說,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文藝十六講。第二部,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朱自清先生,單獨解讀了“文學”。
什么是文學,答案有很多,但都不能成為定論,朱自清說,文學的定義得根據文學作品,而作品是隨著時代的演變隨時代堆積的。因演變而質不同,因堆積而量不同,這種種都不影響到什么是文學上。朱自清先生,用了好幾個例子,來闡述他的觀點:什么是文學,得靠作品,靠時代說話。
新文化運動初期,胡適先生認為“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學”?!懊靼住笔菞l理清楚,不故意買關子,而“動人”就是具體寫法。再說當時的文學型類,注重強調白話詩和小說的地位。白話新詩在當時是沒有地位的,而小說在當時也只能占少數地位。所以,這兩者要想發(fā)展,必須經過斗爭,需要和只重古體近詩與駢散文的傳統作斗爭。
再往后,文學的型類,從新詩和小說到散文,再到雜文。這些都是要有一個過渡時期,以及一定的思想傳統斗爭的。正因為有了這些的傳統斗爭,促使那個時期的文學觀,更加接近了傳統文的意念接近了,從而胡適對文學的觀點,又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緊接著,作者又花了一些筆墨,簡述了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圍繞“如何接受文學遺產”這一個話題,進行鋪墊,引出得弄清自己的立場,在弄清古文的立場,才分出那些該保留的,那些該揚棄的觀點,不要人云亦云。還有要認清崇拜與欣賞的不同,欣賞是情感的操練,可以增加情感的廣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賞的對象是直接影響到情感上面的。
然后就是關于了解和欣賞能力訓練的討論。了解和欣賞是中學國文課程中重要的訓練過程。字字了解之后,才能到不求甚解的境界。朱自清先生以他三十年的教學經驗,結合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心得,分別從“雅俗共賞”、“百讀不厭”、“歌謠里的重疊”、“詩與幽默”等等篇章,通過這“十六講”從細節(jié)處幫助大家了解文學的由來以及文學的應用、來啟發(fā)讀者進行思考,從而幫助讀者吸收經驗以及提升個人寫作能力。
“詞的意義”,“句子的復沓和倒置”,“詩的形式”,“詩的語言”等等,從細節(jié)推敲,以小見大,舉一反三,妙不可言。看完這一部分,你就會感覺到原來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首詩,作者落筆錢都是有講究的,有目的的,并不是隨便寫的。讀完這一部分,一定會有所收獲。
縱觀整本書,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收益匪淺。本書通俗易懂,文章提到的素材很豐富,足見作者的深入了解功力了得。想要了解國學的,不妨可以考慮看一下這一本書。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怪不得,這本書會被譽為“讀書指南和寫作指南。”
朱自清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著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自清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釋,并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說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自清對幾千年來關于《尚書》的真?zhèn)我沧隽俗约旱目甲C,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zhàn)國時人托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tài)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著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著許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相關推薦
下面欄目小編為您呈送了“朱自清《經典常談》讀后感”主題的相關內容。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讀完作者寫的經典常談能吸取源源不斷的知識。這時候可以將自己曇花一現的感悟寫成讀后感了。希望您閱讀后有所收獲!...
以下內容標題為《經典常談朱自清讀后感800字》,是編輯為您特意收集。要讀書,去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通過沉下心來閱讀作者寫的經典常談,改變了自己以往的看法時。此時我們可以將感悟用文字表述出來。強烈建議你能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
遇見一本好書,有時一下子就能拓寬我們的眼界,我們讀了作者寫的經典常談以后,心中常有許多感想。怎樣寫經典常談讀后感才能體現內心感悟呢?出于您的需要,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為您提供朱自清《經典常談》讀書感。...
人生與追求因讀書而有根據,經典常談這本書當中的故事情節(jié)已經讓很多人感動了。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想要寫一篇讀后感,您是否正在思考用那種方法記錄讀后感呢?感謝查閱編輯為你推薦《經典常談》優(yōu)秀讀后感,讓我們都努力變得更加優(yōu)秀吧!...
編輯特別為你收集的“朱自清經典常談讀后感500字”,本文供您參考,并請收藏。追憶學生時代,總有那么一些作品值得我們銘記一生,從作者的經典常談中,能讓我們的內心得到更多的感想。寫好讀后感能讓閱讀更有意義。...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