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寫好一篇作品的讀后感需要從哪些細節(jié)入手呢?由于個體差異,每個人對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寫讀后感是我總結(jié)自己讀書體驗的好方法,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這篇“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文章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的心水之作細節(jié)精彩值得一看。
首先,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xué)習(xí),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xué),于是,老師、學(xué)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huán)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于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nèi),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dāng)?shù)男问胶蜋C會,以至于兩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白罱脝??”“還好啦?!薄板X還夠用嗎?”“夠?!眱H此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應(yīng)該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yǎng)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jié)局。
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后讓我深思,而且指導(dǎo)我如何面對每天在學(xué)校遇到的12歲左右的學(xué)生。每個學(xué)生就是一本書,是作為老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復(fù)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shù)了。好的老師應(yīng)該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yīng)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2歲的人,我們該怎么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F(xiàn)代傳媒迅猛發(fā)展,而世界發(fā)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個答案。所以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學(xué)生討論,因為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應(yīng)該把80%的時間用于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要以權(quán)威自居對他們發(fā)號施令。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改變,我們和父母、父子、師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雨后的彩虹,就會在橋梁的上空,綻放!
漫長的寒假中,我細細品讀了龍應(yīng)臺經(jīng)典之作——《親愛的安德烈》。
我有為之顫動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我覺得無比新奇、見解獨到。既有偏激、天真爛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豐富多彩,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dāng)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書中,只要滿十四歲了,就要用“您”來稱呼。但是,中國的家長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
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在書中,龍應(yīng)臺會叫這樣的家長去對安德烈說,而不是對自己說,這對安德烈,無疑是一種尊重和鼓舞。中國的家長們也應(yīng)當(dāng)向龍應(yīng)臺這樣的媽媽多多借鑒和學(xué)習(xí)。如果所有人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點點的叛逆,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新式獨特的教育方法。學(xué)習(xí)書中的好方法,給孩子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和自由。這樣能使像安德烈這樣處于叛逆期的孩子們,少走彎路。也能告訴家長,在面對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時,該如何正確地面對和引導(dǎo)。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yīng)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shù)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墻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yīng)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沖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yīng)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沖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yīng)把自己內(nèi)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jīng)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F(xiàn)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zhuǎn)變,當(dāng)然是向好的方向轉(zhuǎn)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yīng)臺的二兒子,十六歲)對于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有幾次龍應(yīng)臺帶著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轉(zhuǎn)而望向龍應(yīng)臺,笑著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仿佛以為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yīng)該讓大人來為他“代言”。這種行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fā)生過,我就經(jīng)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dāng)著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guān)于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fā)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為什么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xué)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而媽媽你為什么總要為我“代言”呢?就因為我輩分小,沒有說話的地位?你們說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說話,不敢說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開話匣子???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guān)系,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xué)生的內(nèi)心世界???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是有一次龍應(yīng)臺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xué)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yīng)臺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jié)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說:“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里嗎?”結(jié)果弄得龍應(yīng)臺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xí)慣里,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guān)心,但菲利普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親過于關(guān)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愿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fā)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余,我爺爺突發(fā)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聽后,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游,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說太早了不愿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不行,這是家里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強迫他們?nèi)ツ??結(jié)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shù)囊馑际羌热皇且患胰司鸵虚L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jié),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quán)選擇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quán)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沖突,在這里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wěn)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說,兩代人之間的價值沖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chǔ)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后,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jīng)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上留下那么濃重出彩的一筆!
親愛的爸媽:
您們好!
說實話,信的第一句便把我糾結(jié)壞了。我該問好嗎?這樣的正式,會不會讓你們緊張?我該稱“您”們嗎?這樣的尊敬,是不是不符合我們相處的日常?我該稱“你”們嗎?這樣的隨意,怕不怕在外人面前“沒面子”?唉,三個問句,將自己連細枝末節(jié)都要糾結(jié)猶豫的天性暴露無遺,也揭示了,我對你們其實沒那么了解。(爸媽,我決定用“你們”,這是我真實的聲音)
爸媽,你們知道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嗎?知道他們間有書信往來嗎?絕對不知道!不用問了!我們間的談話,僅限于衣食住行,尤其以“餓冷渴”為最。我們幾乎不談?wù)?、歷史、文化的東西,這些東西,與爸爸有關(guān)、與媽媽有關(guān)、與我有關(guān);但是,與爸、媽和我,無關(guān)。嗄?什么意思?天曉得!
當(dāng)然,我們會一起吃飯、看新聞、越來越少的逛街散步,你們也會問起我的工作、關(guān)心我的身體以及未來的打算等等,但都被我三言兩語“打發(fā)”,或者岔開話題。機智如我,尷尬如我們。我知道,我們都潛藏著對彼此的愛意,但要說出、表達出,總覺得難以適從,叫人好生羞澀。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和中國式兒女。
爸爸媽媽,為加深了解,讓我來采訪一下你們:
問題一:爸媽,你們年輕時有過夢想嗎?是什么呢?如今已經(jīng)年過半百,夢想實現(xiàn)了嗎?
問題二:你們過往這幾十年,最驕傲的事是什么?最委屈的事是什么?
問題三:你們都不曾讀過大學(xué),感到可惜嗎?
問題四:如果有一次乘坐“時光機”的機會,你們最想到哪個時間點?是過去,還是未來?抑或,你們?nèi)狈@樣的想象力?
問題五: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是你們兒時的第一個偶像嗎?你們覺得,你們是我兒時的偶像嗎?你們有偶像嗎?任何領(lǐng)域都好。
問題六:你們的女兒,也就是我,令你們自豪嗎?叫你們難過嗎?自豪與難過,孰輕孰重?你們對我的期許是什么?往昔二十多年,我達到過嗎?
問題七:你們最好的朋友是誰?保持聯(lián)系嗎?你們?nèi)绻墼谝黄穑瑫氖裁矗?/p>
問題八:爸媽,你們因為什么而結(jié)婚?
問題九:爸媽,你們平常交流,除了兒女子孫,還有什么?
問題十:爸媽,喜歡網(wǎng)上購物嗎?
問題十一:如果你們?nèi)ヂ眯?,會去哪里?/p>
問題十二:對于未來,你們向往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半生浮沉的你們,現(xiàn)今又恐懼什么?
……
爸爸媽媽,我對你們有許多好奇的問題,希望你們能回答,又擔(dān)憂你們看到,勾起唏噓和傷懷。
唉,鄭板橋至理名言:難得糊涂!別回答了,距離才產(chǎn)生美,就繼續(xù)糊里糊涂生活吧!
不孝女
敬上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義的一件事,那就是讀了一本書,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讀了15萬多字的書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雖然我現(xiàn)在還堅持持著兩周至少看一本書的計劃,也確實沒想到自己還能有這種毅力這種興趣去讀這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書》媲美的書,傅雷通過家書培養(yǎng)了一名鋼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學(xué)習(xí)。而龍應(yīng)臺通過家書首先是認識了兒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兒子,同時也被兒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師們學(xué)習(xí)。
我不想贅述這部書的好!對于我來說,每一部書的好,寫出來的或是說出來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文傳的。那是一種心靈的享受,這種享受經(jīng)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靈魂的亢奮!
其實,邊讀,我也在搜索我身邊是否也有類似她們母子那樣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結(jié)果是幾乎為零。如果我們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龍應(yīng)臺母子一樣的,能夠彼此進行心靈的交流,那我們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們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們的社會才是真正和諧的社會。世上可以沒有成批的科學(xué)家,但不能沒有成批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反過來說,有了成批的數(shù)也數(shù)不盡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就會有真正的于社會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學(xué)家。
買本《親愛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邊,比如你的隨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書房的書桌上,比如你的辦公室的辦公桌上,比如說你的床頭柜上,比如說你的私家車里。盡管你可能曾經(jīng)認認真真的讀過一兩遍了,你還是可以在閑來無事時,把她當(dāng)做一種心靈的消遣,繼續(xù)讀一讀她,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
親愛的爸媽:
您們好!
說實話,信的第一句便把我糾結(jié)壞了。我該問好嗎?這樣的正式,會不會讓你們緊張?我該稱“您”們嗎?這樣的尊敬,是不是不符合我們相處的日常?我該稱“你”們嗎?這樣的隨意,怕不怕在外人面前“沒面子”?唉,三個問句,將自己連細枝末節(jié)都要糾結(jié)猶豫的天性暴露無遺,也揭示了,我對你們其實沒那么了解。(爸媽,我決定用“你們”,這是我真實的聲音)
爸媽,你們知道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嗎?知道他們間有書信往來嗎?絕對不知道!不用問了!我們間的談話,僅限于衣食住行,尤其以“餓冷渴”為最。我們幾乎不談?wù)?、歷史、文化的東西,這些東西,與爸爸有關(guān)、與媽媽有關(guān)、與我有關(guān);但是,與爸、媽和我,無關(guān)。嗄?什么意思?天曉得!
當(dāng)然,我們會一起吃飯、看新聞、越來越少的逛街散步,你們也會問起我的工作、關(guān)心我的身體以及未來的打算等等,但都被我三言兩語“打發(fā)”,或者岔開話題。機智如我,尷尬如我們。我知道,我們都潛藏著對彼此的愛意,但要說出、表達出,總覺得難以適從,叫人好生羞澀。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和中國式兒女。
爸爸媽媽,為加深了解,讓我來采訪一下你們:
問題一:爸媽,你們年輕時有過夢想嗎?是什么呢?如今已經(jīng)年過半百,夢想實現(xiàn)了嗎?
問題二:你們過往這幾十年,最驕傲的事是什么?最委屈的事是什么?
問題三:你們都不曾讀過大學(xué),感到可惜嗎?
問題四:如果有一次乘坐“時光機”的機會,你們最想到哪個時間點?是過去,還是未來?抑或,你們?nèi)狈@樣的想象力?
問題五: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是你們兒時的第一個偶像嗎?你們覺得,你們是我兒時的偶像嗎?你們有偶像嗎?任何領(lǐng)域都好。
問題六:你們的女兒,也就是我,令你們自豪嗎?叫你們難過嗎?自豪與難過,孰輕孰重?你們對我的期許是什么?往昔二十多年,我達到過嗎?
問題七:你們最好的朋友是誰?保持聯(lián)系嗎?你們?nèi)绻墼谝黄穑瑫氖裁矗?/p>
問題八:爸媽,你們因為什么而結(jié)婚?
問題九:爸媽,你們平常交流,除了兒女子孫,還有什么?
問題十:爸媽,喜歡網(wǎng)上購物嗎?
問題十一:如果你們?nèi)ヂ眯?,會去哪里?/p>
問題十二:對于未來,你們向往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半生浮沉的你們,現(xiàn)今又恐懼什么?
……
爸爸媽媽,我對你們有許多好奇的問題,希望你們能回答,又擔(dān)憂你們看到,勾起唏噓和傷懷。
唉,鄭板橋至理名言:難得糊涂!別回答了,距離才產(chǎn)生美,就繼續(xù)糊里糊涂生活吧!
不孝女
敬上
讀完此書,陷入了深刻的沉思。這大概是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最珍貴的記憶。信里她完全扮演了雙重身份,不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說教,而是用充滿愛的言辭和孩子握手言和。她并沒有過多的苛責(zé)他的孩子帶給她的陌生感和距離感,而是即可用了一種成熟而有遠見的方式和孩子洽談,她得到了孩子肯定的應(yīng)答,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她試著站在一個成年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即使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鴻溝她也要企圖一試。因為她想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讓他的孩子去接納她。
文化的差距,環(huán)境的影響,包括人被培養(yǎng)出來的習(xí)性,不得不說你若沒有且生經(jīng)歷,你可能參悟不到他思想上的高度,行為上的寬度。更何況是兩個年代人,思想意識的局限性,安德烈和母親都打破了規(guī)則,不想被文化、傳統(tǒng)任何本質(zhì)性的東西所影響,也在他們的交談中看到了他們對一個新時代的一切,所產(chǎn)生的獨特的見解和差異。我為此為之動容,這是在深遠意義上的為此打開心扉,知道了你在想什么,才不會錯過你成長的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和艱難的抉擇。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薄队H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yīng)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xué)習(xí)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guān)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yīng)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yīng)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薄畛恋哪笎蹪B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dāng)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dāng)事情過后,當(dāng)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nèi)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dāng)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guān)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寒假,讀了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淺。整本書我讀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yīng)臺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yīng)臺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敘述到,龍應(yīng)臺非常討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dāng)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xùn)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quán)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qū)別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忍不住訓(xùn)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為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丢毩⑿浴芬晃闹袑懙溃?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yīng)臺,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dāng)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yīng)臺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dāng)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里,很喜歡龍應(yīng)臺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gòu)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p>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xué),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其實,正如龍應(yīng)臺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zé)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么就談什么,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fā)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xué)》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討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著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聽,然后會有無窮無盡的討論,討論歌詞里最深刻的隱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jīng)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為那種經(jīng)驗是只為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
又在結(jié)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復(fù)我這封信,因為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xué),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xué)經(jīng)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討自己的隱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zé)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就像我一個讀過這本書的同學(xué)所說的那樣,對于這本書我還真的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說我能在十八歲或者更早的時候讀過這本書,或許我的人生軌跡和價值觀會有所轉(zhuǎn)變,即使是那么一點點微妙的變化,也足以讓我受益一時。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yīng)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shù)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墻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yīng)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沖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yīng)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沖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yīng)把自己內(nèi)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jīng)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F(xiàn)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zhuǎn)變,當(dāng)然是向好的方向轉(zhuǎn)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yīng)臺的二兒子,十六歲)對于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有幾次龍應(yīng)臺帶著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轉(zhuǎn)而望向龍應(yīng)臺,笑著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仿佛以為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yīng)該讓大人來為他“代言”。這種行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fā)生過,我就經(jīng)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dāng)著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guān)于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fā)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為什么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xué)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而媽媽你為什么總要為我“代言”呢?就因為我輩分小,沒有說話的地位?你們說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說話,不敢說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開話匣子???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guān)系,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xué)生的內(nèi)心世界???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是有一次龍應(yīng)臺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xué)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yīng)臺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jié)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說:“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里嗎?”結(jié)果弄得龍應(yīng)臺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xí)慣里,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guān)心,但菲利普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親過于關(guān)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愿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fā)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余,我爺爺突發(fā)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聽后,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游,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說太早了不愿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不行,這是家里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強迫他們?nèi)ツ??結(jié)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shù)囊馑际羌热皇且患胰司鸵虚L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jié),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quán)選擇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quán)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沖突,在這里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wěn)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說,兩代人之間的價值沖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chǔ)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后,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jīng)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上留下那么濃重出彩的一筆!
這本書在閱讀上最大的感觸就是各自屬于自己時代并且跟時代深刻契合的母子兩人,在不同的語境交鋒下,進行長達三年的書信往來,這在現(xiàn)在連電話都不愿意多打給父母的我們看來是多么地難能可貴。毫無疑問,龍應(yīng)臺的子女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書中安德烈在母親的循循善誘下,充滿傲氣卻沒有戾氣。
十八歲的安德烈,在觀念上與當(dāng)下的我們并無差異,都渴望獨立的人格,都希望極力掙脫家庭的束縛,都有對前途的茫然,對政治事件的批判,對東西方文化的質(zhì)疑等等等等。我從來都不敢想象自己是否有一天我能夠和父母如此坦誠地傾訴彼此,如果是我向母親提出這些的疑問,她會如何回答我?也許根本沒有提出的一天。她們正在老去,她們在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將我們從“偏離”的人生軌跡拉回“正道”,她們對于人生的感觸或許更加深刻但卻無法用準確的言語來做一場通暢的表達。缺乏溝通理解,便使得她們對孩子的關(guān)切與教導(dǎo)在孩子眼中就變成了枯燥的說教,或者是一次又一次的野蠻強制。安德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睿智的學(xué)者母親,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化作一封封書信。從中得出了許多人想到卻道不明的思考。
其實,我們也像父母愛我們那樣愛著自己的父母,或許她們認為我們在行動表現(xiàn)出來對她們的愛遠不足她們的三分之一,讓她們覺得,自己付出了一輩子到頭來只換來了子女淡漠疏離的巨大落差。我想,這在我看來,我也是很難接受的。很喜歡書里面的一句話:\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個階段,早就過去了。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fēng)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發(fā)現(xiàn)它..…
安德烈,生于1985年,今年已經(jīng)33歲了。我,生于1998年,卻一直活在1997年。
說一句“我愛你”或是“我想你了”到底難不難?
對深愛的人說“我愛你”,對分別已久的朋友說“我想你了”,大多數(shù)人都應(yīng)該做得到。那么對父母呢?對父母說“我愛你”“我想你了”也這么容易嗎?
小時候爸爸出差回來的時候總是會問我:“想不想爸爸?”
然后我就會說:“想啊?!?/p>
“真想還是假想?”
“真想?!?/p>
這樣類似的對話在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應(yīng)該出現(xiàn)過。但似乎孩子越長大,就越不會向父母表達愛和思念了。不會表達并不是不愛,而是像龍應(yīng)臺感覺到的一樣,“愛”,卻不一定“喜歡”。
有些時候特別希望自己永遠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這樣爸爸就不會變老,媽媽也不會變老,我們之間的距離也不會拉遠了。雖然我和爸爸媽媽的關(guān)系一直都挺融洽,也會經(jīng)常的溝通,但在有些方面還是會有隔閡。
我長大了,所有和我一樣的孩子都長大了。雖長大了的孩子對于父母來說還是孩子,但這些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抱負,自己的朋友圈,這些都是父母無法跨越無法進入的。甚至當(dāng)他們摔倒的時候,都不再需要父母的安慰和攙扶。
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一點一點趨于平淡。加上孩子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看待問題的眼光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必定會更加疏遠。
龍應(yīng)臺出生于臺灣上世紀50年代,來自一個漁村。她的兒子是臺灣和德國混血的80后,生活在德國。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比如:族群問題和身份認同、政治運動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個體權(quán)利、價值取向和職業(yè)規(guī)劃、流行文化和藝術(shù)鑒賞、生活習(xí)慣、個性發(fā)展、衰老、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母子之間互相交流、溝通,貫穿其中的是關(guān)懷和愛。
從他們的信件里,我看到龍應(yīng)臺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里,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里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yǎng)她父母。當(dāng)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的時候,龍應(yīng)臺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嗎?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他們長于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fā)。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當(dāng)然在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guī)缀醮_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yīng)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互相的溝通和理解。但是還有很多的父母并不愿意和孩子溝通,也沒有想要體貼了解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欲望,只是一味的拿著大人的架子。也有很多的孩子對父母不尊敬,凡事也不會去體貼父母的想法。不論是交流,是溝通,還是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都是互相的,是雙向的。我們不可以一味的要求父母來理解我們,要求父母來關(guān)心我們,來愛我們,我們也應(yīng)該嘗試著去了解他們,體貼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們已經(jīng)長大了。我們不再是小孩子,我們不應(yīng)該任性,而應(yīng)該理性的思考問題。或許長大了的孩子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向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愛和想念,但是我們可以用互相之間的理解和支持來表達。
不管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父母永遠會給予孩子最不求回報的愛。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難,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最忠誠的朋友。這種無私的愛只有父母才可以給。
我永遠的朋友,一輩子的支持和依靠,我希望你們能夠一切安好。
第二次讀《親愛的安德烈》感覺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媽媽平時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一起帶入書中,去感受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差別。
書中安德烈生活極其幸福,豐富,充滿樂趣,他可以喝酒,聊天,開party,旅游……遇到挫折,會有很多人鼓勵他,成功的時候,朋友就會為他慶祝。而身在中國的我們,聊天,開party只會影響我們的學(xué)習(xí),每天都是早早起床,上學(xué),寫作業(yè),復(fù)習(xí)預(yù)習(xí),偶爾的娛樂和放松。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國和他同齡的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渴望。我們也希望有那樣放松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他們之間慢慢出現(xiàn)一座無形的墻,但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下,這座墻,被擊垮了。而我們,極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他們之間的代溝無聲無息地變得越來越大,把他們越隔越遠。他們也有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有一些卻只會更加地彼此傷害。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相差甚遠,中國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xué),這段時間里,根本就像與世隔絕。讀大學(xué)就為了張文憑,可以找份工作嗎?為什么現(xiàn)在有那么多大學(xué)生沒有工作?他們沒有社會經(jīng)驗。在外國,他們經(jīng)常讓學(xué)生自己動手,親身經(jīng)驗,他們的適應(yīng)能力才更強。西方國家是那么尊敬小孩,在中國,只要家長聚在一起,就是是講孩子的學(xué)習(xí)成績。他們沒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揚過孩子,而是講他們做事怎么怎么不好,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傷害!
真希望中國的爸爸媽媽們讀讀這本書,體會一下快長大的孩子的內(nèi)心,多給孩子一些放松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為孩子好,幫他們打點一切,可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啊。
真希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
相關(guān)推薦
我們力求為您提供最好的“龍應(yīng)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并且讓您感到滿意,讀完作者寫的作品能吸取源源不斷的知識。讀后感要寫出自己的真實體驗,這些書籍和資料供你參考和使用希望它們幫助你取得成功!...
欄目小編特意為你呈上“親愛安德烈讀后感”,歡迎你閱讀與收藏。讀書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具有價值的知識內(nèi)容,讀完作者寫的作品后,里面情節(jié)總是扣人心弦。?通過讀后感分享您對圖書的深刻理解。...
閱讀優(yōu)秀作品是一個好的習(xí)慣,而閱讀后記錄自己的想法,更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作品這本書當(dāng)中的細節(jié)感動了很多人。優(yōu)秀的讀后感都有哪些優(yōu)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親愛安德烈讀后感。...
您是否對于寫讀后感存在很多疑惑呢?閱讀完作品,很多人為他的故事情節(jié)所感動。眾所周知,寫一篇讀后感一勢必要通讀全文??紤]到你的需求,小編特意整理了“親愛安德烈讀后感”,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