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仔細看完了作者寫的作品,心里的看法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閱讀書籍所得,及時記錄可以避免遺忘知識點,怎樣寫才能將讀后感寫好呢?有關“近代史讀后感”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精心整理的內容,讀過這篇文章后您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感悟!
暑假,我閱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它被史學界公認為近代史研究的開山經典,講述了從19世紀中國的外交到孫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的史事。
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路途的遙遠導致中外商業(yè)不大,中國皇帝的自大導致“天朝”在買賣方面不肯通融。英國使節(jié)到中國來,乾隆皇帝竟讓他行跪拜禮。這樣的不平等自然無法讓英國使節(jié)同意,乾隆皇帝很不高興,就讓他回國。使節(jié)提出的和平條約,中國全都拒絕了。其實當時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已經開始,英國日漸強盛起來,但中國皇帝仍然沉浸在歷代的光榮中。
當時外國有的貨物中國也有,中國有的外國卻沒有。這樣的買賣對外國是無益的,所以外國人就想辦法增加本國貨物的出口。后來經過試驗,發(fā)現鴉片可以達到要求,于是英國便大力種植鴉片。中國雖然嚴厲禁止鴉片買賣,但仍然沒有用,鴉片在中國興盛起來。林則徐“虎門銷煙”后,鴉片戰(zhàn)爭開始。清廷屢戰(zhàn)屢敗后知道沒有辦法,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
此后洪秀全在廣州創(chuàng)立了上帝會,企圖建立一個新的朝代。他們認為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術,只有上帝的教義才是至高無上的。而曾國藩是孔孟的忠實信徒,他率領湘軍與洪秀全抗爭。后來洪秀全的左右起了內訌,湘軍在曾國荃的領導下打進南京,洪秀全自殺,太平天國滅亡。
進行了“百日維新”,卻遭到慈禧太后的打壓。孫中山總理提出了民族復興的方案,經過十五年的軍閥割據,中國終于不再為西方帝國主義所打壓。大概對于每個中國人,近代史就是個無法結痂的傷口 , 時常被扯動,痛到刻骨銘心。那樣動亂的年代,現今提及仍心有余悸。無法回避,因為過去、現在、將來是無法割裂的存在。
“ 每當行走在這片土地上,即使水泥柱與鋼化玻璃遮蓋住了傷疤,鮮花與樹木昭示了眼前的和平,但,細心一點,你總能從磚瓦中觸摸到它的顫抖,在書頁中聽見它痛苦的呻吟,在光影中感受到那個逝去時代的憤怒,累積經年,仍不消退。 ”
其實歷史具有驚人的相似性,每個王朝的坍塌總是伴隨著新生的陣痛,而這痛楚將伴隨著另一時代的成長逐漸消弱——直到鼎盛后的又一次衰退。新舊更替,推陳出新。相似的經歷在漫長的中國史上絕不少見,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史實的詳盡與否和記憶的遠近關聯??删腿缛祟惽楦杏啥喟桶房刂剖莻€令人不快的現實,這種時代的傷疤是很難與主觀意識分開,從而進行赤裸裸的剖析的。
記得司馬光曾經說過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然而,對歷史的不客觀的解讀卻對我們正確看待當下的問題毫無助力,只會使得我們患得患失,一邊對著“歷史課本上的罪人”橫加指責,一邊腦袋空空地高喊著自己都不甚明了的冠冕堂皇的口號,一邊卻覺得自己其實并無確鑿根據、內心毫無底氣,進而對整個時代的認知產生懷疑,愈發(fā)陷入不明所以的深淵中來。
我們不能總是被主觀思想蒙蔽雙眼,如若放任下去,既是自欺欺人、逃避現實,又無法以一種正確的方式看待當下。試問,一個沉溺在虛幻的過去中的人,又能怎樣對現實提出正面的、有建設性的提議呢?
是的,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歲月里,炮火響徹了神州大地,血色染紅的土壤下白骨累累。這個一百年,其中辛酸苦楚自然不堪言說。
西方世界用火炮強行打開了清王朝緊閉的大門,東邊的鄰居也對廣袤的土地虎視眈眈、圖謀不軌。兩個世界的碰撞所帶來的巨大反響震醒了中國人渾渾噩噩的腦袋。自強新政、戊戌變法,五四運動……風雨飄搖,國人上下求索,希冀走上不被外敵侵略的正途。他們曾經愚昧無知,曾經熱血沖動,也許并不都是飄渺無形的“大義”驅使著他們作出抉擇,但他們殊途同歸,為苦難的中國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黑格爾說 過: “凡存在的皆合理” , 我們樂于接受歷史光鮮亮麗的一面,又要勇于承認:對于屈辱的歷史,我們這個受害者也需要反思自己。然而塵埃落定,時間的車輪依舊不停地向前飛馳,留下車轍待人追憶。
讓我們正視這段歷史。每個傷疤都是這片土地經受過磨練的勛章。曾經跌入深淵,但是我們又從絕望的谷底騰躍而上。
這樣的歷史,才比戰(zhàn)功赫赫、凱旋一片的盛世更讓人心生敬仰。
正視這樣的歷史,也正視了我們擁有的當下。
讀這本《中國近代史》感覺并不像之前的歷史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像聽一個長者在述說著一個遙遠的故事一樣,既充滿遐想,又不失趣味和深刻。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覺民族復興道路的坎坷,真可謂是亂世出英雄,中國近代史跨越了封建制度、君主立憲制度、民主制度的三種社會體制,對于古老而守舊的中國而言,就像是一個高齡遲暮的老人要拼命奔跑著追趕一輛急速飛奔的蒸汽火車一樣,顯得十分力不從心,并且最后幡然覺悟,卻也只能望其項背,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襲來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只是輸在起跑線上了,我們背負的包袱過于沉重,卻還是一廂情愿的把這種包袱當成我們封建王朝的資本。
封建的思想和封建的體制束縛著我們的民族裹足不前,自以為是的王朝終于在面對強大對手的層層武力打擊和主權被不斷瓜分、帝制權力不保的危機情況下,終于開始圖謀改變,但是頑固的士大夫階層和封建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不肯積極的應對改革與變法,導致很多有才能、有遠見的仁人志士不能被很好的重用,反而受到壓迫和排擠,最終這種封建勢力嚴重阻礙了我們民族的復興,種種變革的嘗試都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失敗了。
說實話,讀近代史其實就是在讀恥辱史,近代史從清朝后期到民國初年,中國的處境一直都是外有列強,內有動亂的窘境,外面有八國列強不斷的虎視眈眈,欲瓜分中國或者盤食利益;內有太平天國,義和團、匪拳,邪教、土匪,等等藩鎮(zhèn)割據勢力此起披伏,大清王朝軍事落后,政治昏庸無能、明君良臣少之又少,封建體制已經不能迎合開始近現代化市場和時代,中國的領導決策者又未能及時改革,戰(zhàn)爭頻繁,民怨民憤滿溢,所以各地各種藩鎮(zhèn)割據勢力和農民運動不謀自發(fā)的揭竿而起,最終導致大清王朝和封建體制岌岌可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覺得對于失敗的經驗教訓,需要總結,只有不斷總結經驗,我們才能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發(fā)展。
從大的方向看,中國對外戰(zhàn)爭的失敗主要是在于兩點:第一,器不良,第二:技不熟。
器不良,主要是說,我們的武器軍備要落后敵人很多,無論是軍艦、還是槍炮,我們都遠遠落在了列強的后面,古語云: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們想打敗敵人,還是要先夯實最基本的基礎,在作戰(zhàn)工具上一定不能輸于對手。
技不熟,主要是說,我們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實戰(zhàn)經驗方面遠遠遜色于敵人,我們長期的養(yǎng)尊處優(yōu),讓軍隊嚴重喪失了戰(zhàn)斗力,俗話說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留血,但是當時大清朝軍事還是停留在人海戰(zhàn)術、大刀長矛十分落后的層次上,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現代化戰(zhàn)爭上。最重要的是,官員腐化嚴重,軍訓軍政不強,軍心不穩(wěn),導致士兵沒有斗志和戰(zhàn)斗力。
但是從更深的層面分析,我們就會了解,近代屈辱史的最主要的根源不在于器不良、技不熟,或許在于我們輸在了文化和體制上。
在文化方面,這里不是說傳統文化不好,而是說我們既沒有把傳統文化活學活用,也沒有很好的借鑒學習西洋文化,反而近代的八股文科舉制度的僵化不僅限制和扼殺了很多優(yōu)秀并有主見、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也讓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和所謂的精英階層都背負著嚴重的封建思想,所以士大夫對清政府的愚忠和守舊導致中國所謂的精英階層不會成為中國前進的動力,反而成為了中國勵精圖治,改革變法的最大阻力!
在體制方面(尤其政治體制方面),中國沒有及時改良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引進更多的民主制度,而是維持著陳舊的封建專制制度,這種統治制度已經嚴重不符合工業(yè)革命以后的時代了,日本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了明治維新,開展君主立憲制的嘗試,開始全面接受西方的先進教育、文化、先進的體制和改革政策、包括利用拖欠的巨額外債脅迫列強來扶持日本的經濟、軍事等方面,并且積極的在列強各國設立大使館,加強對外交流合作,這種兼收并蓄的對外開放政策使日本迅速的躋身強國的前列,才導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進而導致列強隨后瓜分落后的中國,并且落井下石,簽下了很多不平等條約!
最后直到中國近代史上出現了很多從小就接受先進的西方教育的孫中山,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最終折服了千千萬萬中華有志青年的心,中國一夜之間封建王朝就被推翻,步入民國時代!
這本書上也有分析說:中山先生的青年生活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第一,他與外人接觸最早,十三歲就出國了。他所入的學校全是外國人所設立的,他對西洋情形和近代文化的認識遠在李鴻章、康有為之上。這是我民族一大幸事。(因為我們既然只能從近代化找出路,我們的領袖人物應該對近代化有足夠認識。)第二,中山先生的教育是科學的教育,而且是長期的??茖W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寶。但是這種方法不是一兩個月的訓練班或者速成班所能培養(yǎng)的。我們倘不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能了解為什么中山先生所擬的救國方案是具體的,精密的,有步驟的,方方面面都顧到的,因為他的思想是經受過長期訓練的!
可見思維方法是如此重要,小則影響一個人,大則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所以,最后總結一下中國的近代史的啟發(fā),就是有形的軍備我們都是可以買,但是無形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才是決定事物發(fā)展走向的根本原因,一個民族同樣如此,一個不團結,價值觀不統一的民族如果不能解決自身的文化、思維、精神、信仰方面的問題的話,遇到任何一個外在的問題都會陷于各種內部矛盾和無休止的扯皮內耗當中,而不能共同團結起來一致解決外在面對的各種問題,說到這里我想起了蔣介石的政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內,確實很有道理,只是有很多歷史學家把這句話誤讀了,其實一個國家就像一個人一樣,如不能先解決好自身的心理矛盾和內在問題,當外在的意外問題來了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自己先暴露出問題,而疲于應對所有的突發(fā)狀況!
最后一句話結束,我們都常說修行故在修心其實治國何嘗不是如此呢?若每個人的文化和思維理念正確了,每個人都能生活在民主、民權、民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下,每個人變得包容開放、并且具有不斷顛覆、改變、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文化意識,每個人都能更好的掌握自我命運、發(fā)揮自身作用的時候,這個國家自然也就有救、有希望了!
觀《回望梁啟超》有感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院 13***)
今天看了鳳凰衛(wèi)視系列節(jié)目《鳳凰大視野》中的《回望梁啟超》,我對中國近代史以及這位對近代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偉人有了更深刻詳細的認識,同時產生了很多感觸。
梁啟超從戊戌變法運動開始,踏上了中國的政治思想舞臺,一生經歷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學者,他積極參與政治實踐,書寫了一個歷史傳奇。如果我們對梁啟超先生有深入的了解,就會發(fā)現他有許多優(yōu)秀的品質,這是我們深深欽佩的。
五集的紀錄,梁啟超先生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特點就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所具有的洞察時局的眼光和從善如流的品質。
梁啟超先生十三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可以說是天才式的人物。他小時候雖然學過圣賢書,但在廣東長大,有著世界眼光。所以當他遇到曾經到過英國人經營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香港和上海的康有為時,他用“冷水澆背,當頭棒喝”來形容自己很一次聽到康有為高談闊論時的感受,從那以后,梁啟超就放棄了科舉仕途,開始從師康有為。
僅管當時康有為僅是一個秀才,秀才先生,舉人弟子,世所罕見。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梁啟超先生洞察時局的眼光和從善如流的優(yōu)秀品質。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預見到日本的勝利,看到勝利的背后是優(yōu)良的憲政制度,并積極宣傳憲法。
梁啟超不像他的主人康有為,他有一個想法:一個人應該像知己一樣死去,一輩子忠于皇帝和愛國者。他熱情、直接、善良、誠實,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后來的美國之行改變了他對革命的看法,“以中國之大,國情之復雜,民眾之低素,搞起革命來,一定是多年大亂,而收拾動亂的人,一定是有極大的本領和權術和獨裁者,到底還是專制?!蔽宕蟪汲鰢疾毂徽?,他批評革命派:
“中國民智未開,鼓動革命,只能殺人盈野?!痹绖P當國,梁啟超先生又發(fā)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歷數民國以來的亂正,揭露袁世凱的稱帝目的,掀起反袁護國運動的大旗。梁啟超先生在一次又一次拯救中華民族的努力后,率先意識到民族運動中最重要的不是精英政治,而是民族運動和民族發(fā)展教育。只有人民有現代人格,國家才有現代政治的基礎。
三四十年間,每個時代的關鍵他都能抓住,梁啟超先生洞察時局的眼光使他能看形勢,從善如流的學習品質能讓他永遠都處于時代的前鋒。我想也正是他這種眼光和品質才決定了梁啟超先生未來的路。
梁啟超先生的眼光來自他對時事的悉心觀察和苦思。這些觀察和思考,以及他善始善中的行動,都是他對國家、對國家、對歷史的責任感和英雄主義的外在表現,而這些都是他變化無常的表現。晚近以來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中,無一不見他的身影。從百日維新到辦《時務報》,從與革命派論戰(zhàn)到兩次推翻復辟的帝制,從支持參加一戰(zhàn)到巴黎和會,從五四運動到支持西醫(yī),他用一支抵得過千軍的筆,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鑄造了一個英雄的形象。
梁啟超先生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同等素質的學者。
梁啟超先生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甚豐,涉及政治、經濟、文學、史學、哲學、新聞學、佛學、語言學等等領域。晚年遠離政治,專以著述講學為務。人說梁先生見識寬廣,筆端常帶感情,文字的鼓惑力很強。
而且他還是另外三位位國學大師的引路人。梁啟超先生的言行對當時的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早年在清華讀書。晚年,他還記得梁先生的演講經歷。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寬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
這就是梁啟超先生,先生的講演,到了緊張?zhí)幈愠闪吮硌?,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梁啟超晚年大病之時,還總是徹夜著書,真有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書生風度。
梁啟超先生一生在政治實踐中辛勤耕耘,生活總是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必然會分散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精力,但這不能成為他放棄學業(yè)的理由和借口,這可能是梁啟超先生一貫堅持的學習態(tài)度!身處亂世,能夠享受讀書治學這寬閑的時光,真是難得的機會,千萬不能錯過這么好的時光啊!讀書不僅是梁啟超先生的一種提升,更是一種享受。
梁啟超先生想退出政界,幾度重返學術界,可見他對學習的態(tài)度。廢志無以成學,廢學無以成才,梁啟超先的卓越的學識不僅是他大志的體現,更是他做事的指導。他將自己所學盡展現在對時事的評論之上,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至今者膾炙人口的雄文,才有了死后“才大如?!钡拿雷u。
梁啟超先生不僅是死書的讀者,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我還讀了梁啟超先生寫給他最疼愛的學生徐志摩的信。徐志摩想在那個時候不那么開放的時代嫁給陸小曼。他們都是第二次婚姻。梁先生便寫信勸他:“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
弟之此舉,其于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鄧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其二,“戀愛神圣為今少年所樂道?!澥律w可遇而不可求。
……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貼也極難。所夢想之神圣境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梁啟超先生又說:
“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tài)度,斯可以領略生活之妙味矣。
……若沈迷于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意盡矣,郁悒侘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以,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
可無懼耶!”這段話一直為我所深深喜歡,反得去讀以至背誦如流。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先生對生命的態(tài)度,即生命中沒有完美的宇宙。我們應該順其自然,以不求完美為人生態(tài)度。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梁啟超先生對學生的諄諄教導,像父親一樣,從嚴厲到安慰不等。第三,梁啟超先生雖然在思想上和他的主人不同,但他仍然是他們婚禮的見證人?;槎Y上梁神情嚴肅,披頭就是一句,“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學問方面沒有成就”。
接著,他板起臉聲色俱厲地教訓道:“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祝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婚?!毙熘灸γ媛稇M愧,連忙求師傅不要再說了。
事后,梁啟超先生在與兒子談起這件事時說:“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禮矣?!绷硗膺€有很多事情能體現梁啟超先生的情懷。
比如梁啟超先生不拘泥于娃娃新,寫信給摯友林長民的女生林徽因,今她自由在他的兒子梁思成和徐志摩這前選擇婚姻;他給自己的最小的兒子起小名為“老baby”,后來漢化為“老白鼻”;梁啟超先生推薦陳寅恪入國學堂時對校長說“我也是著作等身了,卻不如陳先生數百字有價值”,可見其書生氣魄。
、艱苦探索。其中梁啟超先生就是他們的優(yōu)秀代表人物。從梁啟超先生的精神和事跡來看,我們不難探究中國人的高尚情操。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加速了清代乃至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這是幾千年來農民戰(zhàn)爭的頂峰。地主抵抗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開展 “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興辦工業(yè),籌劃海防,興辦新式學堂,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通過改良,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是一次愛國救亡的運動,是近代中古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運動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共和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激進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通過學習民主和科學來走思想救國的道路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弘揚了民主和科學思想。無產階級共產黨領導人民打倒軍閥、“工農武裝割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更應弘揚梁啟超先生等仁人志士地這種現代化的人格,謹記梁啟超先生的“無負今天”的教導,努力學習,大膽嘗試,真誠奉獻,在繼承他們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yè)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一)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
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重說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
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tài):“怨婦”心態(tài),“潑婦”心態(tài),和“情婦”心態(tài)。我很難接受,但當我深入閱讀時,我發(fā)現作者所說的并非沒有道理。
不僅如此,書中作者描述的許多地方都不利于中國人民,而且指出了中國許多愚蠢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fā)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
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于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qū)。
思維也變得片面,認為中國人很無辜,一切都是外國人入侵我們的錯。然而,如果中國不軟弱,外國人怎么能想到中國?如果中國采取了正確的措施,外國人的計劃怎么能成功呢?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響了警鐘。它不僅告訴我很多關于晚清的知識,而且告訴我:不要想得太片面。
(二)我發(fā)現大學里面總是有一些老師特別受歡迎,他們往往有三個特征:第一,能說會道;第二,教的課有新觀點;第三,教公選課。這三個特征碰到一起,學生肯定喜歡聽。
人民大學的張鳴教授或許就是這樣的人?!吨卣f中國近代史》此書就是源自他在人民大學的一門很受學生歡迎的課。
張鳴教授研究現代史。我以前讀過他的一些博客和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九一八中學講張學良。感覺總是會有新的思維、新的觀點撞擊你的大腦。此書名叫“重說”,恰如其分,整本書對于近代中國的若干大事,提出了新的論點,不同于我們從小受到的官方歷史教育。
今年距離我上大學一年級已經過去十年,閱歷自然是在不斷增加,早期教育對自己的影響也在慢慢減退,即便如此,仍然感覺十分震撼,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想一口氣讀完,由此可以想見,剛剛接受完中學教育,上到大學的小孩,聽到這樣一門課,會是什么樣的感覺。
張鳴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作為一個非專業(yè)人士,這本書的內容很適合閱讀。我想說的是閱讀過程中的一些其他問題。長期以來,我認為歷史應該是一個結論。道理很簡單,因為歷史上的事情早已發(fā)生,塵埃落定已久。尤其是在中國的大學前歷史教育中,注重灌輸結論,會加深這種印象。但當我讀到越來越多的歷史書籍時,我發(fā)現實實上,歷史學術界有很多爭議,所謂的“成敗”,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這就增加了干擾因素。
所以歷史實際上是異常復雜的。那如何給小孩子們教授歷史課?
你可以說任何學科的前沿都有爭議,但這并不影響應用領域。小孩子的課本就用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唄。但問題是,歷史太重了,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會主動讀太多歷史書,讓歷史課學到的可能都是對歷史的歷解。
再加上官方總會或多或少為了自己的目的,改寫歷史教材。
今年來,先后看了不少知名歷史學者的書,越來越有種感覺,研究歷史這門學問真的是需要閱歷,甚至不要說研究,就是看懂,也需要。所以想到中學時候小小年紀學那些宏大的歷史,真是勉為其難。如果你想學,那么歷史是需要用一生來品讀的。
那么,也許需要更靈活的方式,完成歷史啟蒙教育。
(三)如其封面所說的“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在張鳴老師的還原下,中國近代史變得如此復雜精彩,又是如此的顛覆,它與我們記憶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絕非教科書上的忠奸兩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張鳴教授的《重說中國近代史》,我對中國歷史的書是比較感興趣的,尤其喜歡像張鳴教授寫的這樣客觀評價中國歷史,并且,改變以往歷史書籍的艱澀枯燥,更多地給人一種在課堂上課的感覺,語言幽默生動。
在開始閱讀的時候,我被那些易懂的關鍵詞所吸引。就如“我們會鄙視一個假的東西,但是我們依然依賴這個假的東西?!笨梢娢覀兯邮艿臍v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學生青睞,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活在一個沒有歷史的世界里。
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接觸到的歷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觀的,(inspirational quotes 還是虛偽主觀的呢?其實沒有很多人會主動去考究這個問題,大家只是覺得大概地知道這些歷史事件就夠了。但也許正是這種心態(tài),讓我們整個民族現在依舊在“童年陰影”下反復折騰、反復跌碰。
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我們不能很正確地看待這段歷史,就很難吸取教訓,很難避免過去的悲劇。只有從心理上走出中世紀,我們才能擁有未來,過去的光輝歷史才是有價值的?!蔽覀儾粌H要舔舐自己的創(chuàng)傷,更重要的是如何從這些創(chuàng)傷中學習不再受傷。
再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原汁原味的歷史故事也受到了沖擊。比如說李鴻章這個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其實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務運動不是改革不徹底,而是不夠快;戊戌變法的失敗不是因為資產階級軟弱而是因為一個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帝—后二元結構的存在;還有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原因之一頤和園的修建挪用大量海軍軍費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兒子;還有幾乎不怎么介紹過的軍事改革,要知道這東西的作用不是我們一兩句話能帶過的;還有為什么我們從來沒有一道這樣的思考題:西方國家支持戊戌維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此外,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tài):“怨婦”心態(tài),“潑婦”心態(tài),和“情婦”心態(tài)。起初我有些難以接受,可是隨著我漸漸地深入讀了下去,我發(fā)現作者說的也是不無道理。
不僅如此,書中作者描述的許多地方都不利于中國人民,而且指出了中國許多愚蠢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fā)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
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于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qū)。
思維也變得片面,認為中國人很無辜,一切都是外國人入侵我們的錯。然而,如果中國不軟弱,外國人怎么能想到中國?這種“三婦”心態(tài)下的歷史教育史很難讓我們正確審視歷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審視我們自己。
因此,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更多地了解未知的歷史細節(jié)或歷史方面。并不是官方的歷史教育理論產生了負面影響,而是只有了解越來越多的細節(jié),才能找到真正的定位。
這本書中,我尤為欣賞張鳴教授的立場,本書是為寫歷史而寫歷史,幾乎不摻雜作者個人任何政治立場、情緒,完全是中立的。這顯得非常難能可貴。過去,我讀過很多當代作家寫的歷史書,不是充當現政權的喉舌,就是強烈反對現政權。
要寫出一部政治傾向鮮明的信仰史是不可能的,比如太平天國運動??陀^地分析了起義的起源和發(fā)展。他一方面論述了起義的必要性,但沒有給與太多正面評價。即使從革命的觀點來看,作者并不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權思想的延續(xù),甚至變本加厲。其次是對歷史人物進行了客觀地評價。
張教授從根本上拋棄了階級的觀點,他總是站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則徐這個中國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歷史人物,傳統上對他的評價過高,認為他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門銷煙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認為林則徐仍是一個中國傳統官僚,雖然睜開了眼,但對西方社會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現了許多笑話。
再比如孫中山,雖然他屢敗屢戰(zhàn)的決心很大,但是他與日本、蘇俄、會黨之間的曖昧關系以及個人崇拜的主張使其形象受損。還比如北洋軍閥,張教授認為并不是所有北洋軍閥都是壞人,他們有的在下臺后房無一間,身無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無理想的酒囊飯袋。
讀完這本書感受頗深,它帶給我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歷史,知道許多很有趣的鮮為人知的歷史,而這些沒有被大多數人接觸過的點滴歷史匯聚起來就可能產生新的歷史觀,而這些歷史觀,在我看來,更有利于我們發(fā)揮歷史的真正價值。而且,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響了警鐘。它不僅告訴我很多關于晚清的知識,而且告訴我:不要想得太片面。
>讀后感
一作者認為外出多數文化水平較低的民族認為他們入主中原,僅僅是因為中華民族一時的內亂,反映了當時漢族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tài),他們認為國家的衰亡,是滿清統治的無能與腐敗。事實上,阻礙中國進步的不是外國人的統治,而是中國自身經濟、文化、政治水平低下的桎梏。外國民族入侵后,中國的文化、經濟和政治政策幾乎都得到了貫徹。
所以如果漢朝政權不改革,他們只會反反復復,結果也不會比外國政權好多少。作者過分貶低外族,抬高西方是為了排解民族情緒,將過錯推于他人。
二書言,西洋人具有強烈的民族觀念和熱烈的愛國心 ,而國人卻固守家族觀念和家鄉(xiāng)觀念。在此我并不認同。首先,我們都知道在西方個人主義盛行,而在中國,家庭和家庭風格比個人更重要。西方個人直接跳到國家層面,中國人則通國家庭向國家轉型。
在我們心中,家國家國,二者是聯系在一起的國家的安危狀況說家庭是否穩(wěn)定得前提。因此,為了家庭的和諧和幸福,我們將不遺余力地保護我們的國家。事實證明在對外的多次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團結的,而西洋人并不象作者認為的那般愛國,他們侵略別國來掠奪資源,使自己國家受益,而收益的主要為資產階級,底層人民仍比較貧困,西方人民在面對巨大財富時,自然而然地會聯系在一起,掠奪財富。
但當那些沒有分得和較少得到利益的人清醒時,他們必然將矛頭指向既得利益者,那時人民內部矛盾就會產生。人民對國家的支持將減少,愛國主義將受到動搖。所以也許西方國家并不像作者想象的那么強大,而是在特殊情況下,一堆散落的沙子會凝固成堅硬的水泥。
三.戰(zhàn)爭與改革
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是戰(zhàn)亂紛起,正是由于戰(zhàn)爭吞并造成的外來壓力,各諸侯國開始改革內政,其中較著名的有商鞅變法, 吳起改革等。而書中的三個例子,日本,**,土耳其,都是由于外部戰(zhàn)爭的失敗,內務改革的思想萌芽。 戰(zhàn)爭與改革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歷史的一般經驗和規(guī)律,一個國家和民族得內部改革進程極為緩慢。明清末期資本主義萌芽受到農業(yè)經濟和國家政策打壓, 若順其自然發(fā)展,中國不知何時才能擺脫封建社會。這是由于外來戰(zhàn)爭敲開中國的大門,迫使中國進行變革,而一旦平穩(wěn)的狀態(tài)被外在因素打破, 縱使公民迷茫,出于生存的本能我們開始掙扎,開始思索,想要找出一條路,帶領我們走出被欺辱被壓迫的難堪境地。
現有道路是走不通了,于是,先進的知識分子利用他們學過得西方學術編織美好的社會藍圖。有了目標和方法,不同階層的人開始發(fā)生不同的變化,戰(zhàn)爭成為改革的動力。
當然,戰(zhàn)爭對改革的破壞也是不容小覷的,二戰(zhàn)后的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他們自身的資源遭到嚴重掠奪,加上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想要通過改革走向富強,是非常困難的。近代中國洋務運動受到保守勢力和其他眾所周知的原因的阻礙。財政資金短缺不是戰(zhàn)爭造成巨額賠償的原因之一嗎?新中國成立后,抗日戰(zhàn)爭和三年內戰(zhàn)對生產和交通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也阻礙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中國若不想再次因為戰(zhàn)爭被迫進行改革,不如自己痛下殺手, 時時修剪壞枝枯葉,為中國這個具有龐大身軀的巨人更換新鮮血液,一時得手軟不能換來永遠的安寧。如今中國正處在改革的路上,我們都在期待著凝聚全國人民希望的改革能夠觸及時弊,在對待疑難雜癥是能夠毫不留情
。 四,國家力量影響國際關系
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鴉片戰(zhàn)爭之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五 ,國人的愚昧和落后
由于明清兩代的隱居,中國對外國的了解基本上是一無所有,再加上自身科學水平的落后。即使在虎門賣煙,林則徐也認為英國人腿腳緊,彎腰不方便。他認為外國人必須有茶葉,大黃,他徑直茶葉大黃出口,就可以之外人的死命。
而且它本身也十分盲目自信,在以前從未辦過夷務的情況下,卻說:“本大臣家居閩海,于外夷一切伎倆,早皆深悉其祥?!庇纱丝梢姰敃r封建**的自大和愚昧,他們在未經考證的情況下,胡亂斷言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和國家實力。
只有當外國人的硬船和大炮來到他們家門口時,他們才清楚地看到自己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鴉片戰(zhàn)爭時期,山海關的大炮仍然是前明朝的,技術多年沒有改變。**的落后在林則徐的私函中也曾涉及。
徐廣縉擔廣州總督時,曾寫信問林則徐馭夷之法,林則徐回答民心可用這樣的回答十分空泛,由此可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較古老的時代,在中國人的政治中,政治家們認為人民的力量對國家政權是起決定性作用,儒家思想曾闡述過民重君輕,君舟民水等思想,唐太宗也曾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為在那時,我們所遇到的敵人水平都是相差不大的,我們所遇到的困難通過激發(fā)人民主動性是可以克服的,我們這樣的認知轉換到現在的情況是不可行的,洋人的經濟軍事政治水平遠超過我們,在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時,像民心這樣空泛的事物, 除鼓舞人心外,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像封建**那樣把民心當作救命的稻草是極其可笑的,況且不提人民力量的大小,人民本身就是愚昧的。這就是政治家的失敗。
而且當英法聯軍進攻廣東時,士大夫階級所依賴的民心竟毫無力量,民眾不但不抵抗,且?guī)椭税蜒瞄T的庫銀抬上英船。
六,近代中國人的法制意識
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我國官吏就自動放棄境內的法權,在中國境內外國人與外國人的民刑案件中,官吏不愿多問 。馬關條約的簽訂時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 他們對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狀的不平等條約絲毫沒有微詞,卻認為張外國人管外國人是最方便最省事的方法,其實他們犧牲了國家的主權,貽害不少我們。
當葉民琛負責廣東時,外人曾經提出減輕關稅并廢除厘金,中國人反而認為這一點可以通融,卻認為北京駐使,長江及華北通商即及外人與官吏往來各項,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絕對不可以妥協。
六封建社會的循環(huán)
作者認為中國歷史有一個循環(huán)套,每個朝代的開國君主總是很開明的,正是和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水平提高,而后來之統治階級欲望的提高,官吏越來越**,加上人口增多耕地減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此時天災人禍自然演化,土匪橫行,人民不能生產,于是開始頻繁爆發(fā)農民起義,推翻舊政權,新政權要陷入新的循環(huán)。這一過程似乎前后交替,中國歷史似乎陷入了陷阱。其實不然,社會是前進的,循環(huán)的過程也是交替上升的,明清時的科學水平雖然發(fā)展較慢,但較之以前還是有所提高的,
清末,中國正進入周期的最低點。如果不遭遇外國政權的入侵,國家本身也將面臨政權更迭的危機。此時,西方的入侵使中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內部,吏治腐敗,政治腐朽,盜賊猖獗,人民生活困苦,外部列強入侵,掠奪資源,要求賠款.封建統治面對列強與人民雙重的壓力.
早已岌岌可危,本該走入下一個循環(huán)的中國社會在遭遇外國侵略這一外部刺激時卻看到了另一個新鮮世界的光亮,幾千年的大國夢幡然醒悟,中國人民帶著沉重的傷痛跳出歷史的宿命,去爭取美好的未來。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晚清以后,中國共產黨的過渡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民族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和解體。它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這本書的作者是蔣廷黼。他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為什么呢?他出生于1895年,也就是說,他寫了他周圍發(fā)生的事情。
這就厲害了,他領悟了許多我們過了這么久可能還沒有領悟到的道理,那他真是太偉大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生生的被他變成了“當局者清,旁觀者迷”。所以這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其中一點。
他寫的書非常有邏輯,而且感覺思維既貼近當時那個時代,又超出了那個時代。我和父母討論了這本書。雖然我讀這本書時沒有什么深刻的體會,但我父母說它寫的很好。我問他們?yōu)槭裁匆郧笆苓^教育:
從一個角度來判斷整個歷史是相對單一的。不可否認,他們是英雄,但客觀上給他們一個正確的評價。就比如林則徐:
老式教育是,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這本書里寫的是,苛刻的,不考會慮大局的。不過他自己意識到了,但是人民卻陷下去了。
為什么我父母認為這本書很好,但我的感覺不深?這是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是因為這本書不同與他們所學到的,他們有著深刻的經驗。
但我們從小就接受過這種良好的教育。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
這本書是政治學、歷史學與中國華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新華書店發(fā)行,18.8萬字。它的特點是精煉油和經典。這是19年5月第13次印刷。這本書受人追捧,也值得讀好多遍!
閱讀書目: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第十三章中法戰(zhàn)爭和中日戰(zhàn)爭胡繩/著
《國史大綱》第四十六章除舊與開新錢穆/著
《菊與刀》魯斯·本尼迪克特/著劉鋒/譯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重識甲午
“我國四千余年之大夢蘇醒,實始于甲午戰(zhàn)敗、割讓臺灣、賠償二百兆之后也?!?/p>
——《戊戌政變記》梁啟超
從1884年到1885年,滿清王朝在戰(zhàn)場上以慘痛的代價贏得了中法戰(zhàn)爭的勝利,但戰(zhàn)場上血流成河的勝利卻在談判桌上交給了別人而失敗了。十年之后,中國與日本發(fā)生了甲午戰(zhàn)爭(日本稱日清戰(zhàn)爭),而這一戰(zhàn),滿清王朝不論是在戰(zhàn)場上還是在談判桌上都輸得徹徹底底。
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又一個甲午,距離那場硝煙彌漫駭浪滔天的戰(zhàn)爭整整過去了一百二十年。這是一場重要到無論被怎樣討論、剖析都不覺得失之過細的戰(zhàn)爭,以至于這一百二十年間中國人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我們究竟為什么會慘???
說實話,對于甲午戰(zhàn)爭,我的認識基本還停留在高中時歷史課本介紹的范疇,那一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在腦海中的確印象深刻。但這句話真的能輕易而徹底地決定影響一個國家發(fā)展進程的戰(zhàn)爭嗎?我知道,之于我,是時候重識甲午了。
但作為一個與那段歷史相隔重重時光的后生晚輩,作為一個歷史的讀者,一個正在求學的年輕人,我不敢奢念自己能夠提出什么新的顛覆性的解釋與學說,我只是想從一個身處和平歲月的中國人的角度,從一個飽經艱難苦厄的古老民族的后人的角度,結合著大師、學者們的經典著作,來談談自己對于那段歷史的認識,**一下究竟是什么使我們失敗。
甲午戰(zhàn)爭以1894年7月(清光緒二十年六月)豐島海戰(zhàn)的爆發(fā)為開端,至1895年3月(光緒二十一年二月)《馬關條約》簽訂結束,歷時八個月。甲午戰(zhàn)爭因朝鮮起,這個戰(zhàn)爭的理由充分反映了日本的“煞費苦心”?!肮饩w十一年(1885年),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天津訂立一個有關朝鮮的條約,規(guī)定以后遇有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須互相通知”,這只是第一手布局,陷阱和誘捕緊隨其后。
“光緒二十年(1894年)春,朝鮮南部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日本**認為這是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時機,它先誘使清朝**出兵朝鮮,表示‘貴**何不代韓戡亂?……我**必無他意。
’(注:《李文忠公電稿》卷十五,頁33。)清朝**得到日本的這種‘保證’,又應朝鮮的請求,于五月初一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zhèn)總兵聶士成率軍一千五百人進駐朝鮮京城漢城以南的牙山。
這時,日本軍隊突然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名大量進入朝鮮,五月初七(6月10日)占領了朝鮮京城漢城?!焙靡粋€精妙的計劃,打了清王朝一個措手不及??墒翘煺娴那逋醭皼]有絲毫認真作戰(zhàn)的準備,卻先后央求**和英國進行‘調?!?。
所以在戰(zhàn)爭開始之前,清朝已經失敗了。《孫子兵法》載:“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
”照此來看,清王朝的確會敗。因為日本有著明確的戰(zhàn)爭目的和戰(zhàn)略步驟,有條不紊步步為營,而清王朝完全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中,既沒有嗅到戰(zhàn)爭將臨的危險氣息,又沒有摸清對手的戰(zhàn)略意圖,甚至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不甚了解,真可謂糊涂至極,這樣的戰(zhàn)前準備,難怪只有挨揍的份了。
果不其然,一切都按照日本的戰(zhàn)前計劃順利進行,而可憐的清王朝還昏招頻出不斷地給對手“送大禮”。戰(zhàn)爭的具體過程就不再詳述,這其中有必然,也有偶然,但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慘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之前說到中國在戰(zhàn)前準備階段的確漏洞百出,可說到底戰(zhàn)前準備是不足以決定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的。
那中國究竟敗在**了呢?
在**裝備上,剛開始的時候,由于清王朝率先進行了洋務運動,中國海軍遠在日本之上。據當年統計,北洋海軍位居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但是日本加快了趕超的步伐。
自1890年后,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fā)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zhàn)爭。1890年,北洋海軍有7艘總噸位2000噸以上的**,總噸位27000噸以上;而日本海軍只有5艘總噸位2000噸以上的**,總噸位約17000噸。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zhàn)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zhàn)師和1個近衛(wèi)師。戰(zhàn)前,日本海軍擁有32艘**和24艘魚雷艇,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北洋海軍。
但是,這也僅是旗鼓相當而已,如果單純地以**裝備的先進程度而判定戰(zhàn)爭勝負的話,那蘇聯也許就不會打敗德國納粹了。因此,**裝備只是影響戰(zhàn)爭勝負的一個因素,不能充分揭示中國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有的史學家認為“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僚一向抱著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唯一因素是**的觀點,他們的唯**論的實質就是失敗主義和投降主義”。
鄧立勛認為有兩個根本原因,一是“制度不如”,二是“中國全**族皆腐敗”。在我心中,覺得應該還有如下三點:
一是滿族狹義宗族政權的極端自私和政治短視。“明太祖驅除蒙古后三百年而滿洲入主,為中國近代史上狹義的部族之再建”,在滿清王朝統治中后期,**主義**集權達到頂峰,皇權高度集中。這種高度集中的表達是對擁有和享受資源的欲望的無限膨脹,本質上不受任何事物的制約。
中華文化一直有一種說法叫家國一體,或者是家國同構,在我看來這種說法用在晚清王朝統治者的身上不是非常的正確。以慈禧為代表的滿族貴族只是把紫禁城當做自己的家,把世界當做支撐自己家的機器。試想如果他們以天下為家,以家為天下,怎么會容忍強盜和毛賊跑到自己“家”里為非作歹呢?
等打到紫禁城了,他們怕了,覺得是打到家門口了,覺得受不了了。當知道列強還讓她待在紫禁城這個“家”里的時候,難怪慈禧會說出那句令人所不齒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這種極端自私從另一個方面也充分反映出滿清王朝統治者的政治短視,他們覺得應付了眼前的混亂,然后就又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照著老方子接著統治這個龐大而遲緩的帝國,他們不明白磅礴而來的近代民主浪潮會摧毀一切逆向而動的力量,不積極進取只會導致大廈傾覆。就像在課上講到的,革命爆發(fā)的時機就是當民眾無法按照原來的方式被統治,當統治者也無法按照原來的方式統治的時候。
二是國民性格的巨大差異。日本人有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認真,這個民族甚至“和美國人一樣都走極端”。在這場以“國運”相賭的賭局中,日本人為了打贏戰(zhàn)爭,自1890年起,每年將國家財政收入的60%投入海陸軍建設,較之于中國屢屢受到國際指責的占gdp2%的軍費開支來說,這是個難以想象的可怕數字。
為了買一艘船(吉野),天皇帶頭挨餓。女王還捐贈了她的珠寶,并呼吁人民為國家捐款。全日本都勒緊了腰帶。日本人有時的想法很直接:想贏得戰(zhàn)爭嗎?
想。好,那就要得到吉野號。買船需要錢,可是沒錢怎么辦?
那就攢錢。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省錢,而是全國人民一起省錢,就為了這艘船,就為了得到這艘船!試想一個不認真到偏執(zhí)的民族可以完成嗎?
試想一個不團結的民族可以完成嗎?
而反觀中國人,我們絕對沒有這樣的錙銖必較??陀^地說,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并不能鼓勵中國人一文不值。儒家文化中的仁愛、中庸觀點,造就了中國人的圓通溫和,另一方面也使得了我們不像日本人那樣“較真”,一艘船而已,犯得上人人挨餓嗎?
沒這船我就活不了了?所以中國人多用宏觀思維來思考。但不幸的是,戰(zhàn)爭只是一個絕對必要的問題。一艘船或一把槍,在關鍵時刻,很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影響戰(zhàn)爭局勢。
因此,我認為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兩個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性格的巨大差異。
三是國家心態(tài)迥乎不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土地、人口和資源都很匱乏。這樣一個國家要想生存下去,保持獨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時刻有危機感。
這種國家心態(tài)就使得日本不惜以“國運”相賭,來掙得近代化發(fā)展的第一桶金。
但是反觀中國,不論是人口,經濟體量,還是資源從來都處于世界較高水平(至少在甲午之前一直如此),所以中國的國家心態(tài)從來都是從容的,甚至是高傲自大的。即是近代遭受列強的侵略,但在甲午以前,我們并沒有喪失在歷史發(fā)展中生生不息、不斷增強的民族優(yōu)越感。所以很明顯,中國人缺乏日本人的憂患意識。
如此一來,日本就好像應了那句老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賭贏了日本自此騰飛,賭輸了大不了從頭再來,因此日本也就有了以“國運”一賭的極為強勁的動力。
我想說的是,上述三種不成熟的觀點并不排除歷史學家對甲午戰(zhàn)敗原因的分析。我相信,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近代中國于近代化進程上的落后在本質上導致了包括甲午戰(zhàn)爭在內的一系列與外國列強戰(zhàn)爭的失敗。
陳獨秀曾說,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國土的割讓,使舉國上下如大夢初醒,稍有知識者大多承認了富強之策”。戰(zhàn)敗之前的中國人極端的自大,一點也不把這個“蕞爾小國”放在眼里,戰(zhàn)敗之后的中國變得迷惑而自卑,開始從心底否定自己的文化和制度??梢哉f,甲午之戰(zhàn)摧毀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中國人民的民族優(yōu)越感。
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太悲劇性,太痛苦,太難以接受,使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在整個古代帝國中達成了共識:只有改革,才能生存,才能爭強好勝??陀^上來講,對于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甲午的戰(zhàn)敗是一個正向的刺激,但不論效果怎樣,我們都不需要也決不答應靠挨揍來獲得前進的動力。
時至今日,距離甲午戰(zhàn)爭已經過去了一百二十一年。我想說,我們銘記歷史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銘記,還應該有緬懷,有期望。緬懷曾經在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挺身而出獻身于這個民族的英雄,也要緬懷在這個民族面臨著存亡危機時,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勤勤懇懇的普通人。
用歷史燭照未來,我們不僅應該了解過去,記住過去,我們更有理由讓時代相信,那些歷史悲劇不會在我們這代以及我們之的每一代中國人身上重演。
1986年6月9日下午,錢穆在臺灣的素書樓講最后一課。臨別的時候,他看著臺下稀稀疏疏的學生,依舊深情地說到:“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
吾輩應銘記之。
出現新文化運動的原因:當時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文化給中國知識分子當頭一擊,他們開始把眼光轉向西方,涌現出大批向西方學習的知識分子和官僚,從而出現新思想的萌發(fā),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但甲午戰(zhàn)爭是這種論調悄然落幕,廣大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中學為體”的正確性及實用性,對傳統的儒學思想及道德規(guī)范作深刻的反思。在政治上,袁世凱等人宣稱“尊孔復古”,這與當時先進知識份子的要求不符。
當時北洋軍閥出賣主權,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要真正救國,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因此,我們應該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反對封建**愚昧,提倡民主和科學的運動開始了。
這場運動動搖了封建主義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以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沒有徹底批判封建主義。新文化運動后,封建思想受到空前的抨擊和批判,人民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知識分子受到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洗禮。這為新思想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促進了我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激發(fā)了人民的民主意識,對五四運動啟到了宣傳動員的作用。這對后來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他們選擇并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改造社會、促進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在文化上,白話文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是什么》一文寫于1920年4月,并在《新青年》上發(fā)表。這是陳獨秀對早期新文化運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進行反思和重新審視后寫的。對新文化運動做了較為具體的解釋。
其中寫道:“文化是對軍事、政治、產業(yè)而言,新文化是對舊文化而言。文化的內容包括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和**;新文化運動就是覺得舊文化還存在一些不足,更有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等新文化運動。
”很清楚,按他的邏輯:文化,包含科學;新文化,是對舊文化而言;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舊文化加進“新科學”。
在這篇文章中,陳獨秀對科學的論述最多。首先是將科學分為兩類,用意在于充分肯定社會科學的“科學”地位,說狹義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廣義的科學是指社會科學?!吧鐣茖W是拿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用在一切社會人事的學問上,像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法律學、經濟學等,凡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說明的都算是科學,這乃是科學最大的效用。
陳獨秀在文章中還有對道德和新文學作了評價。他對舊道德不滿意,因為孝道德范圍太窄了。在新文化運動中,我們應該教會人們擴大愛,而不是縮小愛。
他認為當時人們生活在“親其親、長其長”的世界中。現代道德理想應該是把家庭美德擴展到全社會的博愛。而那時有一班青年卻誤解了這個意思,他并沒有將愛情擴充到社會上,他們卻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
“拋棄了慈愛的、可憐的老母”和“不主張把愛情縮小”這一想法,我非常同情和認同。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總有這樣一件事:朝著一個偉大的目標前進,卻忘記了我們最基本的東西。
當時,新文學的解釋更為先進,值得學習?!巴ㄋ滓捉馐切挛膶W的一種要素,不是全體要素?!蔽膶W、美術、**,都是人類最高心情的表現,今后的白話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為止境,不注意文學的價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說是新文學。
當今文學正在不斷“快餐化”,需要我們重新學學和理解陳獨秀的想法了。文中所提到的當時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誤解及缺點,我想在我們的當代仍舊具有著借鑒的價值。
陳獨秀還提到了三件應該注意的事情。新文化運動要重視群體活動。中國人沒有組織力量,但實是上,他們缺乏宣傳意識。忌妒,欲望,人都差不多,西方人不比中國人強;但是因為他們有維持團體的公共心牽制,不像中國人這樣渙散;新文化運動要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就是進化。沒有創(chuàng)造,世界就沒有進化;新文化運動應影響軍事等其他運動,停止戰(zhàn)爭。
比如影響到產業(yè)上, 令勞動者覺悟他們自己的地位。比如,在政治上,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新的政治理想,而不是受現實政治的束縛。
陳獨秀此時在腦海中**了新舊文化的關系。他對自然科學不能不確定,但自然科學不能為他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才是他真正關心的問題。急切尋找“最近代思潮”的努力在繼續(xù),陳獨秀從追求空泛的“科學的理想萬能”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轉折,正是在1920年4月出現的。
從那以后,他也從一個思想領袖變成了一個政治領袖。當《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發(fā)起組織的機關刊物時,特別聲明它“當為社會科學的雜志”,這是承繼了陳獨秀推崇社會科學的意思。
面對前人努力的歷史,我們感到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過去,我國的衰落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創(chuàng)新的活力,閉關鎖國,自大自大,最后被歷史淘汰。
我們要安居樂業(yè)、憂患意識強、開拓創(chuàng)新,使中國崛起、民族幸福、充滿生機和活力。
有的人埋頭苦干,無私奉獻著;有的人轟轟烈烈,干驚天大事;有的人只身來到他鄉(xiāng),付出著、奮斗著;有的人,為愛,守候著、等待著……
而約翰拉貝,就是這樣的人。
影片《拉貝日記》講述的是南京大屠殺。畫面很有真實性,真實得讓人感覺在看紀錄片一樣。而影片中的一些情節(jié)也很感人,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約翰拉貝,是一個德國人,是德國納粹黨。27年前,攜妻子朵拉來到南京,并生活至今。他是西門子公司中國南京分廠的總經理,他以他的正直、勤勞、熱忱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奮斗著、奉獻著,他心里想的,腦袋里裝的,都是南京的子民們。
然而,好景不長,日本的轟炸機馬上駛向了南京。在日本的轟炸機轟炸西門子工廠的時候,在拉貝看見有許多中國人遭殃的時候,他馬上拿出了德國國旗,并讓所有人都躲在旗子下面,免遭一難。因為日本與德國是盟友,日軍看見德國國旗,便不會再攻擊。就這樣,拉貝第一次拯救了南京的子民們。而后,殺戮卻越來越多,西門子總公司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決定騙拉貝回國并關掉南京分廠。知道實情后的拉貝十分難過,在回國與留下來幫助南京人民兩個抉擇中苦苦掙扎。在同意做安全區(qū)組委會主席后,拉貝決定留下來,但是他不愿意妻子朵拉卷入這場戰(zhàn)爭,于是騙妻子上船回國。
“你不陪我回去了嗎?那你小心點?!焙唵蔚囊痪湓?,卻讓我濕了眼眶,他們夫妻情深,卻不得不被殘酷的現實分開。然而,更殘酷的卻在后頭,日軍炸了朵拉所在的船,拉貝看著在海面上燃燒著的船,大聲呼喊著,卻沒有任何回應,他的世界塌陷了……
拉貝仍然堅持著,因為他還要幫助安全區(qū)內的中國人民,他工作、奮斗、計劃,盡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區(qū)物資短缺時,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
拉貝,讓我很感動,一個德國人,一個中國民族的英雄!我為他保護文明國家的子民而感動落淚;我為他的堅強與癡心而感動落淚。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種種殘暴行為;他保護中國人,盡管日德是盟友,但這并不影響他對中國人的愛。
因為他心中有愛,所以盼來了妻子朵拉重回他的懷抱、盼來了戰(zhàn)斗的勝利、盼來了中國人民的笑臉。他深深贏得了中國人民對他的信任與感激。
愛,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愛,不分國界,只要心中有愛!
相關推薦
當我們讀完了作者寫的作品,里面的劇情真的精彩絕倫,在這個時候,相信很多人愿意將這種情感記錄在自己的讀書感悟當中。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也許以下內容“最新《中國近代史》讀后感”合你胃口!供你閱讀參考,并請收藏本頁面!...
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在寫讀后感時,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那么有哪些作品的讀后感模版呢?以下“最新《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由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家一口氣讀完作品之后,想必都有很多想說的話,我們不妨書寫一篇讀后感,將對于作品的認同和感悟記錄下來。一篇優(yōu)質的作品需要具備哪些方面?下面由幼兒教師教育網幫大家編輯的《最新《中國近代史》讀后感》,更多相關內容請繼續(xù)關注本網站。...
書籍是知識的載體,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我讀了作品這本書,被一個個故事和人物深深的感染了,如果因讀書產生了感性的認識,我們就應該趕緊記在讀后感中,你會選擇怎么去寫一篇作品讀后感呢?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為你精心整理的“最新《中國近代史》讀后感”,更多相關內容請繼續(xù)關注本網站。...
作品中哪個橋段讓你印象深刻?閱讀了作品這本書后,一些讀者常常開始反思內心。每個人在閱讀過后會產生不一樣的讀后感。也許以下內容“最新中國近代史讀后感”合你胃口!相信你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