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小的圖書卻可以深深的陶冶我們的情操,晚上一個人觀看作者寫的作品后,心里產生了不一樣的見解。寫讀后感應該怎么樣寫?我相信這份“彷徨讀后感”能夠滿足您對作品的需求。
——讀《彷徨》有感
彷徨與堅定,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與幸福;反抗與屈服,演繹了一個社會的升華與墮落。
——題記近日,有幸拜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彷徨》,內心仿佛被撞擊了似的,久久不能平靜。也許是為一個個故事悲劇的收場而惋惜,也許是對封建制度下人們悲慘生活的無奈,更也許,是對那麻木不仁的奉承封建者的怨恨……不知怎的,竟有些說不出,道不明。初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便被其迥乎不同的文風吸引。它既不是古時李白詩之豪放、李煜詞之哀婉的再現(xiàn),又不似現(xiàn)代朱自清散文之清麗、老舍小說之寫實的加工。他仿佛鑄筆為劍,刺中了一個時代的傷痛;卻又如汩汩細流,柔情地撫摸著干涸已久的心田,讓人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那文字,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文人發(fā)出的呼喊,是對封建黑暗制度無情的諷刺與批判。
在《彷徨》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許道路本應如此吧,革命也好,人生也罷,都應有正確的目標、堅定不移的信念,若只是憑著一腔熱情,猛干蠻干,那么最終自不會有好的結果。魯迅曾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想,這軟弱與妥協(xié),也應是這不幸的根源吧。彷徨也許只是人們一種正常的情感,而于魯迅文字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它帶給人的不安與痛苦,這痛苦猶如無形的手緊緊捏住人的喉嚨,讓人窒息,使一代又一代人誤入歧途,走入一個又一個危險的“怪圈”,自怨自艾,自尋墮落。《彷徨》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悲劇使人震撼,讓人反??;使人哀痛,又叫人憤怒。也許還有太多的感受一時難以言表,還需大家親自品讀,領略那一番風采。
結局和大多數(shù)讀者所不能接受的一樣,我也覺得不能夠滿足最初的期待。
但其實最大爭議還是要數(shù)書中對于被害者家屬對于未成年罪犯的復仇行為。
日本的少年法究竟是在保護未成年罪犯還是讓他們自新?法律只考慮了未成年罪犯的生命權,卻無視被害者生存的權利以及被害者家屬的痛苦。由此看來,長峰走上復仇之路一點也不意外。
從一開始的長峰繪摩被害,牽扯出伴崎敦也和菅野快兒的諸多惡行。兩人多次強暴少女并拍攝錄像,并將此作為向別人炫耀的資本。被他們注射毒品折磨致死的繪摩也僅僅是一個玩具而已。尸體被隨意地拋棄在河面上,還妄想著讓尸體就這樣一直往下流飄去,讓真想就這樣不了了之。
對于侵害過的人,他們覺得這些人自殺了反而會少一些煩惱。
他們和久冢刑警說的一樣,“即使被逮捕到法庭上,他們所流出的淚水也只是對于即將到來的懲罰的恐懼,而不是對于被害者家屬深深的懺悔。這樣的人就該被懲罰,而不是保護起來。拋開所謂的公正法治,作為一個普通的旁觀者,也是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長峰的復仇?!?/p>
而教育出來這樣孩子的家庭,同樣也有責任。只生不管養(yǎng)的父母是不配于作為父母。如果沒有能力教育好他們做人,那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將他們生下來。還是別的家庭遭受這么大的痛苦,禍害整個社會。
被脅迫者即共犯中井誠在整個案件的進行中啟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間接的告密者,他的行為直接影響了案件發(fā)展的方向。
長峰得知伴崎的住所,看到了自己女兒被侵犯的錄像以后,一怒之下殺了回來的伴崎,然后踏上了尋找快兒的復仇之路。
看到有一個罪犯得到懲罰,終于出了一口惡氣。通過此次的案件后誠身邊的人都避而遠之,而他好像有了一些理解。
忽然間,誠覺得自己好像理解人活著的意義了。不單單只是吃飯呼吸那么簡單,還包括和周遭的人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互相關懷。
后來出現(xiàn)的和佳子是個糾結的人。她多半就是旁觀者的化身,既想看到長峰所追殺的對象得到應有的懲罰,又不想看到長峰真的殺了他。她隱匿長峰的行蹤不讓警察發(fā)現(xiàn),又一邊勸著長峰去警局自首。
和佳子的父親隆明知道女兒所做的一切后,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脫離犯罪的嫌疑。最讓人感動的,便是他對女兒和佳子說的一句話:
“我或許很膽小很懦弱,但愛女兒的心不會輸給他?!?/p>
還有最后拿著刀沖向快兒的鲇村。雖然行為不太恰當。但同樣是被害者家屬的寫照。
在警察局里看過錄像發(fā)出長嚎的他,對加害者伴崎,快兒的憎恨應該不比長峰少。
對于參加追捕的刑警,雖然在心理上支持長峰的行為,卻不得不擺正自己的位置,為了維護法律的完整而追捕長峰。
最后開槍的織部應該也是一樣。
織部最終還是選擇了開槍,長峰最終沒有完成自己的復仇。有時候小說的劇情并不會迎合大眾的期望,或許這樣會更引發(fā)人對人性的深思吧。
彷徨之刃,是無知少年在犯罪與正途的彷徨;是喪女之父在復仇與自首的彷徨;是警察司法在人情與法律的彷徨;是普通大眾在人性與道德的彷徨。但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做“鐵肩擔道義”的勇者
——拜讀名家魯迅**佳作《彷徨》有感
1120142402關明
早在中學時期就已經(jīng)在語課堂上接觸《彷徨》里的《祝福》一文,文中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透在字里行間,只感得陣陣悲涼。我只能粗淺地在老師的講解下,又進一步體會到文章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課文結束了,祥林嫂的形象卻在我腦海里久久縈繞。
在看到文學大師張宗剛對《彷徨》的書評:“對自由的**,對人性的掃描,對弱者的關注,對時俗的思考……無不憂憤深廣,啟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達到和進入了史詩的層次,從而冠絕一代,獨步千秋?!敝?,我再也按捺不住對魯迅殷切之心、赤子之心、救人救國之心的探索,抱著學習的謹慎態(tài)度,細細閱讀了《彷徨》全書十一篇。
翻開《彷徨》,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相當有意思,現(xiàn)全文摘錄如下: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理解《彷徨》的鑰匙,就在于這題記《離騷》中的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蔽挠小拔难邸?,詩有“詩眼”,這里,把它稱為“題眼”。
路是遠的,而前面又看不見路;依稀有路時,卻看不見光。想掙扎著走出一條路來,卻是遍體鱗傷,毫無結果。
只能是“荷戟獨彷徨”了。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十一篇**人物性格迥異,情節(jié)有的緊有的松,但黑壓壓的“吃人”暗線穿插其間,真的有讓人深入骨髓的痛與恨。《祝?!穼懴榱稚┖翢o希望、就是有點希望也要被撲滅的一生;《在酒樓上》寫曾經(jīng)激進的青年呂緯甫,最終回到子曰詩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實在經(jīng)濟的壓迫之下并不幸福;《肥皂》則諷刺了一個或者幾個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們看見一個行乞的十七八歲的女子,就想著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因為這種潛在的意識,四銘買了一塊綠色的肥皂;《長明燈》中的瘋子瘋瘋傻傻,他就是要把廟里的長明燈打滅,被阻了,他就說:
“我放火?!弊詈螅捅凰氖宀L輩鎖在廟里的廂房之中;《示眾》依然寫的是看客。中國人永遠只是看客,只會當看客。
看了,就散了。不問被看者為什么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高老夫子》某天終于“洋”了起來,**有高爾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爾礎”,不是基礎么?
有基必有礎。他可能是高爾基。為什么我不能高爾基?成了高爾礎后,他就自覺“高大“起來,覺得不能與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論。
然而最終他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高爾什么”的天份,他連書也教不了,又經(jīng)不住麻雀牌的**,也經(jīng)不住籠一把吃冤大頭的**,終于還是上了牌桌;《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是魯迅特別用心地描寫的一個。這是一個意識很強的人,似乎滲透了生活中的一切。他對大人們不屑一顧,小孩子們卻又不理他。
他曾經(jīng)潦倒不堪,似在堅持著什么,又突然搖身一闊。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著做參議而闊起來的錢。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凈,才解脫。
魯迅其實是用著一種大悲哀的筆調來寫這個人的,這里面也寄托著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這樣蒼涼,人生就是這樣無望,想找一條路,然而終于找不到,他只有死;《傷逝》不僅僅是在談論經(jīng)濟對于愛情的重要性,它實質上是在**愛情是否可以長久。經(jīng)濟上的尷尬只是一個非常真實的誘因。
因為這種誘因,愛情無疑會幻滅。傷逝了,這傷逝凄慘得令人傷感;《弟兄》似乎是在諷刺那種貌似親睦的兄弟情份,《離婚》就純屬一個鄉(xiāng)下女人的不幸了。魯迅有言: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個愛姑在“七大爺”的威嚴之下,竟不敢說她早已想好的話了。有什么辦法呢?
他們是官,且有勢。而她,只是一個鄉(xiāng)下人。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F(xiàn)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xiàn)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并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并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借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是魯迅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xié)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
在這方面,主要表現(xiàn)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zhí),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所屬望者殷,所挾持者遠,這是魯迅的深刻。... 他(魯迅)像一只迷失的飛雁,漂浮在茫茫的天空中,沒有歸宿;孤獨寂寞的內心體驗,遂外化和升華為一種巨大的創(chuàng)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攝魄之筆,繪出無數(shù)舊時代的圖景,意態(tài)生動,悲壯無匹。
“閱罷《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xiàn)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魯迅,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一批批莘莘學子走上了真理與正義的道路,是當時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師。
在惡勢力面前,他決不妥協(xié);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為牛馬。這就是魯迅,本名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說、雜文,我就在假期讀完了一本合輯《吶喊彷徨》。
一聲來自鐵屋的吶喊,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吶喊》來由與此密切相關。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說里的主人公(狂人)對周圍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于被迫害的境況下,于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緒不寧。魯迅小說里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看透了這個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終日。這篇小說不算很長,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封建壓迫。
魯迅的小說寫得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冷酷,當你打開魯迅的小說集,感受那來自內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周末一口氣看完,一句話總結就是“憑什么好人就必須要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正經(jīng),而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另外有幾點個人觀點跟大家交流和分享:
1,不知道這樣講會不會太腹黑個人覺得如果把長峰的身份轉化為警察的話會更加突出本書的立意。
2,關于告密者,告密者應該是兩個人,第一個肯定是誠,第二個告密者應該是織部,從情感上來講,當他看過長峰寄到警局的書信時從心底就認為應該從某種程度上幫長峰復仇。另外就是他在最后通知長峰的時候以為對方還是像往常一樣不會接電話,從而讓對方聽到自己真正的聲音。這也是為什么他會射殺長峰的原因吧。
3,關于大眾的冷漠,人們一般只有在這個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才會有所體會,當這個事情事不關己時大家只會把它當做茶余飯后的談資,就像長峰的信被公開時電視臺的街頭拜訪所顯示的結果一樣,但如果這種情況真的是發(fā)生在你身上呢?可能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將來能有N多個和佳美的出現(xiàn)。
4,家庭教育,東野先生的書很多描繪的不僅僅是警察于案件的斗爭,更多的是在折射當今社會的問題,比如當家長的都不知道孩子跟什么樣的人交朋友,如果當孩子有某些不正常的地方時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關懷,那肯定就不會有自殺少女,不良少年的跟風者(類似于敦也和誠)的出現(xiàn)了。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為何要保護呢?這個世界上少年罪犯比起正常的少年的數(shù)量只能算是零星吧,我不認為這個世界上多幾個悔過的罪犯就會變得更美好,何況這罪犯還毫無悔過之心。美好的社會可以由正常的人來創(chuàng)造,罪犯們就該承受自己的刑罰。
書里日本當時法理不健全,而在中國,作為不太了解法律的,我曾經(jīng)少年時,周圍人包括我自己都有這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反正我不滿16歲,怎么怎么做也不犯法。不見得都會去主動做一些壞事,但是總歸有些肆無忌憚的。
人之初,性本惡。自私是人的本能,真善美才是社會加諸于人的框架,兩者常常對立,不過也并不完全矛盾。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菅野和誠這兩個少年和各種媒體人展現(xiàn)的是純粹的自私。而尊敬警察膽小懦弱的隆明為了女兒而包庇長峰,包庇是自私,而為了女兒是父愛。因為立場,所以會讓人有些感動。而同時菅野和伴崎的母親,誠的父親,包庇兒子的行為明顯的是邪惡的自私,一派令人厭惡的嘴臉,然而這不也是出于和隆明一般的父愛母愛。
這不由得讓我思考,如果我的至親成為了罪犯,我會怎么辦?難以回答。不過如果我的至親受到了傷害,我應該也會毫不猶豫的舉起屠刀吧。
最近一直在讀東野圭吾的書,不算之前讀過的《白夜行》、《解憂雜貨店》、《嫌疑人X的獻身》等,最近讀的幾本《綁架游戲》、《拉普拉斯的魔女》等作品,已經(jīng)基本把我圈粉。
作為日本男作家顏值擔當?shù)母弋a大神,東野讓我愛上推理小說。東野對社會、人生、人性的思考總是步步深入,即使背負著小學生作文語言之嫌的惡名,他的作品也一樣能夠引人入勝,打動人心。讀得多,慢慢發(fā)現(xiàn),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只能算是一種誘餌,在誘導著讀者深入故事之余,開動大腦,深入思考。其作品能獲得人性實驗室的稱號,一點兒也不過分。
喜歡東野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不只有情節(jié)離奇的推理,更浸透充滿現(xiàn)實意義的人性善惡的考量,和人性人情的情感糾葛,把推理小說慢慢渡入純文學的彼岸。推理小說讀后收獲的是一種獵奇心的滿足,而東野的人性實驗室讀后,收獲的卻是別樣的感動和思考。
《彷徨之刃》寫的是一個普通人長峰重樹如何在女兒長峰繪摩無辜被未滿18歲的少年犯菅野快兒、伴崎敦也、中井誠虐殺后,走上親自復仇之路。作品對日本當前少年犯罪法案中對少年犯的過度保護,對被害者和被害者家屬的漠視提出質疑和控訴。
其中最讓人痛恨的犯罪元兇菅野快兒,甚至還是一個心智根本沒有長大的孩子,身體的成長與心靈和道德的成長嚴重不對位,讓他蛻變成人人痛恨的人渣。
在讀書的過程中,一直對長峰重樹這個普通父親抱有極大同情,對他被害的女兒更是憐憫萬分。但是,深入思考一下,菅野快兒難道不值得同情嗎?是誰讓他小小年紀就走上如此罪惡的人生?不懂得憐憫,不懂得羞恥,不懂得感恩和愧疚,只是一味追求著低級刺激的生活。
難道不是他經(jīng)營著聲色場所的母親帶給他的嗎?難道不是他周圍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了他如此德行嗎?
再看看另外兩個小幫兇的父母,一樣的溺愛、護短、淺薄、自私自利。
換一個家庭出生呢?換一對父母照顧呢?或許菅野快兒也好,伴崎敦也也好,中井誠也好,都能有一個很有希望的人生。
全書讀完,眼前浮現(xiàn)出的卻是書名來歷的那首詩:“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zhàn)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睍兴坪趺總€人物都經(jīng)歷著奮斗、堅持、掙扎、失望,而后陷入彷徨、絕望的過程。
《祝?!防锩枥L了祥林嫂毫無希望、就是有點希望也要被撲滅的一生;《在酒樓上》寫曾經(jīng)激進的青年呂緯甫,最終回到子曰詩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實在經(jīng)濟的壓迫之下并不幸福;《弟兄》似乎是在諷刺那種貌似親睦的兄弟情份;《離婚》純屬一個鄉(xiāng)下女人的不幸;《肥皂》則諷刺了一個或者幾個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看見一個行乞的十七八歲的女子,就想著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銘就因著這個潛在的意識,竟也買了塊綠色的肥皂;《長明燈》中的瘋子瘋瘋傻傻,他就是要把廟里的長明燈打滅,被阻了,他就說:“我放火?!弊詈?,他就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里的廂房之中。《示眾》依然寫的是看客。中國人永遠只是看客,只會當看客。看了,就散了。不問被看者為什么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是魯迅特別用心地描寫的一個。那是一個曾經(jīng)大覺悟的人,似乎已經(jīng)參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對大人們不屑一顧,小孩子們卻又不理他。他曾經(jīng)潦倒不堪,似在堅持著什么,又突然搖身一闊。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著做參議而闊起來的錢。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凈,才解脫。魯迅其實是用著一種大悲哀的筆調來寫這個人的,這里面也寄托著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這樣蒼涼,人生就是這樣無望,想找一條路,然而終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傷逝》不僅僅是在談論經(jīng)濟對于愛情的重要性,它實質上是在探討愛情是否可以長久。而經(jīng)濟的窘迫困頓只是一個極現(xiàn)實極真實的誘因。因著這個誘因,愛情就無疑成為幻滅。傷逝了,凄慘得令人傷感;所以更感謝師太在《我的前半生》中給了子君一個圓滿!
彷徨是苦悶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無處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該何去何從,不光是身體的無處歸依,更是靈魂的無法寄托。前方在哪里,有前方嗎?真的有前方嗎?那又在哪里?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蕩不安,滿目瘡痍,熱血的青年奮起反抗,期望毀滅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于是有了“五四”運動,魯迅先生寫下了《吶喊》,向腐朽的封建社會發(fā)出了沉重的宣戰(zhàn)?!拔逅摹边\動后是新文化陣營的分化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從,“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曾經(jīng),他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xiàn)在,于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現(xiàn)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來在《題》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zhàn)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斑@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斑@又證明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斗士,雖然彷徨,雖然苦悶,但仍然求索,不輕言放棄。仍然在鍥而不舍地抨擊著封建社會,()表現(xiàn)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是會有那么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壓力來源于責任、和期盼,承受,是我們面對壓力的唯一方法,我們承受著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我們承受著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古老的中華民族同樣承受得太多太多了,原始部落的茹毛飲血,奴隸制的非人壓迫,欲掙脫鐵鏈的那一聲聲嘆息,封建社會的精神枷鎖,外來列強的欺凌,八年的抗戰(zhàn),年的內戰(zhàn),終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華夏五千年,社會的每一次前進,是用無數(shù)的血與淚、無數(shù)的生命鑄就成的。
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wǎng)。網(wǎng)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野店幚涞恼{子挾裹著濕冷的風席卷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tài)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xié)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著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xiàn)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生活在一個相對民主,相對自由的世界的我們,承受著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承受。有悲傷,有淚水,但作為人,最高級的動物,我們應該挺起胸膛,伸直腰桿,呼一口新鮮的空氣,像我們的祖祖輩輩那樣勇敢地前行吧。
魯迅,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一批批莘莘學子走上了真理與正義的道路,是當時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師。
在惡勢力面前,他決不妥協(xié);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為牛馬。這就是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說、雜文,我就在假期讀完了一本合輯――《吶喊?彷徨》。
一聲來自鐵屋的吶喊,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吶喊》來由與此密切相關。
《彷徨》是魯迅的另一篇“黃金之作”。這篇小說描述了一個當時社會的黑暗、殘忍,是大家看見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幽默辛辣的諷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顆幽憤深沉的愛國之心?!蹲8!芬菜闶恰夺葆濉分凶罹哂写硇缘淖髌?,這篇小說描述了一位農村的低層勞動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筆墨寫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從她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開始,她還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掙脫苦境。她來到魯四爺家做女傭,這是一種受剝削的奴隸生活,然而她卻很滿意。祥林嫂的結局故然是很悲慘的'。封建傳統(tǒng)不僅剝奪了這個善良而又勞苦樸實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殘酷到使她的終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慘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的小說寫得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冷酷,當你打開魯迅的小說集,感受那來自內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彷徨之刃》讀后感800字!
令人發(fā)指的狂歡,該由誰來買單!
長峰不止一次追問,為什么是他的女兒,為什么?那個才15歲的女孩子,她的世界才剛剛打開,未來無限可能,全部都戛然而止。
不是天災,不是意外,而是人為。
一個僅僅比她大不了幾歲的男孩,尚被少年法保護的男孩,殘忍的,暴虐的,殺死了她!把她當成玩具,當成一團肉,可她卻是長峰視若珍寶的女兒啊。然而,這樣的事,還少嗎?校園欺凌,街頭凌虐,性侵小女孩,一樁樁一件件,不是在書里,就在我們身邊,就在現(xiàn)實中。
可是,面對這些,殘忍的小兇手們~我們到底能做什么?一年年,少年犯們的年齡不斷降低,可是殘忍的手段,未見絲毫變少。
法律,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存在?有沒有想過,年少是需要被保護,那他們的父母呢?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教育不當,付出代價嗎?
監(jiān)護人,難道只是說說而已嘛?他們還沒有成年,還不懂得自己在做什么,家長還不知道嘛?他們還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負責管教他們的家長們呢?難道不應該為教育出這樣的孩子,而付出一定的代價嘛?
只是,長吁短嘆?哭天抹淚?羞愧難當?早做什么去了?我想,懲治永遠都是最低等的解決方法。作為孩子的父母,僅僅是擁有養(yǎng)育的責任嘛。所以,孩子成為敗類,也是無可厚非的了嗎?記得一句話,我花了20年教女兒如何保護自己,你卻不能教自己的兒子不去犯罪!
我們可以一次一次的把加害人送上法庭,可以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律法,也可以一次又一次譴責,聲討犯人。
只是,這樣做,就不會有被害人了嘛?就不會有人再受到傷害和侵犯嘛?悲劇,還在不斷地發(fā)生~那些肆意縱容子女,任意包庇的父母,正在用無知和縱容,亦或是冷漠和殘酷,來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
他們連自己錯了,都不曾知曉。養(yǎng)育和教導自己子女的權利,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是,我給了你們生命,所以,父母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
從來都沒有人去質疑嗎?父母這個身份或者是職業(yè),是不需要持證上崗的~想做,便也就做了,沒什么大不了的。面對自己養(yǎng)育長大的孩子,在罪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有些父母,便會聽之任之,裝做不知,甚至租房放在遠處養(yǎng)著。
只要不禍害父母就可以了,是嘛?對于我來說,這個結局真的讓我很失望,罪魁禍首的快兒,應該受到最殘酷的懲罰。
未成年也好,童年不如意也罷~這都不是可以肆意傷害她人的理由!
人,一定要為自己做過的事,付出代價!才對!
《彷徨》是魯迅眾多作品中的一部小說代表作。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的一個香門第,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國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shù)人都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xiàn)代作家之一。他的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
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小生,中國社會的弊端予認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說,散文詩,回憶和雜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吶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調》……
他前期的小說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jié)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后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xiàn)實生活,風格從寬充裕,幽默灑脫,于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記述的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日?,嵤潞退勊?,以及對往事的一些追憶,通過文字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對當時社會的評論,無形中也對未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構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彷徨》一書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辛”,“怒其不爭”關懷,藝術技巧圓熟-----深亡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參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
我們活得要有意義,要投入生活,深入社會;有理想,有目標,有行動;要敢于奮斗,要敢面對和承受現(xiàn)實,更要敢于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其實,彷徨主要源于責,期盼和壓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的方式了。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條明顯的下行路線,人物的悲劇性藉由其命運的惡化或曾經(jīng)純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現(xiàn)。在作者有意識營造的灰暗陰霾的大背景下,這種悲劇顯然無法抗拒。讀魯迅的作品或許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尋和鞭撻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然而命運的惡化僅僅只是改造社會便可以徹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種.種畸形的集體無意識,僅僅只是一個“國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長一個時期里,我們的主流評論體系中,對于魯迅的解讀僅僅停留于對黑暗社會和國民劣根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似乎更關注魯迅的作品之于當時或現(xiàn)在,對于中國社會發(fā)展某一階段的狀態(tài)反映,并以此來確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假如魯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義或社會批判意義,只是針對彼時彼境某一人群生存狀態(tài)的書寫,那么當時過境遷,階段作品或偉大作品只能成為博物館藝術,而不可能成為穿透漫長時光而絲毫不減其光彩的長河作品。而我們的中小學教科書或教科書式的所謂權威評論似乎正在做著這樣的事,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和闡釋僅止于階段作品,卻將魯迅其人捧至神圣而不可撼動的地位,于是神壇上的魯迅變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沒有血肉。
而在這樣集體強迫性的膜拜之后,當我們重新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和評判體系的時候,對魯迅的態(tài)度便有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奉若神靈越捧越高,或視為垃圾踏上一萬只腳。魯迅早在幾十年前便提出了“罵殺”“捧殺”之說,卻在身后無數(shù)追隨者和抨擊者的捧與罵中愈顯面目模糊;《燈下漫筆》中說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到作為人的價格,而當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越來越當成人看待的時候,魯迅本人反而越來越不被當成人看。
所以,在這一篇的閱讀筆記中,請允許我把魯迅扔進垃圾筒。此刻我們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群人的生存狀態(tài)中所映射出人類的種.種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敘事內容去鑒定敘事者骨頭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從而給敘事者冠以帶了一個又一個“家”的冗長頭銜。
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wǎng)。網(wǎng)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野店幚涞恼{子挾裹著濕冷的風席卷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tài)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xié)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著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在《示眾》中,主角不是被示眾的人,而是圍觀的人,不問被看者為什么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這種不正也是中國人長命百歲的惡習嗎,彷徨的也是如果改變這個患病的社會。
在《高老夫子》中,以為借高爾基的頭銜便高大起來,往日的朋友不能與自己相提并論,實際上還是那胸無點墨高夫子,無論把一只貓打扮得怎像獅子,它還是一只貓,本質上并不會改變。
在《孤獨者》中,魏連殳跟呂緯甫有所相似,只不過魏連殳最終以死去訴說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讓人有所覺悟,可明明這一刻已覺悟,可一轉彎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復復何時才完,生始死終,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個好方法。
在《弟兄》中,對于弟弟的病,為兄所受的煎熬不單是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從最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拋出街外以免傳染自己傳染性的內心矛盾,兩種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對人性的彷徨,猶豫不決不是兄沒有情,而是為情死的覺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獻出的固然是偉大,不敢的亦屬人之常情,何來對與錯。
在《離婚》中,一個鄉(xiāng)下婦女以潑辣震懾眾人,但在有勢的官一聲下變得驚慌失措,強烈的對比全因中國的制度上,兩千年來中國均是封建統(tǒng)治制度,這種專制性壓得人們不能暢所欲言,為國憂心。
彷徨二字足以總結全書,每一個人都一樣,是生為起點,繞了一個小圈子,然后回到名為死的終點。不同的只是所繞的圈子的大小,這路上便是沿著彷徨去前進。
《彷徨之刃》東野圭吾
很不付責任的說這都是父母的錯,既然無法好好養(yǎng)育孩子,為何又讓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禍害他人,對于自己有這樣想法覺得太天真了。
在某一處每天都會有孩子因受不了欺凌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父母為生計、為人際關系、為怕惹上麻煩愁,愁這愁那唯獨忘了一旁的孩子。
起初叛逆的孩子想要的是被關注、被保護、被善待、被告知這個世界雖殘酷卻還有溫暖,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父母也意味著是孩子的超人,教會最基本的一課,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教會孩子痛苦、悲傷、喜悅、同情等情緒,但對于懶惰的大人來講,這些太繁瑣麻煩了,反正不會怎么樣,就置之不理吧。
如果不去成為欺凌方,就只能成為被欺凌方,在孩子眼里顯然流淌著父母給予的教導,比如很麻煩的事就不要去面對,能避開就避開,說上十個百個謊言又算的了什么呢。
出了事,父母只能包庇孩子,承認自己失敗太難,只要堅信走錯路的孩子沒錯,或只是犯了小小的錯就好,只要一口咬定大家都是這樣,就什么事都不會有,包庇的另一面是否也帶有父母對孩子的愧疚之情呢,無法好好教導,因身為大人的自己也只是個不及格的人,導致了惡果,危害了無辜的人,因一步之懶,一步錯,步步皆錯。
長峰的仇恨在一聲槍響下被打散了,內心期待能看到惡人受到應有懲治,但這又是不可能可以發(fā)生的事,如果真的發(fā)生就意味著,長峰這樣的行為是可行的,所以只能是這樣的結局。
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之時,父母肯定也希望能帶給他們一些美好的人生的呢,只是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太困難,不知不覺又走回了老路。
對于這本書想寫些什么,又寫不出具體個什么,只是覺得挺沉重,不能去抨擊什么,我并非生活在日本這個國度,如我生活在那邊,不也可能是被欺凌的一方,選擇沉默了事的一方嗎,但如若不寫些什么,又覺得心里堵得慌,只能亂亂的寫下幾筆。
20xx.07.21
讀完《彷徨》,我的心靈仿佛受到了洗禮。魯迅先生用一個又一個諷刺的故事,向我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舊社會黑暗與殘酷的現(xiàn)實,也讓我看到了一個愛國赤子的迷茫與無奈。
通讀全書,最令我觸動的就是魯迅對民族和國家的熱忱。
這種熱忱,在他筆下主要體現(xiàn)于兩方面。一是魯迅對舊社會的批判,這種批判來源于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在《離婚》一文中,魯迅刻畫了愛姑這一封建婚姻受害者的形象。愛姑被休妻的遭遇,揭示出封建統(tǒng)治者腐朽空虛的本質,也反映出農民群眾仍抱有幻想、缺乏反抗意識的現(xiàn)實問題。這是魯迅對舊社會封建思想殘害人民的批判。而《示眾》一文中,雖然是寫眾人圍觀巡警羈押白背心男子,重點卻并不在押者與被押者,而著力于描寫人們觀察熱點又互相觀察的情態(tài),從而一針見血地揭露中國人的看客心態(tài)。這對國民思想劣根性的批判正是魯迅心系民族前途的最好體現(xiàn)。
魯迅對國家、民族熱忱不僅在于其對舊社會的批判,也表現(xiàn)在他對覺醒者境遇的同情。
《在酒樓上》一文中,魯迅著力描繪了呂緯甫的形象,寫呂緯甫曾也曾有著進步的思想,希望改革救國,最終卻迫于生計,教起了子曰詩云的封建傳統(tǒng)經(jīng)典。呂緯甫是當時熱情漸漸消沉、迫于生計拋棄本心的進步知識分子的縮影,魯迅對此有著深切的同情,因為他與這些進步青年有同樣的愛國熱情。
古往今來,中國有無數(shù)像魯迅先生一樣對民族、國家含著無限熱忱的英雄,他們嘔心瀝血,為國家獻出自己的努力。孫中山等民主革命英雄發(fā)起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新文化運動,解放國民的思想;張謇等實業(yè)家提出實業(yè)救國,興辦民族企業(yè),抵制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侵略等等。他們都深切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和民族,為祖國、民族的復興竭盡全力,甚至犧牲生命。他們是我們的英雄!我為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
品讀《彷徨》,我切實地看見了那個黑暗的舊社會,也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無奈與迷茫。但迷茫之下是深切熱愛民族和國家的赤膽忠心!我應當學習魯迅先生和千千萬萬如他一般的愛國志士們的熱忱,繼承他們?yōu)閲瞰I的志向,為祖國發(fā)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