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告訴我們,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幼兒園的老師都想教學工作能使小朋友們學到知識,為了更好的學習,一般教師都會在授課前準備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幼兒園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石鐘山記教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馬上收藏本頁。
石鐘山記
《石鐘山記》作者蘇軾,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季,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目錄石鐘山作者原文注釋收縮展開石鐘山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 長江 及 鄱陽湖 ,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 兵家必爭之地 。登臨山上,既可遠眺 廬山 煙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濁。(因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不會混成一體)如在月色之夜,可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絕來此山賞景。如唐代 李勃 , 宋代蘇拭、陸游 ,元代 文天祥 ,明代 朱元璋 ,清代 曾國藩 等。 郭沫若 留詩 《登湖口石鐘山》 于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筑, 經歷代興廢,現(xiàn)仍存 懷蘇亭 、半山亭 、紺園 、船廳 、江天一覽亭 、鐘石 、極慈禪林 、聽濤眺雨軒 、蕓芍齋 、石鐘洞 、同根樹 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 游罷石鐘山可東去彭澤縣境內的 龍宮洞 溶洞群,相距43公里,可乘汽車到達。
作者蘇軾(1037-1101)嘉v二年 進士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 蘇洵 ,弟 蘇轍 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 歐陽修 并稱歐蘇,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與 黃庭堅 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影響巨大,與 辛棄疾 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代表作品: 《赤壁賦》 , 《石鐘山記》 , 《飲湖上初晴后雨》 , 《念奴嬌?赤壁懷古》 等。
蘇軾的一生是在宦海中沉浮的一生。他既看到新法的流弊,繼續(xù)堅持守舊的觀點,不斷地指責變法運動,又在實踐中局部地推行新法。在政治上雖屬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此成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的受害者。蘇軾二十一歲考中 進士 ,做了主簿、簽判一類的地方官。早年因反對 王安石新法 ,便請求外調,出任杭州通判及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又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哲宗時,舊黨執(zhí)政,蘇軾被召還京,任翰林學士。又因和執(zhí)政的舊黨政見不合,為舊黨所排擠。于是又再次請求外調,做了穎州、揚州、定州等地的知州。后又再度回京師,官至禮部尚書。晚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先后又被貶官惠州、瓊州等地。直到死的前一年,他才遇赦北歸,卒于常州,謚文忠。
原文《 水經 》云:“彭蠡之口有 石鐘山 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 鐘磬 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 李渤 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 函胡 ,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 鏗然 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 德興 尉,送之至 湖口 ,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 鶻 ,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鸛鶴 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迫韁庸牟瘓。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 U坎鏜O 之聲,與向之噌普呦嚶Γ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普擼 周景 王之無射也;U坎鏜O者,魏莊子之 歌鐘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 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 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 漁工 水師 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釋1、選自《 蘇東坡 全集》。
2、彭蠡 :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3、酈元:就是 酈道元 ,北魏人,地理學家,著《水經注》。
4、鼓:振動。
5、搏: 擊,拍。
6、洪鐘:大鐘。
7、是說:這個說法。
8、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10、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11、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 高揚 。
13、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14、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鏗(kēng )然:形容敲擊金石所發(fā)出的響亮的聲音。
18、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19、元豐: 宋神宗 的年號。
20、六月丁丑:農歷六月初九。
21、齊安 :在現(xiàn)在湖北黃州。
22、適臨汝:到臨汝去。適,往。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23、赴:這里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24、饒之德興尉: 饒州 德興縣(現(xiàn)在 江西 德興)的縣尉(主管一縣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現(xiàn)在江西湖口。
26、(kōng )焉:的(發(fā)出響聲)。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棲鶻(hú):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29、磔磔(zhé):鳥鳴聲。
30、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31、心動:這里是心驚的意思。
32、噌(chēng )疲 hóng ):這里形容鐘聲 洪亮 。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
學習目標
能夠通過作品學習認識到蘇軾所表現(xiàn)出的可貴精神和存在的不足;Yjs21.cOM
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學習任務探究蘇軾身上的可貴精神及對我們的教益;
分析蘇、李實地考察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原因及留給我們的思考。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知識資源準備從學過的游記散文中,知道一般游記的特點;
閱讀李渤的《辨石鐘山記》及羅洪先、俞樾等短文資料。
方法技能準備有一點辯證思考問題的意識;
知道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主要學習問題設計
問題1:《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
問題2: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問題3:為什么蘇軾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
主要學習活動與步驟
活動一活動任務整合感知文章,比照本文與以前學過的游記作品的不同。
問題引領《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
主要步驟
導入新課
1.《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游記重在描寫景物,抒發(fā)情懷;
本文重在敘事議論,緣事明理。
2.《石鐘山記》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請簡單地疏理一下思路。
明確:
第一段——疑命名之說:探游之因
第二段——探命名之實:冒險夜探
第三段——拓命名之義:緣事明理
笑而不信寺僧扣石——探險動因
三笑為線笑謂邁曰得名之由——探險悟名
譏笑李渤淺陋臆斷——探險思考
活動二活動任務合作學習:研討蘇軾實地考察的價值。
問題引領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主要步驟
1.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2.班級交流分享。
3.教師總結:
①勇于質疑,大膽挑戰(zhàn)
②注重實踐,小心求證
③切忌妄斷,實事求是
④吃苦耐勞,才有收獲
⑤通過表象,總結規(guī)律
活動三活動任務延伸探究: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必須深入、全面探究
問題引領為什么蘇軾和李渤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
主要步驟
1.李渤是如何考察石鐘山的?如何理解蘇軾的“目見耳聞”?
討論、分析
①李渤能對酈元之說提出質疑,并且親赴石鐘山考證,身歷其境,以目見之,以耳聞之,當是“目見耳聞”。(蘇軾另有他意)
②蘇軾認為“目見耳聞”應該是要做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不能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停留于表面現(xiàn)象甚至是假象的認識。蘇軾在其文論中一向強調要對生活進行直接觀察和實踐。
2.為什么蘇軾和李渤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①季節(jié)不同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
②白天與夜晚、晴天與陰天、風霜雨雪可能都有不同
③囿于“聲音論”的影響
④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
3.蘇、李實地考察卻不能探究命名的原因,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
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
①跳出前人思維的窠臼,多角度看問題
②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要深入調查研究
③分辨真?zhèn)?,分清表里,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
④真理也是在不斷發(fā)展、完善的,誰都不可能擁有絕對的真理。
4.蘇軾實地考察卻“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是否影響《石鐘山記》的地位和價值呢?
①不是科學論文,不能以科學的標準來評判。
②作者不畏艱難實地考察的精神值得學習。
③能從日?,F(xiàn)象中總結出一般的客觀規(guī)律。
劉克莊:“坡公此記:議淪,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
方苞:“瀟灑自得,子瞻諸記中特出者?!?/p>
劉大櫆:“文章妙趣洋溢行間。坡公第一首記文?!?/p>
呂留良:“此翻案也。李翻酈,蘇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獨得,詳前之所未備,則道元亦遭簡點矣。文最奇致,古今絕調?!?/p>
學習成果(作業(yè))
就本文學習的諸多啟迪,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習作。
后續(xù)教學預習(非必須填寫)
教學反思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記,與一般的游記在內容與寫法上有較大的差異,更多以敘事和議論為主,闡明目見耳聞對于客觀真理認知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確立兩個目標,一個是能夠通過作品學習認識到蘇軾所表現(xiàn)出的可貴精神和存在的不足,這是立足課本本身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個是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個以課本為媒介,進一步拓展學生思辨能力的問題。所以前一個目標重在從課文的解讀中提升學生的認識,而后一個目標則是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辨,這也是近年來高考作文的主要能力要求所在;同時“記”這種文體,也一直是高考文言二所考查的主要對象,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材料內涵、主旨、手法以及分析、評價等,讓我校這樣層次的學生在心里多少灌輸一些高考的意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人以問題為抓手,設計了三個問題,《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為什么蘇軾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第一個問題緊承上節(jié)課課文的詞、句、語段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來,對內容和思路進行梳理,這也是為后面的問題解決做鋪墊;第二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從正面去理解,發(fā)掘和學校蘇軾身上所蘊含的可貴精神和人格品質;第三個問題則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分析問題,并從中能學習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樣通過層層遞進,逐步分析,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加深拓展。同時三個問題貫穿一節(jié)課能是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把握有度,內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至于分散游離。
當然由于學生對教材內容還不是很熟悉,思維的能力與層次還很有欠缺,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討論的程度還很膚淺,回答問題還是不夠流暢,只能靠教師反復提示誘導才能順利地完成各個環(huán)節(jié)。
故此針對設低層次的學生而言,設計的問題還是很淺顯一些,力求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提出問題可能更好一些。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2.重點掌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總結“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少時博通經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二、關于“石鐘山”
關于石鐘山的資料:石鐘山位于鄱陽湖入長江之口,屬江西湖口縣。石灰?guī)r質。關于它命名的原因歷來有三種意見,(一)風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二)石聲如鐘,由于此山是石灰?guī)r質,內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鐘。《石鐘山志》記載:“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鼻宕挠衢芯统执苏f,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谏乡潯暗し俊倍?,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漲洞門關?!睙o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1.噌迫韁庸牟瘓: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啤笨偽局械慕饈褪切穩(wěn)葜由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2.鐘磬:(磬,qì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缽,用銅制成。)
4.夜泊絕壁下:(泊,bó,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pō)
7.殆與余同:(殆dài,這里是大概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為“危險”。)
8.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á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
說明:
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構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構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這五項內容擬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中逐步加深體會。
1.主旨的分析。
提問:先將最后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作者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①文章開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照,可見作者用心;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酈元是經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結構小結:
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據(jù)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shù)牟季值摹?/p>
第1段大意:
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
作者疑而后察。作者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第2段大意:
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
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作者發(fā)現(xiàn)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
第3段大意:
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
石鐘山記-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2.重點掌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偨Y“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
1、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
2、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
教學課型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少時博通經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二、關于“石鐘山”
關于石鐘山的資料:石鐘山位于鄱陽湖入長江之口,屬江西湖口縣。石灰?guī)r質。關于它命名的原因歷來有三種意見,(一)風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二)石聲如鐘,由于此山是石灰?guī)r質,內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鐘?!妒娚街尽酚涊d:“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說,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薄靶№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睙o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三、課文聽讀、美讀 正音
1.噌迫韁庸牟瘓: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啤笨偽局械慕饈褪切穩(wěn)葜由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2.鐘磬:(磬,qì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缽,用銅制成。)
3.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4.夜泊絕壁下:(泊,bó,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7.殆與余同:(殆dài,這里是大概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為“危險”。)
8.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á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
四、探究主旨,深入理解文意
說明:
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構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構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這五項內容擬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中逐步加深體會。
1.主旨的分析。
提問:先將最后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作者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①文章開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照,可見作者用心;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問:作者這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義?
(酈元是經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提問:作者依據(jù)這兩件事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五、課文整體把握(歸納各節(jié)要點)
結構小結:
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據(jù)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shù)牟季值摹?/p>
第1段大意:
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
作者疑而后察。作者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第2段大意:
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
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作者發(fā)現(xiàn)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
第3段大意:
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
第2課時
教學重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2
石 鐘 山 記蘇軾
[教學目標?]
1.學習“焉”“是”“得”“相”等文言詞語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詞類活用等知識。
3.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
[教學難點?]
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蘇洵、王安石、歐陽修等宋代文學家的散文,對宋代散文的總體特點已有所了解,今天我們在學習蘇軾的散文《石鐘山記》,以進一步加深對宋帶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與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書法和繪畫的造詣也很高。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與黃山谷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對下列三組句中劃線的詞語注音、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1)(????????????????? )
A? 彭蠡(li 指鄱陽湖)之口有石鐘山焉
B? 今以鐘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樂器)置水中
C? (pao 鼓槌)止響騰,余韻徐歇
D?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kong 指聲響)焉
(2)(???????????? )
A? 而山上棲鶻(hu? 老鷹),聞人聲亦驚起
B? 磔磔(zhe 鳥叫聲)云霄間
C? 或曰此鸛鶴(huanhe 一種水鳥)也
D? 噌疲cenghong 形容聲音洪亮)如鐘鼓不絕
(3)(??????????? )
A? 則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縫)
B? 有U坎鏜O(tangta 鐘鼓聲)之聲
C? 汝識(zhi? 通“志”,記?。┲?/p>
D? 周景王之無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讀下列句子,準確處理好句中停頓。
A?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D?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補充注釋
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焉:語氣助詞,不翻譯
2.微風鼓浪??????????????????????????????? 鼓:振動
3.水石相搏??????????????????????????????? 搏:拍擊
4.南聲函胡??????????????????????????????? 函胡:重濁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揚
6.⒅瓜焯冢余韻徐歇??? 騰:傳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臨
A?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C?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D? 蒞臨指導
2.是
A? 是說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C? 覺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雙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D?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解釋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
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⒅瓜焯冢余韻徐歇
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四)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3
石 鐘 山 記蘇軾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2.重點掌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總結“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
[教學難點?]
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1.噌迫韁庸牟瘓: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啤笨偽局械慕饈褪切穩(wěn)葜由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2.鐘磬:(磬,qì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缽,用銅制成。)
3.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4.夜泊絕壁下:(泊,bó,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7.殆與余同:(殆dài,這里是大概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為“危險”。)
8.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á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
【內容主旨】
本文記錄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fā),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嘆,一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
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疑。第二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屬記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論,即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不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屬議論部分。
【寫作手法】
《? 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明篇。
【重點語段研讀】
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迫韁庸牟瘓。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U坎鏜O之聲,與向之噌普呦嚶Γ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普擼周景王之無射也。U坎鏜O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分析:這段先寫作者有機會去考察石鐘山名之來由,非常簡潔而直接地切入正題──小童擇石而叩之,焉,“余固笑而不信”。寫出李渤之說被世人廣泛地接受,而用一個“固”字表明作者對這種不動腦筋的解釋的輕蔑。(固本意為“本來”,這里引申為“自然”,“當然”。)接著寫作者暮夜實地考察,又先寫環(huán)境,描繪出陰森恐怖的氣氛,從而讓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內心的軟弱的,同時也點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的原因。再寫心動欲還時有“大聲發(fā)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卻一改剛才的膽怯為欣喜──“徐而察之”,再具體寫聲音是怎樣發(fā)出來的,同時為下文的“嘆酈元之簡”作伏筆。又用回程中,河中“U坎鏜O”的大石與先前“噌啤鋇木壁下的穴罅作比。區(qū)別兩者的聲音不同之處:絕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鳴,聲音雄渾,故曰“噌啤保淮笫中,風水相吞吐,風時有時停,水一吞一吐,“U坎鏜O”強調節(jié)奏鮮明。反復寫聲源,用以證實酈道元的說法,推翻李渤的“謬論”。最后作者欣喜的告訴獨兒子說“古之人不余欺也”。顯然,這里的古之人是指酈道元。此段為破疑而寫,在釋疑的過程中證明酈說,否定李說。
【解題指導】
一、見【內容主旨】
二、首先從文章的內容講兩篇文章都是游記,并且都不重山水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队伟U山記》從游而未盡興引發(fā)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石鐘山記》用事實破疑問,提出要重實地考察,及對主觀臆斷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游褒禪山記》的結構是典型的游記體結構,先記游,后議論。記游雖簡,但游蹤很清楚,體現(xiàn)了游記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鐘山記》先議論,再記游,后議論。首先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提出質疑,然后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后在解疑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在寫法上,也有不同。《游褒禪山記》的議論重在“立”;而《石鐘山記》的議論是“立”中有“破”。
三、鼓:①鼓動,動詞。②擊打,動詞。③彈奏,動詞。④正確,形容詞。
是:①這,代詞。②這樣,代詞。③是,判斷動詞。④正確,形容詞。
得:①得到,動詞。②能夠,動詞。③收獲,名詞。④交好,形容詞。
遺:①遺留,動詞。②送給,讀wèi,動詞。③丟棄,動詞。④遺失,動詞。
四、1.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 2.城里(的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個(情況)。
相信《石鐘山記教案》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幼兒園教案,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石鐘山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會認真負責對每一堂課做好準備,為了防止學生抓不住重點,教案就顯得非常重要,有了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關于好的幼兒園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黃山奇石教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