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
家庭與學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載體,家長與教師互相配合可以揚長避短,更好激發(fā)孩子潛能!教師在一定情況下要進行家訪,了解情況,以教師為主體,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發(fā)展!那么,教師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早教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早教是胎教的自然銜接,在胎兒出生前,一部分父母會給寶寶做胎教,比如胎教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觸等,這些刺激會在胎兒的腦部形成一定數量的信息,并且對胎兒的感覺器官、大腦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促進神經元結構的形成。其實,對新生兒的教育是胎教的進一步延續(xù)和深化,也是胎教和幼兒早期教育的銜接,有助于開發(fā)幼兒的早期智力,意義重大。
三年的大腦發(fā)展黃金
寶寶從出生到6個月之內是大腦細胞增殖的高峰期,到3歲以前則是神經系統髓鞘形成的高峰時期。新生兒和胎兒一樣,不僅需要充分的營養(yǎng)供給,還需要外界給予持續(xù)不斷的適度刺激,才能進一步地促進他的神經系統發(fā)展。所以,胎教和新生兒的早期教育是互相自然銜接的。
感覺+視覺+觸覺的刺激
孩子出生時大腦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神經細胞還未成熟,神經纖維也沒有完整的髓鞘,相互之間的聯系幾乎沒有形成。在寶寶剛出生時,就應當給予他大量的感覺器官刺激,通過感覺細胞傳達到大腦,這樣才能促進神經細胞的成熟。另外,同時還要給予他各種聲音的刺激,其中包含語言和音樂。這種適度和適時的感覺、視覺、觸覺的刺激,也正順應了早期教育的內容,兩者之間是相互緊密聯系的。
嬰兒期是早期教育的啟蒙期
看著新生兒純真無邪的小眼神,父母總會覺他除了吃和睡外什么都不懂,怎么教育呢?其實,新生兒出生后就能從各種嘈雜的聲音中辨認出自己的母親,只是他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告訴你他有多聰明,所以千萬別小看他的能力。如果說新生兒只知道吃和睡,那么人生的早期教育就應該從嬰兒期的吃和睡抓起。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教育孩子遲早要做,那為什么不早點開始呢?父母越早開始做出這方面的努力,孩子將來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會越小,但收獲一定不小。
規(guī)律應該從嬰兒期建立
美國的心理學家對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研究發(fā)現:他們都有一個良好的睡眠規(guī)律,且睡眠質量佳。相反地,對那些有多動癥的孩子研究發(fā)現:他們在嬰兒期都有不規(guī)律的睡眠習慣,且睡眠質量不佳。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業(yè)研究也證實:父母能否成功地就嬰兒的吃睡問題上建立好規(guī)律,這件事對孩子將來的情感發(fā)展和認知等都具有重大意義。首先,這不僅會關系到孩子身體是否健壯。其次,還會影響到他的智力、行為的發(fā)展。以美國為例,無論是科學的育兒雜志還是通俗的育兒知識書都強調要給孩子從小設定界限,即遵循規(guī)律,并且呼吁這樣的界限設定應該從嬰兒出生后就開始。
嬰兒期問題對成年后有影響
對嬰兒的“早教”可以從規(guī)律的喂養(yǎng)開始,給他建立每日吃、玩、睡有節(jié)律的生活,這也是寶寶擁有良好睡眠的前提,對他的智力發(fā)育有所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國外在孩子還是個小嬰兒時,就會訓練他獨自睡覺,但國內的父母則截然相反。其實,在“同床”這件事上,寶寶如果從小在睡眠上就養(yǎng)成了對父母的依賴,這就會讓孩子喪失與身俱來的獨立自然入睡能力,成年后也會造成一些行為、情感發(fā)展上的不獨立、怯懦、依賴父母等問題。
感官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
感官能力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是新生兒時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這也是他發(fā)展自身能力的黃金時期,切勿錯過。比如,孩子出生后2~3周,他的眼睛就具備了認知色彩的能力,此時可對其進行視覺方面的訓練;2~3周大的孩子還能聚精會神地聽聲音,此時就可以給他播放之前胎教時播放過的音樂,以此來喚起他對音樂的回憶和感受。此外,父母還要抓住這個事情,盡可能用簡單的單詞說給他聽,訓練他聽音,為他日后學習說話作好準備。在情緒教養(yǎng)方面,此時的孩子也是最易接受的時期,父母要養(yǎng)成日常親切對話的習慣,這對于孩子良好情緒發(fā)展有莫大的幫助。
很多人會問早教教什么?
作為父母,需要具有思辨的頭腦,不要因為看到別人說錯就是錯,別人說對就是對,尤其是在針對孩子的成長問題上。父母需要客觀分析自己在面對孩子教養(yǎng)問題上的不足,甚至是錯誤,理性思忖孩子成長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作為父母的需求是什么,兩者之間如何達到平衡。當父母擁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后,也才會有教育的審美能力,才會產生有質量的選擇,知道孩子早教該學什么。
早教首先教育的是父母
早教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孩子的成長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長之上的,因為所有教育的選擇都是父母思想的體現。如果不能從兩人世界的夫妻成熟蛻變成三人世界中的父母,那么就極有可能會對早教做出錯誤的判斷:一種是早教等同于應試學習;一種是認為早教不需要。只有當父母能夠正確認識了早教,才會能意識到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早教的核心價值,父母的角色無人能夠替代,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父母學會了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并且在相處的過程中理解孩子的行為,通過不斷完善自我、家庭的教養(yǎng)氛圍,從而才能在家庭環(huán)境中給予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成長元素,這才是早教學習的第一步。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素材
早教需要父母根據家庭情況進行選擇,所以父母需要根據孩子早期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全方位的考慮孩子成長的需要都有哪些,能滿足孩子哪些需求。比如,一個搞藝術工作的母親,她的家庭就充滿了藝術氛圍,所以她可以提供給孩子足夠的認知藝術的機會和藝術體驗。在農村生活的家庭,可以借助先天的自然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并了解自然風貌。
通過外界獲得成長機會
父母作為早期教育的實施者,并不能包辦所有的家庭教育。因為,當父母客觀地分析自我后,會意識到在某些方面自己的能力無法完成對孩子早教的部分時,就可通過外界的資源來完成對孩子早教的補足,比如幼兒園、早教機構等。但這種補足必須結合孩子的特點、父母的能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補。比如,一個不知道應該怎么和孩子玩的父母,就很可能需要借助一個親子班來開拓自己的思維,從而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寶貝玩耍的技巧,這就是一個補全的過程。比如選擇某個早教,他們獨特的課程綜合了精彩趣味的游戲、運動、體操、音樂、舞蹈、接力比賽、騎乘游戲等,在每周一次的結構性的適齡性課程中,孩子們在獲得無限歡樂的同時收獲力量、平衡、協調、敏捷和靈活性的發(fā)展,進而發(fā)展社交能力,并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為什么我建議任何語言都要從幼兒開始
在幼兒英語學習中(包括其他任何外語),家長碰到的常見問題有哪些?以下這些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答案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為什么要進行幼兒英語啟蒙教育
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外語,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語言習得與大腦的發(fā)育密切相關,語言習得的關鍵期是在10歲以內(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認為是5歲以內)。不管如何,對幼兒進行英語啟蒙是很有必要的。
二、英語啟蒙的最佳年齡
少兒教育知名專家、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梁雅珠認為,3~12歲是一個人學習英語的良好時期,利用好這段時間學習雙語是很重要的。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在12歲之前,語音中樞與母語同在右腦;再大一些之后,語音中樞就轉到左腦,和右腦的母語分開了。根據語言學相關理論,孩子學習外語的最好階段,應該是在12歲以前。
三、英語啟蒙有哪些誤區(qū)
誤區(qū)一:學英語就是背單詞。
孩子背了很多單詞并不意味著就能把英語學好,因為死背單詞,不會運用,不會用英語思維和表達,背再多單詞也沒用。
誤區(qū)二:學英語要從音標開始。
我國傳統的英語語音教學方法是音標教學,很多老師或家長在教孩子學英語時往往先教音標,其實這是學習英語的另一大誤區(qū)。實踐證明,音標教學只能教會學生一個詞作為詞典里的詞目怎樣發(fā)音,不能教會學生見到一個不認識的英文詞如何去念。在英美等英語國家,學校里不教音標,而是從小要學拼讀規(guī)律(phonics)。一個英國小學生可以認上萬個單詞,靠的就是掌握了拼讀規(guī)律。
誤區(qū)三:要學好英語必須大量做題。
調查表明,我國學生在英語學科上花的時間是最多的,但收效卻是最小的。究其原因,老師、學生天天搞題海戰(zhàn)術,在題上花了大量時間,結果學到頭來,考試似乎還能應付,但英語并沒有真正學好。見面時用英語打個招呼還可以,卻不能自然地表達思想。更為嚴重的是,題里面有很多錯誤的選項,這些錯誤的選項會對孩子的語言輸出造成嚴重干擾,難怪說出來、寫出來的英語總是帶有中國式英語的味道。
誤區(qū)四:聽寫時老師或家長說中文詞讓孩子寫英文詞,或者說英文詞讓孩子寫中文詞。
很多老師和家長在聽寫時說中文讓孩子寫英文詞,或者說英文讓孩子寫中文詞,這其實也是一大誤區(qū)。因為這種訓練方式實際上是讓孩子借助母語來學英語,結果只能學到一些中國式英語。
四、英語啟蒙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認為,人在精神興奮的情況下,注意力會更集中,聰明才智才會得到更大的發(fā)揮。教育學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由此可見興趣的重要性,一個人的興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培養(yǎng)和其他因素的感染而形成的。因此掌握適當的方法對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是很重要的。
五、英語啟蒙有哪些辦法
1.從常用口語開始學
孩子學習外語從身邊的事物開始,也就是說最簡單的常用的口語先學。通常孩子年幼,還不懂得語法,所以從簡單的單詞和口語開始孩子會比較容易學會,等孩子學會的單詞多了,再學習句子和短語,循序漸進。
2.找到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
如果日常生活中,父母也用英語和孩子做一些簡單的交流,營造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孩子會更容易學會。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之大,因此如果父母都會英語,不防在家也用英語和孩子做簡單的語言交流,在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下,孩子更容易學會。
3.多給孩子看英文電影
相比父母自己給孩子制造語言環(huán)境,電視和電影所帶來的效果更有助于提高孩子正確的發(fā)音學習。尤其是孩子喜歡的英文動畫片,在觀看精神劇情的同時,孩子在無形之中學會了語言對白。
5.有趣的肢體語言學
把單調的英語學習結合到豐富的趣味肢體語言相結合,孩子會興趣大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用智慧的方法幫助孩子,鼓勵孩子,而不是強制學習。在興趣和游戲中,孩子更容易學到知識。
許多的家長們教育寶寶總是嘴里說著一套,做法又是一套,有時常常讓孩子們摸不到頭腦,不知道究竟應該怎么做?父母們這樣的表現不僅僅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長,還會使其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以下就具體的來看個實例吧!
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我給他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說他不懂吧,也不盡然。有時吃東西時,他會很大方地將大點兒的讓給我或他爸爸,然后自己說:“孔融讓梨?!焙艿靡獾臉幼印N疫@當媽的心里也很高興,不知不覺地犯了一個錯誤:每次削完水果,總愛對家里的兩個男人說“誰先洗手誰先吃”,而大的又讓著小的,于是,每次都是兒子先吃上水果。
那天晚上,兒子嘴里吃著蘋果,看著我手中飛轉的梨皮,伸出手:“媽媽,你一會兒削完皮先給我切,我愛吃梨,我吃大塊的。”看著他急切的眼神,我心里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習慣助長了他孔融讓梨的空頭理論。不行!得讓他的習慣改變一下了,想到這兒,我搖搖頭:“為什么先給你呢?”他以為我和他逗著玩呢,仍然笑瞇瞇地看著我手上的梨,可當看到我把手中的第一塊梨切給他爸爸時,突然“哇”地哭了起來,把此時正沉浸在電視劇中的爸爸驚醒,不知他兒子為什么突然暴發(fā),以為他在幼兒園沒睡好。兒子也連忙點頭:“爸爸,我困了。”對我遞過去的梨則表示拒絕:“我困了,不吃了。”兩人進了房間,開始捏橡皮泥。我拿著梨,跟了進去問兒子:“你是不是因為我沒有給你吃第一塊梨而哭?”他否認,眼淚又是盈盈欲滴。
第二天晚上,又到了吃水果的時間。兒子一看到我手中的水果,連忙說:“媽媽,我不吃第一塊了,第一塊給爸爸吃。”我問他,前一天晚上是否因為那塊梨而哭?他急忙否認:“沒那么回事?!蔽倚睦锇蛋禐樗淖宰鸲袊@。
第三天晚上,我已經忘記了前兩天的事,削好水果,又犯了老毛病,伸手就遞給了兒子。兒子倒也反應敏捷,伸手推了回來:“媽媽,我不吃,給爸爸吃吧?!边@回,我真的吃驚了,看來,教育一次還真管用啊??墒裁磿r候,他才能真正明白我在意的并不只是第一塊梨的事呢?
現在我已經不用兒子提醒了,因為每次一拿出水果,我就會想起兒子這第一塊梨的故事。很多時候,他的不良習慣純粹是因為我這當媽的不知不覺縱容的。從這塊梨中我也知道了身教的重要,我想這是最重要的吧。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言傳身教,一般小孩子們的模仿能力都是很強的,所以很多的時候孩子都會效仿父母的做法,希望每一位媽媽都給夠給孩子們做個好的榜樣!
一個美國孩子摔倒了,母親說:“寶貝,自己站起來!”然后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來;一個非洲孩子摔倒了,母親沒有說話,只在孩子旁邊反復模仿摔倒并站起來,以無聲的實際行動教孩子自己站起來;一個中國孩子摔倒了,母親馬上跑過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說:“寶貝,別哭,摔著沒有?”有的還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讓寶寶摔倒了,媽媽打地,寶寶乖!”于是,孩子不哭了。這是一個小而簡單的故事,可是當你聽完這故事時,你是否會覺得還有一點其他的什么味道嗎?久久回味著!你想知道這三個不同國度的孩子以后會怎樣嗎?讓我來告訴你:將來成長的孩子中,美國的孩子獨立堅強,從小就學會了照顧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顧自己,從小就離開父母去闖生活;而中國的孩子似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中,無風無雨時盡情享受父母的照顧,有風有雨時,更是躲在父母的懷抱中,不敢獨自去面對。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應付挫折,會讓孩子活得更好。父母過多的保護往往使孩子的翅膀越來越軟弱!
一、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成功,也會遇到各種挫折,即所謂的“碰釘子”。心理學上認為挫折是: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障礙或干擾時所表現的情緒狀態(tài)。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并戰(zhàn)勝挫折,培養(yǎng)孩子的一種耐挫折能力。他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也就是說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而是時時地、潛移默化地從各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二、兒童常見的幾種心理挫折
對于兒童來說,由于處于身心發(fā)展時期,他們的生理、心理都發(fā)生著巨大變化,很容易受到挫折。常見的心理挫折有學習挫折、交往挫折、情感挫折等。
1.學習挫折
由于學習上的失敗或偶爾失敗而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礙就是學習挫折。
2.交往挫折
由于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不適、惶恐,害怕與人接觸。這種情緒體驗就是交往挫折。
3.情感挫折
朋友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獲得情感滿足。當朋友欺騙了自己,或是背叛了自己,因為朋友之間的變故而造成情緒、情感波動就是情感挫折。
實例分析兒童遇到挫折的反應
1.焦慮。
焦慮是孩子預感要發(fā)生不良后果時產生的一種復雜的情緒狀態(tài),是孩子處于挫折時最普遍的心理反應。主要特征是恐懼和擔心、煩躁不安。例如:我們班有個叫顧**的小朋友,他常常是一個人玩,你時常看見他一個人獨處。班上的幾個調皮的小朋友每次看見他一個人玩就喜歡去做“惡作劇”,此時他受到了交往方面的挫折。他不知道怎么和同伴說,不知道怎么來解決這件事。他的表現是:先大叫,然后跺腳。還不解氣滿教室的亂跑,嘴里還不停地邊哭邊說“干嗎呀,干嗎呀,怎么辦呢?怎么辦呢?”此時他的焦慮、他的煩躁不安、他的擔心與恐懼油然而生。
2.冷漠。
有些孩子在受挫折后,并不表現出自己的憤怒情緒,而是壓抑自己,以極為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挫折,這種挫折反應形式稱為冷漠。冷漠是表面上漠不關心,實際上并不是不在乎不在意這件事。例如:我們班有個叫王**的小朋友,他對于學習不感興趣。特別是數學。一次數學課上,小朋友都在做題目了,他看看旁邊小朋友都在動筆,他無動于衷地看看,然后在紙上亂畫。老師問他,他說不會。表現出一種冷漠、無所謂的態(tài)度。此時他遇到了學習方面的挫折。當老師耐心教他,他會了以后,高興地拿著作業(yè)本給每個小朋友看。說明他的冷漠是表面現象,他的內心還是很想得到老師的幫助與肯定的。
3.攻擊。
攻擊是孩子遭受挫折后所采取的一種激烈的行為方式。攻擊行為又可分為直接攻擊和轉向攻擊。直接攻擊是指當孩子受到挫折后,所引起的憤怒情緒,從而對對方發(fā)起直接攻擊行為。例如:我們班的張**是個很有自信心的小朋友??偸怯X得自己最好。什么都好。在一節(jié)美術課上,A小朋友說他畫的不好看。他立刻大聲的辯解:“我畫得就是好?!彼麄兊臓幊骋齺砹艘唤M的小朋友。結果大家都支持A小朋友的觀點,一起指著張**的畫說不好。張看這么多人都指正他,他越來越難過,然后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就是好嘛,就是好嘛?!贝藭r他看見了人群里的A同學,想起就是他挑頭的,立刻捶了A同學一拳,兩人都哭了。此時的張**遇到了情感的挫折,因為大家都不認同他,他的一拳屬于直接攻擊行為。那么轉向攻擊行為又是什么呢?轉向攻擊指當孩子受挫后,把攻擊對象轉向于其他的人的行為。例如:我們班的李**小朋友有一次下午和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而發(fā)生了矛盾,結果他‘吃虧’了,心情很不好。當他外婆來接他時,一進門,他就邊哭邊拍打外婆說:“你怎么才來呀,我不是叫你早點來的嗎?!蓖馄耪f:“我已經早了呀?!薄皼]有,我是要你第一個來?!逼鋵嵗?*他是把挫折感通過攻擊外婆而發(fā)泄出來。
4.耍賴。
耍賴是孩子在遇到挫折后不承認結果的一種行為方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受挫后的表現方式。例如:我們班的湯**小朋友下圍棋很好,一天他主動要和老師下。結果下著下著他感覺自己快要輸了,把棋子一掃說:“我不想玩了。”此時他遇到了挫折,他輸不起,只能贏不能輸。不敢面對事實。
5.逃避。
逃避指孩子在受到挫折后,不敢面對現實,拖延時間,陷入一種幻想之中,在想象中尋求滿足。例如:我們班王**小朋友過生日那天,他請了許多小朋友去參加聚會。而且是在下午來接時一個個當面發(fā)出邀請的。劉依然很自信地認為自己能被邀請到。可是一個、兩個、一直到10個還不是她。她心里有點難過,一個人到旁邊沒人的地方去玩了,等媽媽來接她時久久不愿離去,她還在等,因為王**和被邀請的小朋友還沒有走,她想看看是不是到走的那一刻自己才被邀請。一直在拖延時間,處于一種幻想的境界。當他們都走了以后,發(fā)現自己還是遭遇到了挫折才哭了起來。
在不同的挫折情境下的反應形式各不相同。我們大人應該從孩子受挫后的反應中及時去感知孩子的挫折以及原因,而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疏導,讓孩子順利地走出挫折。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挫折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走出大人愛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解決的事,家長不要去幫忙。如:孩子摔倒了,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想要玩具,就得自己去拿;衣服呢?要自己去穿、去脫……切不可把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由家長去包辦代替,把他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消除得干干凈凈,要讓孩子漸漸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兒童的抗挫力是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長的,所以要擴大兒童的知識面,豐富兒童的經驗,才能有效地提高抗挫力。1.有針對性地組織幼兒討論:當接到陌生人打電話找你家人,卻只有你一個人在家,你怎么辦?當你在公共場所與父母失散了,你怎么辦?遇到火災怎樣做?遇到困難怎樣尋求幫助?等等,通過討論使幼兒懂得一些基本常識.2.教給幼兒一些生活小常識,如:不小心燙傷了手腳應趕快把燙傷部分在冷水中浸泡;沙子入眼不能用手揉,要不斷眨眼用淚水沖掉沙子,并盡快找成人幫助;蜜蜂蜇人后會死去,你不去惹它,它不會隨便蜇人等。有了一些常識,兒童遇事就不會驚慌失措,而且慢慢學會了獨立應付偶發(fā)事件。
適當地給予批評,嘗一嘗失敗的滋味,也是一種培養(yǎng)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好方法。許多處于“眾星捧月”地位的孩子,聰明伶俐、驕橫傲慢、好勝好強,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喜愛,在各種游戲和競賽中,父母總是讓孩子勝利,做事情總是表揚孩子做得最好……這樣孩子久而久之產生只能接受表揚、而不能接受批評的心理;偶爾接受批評,便會沮喪、惱怒或喪失信心。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后,往往不能正確對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種挫折和失敗,所以平時對于這樣的孩子,應及時引導適當批評,指出其缺點和不足,并予以適當的約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戲活動中,不一定每次都讓這些孩子做主角,經常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做配角,在競賽活動中,也不要想盡辦法讓他們勝利,適當地讓他們體驗一下失敗的滋味,知道成功的艱難,以增強其抗挫的能力,使他們今后能經得去大風大浪的考驗。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難度不等的情景訓練。正常情況下,兒童遇到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設置一些困難,并及時給以語言和態(tài)度上的支持和鼓勵,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困難,以增強他們的生活能力,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和意志。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障礙,培養(yǎng)孩子更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并能沖破阻礙、重新站起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培養(yǎng)孩子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同時老師和家長要教給他們擺脫困境、解決矛盾、克服困難的方法,讓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去戰(zhàn)勝它、克服它。不過設置的情景應適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水平,把握好困難和問題的難度,避免孩子產生畏難情緒不敢去做,從而產生一些不良后果。
利用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觸社會、認識自然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與同伴交往,是孩子接觸社會的開始,作為家長要多為孩子創(chuàng)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樣可以使兒童發(fā)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體中,兒童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于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練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兒童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發(fā)生了矛盾,哭著向家長求援,家長不要急著去幫忙,對孩子所遇到的這種挫折應該和孩子商量解決的辦法,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在平時孩子遇到困難時,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面對現實,勇敢的向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樣的”“瞧你做得真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激勵他努力去克服困難,當孩子一次次戰(zhàn)勝困難時,他們便增添了勇氣,激起了戰(zhàn)勝困難的愿望。這使家長的“你行”也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我行”!
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挫折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打著生命之舟從起航到彼岸。生命之旅無坦途,挫折是每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無數的事例已經證明,能否正確的對待挫折,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之路。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未來世界的主人必須學會競爭才能生存,而面對競爭只懂得某方面的知識還是不夠的,他們還要具備堅強的意志,要充滿自信,有適應社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覺得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也是當前兒童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小學孩子,他們的社會交往正處于一個高漲期,他們迫切的希望與同伴之間的交往、交流。在這期間你會發(fā)現他們猶如一個個的社會人,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特別是在游戲中。角色的增加,交往次數的增加,那么遇到的挫折也就會隨之增加。因此,小學孩子的挫折教育就尤為重要。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單靠幾件事情就能見效的,應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識地進行,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終孩子擁有強勁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父親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
現代家庭中的父親忙于工作,在職場上全力打拼,而母親的工作則相對比較輕松。于是,照顧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致使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被逐漸弱化,甚至漸漸淡出,出現了“親情關系向母性群體傾斜”這種是現代家庭教育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和發(fā)展狀態(tài),
一、父親的角色:
從生物學角度看,父親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現代社會中,父親卻成為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我們需要找回父親更多地參與到教育孩子當中來。當爸爸就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一種責任,我們國家沒有一部《家庭教育法》,其實我們認為,“家庭教育法”的頒布是有助家庭關系和諧和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同時又把教育孩子的權利與義務給予了家長。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經常在教育孩子上有分歧,更多的時候是母親在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可是母親在教育孩子上那種母愛,又很難在教育孩子上進行有效對待的。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孩子的成長,特別是一些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如:堅持、責任、勇氣等,均是在父親的鼓勵和積極參與下培養(yǎng)起來的!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邊緣化”,均會對家庭教育的過程和結果帶來負面影響!由于在教育中父親角色的減弱或缺失,母親將扮演多重教育角色,除去自然的母親(愛與關懷、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外,母親還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有些母親還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老師的角色,一個人多種角色,讓母親自己無法清晰的定位自己,同時讓孩子無法適從,原本是天性中愛的港灣和成長中堅實的臂膀的功能被遮蔽!
二、父親教育的優(yōu)勢: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xù)了十二年,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段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因為,父親會給予孩子更豐富、更廣闊的知識。父親通過與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種形式的活動、游戲,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發(fā)展。一項追蹤研究發(fā)現,凡與父親在一起交往機會多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女性教育是很重要的,母親以女性那種感情細膩、做事認真仔細、性格溫柔去影響孩子,通過講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給孩子很多的關懷與呵護,這是功不可沒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缺點。男性教育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男性的特點往往是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這些特點往往是女性所不具備的,這就顯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維上女性形象思維比較好,男性邏輯思維比較好,這也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
從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男性傾向于自立,因此教育孩子也要自立。他們往往不是對孩子包辦代替,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獨立的去處理問題,因此對孩子溺愛的成分就比較少。如果一個孩子摔倒,孩子并沒有哭,可是母親卻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淚揉出來了。而當父親的往往不是這樣,他們會說: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來,往前走,我相信這次一定會走好。孩子并沒有哭,而是站起來就往前走,父親在后面拍手說真勇敢!真勇敢!給孩子以自信心。
2、男性往往喜歡冒險,因此他們對孩子的冒險行為也適當給以鼓勵。如果孩子從高臺階往下跳,當母親的往往會嚴厲的批評??墒歉赣H就不是這樣,他們會伸出大拇指對孩說真棒!
3、男性往往愛活動,他們喜歡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巖、打球,這無形中就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
4、男性的動手能力比較強,他們讓孩子勞動不只是讓孩子去掃地、擦桌子等等,而往往是和孩子一起用錘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東西,制作玩具,這無形中就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5、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較強,他們和孩子在一起往往會搞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如果孩子把玩具拆開,當母親的往往會罵他們一頓。而當父親的往往置之不理,甚至會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孩子把玩具裝好。當父親的往往對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也會激發(fā)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孩子一般都愛和父親一起玩游戲機、玩電腦等,這些對培養(yǎng)孩子的探索精神都是很好的。
6、男性一般比較愛下棋,他們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下軍棋、下象棋、下圍棋,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7、男性不像女性那樣愛干凈,因此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取支持態(tài)度。據英國科學家發(fā)現孩子太干凈對身體并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是“臟”孩子更健康。這是因為太干凈,很少接觸細菌和病毒,體內無法產生抗體,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體就被打倒,因此“一塵不染”對孩子成長并不是好事。這樣看來男性對孩子衛(wèi)生問題的寬松態(tài)度反爾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8、相對女性來說,男性比較喜歡劣性刺激,如困難、饑餓、勞累等等,他們往往認為這些是人生必有得經歷,因此認為孩子碰到這些困難沒有什么了不起,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克服。這些劣性刺激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于母親,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孩子往往依賴于父親。母親與孩子的談話往往是細致的,而父親與孩子談話往往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水,父親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在孩子成長中,父母都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應該做到陰陽平衡。
三、如何正確表達父愛
(一)、留出充足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度過
每天至少要留出15分鐘來和孩子一起度過:與孩子聊天了解孩子一天的學習、人際交往的狀況;幫助您的孩子完成學校的學習計劃,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愛好;或與您的孩子一起去探索一些他所不知道的知識與奧妙。做孩子成長的“同齡人”,把自己變成孩子的好朋友,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一起與時俱進。
(二)充分施展語言的力量
當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做孩子的傾聽者,問清楚事情的真相,讓孩子感到他在父親這里被理解和被愛,知道您是站在他的一邊,支持他。幾句貼心的話,打開了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渠道,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和理解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孩子也會打開接受忠告的大門。
(三)在實施父性教育時,父親與母親的分工要明確,
作為父母,您的一舉一動時刻影響著孩子以后的行為習慣,您可以在某些事情上限制孩子的行為,但同時也應該讓孩子有效地傳遞他們的情緒。當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做事情時,孩子會對您發(fā)脾氣,甚至會以哭鬧來要挾您。這時作為父母,就應該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兩者用一致的態(tài)度來對待。事后再耐心解釋為什么父母會這么做,同時教給他怎樣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緒。
由此可見,“親情關系向母性群體傾斜”是一種不利于兒童健康發(fā)展的現象,應引起我們家長的警惕。父親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給孩子一些父愛。當然,對于單親家庭來說,應盡可能地消除“沒有父親”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母親盡可能地要“母代父職”,與孩子多做一些男性常做的活動。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請家庭中的其他男子,如爺爺、叔叔、外公或舅舅等盡一份“男子影響”的責任,給孩子一些“父愛”,防止教育可能出現的片面性。
請母親們相信,作為家長,父親與你一樣愛著孩子,只是他們在教育和表達中與你的方式不同,請給他們時間和機會去實踐教育!
親子關系對寶寶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基本態(tài)度、行為模式、人格結構,在嬰兒期的親子互動過程中早已奠定基礎, 再經其后的兒童期、青年期等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逐漸形成個人的獨特人格。親子關系直接 影響子女的生理健康、態(tài)度行為、價值觀念及未來成就。
親子關系主要有三大影響
1、對語言發(fā)展之影響:語言的發(fā)展更多收益于母親
2、對人格形成之影響:家庭失和協造成幼兒口吃、緊張、易怒,長大后有神經官能癥和少年犯罪
3、對社會人際關系之影響:良好親子關系中感受到被愛、被需要、被欣賞、被接受,奠 定了孩子與他人之間良好的適應基礎,家庭冷淡、無愛的孩子長大后不易相信別人,不善建立 良好的人際關系。
親子關系是一項難以駕馭的學科,但又確實是一門非常藝術的科學?,F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不好管教是父母最頭疼的問題。關系太親密了,怕產生溺愛;關系疏遠了,又擔心孩子抱怨。
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做起,讀懂寶寶的眼神,讀懂寶寶的心思。家長和孩子的心是由一條管道連接的,如果親子關系是正面的,證明這條心靈管道是暢通的,那溝通就不成問題。
爸爸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孩子的心智發(fā)展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研究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2.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
爸爸能讓孩子學會堅強、變得陽剛,更能讓女孩子學會如何做女性。父愛的缺失,孩子容易表現出焦慮、自尊心不強,缺乏熱情、自制力弱、有依賴性等等。缺少父愛的孩子,也缺少著愛人的能力,在未來感情路上容易遭受挫折。
3.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爸爸會經常鼓勵孩子去嘗試新鮮的東西,去獨立面對挑戰(zhàn)、去冒險、去探索更多,這樣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爸爸應該如何做
每周與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做一次運動,以及愛媽媽。
爸爸應該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正確的角色?
0-3歲丨做孩子的保護盾
3歲以下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安全和危險,他們什么都敢做。所以父親要做好孩子的保護盾,讓他遠離危險區(qū),對于不能做的事父親應該以簡短的語言告訴他“不可以”。
(劉強東陪女兒“爬行”)
3-4歲丨多陪伴,少責罵
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是非觀,不能對他實行太嚴厲的懲罰,讓孩子對父親產生恐懼感。不要強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經常陪孩子玩耍,增加孩子對父親的感情。
(貝克漢姆帶娃逛街)
4-5歲丨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
孩子上了幼兒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父親應該多注意啟發(fā)孩子的潛能,講睡前故事、做親子運動、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把興趣轉化為特長。
(韓寒帶小野賣萌)
5-6歲丨正確示范
父親要特別注意規(guī)范孩子的言行,讓孩子懂禮貌、講文明,講衛(wèi)生,學會分享、借得同情、憐憫等,多與孩子在一起游戲、交談,傾聽孩子的心聲,承認孩子的愛好和感受,分享孩子的興趣和快樂,甚至癖好。
(黃磊帶多多郊游)
7歲以上丨保護好奇心
孩子開始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想自己去尋找答案。這一階段他們大多處于小學階段,父親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鼓勵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和事物,學會主動地、自發(fā)地學習。
請注意
1、幼兒園布置的親子小任務,是給忙碌的父母一個絕好的機會,請爸爸們靜下心、放下手機陪伴孩子。
2、孩子一直在模仿家長的言行,如果爸爸們都如此“心大”,孩子學到的只能是粗心大意。
3、爸爸們要及時查看老師給的通知留言,多多關心幼兒園發(fā)生的事情。4、爸爸要懂得一些兒童心理學,理解孩子敏感期行為背后身心發(fā)展的需求,并提供更好的外界支持。
5、家長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若是自己不重視教育導致孩子成長緩慢,請不要來責怪老師或你的另一半沒教好!
《三字經》寫道:“養(yǎng)不教,父之過?!卑职衷诩彝ソ逃械牡匚徊谎远?。而同時我們也需要給爸爸一些鍛煉的空間,誰也不是天生的教育達人,不要老是打擊爸爸的參與積極性,相反,要多些鼓勵。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讓爸爸和孩子親近的機會。慢慢成長為理想的好老公、好爸爸。
友誼對寶寶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由于年齡相近、志趣相投、關系融洽、地位平等,同伴群體能滿足寶寶游戲、友誼、安全、自尊、認同等方面的需要。上了中班以后的寶寶們,在幼兒園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有的寶寶成了朋友圈里的核心人物,有的寶寶則是追隨者,還有的是外圍人物,甚至是被排斥的人物。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現象1:“孤獨”的小天
小天在班上是個不受小朋友歡迎的孩子,他簡直就是班上的“搗亂大王”:老師讓小朋友們排隊離開教室時,他在地板上爬來滾去地瘋;小朋友們聚精會神聽老師講故事時,他推推左邊的同伴、拍拍右邊的同伴,不停地搗亂;游戲的時候,小天又很霸道,他喜歡的玩具就要獨占,不讓其他小朋友碰……
有一次,小朋友們在玩開火車的游戲,一個小朋友當火車頭,由“火車頭”邀請其他小朋友上火車,小朋友們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騎在小板凳上“咔嚓咔嚓”一起前進。開火車游戲是小朋友們都愛玩的游戲,但是每次玩的時候,不管誰當火車頭,都不會邀請小天上車??粗渌∨笥雅d高采烈地開著小火車,坐在一邊的小天顯得特別孤獨……
說明:小朋友們都不愿把小天當成自己的好朋友,不邀請他上自己的小火車,顯然,小天成了班級團體里不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小天搗亂、淘氣、霸道,小朋友都躲開他,避免被他干擾或被別的小朋友認為是屬于小天一類的人。
分析:小天這樣的孩子,在每個幼兒園甚至每個班級都會出現?!靶√臁笨赡苁悄泻⒆?,偶爾也可能是女孩子。兒童心理學研究發(fā)現,這些孩子在同伴群體里不受歡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幾年時間內這種地位都難以改變。
為什么小天會在集體中表現出那些問題行為呢?這還要從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孩子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特征來分析。
小天這樣的孩子,屬于性格外向、活動水平較高的一類孩子,也就是說,他們比較喜歡動而很少對安靜型的活動感興趣。所以,在要求安靜的活動中,他們容易出現“搗亂”行為。而對于集體生活的一些規(guī)則,比如排隊、保持安靜等等,小天們接受起來有些困難,這就和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了。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過著“一個中心”的生活,這容易養(yǎng)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所以會給別人留下霸道、自私、任性的印象。
解決:雖然寶寶是家里年紀最小、最應該受照顧的人,但是作為父母,要為孩子做長遠的計劃和準備。寶寶終究是要從家庭生活走向幼兒園和學校的集體生活,直至走向社會,因此在寶寶小的時候,就要為他成為一個“社會人”做準備。給孩子設定一些適當的規(guī)則,例如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好吃的東西要先給老人等等;家里制定一些人人都要嚴格遵守的規(guī)定,例如晚上睡覺前必須刷牙、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等等,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幫助寶寶適應社會生活。如果一個活動水平高的孩子,從小又沒有建立起規(guī)則意識,那么他們到了集體生活中,難免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實際上,在同伴群體里不受歡迎的孩子,也可能是另一種性格:特別安靜,不愛說話,有些膽怯。形成這種性格,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家長過于保護、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理、活動受到家長的諸多限制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這種退縮的性格,這些孩子幾乎不會主動發(fā)起和同伴的交往,也不受老師的喜愛,所以容易被同伴忽視和排斥。對待這樣的寶寶,父母要注意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鍛煉自主、獨立能力的學習機會。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fā)現老人喜歡替孩子回答一些問題,例如你問:“寶寶幾歲了?”還沒等寶寶想好怎么說,老人已經搶答:“我們快2歲半啦!”這就是典型的剝奪了寶寶自主思考、自主表達機會的例子。
要想避免寶寶成為同伴團體里不受歡迎的人,就要對寶寶“收”“放”有度,該設立規(guī)則的時候千萬不能心軟,而該給他們自由、權利的時候,也不要一味包辦。
現象2:追隨者
月月是班上的大姐大,因為比較“成熟”和“老練”。月月總有一些好點子,例如玩過家家的時候把滑梯下的小空間當成家,老師也經常表揚月月,說她是個懂事的孩子。于是,在月月身邊就出現了叮當這個小“跟班”,月月提的建議總是得到叮當的迅速響應;月月玩什么叮當也玩什么,月月討厭誰,叮當就討厭誰,月月喜歡誰,叮當也就喜歡誰。
說明:叮當是同伴群體里的跟從者,這些寶寶會“忠實”地跟著群體里的領袖,以領袖人物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
分析:跟從者追隨領袖的原因有二:一是他們認為領袖的意見是正確的,不由自主地聽從;二是想從這種“跟從”行為中獲利。兒童跟從者大多在集體中不是能力最強的孩子,甚至可能是能力比較弱的那些孩子,因此一部分跟從者是心悅誠服地跟著“領袖”,聽從領袖的意見從而被一個群體接納并避免犯錯誤;而另一部分跟從者,就是想從這種與領袖保持高度一致的行為中獲利,他們的跟從并不是心悅誠服的,他們會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事實上,這些跟從者跟從的不是領袖人物而是跟從一種群體中比較高的地位。
解決:幼兒群體中,心悅誠服的跟從者占了比較大的比例,他們往往是集體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通過跟從,他們從同伴身上進行最有效的學習,對他們的發(fā)展是有好處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較“狡猾的”跟從者,他們從小就知道依附權威。對于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要及時給予正確的示范和引導,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是非觀。
教育鏈接
燕博士:家庭中沒有同伴的孩子
因為讀書時的研究方向是兒童個性社會性的發(fā)展,所以我一直比較著重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今天看到一篇涉及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研究的文章,文中提到:“幼兒所處的人際結構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孩子沒有了兄弟姐妹,使其在家庭內缺乏年齡相近、心理相當、關系平等的交流。家庭中同伴群體的缺失,導致其成長初期的人際關系單一,這是一種不完滿的人際結構?!?/p>
仔細想想,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就是處于這樣一個“同伴缺失”的家庭,這也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成為當今兒童教育熱點話題的主要原因。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不能單純責怪孩子霸道、自私,也不能一味折磨父母,自然環(huán)境的缺失是一個很客觀的原因(因為基本國策一時半會兒還不可能改變)。
幸好,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給孩子,讓他們也享受一下有同伴的家庭生活。西方的一些做法就可以借鑒,比如周末的時候讓兩家的孩子到一個家庭歡度周末,這樣不僅孩子高興,家長也能輪流放松一下。在孩子的好朋友里尋找一下吧,尋找有這樣想法的家長,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有同伴的“家庭”。
最后,激發(fā)一下大家的童心——昨天,女兒給我們出了個謎語:什么動物身上有黑有白又有紅?我想了半天沒猜出來,爸爸猜是斑馬,女兒說有些對了,原來答案是:害羞的斑馬!
繪本是“畫出來的書”。 但繪本與廣泛意義上的圖畫書不能混為一談,它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特別強調文與圖的內在關系。孩子可以在零壓力的情況下,帶著好奇、興奮的心情,融入繪本的故事情境,并透過有意義的提問和引導,培養(yǎng)孩子邏輯思考、預測推理能力。那繪本閱讀究竟對兒童的成長有多大的價值?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我覺得繪本閱讀可以開展幼兒生命教育;可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語言能力;可以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塑造幼兒健全的人格等。
不讀繪本的孩子不會怎么樣,但讀了繪本的孩子一定會不一樣:他們的心靈會充盈起來,他們的眼睛里會多一些亮晶晶的東西,他們的腦子里會多幾個問號,他們的臉上會多幾絲笑容,他們的舉手投足會多幾分自信……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后,當他們回憶起和爸爸媽媽一起讀繪本的時刻,一絲愉悅會從心底伸起,溫暖他們的整個胸懷!
1.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對其一生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繪本閱讀對語言發(fā)展的作用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也是普遍認同的繪本閱讀的最大價值。繪本閱讀不僅可以增加幼兒的詞匯量,還可以增強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我認為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興趣是最重要的。曹文軒說道:“一個人讀書的興趣應該是從童年開始的,童年中你沒見到好書,你一生很難培養(yǎng)好真正的讀書興趣?!彼?,選好人生的第一本書非常重要。繪本這一獨特的表達形式抓住了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幽默風趣的畫面滿足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將幼兒輕松帶入閱讀的快樂之旅。
2.可以促進幼兒社會化的發(fā)展
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會產生移情現象,會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或喜或悲,這樣就豐富了幼兒的情感體驗。而且閱讀本身給幼兒帶來很大的快樂,看看
沉浸在故事中的幼兒興奮的表情,以及不厭其煩地重復著一個故事的狀態(tài)就可以知道,他們在享受故事。另外,通過繪本可以輕松地把很多深奧的道理傳達給幼兒,讓他們在繪本閱讀中理解真善美。同時,透過故事中的榜樣,可以讓幼兒學會分享、合作等一系列品質,使其更好地與同伴交往,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社會化。
3.可以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fā)展
幼兒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歡想象。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想象是不能缺席的也是無法缺席的。與其他兒童文學形式相比,集圖像和顏色于一身的繪本給幼兒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是發(fā)展幼兒想象力不可缺少的書籍形式。正像松居直所言:“圖畫書是想象力的一個重要的起點?!笨甸L運專門針對圖畫故事書閱讀與想象力的發(fā)展做了研究,就圖畫故事書閱讀中想象的特點、作用和表現等作了闡釋。此外,繪本中多樣的形象,豐富的情節(jié)、有趣的故事可以增加幼兒的體驗,而體驗是想象力的源泉。
喜歡《早教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為什么我建議任何語言都要從幼兒開始 在幼兒英語學習中(包括其他任何外語),家長碰到的常見問題有哪些?以下這些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答案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為什么要進行幼兒英語啟蒙教育 作為世界...
許多的家長們教育寶寶總是嘴里說著一套,做法又是一套,有時常常讓孩子們摸不到頭腦,不知道究竟應該怎么做?父母們這樣的表現不僅僅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長,還會使其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以下就具體的來看個實例吧!...
一個美國孩子摔倒了,母親說:“寶貝,自己站起來!”然后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來;一個非洲孩子摔倒了,母親沒有說話,只在孩子旁邊反復模仿摔倒并站起來,以無聲的實際行動教孩子自己站起來;一...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