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yīng)當是積極的,而不是選擇壓抑孩子!教師有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觀念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為什么美國的孩子膽子大?》,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富有20多年兒童教育經(jīng)驗的輔導員、日本的岡崎喜子為此訪問了美國215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經(jīng)過研究,她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美國家庭重視對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教育,注意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種環(huán)境中的自我保護能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1、自立訓練從幼兒開始
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qū)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
2、決不總是圍著孩子轉(zhuǎn)
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六七個月的孩子就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決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給祖父母或花錢寄放別人家,請人帶幾天。家里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會,也看不到家長總牽著自己的孩子。
3、讓孩子接受鍛煉
工程師杰姆斯帶著3歲的兒子到城外10公里的鄉(xiāng)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進城的公共汽車已經(jīng)停發(fā)。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卻帶著兒子步行回城。為什么這么做?杰姆斯說:為了兒子從小熟悉黑暗和吃一點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
美國家長教孩子從小認識和使用各種工具及電器。工具包括手鋸、刨子、銼刀、螺絲刀、鉗子等。
父母教給孩子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lǐng),并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爐和洗衣機。家里東西無論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修理。
5、教孩子適應(yīng)環(huán)境
約翰、柏拉姆夫婦假日里常帶著8歲的兒子與5歲的女兒到山區(qū)旅游。每遇山澗需渡過時就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涉水點,然后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
上山時,他們從不乘坐纜車,而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決定有無危險,是否攀登,并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jīng)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
6、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時裝設(shè)計師密契爾有一個10歲的女兒和一個7歲得男孩,他帶他們上街時,隨時隨地教給孩子交通規(guī)則并囑咐其他注意事項,說明怎樣走危險,怎樣才安全。
家長還叮囑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單位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yī)院電話等。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之前讀了一篇分享文章,一對跨國夫婦認真分析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孩子回中國念書。很多觀點有一定參考性也有一定真實性,提到很多經(jīng)濟原因,也能理解。美國加州硅谷的生活費確實很高,國內(nèi)的教育費用確實較低。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寫一篇文章說說我看到的美國高中以及這里的教育制度,以及等我有了孩子,為什么我一定會讓他在美國念高中。
掃盲:美國高中什么樣?
我之前的工作地點是舊金山市區(qū)的一所私立高中,學校招收了幾十個國際學生,許多孩子都來自中國。之前的一年,我在舊金山灣區(qū)的一所公立高中工作。從公立到私立,論教育質(zhì)量與環(huán)境,私立學校都更勝不止一點點,當然價錢也不是一般藍領(lǐng)家庭能夠負擔得起。
美國政府提供免費的公立教育,學生只要有初中的畢業(yè)證書就可以就近入學,不需要任何成績。但是由于學校沒有權(quán)利選擇學生(個別“磁石學?!背?,比如舊金山的LowellHighSchool),因此學校的質(zhì)量完全取決于學區(qū)的好壞。
私立學校由學生自己申請,然后提交高中升學考試的成績。私校一年的學費大約在1.5-3萬美金之間,寄宿學校則更貴,一般在4-6萬美金之間。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一點的孩子,也可以申請私校的助學金,如果成績非常頂尖甚至都能夠?qū)W費全部免掉。更多的公立與私立的區(qū)別可以再寫一整篇,所以我還是直切主題,說一說我感覺的中美高中教育的區(qū)別以及各自的優(yōu)劣勢。
中國高中=機械重復的作業(yè)+無休無止的考試!
回憶一下自己的經(jīng)歷,我一直很感激自己能上一所充滿人文精神的高中,遇到許多睿智博學的老師,盡管后期學校也迫于升學壓力取消了許多課外活動,但是想起當年的課外閱讀書目以及高一的社團活動和學生會,還是覺得曾經(jīng)有過很美好的經(jīng)歷。
當然,除去這些有限的活動,記得更多的是每天無窮無盡的作業(yè)以及一輪又一輪的考試。每天9節(jié)課從早上到晚,幾乎就是機械的重復,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上大學。成就感,自然是有的,但是僅限于考試成績好的時候。那種某一次考試發(fā)揮失常的痛苦常常招致無數(shù)個夜晚的輾轉(zhuǎn)難眠,想必任何一個積極進取的非學神或?qū)W霸級的普通學子都會在此頻頻點頭。
然而除此之外,我不記得我有任何興趣愛好,甚至任何可以讓我的大腦暫時從學習壓力中釋放出來的東西。就算是戀愛都處于被遏制的狀態(tài),每天躲躲藏藏,本來應(yīng)該是唯一的快樂,反而帶來更多的焦慮與煩惱?;貞浉咧腥?,絕大多數(shù)記憶都停留在許多的考試,許多的作業(yè),以至于在偶爾喘息的間隙跑出去瘋玩一場,亦或者在晚自習時與同桌小聲說話的片段都成了記憶中難以尋覓的奢侈品。
結(jié)果是:除了會考試,我什么都不會!
這樣的學習模式,從優(yōu)勢來說,這是學習的充實感,知識掌握鞏固的連續(xù)性,是單純的學生生活,是全面而扎實的基礎(chǔ)教育。但是三年之后,我收獲的除了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什么都沒有。我沒有愛好,沒有特長,不參加體育活動,從來沒有做過家務(wù),不會任何生活技能。除了會考試,我什么都不會。
我也不知道自己與別人有什么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是走著這樣的步驟,沒有誰與誰不同。我們都是拿著一樣成績單,算著一樣數(shù)學題的高中畢業(yè)生。
我更不知道將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學習還能做什么;卻隨波逐流地與其他人一樣懵懵懂懂地走進大學校門,又不由自主地因為一件叫做“畢業(yè)”的事情被“流放”到那個十分陌生的社會大熔爐中去,去接受鍛造,接受挑戰(zhàn),既能承受失敗,也要不屈不撓,但這一切對于僅擅長紙上談兵的我們無疑是痛苦而艱難的。
那么對于過來人的我們來說,明知自己的下一代也會面臨同樣的一份艱難,又為什么不早作打算,讓他們盡早做人生規(guī)劃的主人?
美國高中=精彩紛呈的課余活動+自由自主的選課模式!
10月份在國內(nèi)參加教育展的時候,許多家長都告訴我,他們的兒子們是如何偷偷跑出去打籃球然后被校長抓回去訓話,是如何每天作業(yè)寫到凌晨一點多鐘又在6點起床去上學的。
我常常忍不住以此對比我每天工作的高中:每天2點半放學,學生去打球,去參加社團活動,去劇社,去樂隊。自主選擇課程,課后也有輔導,但是一般不會超過2個小時。每個月學校還有各種“全民狂歡”,舞會,rally(拉力賽),游行,變裝周,學生之間也常常有各種私下的派對,課外活動非常地豐富。
而更讓我欣賞的卻是允許孩子們自己選修課程的模式。所有學生有一定的主科必須選擇,同時對于單獨的學科,只有規(guī)定的必修內(nèi)容,其余的內(nèi)容則列為選修范圍。一旦完成了必修內(nèi)容,剩下的課程就可以都由自己選擇重點學習的對象,包括藝術(shù)或者音樂類的課程一樣都可以作為大學升學的重點課程。偏科沒有關(guān)系,全科也可以,只要每選的一門課都認真獲得好成績。
因此,我從來不覺得這里的高中對學生來說很容易,相反,它可能比國內(nèi)的高中更辛苦,因為它對學生提出的是更多的要求。學習方面,這里的課程與國內(nèi)大同小異,學生有必修的主科以及可以選修的副科。不論主還是副,作業(yè)量都很大,每天3-4小時也是必須投入的精力。尤其是一心想要上好大學的學生,從11年級開始往往需要修許多AP,包括經(jīng)濟、心理、環(huán)境科學、生理學等等,其難度與深度都遠遠高于國內(nèi)能提供的課程,那么晚上熬到12點多也是常事。在這樣的學習強度下,學生們也必須要很努力很辛苦地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
結(jié)果是:除了學習,我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美國申請好的大學,學習成績好只是底線。真正能夠進入頂尖名校的孩子,除了有4.0的GPA,往往還同時參加好幾個社團,一定是一到兩個體育隊的成員,大部分在學生會擔任要職,周末還要去醫(yī)院或者救援所做義工,暑期一定不能閑著,背包旅行,長期義工,愿意多學習的學生可以注冊名牌大學的暑期課程,足夠優(yōu)秀的學生甚至都可以申請到大學的研究所里面做實習。
這樣對學生多元化的要求與期待,始終不斷地敦促著孩子們永遠朝著全能的方向發(fā)展。而這些除了學習以外的忙碌,往往都是孩子們所愛好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從小的熏陶,才使得這里的成年人們普遍都有積極向上的個人愛好。不至于同我們一樣一離開校園就迷失方向,一下班就無所適從只會上網(wǎng)看電視,放假則成為沙發(fā)土豆白白荒廢一個又一個周末,身體越來越差,等待退休的時候又仿佛回到了剛畢業(yè)時的迷茫,陷入一天又一天的無所事事的焦慮之中。
在美國,一個普通的計算機碩士,周末可能在動物園從事保護蛇類的工作;一個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數(shù)學老師,卻有可能是攀巖高手,鐘情各種極限運動;一對從事金融工作的夫妻,到了周末就成了專業(yè)潛水教練,免費教中學生潛水技巧……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我越來越開始懷疑從小被灌輸?shù)哪欠N除了學習什么都可以放棄的價值觀是否正確,那些為了學習而沒有任何個人興趣的日子是否值得。
會生活=努力學習+認真玩耍
我常常想,其實當年念高中的我也愿意去做義工,也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喜歡學歷史,喜歡跑跑跳跳。如果當年的我也有像今天我眼前這些學生一樣的機會,我也會參加學校啦啦隊,也會每周末去教堂整理衣物、幫窮人分盒飯,我也會有許多時間讀我喜歡的小說,選更多的歷史課,學更多的文學課,不用做那么多的數(shù)學題。
我看到我的學生們會很辛苦很辛苦地念書,但是也會在周末的舞會很認真很用力地玩一個晚上;我看到我的學生們?yōu)榱烁鞣N課外活動忙得焦頭爛額,但是這些活動卻能帶給他們巨大的樂趣和深刻的回憶,同時也充當了緊張學習生活的調(diào)節(jié)劑,而且它們往往會變成伴隨一生的愛好和追求。從這些學生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更多的笑容,更多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更多想要為了自己理想努力的動力。這樣的孩子,我不知道他們將來會從事怎樣的工作,但是他們一定會是快樂的人。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去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等我有了孩子,我不想自私地為他設(shè)定一條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老路,因為我已經(jīng)知道這條路會是什么樣子。我寧愿他能有機會去擁有自己的選擇,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的成績不用非常好,但是在他意識到他可能永遠上不了頂尖名校那一天時,他還能很自信地說:“我是一個善良的人,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有許多喜歡做的事情,我還是體育隊的明星?!?/p>
他的青少年生活不用依靠一張成績單上面的數(shù)字來衡量也能過得充滿幸福感,并且像這里千千萬普通的高中孩子一樣,進入一個普通的大學,擁有一個平凡而快樂的未來,永遠保持一份屬于自己的愛好,那么這樣的孩子,無論處于怎樣的環(huán)境,我相信他也會始終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因為他有一個富有的精神世界!
為什么我們不想讓孩子在美國上學
在國人趨之若鶩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國接受教育的時候,一對跨國夫婦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這是為什么呢?以下是他們耐人尋味的討論:
Kay的爸爸(年齡:26,國籍:美國,教育背景:斯坦福大學應(yīng)用數(shù)學/計算機本科)
“我不想讓女兒在美國上學最大的顧慮還不是學校,是美國文化?!?/p>
有三個最主要的原因:
一、美國文化中Anti-Intellectualism(反智主義)太嚴重,最明顯的是在中小學。大家最想當?shù)氖莄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愛學習的,如果你愛學習,大家都認為你是nerd(書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歡學習,成長環(huán)境很負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輩的不認同。
二、在美國從小就“被接觸”大量毒品和性。要從小就開始抵制,而且不斷有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迫使你嘗試,這對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擾。
三、男女非常不平等。當然,世界上哪里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但在美國文化中尤其嚴重。我特別反感美國文化從小就宣傳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風騷),作為女孩子在美國成長的社會氛圍特別不好。你看看中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照出相來穿著校服,戴著厚眼鏡,很學生樣。美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都不喜歡自己的年紀,每天化妝去學校,穿像成人一樣的衣服。你覺得哪個更接受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哪種文化更健康?在美國長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這種氛圍,會有很大的同輩壓力,被排斥,對于女孩子學習是很大的干擾。
Kay的媽媽(年齡:26,國籍:中國,教育背景: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本科,南加州大學東亞文學碩士)
一、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校園回憶
我認為我的孩子在中國長大、受教育比在美國快樂的可能性更大。我給加州大學、耶魯大學都做過幾個學期的助教,后來上研究生也教過很多美國大學生,這些年我都在問我教過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當然,能上這些學校的通常學習比較好,他們回憶起中學卻沒有一個說喜歡或者帶著懷念的情緒,都不喜歡自己的中學生涯。相反,我和我的朋友們,現(xiàn)在都畢業(yè)幾年了,對于校園生活都帶著美好的回憶。這么多年過去,還是非常留戀學生時代。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形成這種反差現(xiàn)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現(xiàn)在有一種潮流,國內(nèi)媒體傾向于宣傳國外中小學作業(yè)少,下午三點放學,孩子多么多么快樂,已形成大趨勢。這些陳述是否屬實還有待商榷。其實在西方,上私校(一般私校教育水平高于公共學校)的中學生也是下午三點放學,然后開始上各種課外班,補課到晚上八、九點,好學校的學生年級越高,壓力越大,我先生回憶起高三時候每天晚上都12點后睡覺。更重要的是,快樂和幸福感都是一個復雜的事情,不是作業(yè)少就等于會更快樂。有兩個影響快樂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個是成就感。其實你觀察小孩子穿鞋,或者搭一會兒積木高樓,就能發(fā)現(xiàn)人類從小開始就對自己經(jīng)過努力完成某種任務(wù)、達到一個結(jié)果感到自然的快樂和欣慰。成就感對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那究竟什么是成就感呢?一個重要因素是必須有努力這個過程。譬如一個人考兩科,一科非常簡單,沒有任何準備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個不錯的結(jié)果。這個人一定是對后者印象更深刻。
我個人在美國念研究生的感覺是很沒有意思,因為并不需要多么刻苦,不準備隨便答卷成績都是一等,這樣的成績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沒有記憶深刻之處;相反,回憶起大學時代經(jīng)常挑燈夜戰(zhàn)、但大家都刻苦、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也未必獲得一等成績的日子,那時的記憶更雋永。所以,這點令我看蔡美兒的書時馬上理解了她的意思,我很同意,絕對不是沒有壓力的孩子就會更快樂。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覺得通過努力獲得成績對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樂,這種經(jīng)歷會進入更持久的精神層面。在國內(nèi)接受教育,從小就有很多競爭,很多壓力,要取得任何成果,必然需要努力,這個過程和這種經(jīng)歷本身對于美好回憶的形成是很有深遠意義的。
影響快樂的另一個因素是集體主義。我說的集體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國內(nèi)人口密集,從小到大有很多經(jīng)歷其實都是集體主義的。譬如,上中學上早自習,晚自習,大家一起做課間操眼保操;大學住宿舍,早起刷牙遇到甲乙丙,大家一起上課自習,逛街臥談,過了很多年我才明白這些在一生中都是頭等有意義的事,因為隨著人離開校園開始工作,結(jié)婚生子,會越來越脫離集體的影響,然后會意識到那些經(jīng)歷的獨特和同輩情誼的可貴。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機會經(jīng)歷這些時刻。我上大學時四個同學住一個寢室,我先生上大學在斯坦福兩個人一間,地方大了他就感覺更快樂了嗎?未必。相反,他自己說,我和我大學室友的感情四年下來確實比他在美國學校和同學建立的更深。
集體主義的另一個作用是幫助你日深月久,積累如何與人相處的經(jīng)驗,這些對人以后的生活工作成家立業(yè)都是很重要的。在美國長大,人口不密集,所以如果我不喜歡你,我就另找一個地方,用空間來避免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在中國長大,你不喜歡你家鄰居,能立刻搬家么?我們大學時室友通常都是四年不換的,如果你不喜歡室友,怎么辦?一定要找到欣賞對方、和平相處的方法,一定要學會與人交際。
劉瑜有篇文章叫《集體體操》,寫得特逗特實誠特劉瑜。她回憶了自己脫離“單位”,漂泊海外這么多年,沒有了集體組織多年自由自在以后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一段特別寫實:
“我已經(jīng)31歲,但是有時候,我希望有人突然敲我的門,大喊:起來了,起來了,做早操了!然后我罵罵咧咧、睡眼惺忪地起床,去刷牙洗臉,走廊上碰見老大和老二,水房里碰見老三和老四,回到宿舍,看見在梳妝打扮的老五。然后朝陽下,混跡于成千上萬人,我伸胳膊踢腿,從伸展運動做到整理運動。就算我是厭煩這一切的,可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凡是令你煩躁的,其實幫助你防止抑郁。當然抑郁和煩躁誰比誰更可惡,好比自殺與他殺誰比誰更可怕,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蔽覀€人對于集體主義抗抑郁功能深有體會。在美國,校園生活沒有任何集體主義生活狀態(tài),看似自由自在,但時間久了就發(fā)現(xiàn)這種狀態(tài)下人真的容易抑郁,就連我教過的學生20歲不到,父母掏錢供他們上的昂貴私校,從來沒有什么人生挫折苦難,但有好幾個都在吃抗抑郁的藥,或者多動癥藥的。這些年在美國我從一開始看到20歲人吃抗抑郁藥感到吃驚,到見怪不怪,因為身邊美國孩子吃抗抑郁藥實在很普通,而且越是私校富人區(qū),這樣孩子越多(當然并不是說窮人不抑郁,但一是窮人擔心生計問題是第一位;二是這和經(jīng)濟條件差的家庭無力承擔醫(yī)療費用有直接關(guān)系)。至于劉瑜說的抑郁是否一定比煩躁更糟?我傾向討論的是有選擇沒選擇的問題。生活在一個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煩躁你可選擇避開人群自己宅,如果抑郁你可以選擇人群;但如果在沒有人群沒有任何集體主義生活狀態(tài)的地方,你卻沒有人群選,只能“被宅”,結(jié)果是“被抑郁”。
二、中國的教育制度更為公平
中國教育有其自身的問題,但總體而言,教育的選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學習好的同學去好學校,很簡單。任何制度都需要一個選拔標準,這里的標準是統(tǒng)一化的考試,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敗的選拔方式。相對于美國財富決定教育這種標準,我讓孩子在中國接受教育心里會感覺更公平。舉個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學時,我身邊北大同學絕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父母各個行業(yè)都有。還有不少同學家境比較困難,就系里這個小樣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種助學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學業(yè)。
美國的segregation(區(qū)域分化)非常嚴重。如果你有錢,你的軌跡是這樣:從小上私校,一年2-4萬學費;大學上好的私校,一年4-5萬。你的同學都是同一階層,即使中小學去的是公共學校,因為是按住房分學區(qū)的,好學區(qū)房都很貴,所以能去富區(qū)富學校的家庭也是一個階層的。我曾在耶魯北大項目做了一年助教,兩學期大概一共有40多個耶魯?shù)膶W生,沒有一個家庭不是中產(chǎn)以上,大概一半學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開旅館的。我也請我先生回憶過他大學認識的所有人的家庭狀況是怎樣的,他努力回憶了大概100個,最后說想到有一個同學是家庭經(jīng)濟不好拿助學金的。反之,如果是窮的家庭,住在不好的區(qū)里,可以預(yù)見教育環(huán)境是非常差的,因為第一學校很差,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同輩壓力。你的同輩大部分都不愿讀書,大部分也不會試圖脫離這個環(huán)境,因為他們看不到好的例子,更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我有位同事,來自洛杉磯著名的亂區(qū),那里幫派活動猖獗。他回憶起初中同學,大部分都加入了幫派,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幾個還活著。他很慶幸地說:“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賓上學,我肯定也跟他們差不多?!?/p>
關(guān)于美國教育與財富的直接聯(lián)姻,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現(xiàn)在美國教書的女老師,同時也是我喜愛的作者,在一篇題為文章《為何我說在美國寒門難出貴子》中也有深入分析,從美國學校假期長導致金錢直接決定孩子能否持續(xù)學習,到貧困區(qū)危險治安情況,和貧困區(qū)孩子對于不相信自己能活過40歲這種預(yù)期對學習態(tài)度的影響,都是非?,F(xiàn)實的因素。我認為作為一個成熟的人,需要豐富的經(jīng)歷,增長更多的見識,接觸不同社會階層,而不是把其它人群的生活簡化為新聞中的一個名詞。美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很低,這種大環(huán)境對人的心智全面發(fā)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障礙。
Kay爸爸補充:“是這樣,不知哪個只有半個腦子的人立法,規(guī)定公共學校的資金來自這個學區(qū)房子的房產(chǎn)稅(在美國有房產(chǎn)的人每年都需要交大約房價總值1%,2%的房產(chǎn)稅,各個州和區(qū)數(shù)字不同)。所以不用多高的智商就馬上可以料到,有錢的人都住一起,這個公共學校自然超級有錢。圣地亞哥(Kay爸爸長大的地方)我們區(qū)附近有兩個學校,有一個是超級有錢的高中,我家不在那個區(qū)所以我不能去。這里高中一般都有停車場(高二高三學生和老師都開車去學校),你看我們學校的車都是沃爾沃之類老車,那個學校停的車好多都是跑車,幾十萬美金的車,給上高中的小孩,對對,還有Delorean,嗯? 沒見過么? 就是Back to the Future(科幻電影《回到未來》)里那種車。”(此時穿插Google圖片,興致高昂地展示該車)Kay爸爸接著說:“美國人不喜歡承認‘社會階級’這個概念,所以假裝美國不是一個階級社會,教育問題和醫(yī)療問題其實根源一樣,因為大家不喜歡承認‘有錢的人得到更好的服務(wù),’同樣基于這種理想主義,美國人不愿意支持‘學習好的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制度,這樣說起來是哦,不是好壞學校之分,不是有錢沒錢的學校,大家都去同一個公共學校。所以不能像中國一樣選拔好學生進好學校或者一個班。你也可以‘買進’一個好學校,就是在好學區(qū)買房。但當然這些操作都不是在表面上進行的。這樣就產(chǎn)生一個問題,既然好學生不能被選拔去單獨的班或者學校,那必須和學習水平相對低的呆在一個班,每個班級水平參差不齊,老師怎么講課呢? 只能給中等水平的同學講,所以結(jié)果是好學生永遠都是覺得上課很無聊,講課慢……”
Kay媽媽插話:“這是難以避免的,無論什么制度,任何一個班級的學生都是有各種水平的。老師只能按中等水平講?!盞ay爸爸:“對,但這就涉及一個程度問題。美國的教育制度積極地阻止了聚集好學生的可能。基本情況是學習好的學生不能得到更適當?shù)慕逃闪吮焕速M的資源。”
三、中國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是一個復雜的地方。如果你不在中國長大,不可能理解它。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國對于世界認識的智慧是絕對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國長大,會錯過這筆寶藏。美國的整體思維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大眾深受媒體洗腦,缺乏對外面世界的了解,生活在被宣傳為“最好的”國家里。我一直很贊同馮唐所說的:“人心應(yīng)該相對復雜起來,不要從小就是標準答案,不是對就是錯。”人類文明幾千年下來,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結(jié)果不過是排除異己,不是圣戰(zhàn)就是文革。我和我先生都認為這種黑白世界觀根本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現(xiàn)實。人應(yīng)該有一個理性的態(tài)度,而中國人的世界觀整體上比較理性。
如果指望孩子在美國長大還可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周圍有太多例子,即使家長努力讓小孩子說中文上中文課,小孩子都是要和別的小孩一樣,“為什么別的孩子都不學中文跑去玩而我要學?”自然抵制學中文。很多小孩子上學后在家里也是父母問中文,孩子答英文。反之,國內(nèi)大家都在學十八般武藝,小孩子希望跟著朋友,是有學習動力的。除了以上顧慮之外,我也有一些硬件上的考慮:首先,國內(nèi)文化氛圍好,書店多,學習條件好。小小一個地區(qū)都有很多家好幾層的書店,各種書籍和音像資料應(yīng)有盡有。我和我的很多同齡人一樣,中學大學都度過了很多無事在書店晃蕩的日子,至今很懷念。我非常喜愛的一位作家,在全世界33個國家居住過,最后還是由衷感嘆,要說文化氛圍和學習條件,還是國內(nèi)好。其次, 學費有所值的問題?,F(xiàn)在各界人士都認為,美國繼房地產(chǎn)崩盤后,下一個危機是學債的崩潰。確實,這里幾乎人人都有學債,有的多得驚人,譬如如果培養(yǎng)一個醫(yī)生,醫(yī)學院一路教育投入大概50萬美金。更有新聞報道,年輕人身負十余萬學債,訂婚時未向?qū)Ψ秸f明,對方知道后感覺受到欺騙而悔婚。
我和我先生同齡,2003年上大學,斯坦福學費是每年40000美金,北大是每年4900元人民幣,四年下來差距極大。(Kay爸爸補充: 那是我上學時,現(xiàn)在可能更高了)但這兩校的教育水平真的差這么多么?! 由于我和我先生都比較話癆,對各種事情討論很多,認識五年每天還是聊天都能不間斷聊幾個小時,就我們這幾年個人體會來看,我們倆除了專業(yè)知識很多互不覆蓋(一個文學,一個數(shù)學和計算機),其余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深度都差不多。當然,在美國上私校,更多時候并不是為知識,而是為了校友人脈。這就看你認為花三五十萬美金來積攢所謂人脈是否值得了。(Kay爸爸補充: 你花的每分錢絕對得到了更多的教育,我的教育不可能超過你的50倍)人們只會買自己認為物有所值的東西?,F(xiàn)在較好的私立大學通常學費每年4-5萬美金,還在不斷漲,人們認為值得才會支付,但隨著經(jīng)濟不振,越來越多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斷下降,無法支付高昂學費(如同當初房產(chǎn)危機無法支付月供)最后結(jié)果自然是不選擇昂貴私?!,F(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外籍居民離開美國回到家鄉(xiāng)讓孩子在家鄉(xiāng)上大學。父母對孩子總是盡心盡力。但做理性的父母在我看來也是養(yǎng)育好孩子的條件之一,我認為,如果一個家庭,有三五十萬美金反正常年放著沒用,可以送孩子去上私校。但作為普通人家,完全沒必要所謂砸鍋賣鐵就為孩子投錢到一個產(chǎn)出值不可量的私校上。我和我先生都來自普通家庭,我們認為孩子將來怎么樣也一樣要靠她自己,父母教養(yǎng)已足夠,沒什么必要為她鋪路。替她把路都鋪好了,還算是她的人生么?
Kay爸爸:“我再來說說教育本身的一些情況吧:
第一,美國教育這些年來越來越側(cè)重“different learning types”(不同的學習型,大致理論是每個學生如何學習,接受信息是不一樣的,譬如有的聽講課就可以理解,有的就不可以),所以如果只用一種方式,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理解。我認為這個理論是有道理的,用多種方式“因材施教”有好處。不幸的是,在實際應(yīng)用中,這個理論很多時候其實只不過讓很多孩子“feel good”(感覺好)而已。他們會說:“哦,不是我學習不好,只不過我不是visual learner(視覺學習型)而已?!辈贿^是給了他們更多借口。
第二,美國教育還有一大塊是“團隊合作”。我認為這是完全失敗的一塊教學,從來沒成功過。給你講講我的親身經(jīng)驗吧,所謂“團隊合作”通常情況是這樣:在這里長大的美國孩子對于什么是可接受的標準感覺完全不同,有的學生覺得得個B或C就可以了。所以“團隊合作”的任務(wù)發(fā)下來,團隊里那些標準低的學生總是等到最后一分鐘不得不做才開始,然后馬馬虎虎就算完了,那些overachievers(總是超越期待去完成更多更好的人)比如我當然不能接受這樣的結(jié)果,所以每次結(jié)果就是我一個人做好這個項目,幫別的學生得A。當然,“團隊合作”通常有張紙,可以寫每個人都做了什么什么,但你如果如實寫你做了什么什么,別人只是偷懶,基本沒做,團隊其他人當然恨死你,你也倒霉。所以標準高的人永遠是“l(fā)ose lose”的情況(不可能贏的情況)。總之,“團隊合作”實際應(yīng)用中就是最用功的孩子幫其他孩子得A。
第三,美國教育這些年一大趨勢是標準化考試越來越多,老師的自主選擇越來越少。老師都有一個單子,上面列著必須講的內(nèi)容,這個單子只有越來越長,從來沒減短,所以老師越來越被迫去覆蓋所有測試內(nèi)容。這取決于不同老師,有的老師嚴重,有的好些。我高中有個歷史老師,上課就是讓我們拿熒光筆,說哪行哪行劃哪句話,再有哪行哪行劃哪句,然后考試都是考劃的重點。也有時候先做樣題,就是和最后考試非常相似的題目。我特別討厭這種教學,我認為好的教學是啟迪人,傳授知識,每個人都必須認真聽,不知道哪部分要考到,最后考的是你的理解??上У氖谴蟛糠謱W生都很喜歡劃重點,而且還會對不這么明顯告訴你考題的老師施壓,所以老師越來越受制于測試。
第四,美國教育還有一個趨勢,在我說就是家長越來越自私,有個漫畫我覺得很形象:第一張是50年代,一個小孩考了F(不及格), 爸爸對著孩子說:“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回事?)第二張是現(xiàn)在,小孩考了F,爸爸對著老師說:“What's wrong with you?!”現(xiàn)在趨勢是家長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好,如果分數(shù)不好,肯定是老師的問題,總是指責老師不對。我也特別反感上學的時候,每次考完總有學生去和老師爭論“為什么給我B/C”然后每天追著老師,就是期望讓老師煩到受不了來給自己要分。真忍不住想說:“Deal!(面對,應(yīng)對之意)這根本是你自己不努力!”
第五,美國學校里有一種風氣,“數(shù)學是讓人討厭的學科?!爆F(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是教育,而是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每個學生都恨數(shù)學” 就像“每個孩子都討厭西蘭花”一樣,反正大家都這么認為,“討厭數(shù)學”才是正常的。所以,中學里,總有學生上課挑戰(zhàn)老師“數(shù)學有什么用?為什么要學這些想象的數(shù)字?”要老師花時間來辯解證明為什么要講這個??傇诶速M時間。最后我們數(shù)學老師畫了個表,放在一邊,列了好多職業(yè)和這些職業(yè)應(yīng)用到的數(shù)學。我不喜歡這種文化。我認為老師不應(yīng)該被放在需要為自己辯解為什么講某些知識的位置上。不能因為某些學生覺得自己長大可能去百貨公司賣東西不需要某些知識就必須被迫辯解為什么還要傳授知識。
Kay爸爸最后的總結(jié)是:“我對美國教育想到的就這些。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我是一個高標準的人,我個人對于教育制度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你聽到我抱怨的地方比較多。其實,總體說來我覺得我的高中挺好,大概有50%的老師都是好老師。我對好老師的定義就是真的讓我學到了知識。”Kay父母還與Eric/Grace夫婦就中美教育進行了討論(Eric夫婦簡介: Eric,生于美國,小學四年級隨父母舉家回臺灣,讀完高中以后進入斯坦福,現(xiàn)斯坦福電子工程學博士; Grace,生于美國,小學開始回臺灣上學,高中后進入美國大學,現(xiàn)任某富裕學區(qū)小學老師,工作第八年。雙方系臺灣上學時中學同學。)Kay媽媽:“Eric,你能不能簡單概括下你這些年經(jīng)歷中美教育最深刻的感受?!薄拔矣X得亞洲和美國教育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對于知識和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根本上在于社會文化的不同。在亞洲普遍尊敬知識分子。在臺灣如此,我想大陸應(yīng)該也差不多,你說教授?大家自然會覺得啊很有知識讓人尊敬。在美國你說教授? nobody cares。(誰在意呢?)因為美國成功的標準,大家尊敬的,那就是要會賺錢?!?/p>
Kay媽媽:“嗯,是的。那具體到學校教育,你覺得兩邊各有什么優(yōu)勢呢?”“我覺得亞洲的教育優(yōu)勢在于,它很重視讀書,會教你如何讀書,讓你能把書念得很好。我上了斯坦福以后發(fā)現(xiàn)我讀書比周圍同學都快很多,所以同樣時間我就可以掌握更多內(nèi)容,這絕對得益于我一直在臺灣受的教育。但是亞洲教育的問題也在于這點,我有些同學,讀書不好,但是比如會攝影什么,很好很有天賦,但因為書讀得不好,受到很大壓力,一直沒有自信,最后攝影什么的也沒有很好發(fā)展?!盞ay媽媽:“對,因為亞洲在觀念上還是覺得讀書最重要,所以是一種單線發(fā)展,首先,要努力讀書,讀書不行,再考慮別的?!薄皩?,其實美國這里也有一條主導的線,就是體育,我也有一些臺灣朋友,在臺灣上學時學習很差,后來到了美國,但是長大后某天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也上了斯坦福之類,就很吃驚:‘What happened?’(怎么回事?) 發(fā)現(xiàn)很多都是靠體育。所以,如果學習不好,但有別的特長的學生可能在美國有很多機會發(fā)展,也有機會上好大學,但在臺灣就沒有?!盞ay媽媽:“Eric,你是四年級回去的,你當時什么感覺?你覺得這個時間段對你的教育影響怎么樣?”“四年級回去,感覺壓力很大,你也知道美國這里小學學不了什么,回去那一年基本什么都不記得了,就是讀書讀書,我還記得我媽媽專門教我數(shù)學(注:Eric父母,早年回臺灣后久未回美,最終放棄美國綠卡,定居新竹,均為大學教授。)”Eric 想了想,補充道:“其實我覺得我弟弟得到了the best of two worlds(兩邊最好的東西),他回去時是一年級,所以他國文比我要好很多,他現(xiàn)在中國文學作品也可以讀,比如看金庸啦;英文很難的哲學什么也可以讀。(Eric弟弟,與其兄上同一中小學,大學斯坦福,專業(yè)經(jīng)濟學,現(xiàn)在北京,任職研究人員。)”Kay爸爸:“你們兩個什么打算?將來有了孩子會在這里還是在臺灣上學?”Grace:“大學兩邊都可以,能上斯坦福當然很好,臺大也很好,但可能更難考。中小學應(yīng)該是回臺灣上,其實真的要看小孩怎么樣,如果小孩很聰明,是讀書的料,還是在亞洲更好,學習氛圍好; 如果不愛讀書,可能在美國壓力會少一些,然后有特長也會有發(fā)展,不會被打壓到?!?/p>
座談結(jié)束時Kay爸爸總結(jié):“我們希望培養(yǎng)一個獨立的孩子,當然希望她在工作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我認為美國鼎盛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工作機會越來越少,生活水平越來越低,在世界經(jīng)濟中的比重只會越來越小,最后成為與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相當?shù)慕?jīng)濟體。中國經(jīng)濟會越來越大。所以父母當然應(yīng)該讓孩子到有更多機會的地方去?!盞ay媽媽:“在有國籍不同父母的家庭中,怎樣養(yǎng)孩子不可避免包含了雙方關(guān)于世界趨勢走向的判斷。我們意見一致,這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起來以前看北京的一個外國刊物做調(diào)查,調(diào)查在京居住的外國人為什么選擇居住在北京,其中第一條是‘身處一個蓬勃發(fā)展的社會,自己會有歷史的參與感?!F(xiàn)在美國社會多年生活的經(jīng)歷讓我特別理解這段話。社會氛圍對于一個人心態(tài)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卻是至關(guān)重要的。根本上說,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對校園生活的美好回憶?!?/p>
拖拉磨蹭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詳細了解一下造成拖拉的原因有哪些,或許你家孩子做事磨蹭的原因不止一個——
1、父母包辦代替
這個是最常見的原因了,父母幫孩子做的太多,為孩子安排的太過周詳,孩子失去了主觀思考的能力和行動力。
當我們要求孩子“快些做”的時候,他卻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是不是挺悲哀的?
2、習慣已養(yǎng)成
孩子小的時候自控力確實會差一些,有些家長就容易監(jiān)督、催促和幫助。慢慢的,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變差,習慣于依賴父母的督促。
3、沒有承受過結(jié)果
不知道拖拉的后果,或者沒有真的體驗過拖拉后的問題延續(xù),就是沒有觸及到孩子的切身利益,并且,一般到最后家長總還是會給孩子“擦屁股”。孩子肯定意識不到拖拉磨蹭是個問題需要改正。
4、榜樣效應(yīng)
父母自己是否拖拉,對孩子的影響極大,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卻沒有做到時,就別怪孩子了。
5、沒有時間觀念
年齡小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他們普遍缺少對時間的認知,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也不足,不知道怎樣利用時間。比如,讓孩子做一篇閱讀理解,孩子會覺得需要半小時,但事實上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抵觸、認知都會影響孩子的時間觀念。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對于拖拉磨蹭,通常問題最多的是8歲左右的孩子,也最讓人鬧心,他們正進入人生第二個叛逆期。
這個時期,孩子正在上小學,獲得了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學會了更多的文化知識。他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對父母的耳提面命很反感,經(jīng)常和父母對著干。
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拖拉的情況時,家長應(yīng)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01 就事論事,不展開,不比較
很多媽媽們習慣“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比如孩子吃飯磨蹭了,媽媽就不單單會教育孩子吃飯的事,有時還會吧早上起床磨蹭、晚上寫作業(yè)拖拉的事情全部拿出來說一遍……這樣展開問題,一定會讓孩子反感。
所以,當孩子在某一件事上拖拉了,就指出他這一個問題好了,“不需把戰(zhàn)火延伸到其他戰(zhàn)場”。
孩子需要被肯定,被夸獎,不喜歡被比較,尤其是別人家的孩子?!澳憧茨荴XX,人家一放學就把作業(yè)寫完了……”這類的話家長就別說了。
可以公平的討論,指出問題,制定方案,把孩子當成成年人來對待,給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空間,也要給自己一個信念,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完成。
02 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試著讓孩子自己承擔一定結(jié)果,不要盲目幫孩子決定。尊重你們討論后制定的方案,嚴格執(zhí)行,溫柔而堅定。
溫柔——不管孩子犯了怎樣的錯誤,當然,你可能會生氣,但請盡量不帶有情緒,和孩子平靜的闡述事實就好了,畢竟誰也不愿意挨罵。
堅定——嚴格執(zhí)行計劃,不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改變,說好的獎勵與懲罰也一并實行。
習慣培養(yǎng)是個艱難的戰(zhàn)役,在建立的過程中,家長要善于使用夸獎,這是比怒吼、懲罰更要實用的“武器”。那我們“夸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為了讓孩子能夠保留好的行為,形成習慣,對于這一點,千萬別吝嗇。
需要注意的是,夸獎不能太過于形式,一定要指出孩子做的哪件事比較好、為什么好、如果接著做會有什么樣更好的事情發(fā)生……
03 時間概念
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一般要等到三四年級的孩子才能有相對正確的認知,在這之前能,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孩子了解時間的概念——用具體內(nèi)容和事物去表示代替抽象的時間讓孩子直觀了解到時間的多少。
比如:
一分鐘 = 尿個泡的時間
刷個牙 = 一首歌的時間
洗個澡 = 一集動畫片的時間
除此以外,還可以買一些例如沙漏、計時器等輔助計時道具,用倒計時和輪次來加強時間與次數(shù)的概念。
幫助孩子加深對時間的認識就一定別說“就一會兒”“一下下”“快一點”這類模糊時間的詞語。
最后,想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想要孩子擺脫磨蹭,不斷催促一點幫助都沒有。
快點吧、這個吧、那個吧……如果家長總是不斷地進行著信息重復,就成了無效信息,左耳進右耳出。孩子只會越催越磨蹭。
所以,當孩子拖拉磨蹭時,該怎么做告訴他一次就好,最多再解釋一遍,說清楚的事情,還是做不好的話,那就讓他自己承擔后果吧。
十年前,兒子4歲左右,有一段時間常常斜著眼睛,偷偷地看我的胸部。特別是晚上我和他在床上講故事的時候。那個時候不懂得兒子的心思,不會主動地和孩子去交流這樣的問題。只是心里有些準備,準備著兒子如果問,我應(yīng)該怎樣應(yīng)對他!
終于有一天,兒子鼓起勇氣,和我討論了這個問題:
“媽媽,你這里為什么比爸爸的大?這是什么呀?”
“這是乳房”天啊!他終于提出這個問題了!鎮(zhèn)定一下自己,然后面不改色心卻狂跳,平靜地看著他回答。還不知道他的下一個問題會不會讓我暈倒?。。?/p>
“乳房是用來做什么的?”
“乳房里裝的是媽媽的奶,就像你小時候喝牛奶的奶瓶一樣,你剛生下來的時候沒有牙齒,不能吃飯,只有喝媽媽的奶?!蔽壹敝猩腔卮鸬?。
“爸爸怎么沒有乳房呢?”
“因為爸爸不用喂寶寶奶呀,有媽媽喂奶就可以了?!蔽乙呀?jīng)不那么緊張了。
“我小的時候吃你的奶嗎?”
“當然吃了,不然你怎么這樣聰明,這么健康呢?!”
“媽媽,我想看一看里面還有沒有牛奶?!焙⒆右詾樗械哪潭际桥D?。
“早就沒有了,被你小時候吃完了呀!”
“我想看看嘛!”兒子不依不饒,我的心有提到了嗓子眼啦!
“好吧!”我也豁出去了!解開衣服。
兒子天真好奇的看了我的乳房,用手摸了摸:“真的沒有牛奶了嗎?!”看樣子他還不甘心,可能是嬰兒時吸吮乳房的記憶還存有一些,看得出來他的眼睛里還有想吸吮乳房的渴望,這個時候,我主動地說:“你是不是還想吃奶呀?”兒子立即不好意思:“不吃了,沒有牛奶了,我也長大了!”
之后,兒子不再偷偷地看我的乳房了,而且再也沒有問過關(guān)于乳房的問題了。
在我進行兒童性健康教育研究后,接觸到很多媽媽,她們都遇到了和我一樣的問題,卻不知道怎么去處理。
兒童在3~4歲的時候,對媽媽的乳房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這是孩子在幼兒階段性心理發(fā)展的正常表現(xiàn),也是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使然,兒童對乳房的了解是不帶有“性”的意味。根據(jù)孩子的性格不同,對乳房興趣表現(xiàn)的方式不同。有的孩子會以羞澀的眼光偷偷看媽媽的胸部,有的孩子會直接摸摸媽媽的乳房,并問媽媽:“這是什么?”,有的孩子會問媽媽:“為什么你的胸部比爸爸的大?”等等,這些問題會使媽媽感到非常尷尬,因為媽媽將孩子對乳房的問題與“性”掛上了鉤,所以,媽媽們便不知道怎樣處理孩子的這些問題了。
當爸爸和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要像對待孩子問:“天上為什么會有星星?”一樣,自然平靜地對待孩子的問題,實話實說,告訴孩子他想知道的一切,當孩子了解了乳房的“真相”以后,他就不再好奇了。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jīng)]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美國孩子則不同。一般說來,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輪到動手或研究時往往就不如美國人了。
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筆者發(fā)現(xiàn)在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功課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為主,到了該上大學之時,也不必像國內(nèi)高中生那樣必須走那道高考獨木橋,美國孩子要想上大學只需憑學校的積點、老師的推薦以及社會活動的表現(xiàn),就可申請大學。錄不錄取,全憑大學對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著為上大學而擔心,因為這所大學不錄取,那所大學也能錄取,可謂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雖然美國孩子的成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筆者通過與當?shù)孛绹私涣靼l(fā)現(xiàn),美國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zhì)開發(fā)方面獨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jīng)]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美國的父母對與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視。筆者一次乘機從紐約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個小時,坐在后排的母親一刻也沒有停止與自己2歲和5歲的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有問必答,同時母親也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樣,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凌駕于孩子頭上的架勢。途中孩子問的問題十分有趣,如飛機為何在雪上飛?飛機在飛的時候怎么不動?飛機上的窗子為何不能打開等等?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父母十分注意與孩子的交流。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就試著與呀呀學語的孩子交流,將父母的感情傳給孩子。打開美國的報章,也有鼓勵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文章,稱美國的父母已達成共識,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yīng)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愿,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流對象,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喂奶、換尿布或抱寶寶之際都會和他說話,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
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減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除了和寶寶“交談”,還可以和寶寶逗樂,比如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當嬰兒微笑時,要給予夸獎,更別忘了媽媽那輕輕一吻也是給寶寶的美好獎勵。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人的人聲、語境,認識不同人的臉、不同表情,維持愉快的情緒。筆者認為,美國孩子為何長大上大學后獨立性強、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塑性大,這與父母對幼兒的語言開發(fā)是分不開的。
據(jù)美國朋友介紹,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也會有孩子怕寂寞,這也好辦,就讓他從小與小狗為伍。無怪當小狗失蹤或去世時,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絕,因為孩子與狗的感情勝過了父母!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這倒不是父母沒錢,而是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美國孩子從小就經(jīng)常聽到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是這樣看的,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上大學后,孩子就可申領(lǐng)信用卡,這是學會理財?shù)牡谝徊剑Ц顿~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污漬,以后就會遇到許多麻煩。在臨近大學畢業(yè)時,汽車銷售商就會到學校推銷汽車。孩子租車后,開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過這時孩子還沒有固定工作,買大件得有人給你擔保,讓你知道這錢不是白掙的。然后,畢業(yè)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制可以讓孩子盡早地適應(yīng)社會獨立的生活。
這種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體制對中國父母培養(yǎng)孩子不妨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這么小的孩子,哪里那么多脾氣呢,要想知道孩子為什么發(fā)脾氣,我們不應(yīng)該只關(guān)注表面現(xiàn)象,我們要透過孩子發(fā)脾氣來了解孩子發(fā)脾氣的緣由,來參透他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我們需要時刻記住,孩子無法用詞語和口頭方式告訴你他的煩惱和不快,而情緒和行為采石他們的語言,為了傾聽他們,我們必須學會破解這種語言。
而這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的新書《孩子愛發(fā)脾氣,父母怎么辦》將給我們打開一道參透孩子的大門。
這本書就孩子發(fā)脾氣的11種潛在原因及解決辦法進行了闡述。非常實用,如果你家也有個愛發(fā)脾氣的孩子,那么真的有必要拿來讀讀。
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好也趕上家里三歲的孩子在我發(fā)脾氣,因為老家有事情,我?guī)е龤q多剛上幼兒園八天的孩子回了東北老家一周,回來后,重新上幼兒園的第二天,小妞就表現(xiàn)出不肯再去上幼兒園,而且在吃飯?zhí)岬接變簣@就開始發(fā)脾氣,弄得本來就沒啥耐心的老公也發(fā)開了脾氣,我們夫妻還鬧得不痛快,但是我敏感的意識到,本來喜歡上幼兒園的朵朵忽然表現(xiàn)出不想去,甚至提到就哭泣,就發(fā)脾氣,肯定是因為在幼兒園發(fā)生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不然不會無緣無故的鬧。于是,我耐心問她是不是老師批評她了,還是有小朋友欺負她了,還是沒睡覺,在都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我知道我是不能得到答案了。只有求助老師,但是因為已經(jīng)較晚了,不方便跟老師聯(lián)系,于是在第二天也就是今天奶奶送朵朵去幼兒園的時候向老師咨詢了昨天的情況,得知,小妞中午不想睡覺,在床上滾來滾去,翻跟頭,最后掉下了床,哭了。在了解到這一訊息后,我對女兒昨晚的脾氣有了了解,小妞是因為對于摔下床這一事實,對于幼兒園產(chǎn)生了一些印象,所以才會抗拒去幼兒園。在了解到這一訊息后,我就可以有針對的進行疏導。如果當時我不是敏感的意識到原因,而是只是看到他表面的脾氣,就沒辦法讓小妞盡快適應(yīng)幼兒園。
而這種去根據(jù)脾氣背后來解決脾氣的辦法,在這本書第一章就有了介紹。
這本書主要從“我不是搗蛋鬼,我只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我因為變化和轉(zhuǎn)變發(fā)脾氣;我拍的過敏癥影響我的感覺和行為;我不喜歡規(guī)則;我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多動癥);我在學??刂撇蛔∽约?;我對任何事都擔憂;我可能又抑郁癥;好像人人都比我學得快;可我喜歡比我小的孩子玩;我的襪子穿的不對勁;我累了”等等方面進行了闡述,非常實用的一本書。這本書在京東,當當,卓越上都有出售,可能也會有部分電子版,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去購買,或者去閱讀。相信會給你帶來不小的收獲,其實,我覺得對大人也同樣的有效。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為什么美國的孩子膽子大?》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之前讀了一篇分享文章,一對跨國夫婦認真分析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孩子回中國念書。很多觀點有一定參考性也有一定真實性,提到很多經(jīng)濟原因,也能理解。美國加州硅谷的生活費確實很高,國內(nèi)的教育費用確實較低。但是我還...
為什么我們不想讓孩子在美國上學 在國人趨之若鶩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國接受教育的時候,一對跨國夫婦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這是為什么呢?以下是他們耐人尋味的討論: Ka...
十年前,兒子4歲左右,有一段時間常常斜著眼睛,偷偷地看我的胸部。特別是晚上我和他在床上講故事的時候。那個時候不懂得兒子的心思,不會主動地和孩子去交流這樣的問題。只是心里有些準備,準備著兒子如果問,我應(yīng)...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