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反思。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平常的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生于人類實踐活動。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知不知道我們常見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案例:《玩面團》活動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與流程
此次教學活動我們設計的是《玩面團》,這個活動主要是根據幼兒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規(guī)律感興趣、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制定的。目的在于讓幼兒親身感受水和面粉混合時所發(fā)生的變化,體驗玩面團的樂趣,并鍛煉幼兒小肌肉群的活動能力。教學內容即貼近生活又充滿樂趣,深受幼兒的喜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結合了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原有生活經驗,參考《多元智能創(chuàng)意課程》教師資源手冊,所以此次教學目標完成較好,教學流程方面也較流暢。
二、教學技術
為了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夠親身感受水與面粉混合后所發(fā)生的變化,我們首先為幼兒做了示范,在示范的過程中做了詳細的講解,并對某些過程進行提問,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水和面粉混合后所發(fā)生的變化。幼兒對此很感興趣,在觀察的時候很認真。之后幼兒在自己操作的時候也很投入,以前幾個愛哭鬧的孩子也積極地投入到了玩面團的行列,興奮地和著碗里的面。
三、教學情景布置
我們在表演區(qū)放置了面、水和教師和好的面團,便于幼兒觀察和感受。
四、教學管理
這次課是幼兒在生活中熟悉、感興趣又很少有機會實際參與操作的,幼兒對此活動充滿了好奇,水和面混合發(fā)生的變化深深的吸引著
幼兒,因而在教學活動中,秩序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當然有時幼兒在相互比較、炫耀時也會略顯嘈雜,我會根據情況適當的用手勢或眼神予以制止。所以課程進行的較順利。
五、教具應用
此次活動我們?yōu)橛變簻蕚淞嗣?、水、碗和杯子。在活動時給每個幼兒小半碗面和小半杯水讓其自己操作。盡管我們一再強調加水時要一點點的加,但由于沒有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一些幼兒還是一下子或分幾次加了過量的水,以至于兌成了面水湯而無法和成面團,如果我們在給幼兒發(fā)水和水杯時再配上一把舀水用的小勺,讓幼兒在加水時能有一個較具體的衡量標準效果會更好些。
六、幼兒反映
通過此次活動,幼兒對面粉和水混合后的變化有了深刻地認識,幼兒十分喜愛這次活動,在活動中很認真也很投入,觀察仔細、操作認真,幼兒的各項智能都得到了發(fā)展。另外,部分兌水多了的幼兒還通過觀察和探索,自己發(fā)現了問題所在,都主動向老師再要一些面粉撒入碗里重新和成面團。此次活動不僅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更使幼兒在“做中學”、“學中玩”,充分體驗了學習和探索的樂趣。
七、師生互動
整個教學活動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是幼兒活動時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活動中,教師除對有困難的幼兒及時予以引導和幫助外,還和幼兒一起“玩面團”,和幼兒引起體驗其中的樂趣,進一步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間的了解更進了一步。
八、家長反映
對于幼兒身上的面跡,我們專門出了黑板向家長進行解釋,家長表示理解和支持。當家長看到孩子的一臉興奮和神氣、聽著孩子那滔滔不絕的訴說,家長更表示了對此類操作活動的肯定與支持。
九、教學態(tài)度與精神
“玩面團”對于三歲的孩子來說似乎是有些冒險,對我們也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因此,在教學中我一直都很謹慎,并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以一顆熱忱的心來教學,大膽地放手讓幼兒自己進行操作。盡管如此,活動中還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這次活動我們沒有將幼兒的作品保存下來就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總之,這次教學活動讓我有了一次進步、一次成長的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努力、探索。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教學故事(賀劍虹):吃完晚飯后,孩子們坐在陽臺上玩自己帶來的玩具,哲哲從書包里拿出了一個彈弓,其他孩子呼啦一下子全圍了上來。有的問:“這是什么玩具啊?”有的問:“這個玩具怎么玩?。俊?,哲哲說:“這個玩具叫彈弓,是我媽媽從上海出差帶回來的,我也不知道怎么玩?!薄澳俏覀內枂栙R老師吧!”。他們拿著彈弓來到我跟前問:“賀老師,你知道這個玩具怎么玩嗎?”拿著這個“危險”的玩具,我改變了沒收的念頭。我對孩子們說:“這個是賀老師小時侯經常玩的玩具,我當然會玩了,我玩給你們看吧!”我站在陽臺上用彈弓夾住一團廢紙,拉開皮筋,然后一松手,廢紙“啪”的一聲彈得老遠。孩子們都歡呼起來。我拿著彈弓問他們:“你們猜猜看,為什么彈弓能把廢紙彈得那么遠?”圍圍說:“我知道,因為彈弓上面的皮筋有彈性,使勁一拉,東西就彈出去了?!蔽铱隙藝鷩恼f法,接著問:“那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呢?”孩子們嘰嘰喳喳議論開來:“絲襪有彈性?!?;“皮球有彈性?!保弧跋瘔羲?、沙發(fā)也有彈性?!保弧拔覀冊^發(fā)的橡皮筋也有彈性?!薄艺襾硪恍┫鹌そ钭尯⒆觽兝嬉煌?,過了一會有小朋友說:“哎喲,橡皮筋彈在手上好疼??!”我趁機拿出彈弓說:“這個彈弓上的皮筋如果使勁拉,彈在手上會更疼,而它彈出去的東西力量會更大。弄不好就會把人打傷,你們說這種玩具能玩嗎?”孩子們搖搖頭,我把彈弓收了起來,并請孩子們回家去找找看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孩子們愉快地答應了。
教學反思(賀劍虹):俄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泵绹逃叶磐哺嬖V我們,兒童有調查或探究本能。孩子天生愛探索,對許多事物感興趣,教師要把教育的出發(fā)點從教材轉向兒童,開發(fā)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生成教育活動。因此當我發(fā)現孩子們對彈弓這一玩具很感興趣時,我就不失時機地抓住這個契機,通過提問和實踐活動讓孩子對物體的彈性和彈弓的危險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同伴評點(萬信艷):“彈弓”是以往兒童們酷愛的玩具,對于現在的孩子們而言,它是個“稀奇物”,所以就出現了案例中孩子不會玩彈弓的事情。老師能及時向孩子解疑并演示彈弓的玩法,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同時從“彈弓”身上挖掘出與“彈性”相關的教育內容,說明該老師有較強的隨機教育意識,但從“玩彈弓”這一事件中我有以下建議:①既然它是一種較原始的玩具,它肯定可以玩,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如何正確、安全地玩彈弓,而不是勸說孩子不要玩。②老師在組織孩子們活動中要改變觀念,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們出現危險而束縛了孩子們自由玩?;蚧顒拥臋嗬尯⒆觽冋嬲蔀橐粋€獨立的、愉快的、有思想的人。
園長引領(李忠):我比較認同教師能及時利用玩具的性能,激發(fā)幼兒發(fā)散性思維,如:尋找具有彈性的玩具及物品。從這一點看出教師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并能隨時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的教育機智。然而從這一案例中我認為教師的教育觀念還可以更加開放些,案例中有許多可以放手讓幼兒研究、討論、實踐的機會,教師自己都“承擔”下來了,例如:幼兒對“彈弓”玩具十分好奇,十分有興趣,但不知如何玩,這時如果教師能將研究和嘗試的機會讓給孩子們,那么發(fā)現“彈弓”有彈性的秘密也用不著賀老師積極地“暗示”。其實鼓勵幼兒嘗試玩“彈弓”不僅使幼兒了解彈性,同時還可以通過幼兒嘗試使幼兒發(fā)現“力”與彈性的關系、以及發(fā)展幼兒眼、手、雙臂協(xié)調能力。案例中教師比較注重玩具可能會造成的危害,因此放棄讓幼兒探究和嘗試的機會,放棄幼兒探索快樂的機會,這可以理解。但作為教師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們也具有一定保護自己與別人的能力,只要方法得當,幼兒是可以遠離危險的。
今天,我又帶幼兒去玩報紙游戲。一到操場,孩子們就利用已有的經驗和技巧制作紙球,然后玩自己制作的紙球。我鼓勵哀嘆們玩出多種花樣。他們有的踢紙球練射門,有的用紙球進行拋接練習,還有的用紙球當子彈互相追逐射擊。場地上到處是孩子們的笑聲和喊叫聲。
我看這個游戲玩得差不多了,就提議說:“現在咱們玩一個趕小豬的游戲,看誰最先到終點又遵守規(guī)則?!焙⒆觽儎偼媪藘纱?,盧冠橋就大聲說:“真沒意思。”我愣了一下,說:“那你說一說,不玩這個游戲還有什么游戲可以讓我們大家一塊兒玩吧?”他想了一會兒說:“咱們可以玩運球比賽?!蔽覇柎蠹倚胁恍?,孩子都同意。
于是,他們手拿紙球分成四組玩了一遍。我看到孩子們情緒很高,便說:“咱們這回不用手拿球來玩運球比賽,看誰的辦法又快又好?”于是,大家隨口口令開始比賽:有的孩子將球夾在兩腿中間跳著走,有的放在脖子底著頭走,還有的夾在腋下跑,真是千姿百態(tài),可愛極了。玩過一遍后,我組織大家進行了討論:為什么有的小朋友快而有的卻很慢?哪種方法好,為什么?討論后幼兒達成共識:把球夾在肘關節(jié)中便于跑動,球還可以不掉。
大家又玩了一遍。查宇第一個到了終點,興奮地告訴我:“這個辦法還真好,下回我也要想個好辦法?!蔽颐φf:“行,王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更好的、與眾不同的方法。”他滿足地笑了。活動結束后,我表揚了大家肯動腦筋,使一張報紙能玩出那么多花樣。就這樣,孩子們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活動。
通過這件事,我更深地認識到,孩子有很大的潛能,老師要相信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使幼兒在體育活動中既鍛煉身體,又學會用一種材料創(chuàng)造出多種不同的玩法。
評析
利用身邊的資源和廢舊材料讓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多種玩法,這正是王老師的可貴之處。孩子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但不可能天天都有新的游戲材料,那么,讓同一種玩具或材料變化出新的玩法,使幼兒愿意玩,從而發(fā)展幼兒多方面的能力,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面對和探索的問題。“玩紙球”活動就是王老師在這方面的嘗試。
在玩紙球的游戲中,老師鼓勵孩子們玩出多種花樣,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經驗,充分展開了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老師還通過提問和建議不斷使游戲在孩子的興趣點上想縱向深發(fā)展,讓孩子們在充分體驗和實踐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得出結論。一張報紙有很多種玩的方法,而不同的玩法又使孩子們得到了不同的鍛煉。愿我們共同探索,盡可能讓每一種活動材料都發(fā)揮出多種作用。
戶外自由活動時,孩子們又像往常一樣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型器械。王世倫和其他幾個小朋友選擇了輪船。他們一會兒玩滾輪胎的比賽,一會兒又將輪胎放在地上擺成一排,在上面走來走去,還利用輪胎間的空隙做跳躍動作,嘴里不時發(fā)出“呱、呱、呱”的叫聲。
過了一會兒,王世倫將自己的輪胎立了起來,圍著輪胎走,不時地想伸腿跨過輪胎,可每次又將腿縮了回來。從他的舉動中,我知道他想跨過障礙,可是由于膽怯又不敢跨過去。于是,我將場地周圍的墊子拉到輪胎旁,并鼓勵他說:“勇敢些,你能跳過去!”旁邊的小朋友也圍過來為他打氣:“王世倫,加油!”只見他篡緊了小拳頭,向前猛跑幾步,終于跨過了輪船。孩子們高興地為他歡呼,也學會了這一玩法。
我抓住時機,又投放了繩、球、小娃娃等一些相關材料。孩子們有的用繩子套進輪胎打上結,拉著輪胎一會兒向前走,一會兒向前跑,一會兒又倒退著走。還有兩個幼兒合作著將小娃娃放在輪胎上,當作擔架運送病人。我和幾個坐在輪胎上休息的小朋友討論:“輪胎還有什么玩法?”他們想了想,其中一個孩子說:“要是在輪胎上裝上轱轆當小車推著玩該有多好呀。”我及時贊許了他的想法。
根據孩子們的需求,我們制作了輪胎小車。當這些輪胎小車出現在幼兒面前時,他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們推著小車在操場上盡情地玩著,并充分利用其他活動材料探索出推車運貨、推車賽跑等新玩法。有了經驗之后,孩子們在戶外活動中都非常愛動腦筋、想辦法。我們又相繼探索出了紙箱、軟棒、繩子、梯子等活動材料的多種玩法。
通過這些活動,我認識到:幼兒體育活動中不應只是鍛煉身體,還應在玩中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出各種材料的不同玩法,這樣,他們才能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
評析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可能天天為孩子們準備新的活動材料。當孩子們對已與材料缺乏興趣時,如何使這些舊有的材料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呢?郭老師的做法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郭老師在組織戶外活動時,首先觀察幼兒,當幼兒有了嘗試新玩法的需求,但又遇到了困難時,郭老師適時地給予具體幫助。
郭老師還抓住時機投放了一些相關材料,并通過征詢幼兒意見,制作了新的活動材料,使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玩法。可見,教師對幼兒心理需求的了解和滿足是相當重要的。
活動實錄一:
這是一節(jié)大班的歌唱活動《井底的小青蛙》,老師通過圖譜將歌詞內容一一表現,并借按照節(jié)奏型根據樂句的順序排列,圖譜的形象生動有趣,淺顯易懂。教師一邊講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內容,一邊出示圖譜,孩子們都好奇地看著圖譜,專注的聽著故事。
活動實錄二:
教師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們每人拿到一份圖譜表,都特別高興,他們便拿著自己的圖譜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興趣十分濃厚,都爭著要唱給同伴們聽。孩子們對歌曲的內容記憶清楚,根據圖譜能較準確地唱準“|×0××|”的節(jié)奏型,活動氣氛非常活躍。
活動分析:
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孩子們由于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種必要的感性經驗,尚處于直覺形象階段的思維方式的局限,使他們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復雜的音樂材料。這時,象圖譜這樣的視覺符號就起到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的作用,圖形譜的運用是一種視覺參與。我們曾經成功地利用圖形譜參與打擊樂、音樂欣賞等音樂活動,證明在音樂活動中視覺運用是可行的,它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內容和旋律風格,同時,又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等等,讓孩子主動愉快的學習,讓孩子們的音樂活動不再枯燥,也讓老師們的教學方法不再單調。
活動反思:
孩子從一出生就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兒最喜歡看的是人臉,其次喜歡看黑白分明的圖譜,而且圖案越復雜他越愛看,每次注視時間約1-3分鐘,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即注意力從新生兒期就開始了,而來自視覺的感受與刺激對孩子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樂活動中對視覺的運用方法更是多種多樣。
一、以圖文故事激發(fā)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文學、美術和音樂是一體的,它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學是音樂藝術的造型基礎與創(chuàng)造核心。一首活潑、動聽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兒歌、詩歌;一幅美麗的圖畫又是音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教師藝術化
活動設計將為引發(fā)幼兒極大的興趣和無盡的想象力,使教學過程故事情節(jié)化,常能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活動氣氛。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敘述和形象圖譜的出示,使幼兒輕松愉快地進入角色,為活動的導入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在音畫轉換中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
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繪畫的能力。在音樂欣賞《森林音樂會》中,可采用“音畫轉換”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訴幼兒欣賞的主題,而是放錄音讓幼兒閉目想象,然后讓他們“畫音樂”,把聽到和想到的東西畫出來。幼兒豐富的想像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因為自由想象是在對樂曲的音響感知和情感體驗中產生的,在音樂欣賞的基礎上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獨特的感受。通過音畫的轉換不僅提高了幼兒的音樂感受力,而且能讓幼兒借助畫筆的翅膀飛翔,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的繪畫作品越來越具有個性化。
三、圖片展示歌詞內容,通過視覺符號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曲內容
有些歌曲是為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因此,盡管歌詞很簡單,但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兒容易混淆,不易掌握。這種圖形具體形象地表達了各句式,使幼兒容易掌握,不易混淆,幾乎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在歌唱活動《井底的小青蛙》中,通過圖譜的方式記錄歌詞內容,淺顯易懂,幫助幼兒不僅能很快的掌握歌詞內容,而且能較輕松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
四、用繪畫的方式讓幼兒進行創(chuàng)編
在歌唱活動中,引導幼兒用繪畫的方式創(chuàng)編歌詞,再把圖片按歌詞循序展示,可以使創(chuàng)編活動更容易、更生動有趣。展示后幼兒就可以很容易地看著自己的圖畫學習歌曲的演唱了。
如歌曲《小小雨點》,小小雨點還可以落到哪呢?誰又會歡喜呢?幼兒通過繪畫作品表現創(chuàng)編的內容,展示在同伴的面前,大家共同創(chuàng)編的內容唱出來。這樣幼兒自己主動參與,不僅學習興趣高漲了,同時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五、幫助幼兒理解并較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風格
有的歌曲是抒情的,要求用輕柔、舒展的聲音來表達;而有的歌曲是活潑的,聲音要求歡快、跳躍。往往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時存在著這兩種不同的性質要求。?歌唱活動《郊游》,前兩句與最后兩句要求用輕快、跳躍的聲音來唱,而中間則適合用優(yōu)美、抒情的聲音來處理。為了讓幼兒理解并準確地把握,可以設計這樣一幅圖:用一組小兔子的耳朵形狀表示“輕快、跳躍”,用一組柔和的波浪線表示“優(yōu)美、抒情”,按節(jié)奏的形式出現。根據這幅畫,幼兒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幾句需要唱得活潑歡快,哪幾句需要唱得優(yōu)美抒情。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起教師單調的講解記憶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有些歌曲還要求聲音作出強弱之分,這時可以用顏色的深淺來幫助幼兒準確把握。這些方式的采用很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并與之產生共鳴,如歌曲《國旗國旗紅紅的哩》,我們可以用藍色塊表示樂句前半部分輕柔的演唱要求,用紅色塊表示樂句后半部分跳躍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個樂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視覺參與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引發(fā)幼兒的類比思維,更形象、更具體地展現作品的結構、內容,作為幼兒啟蒙教學中的輔助工具,很值得推廣運用。當然,現在很多教學活動中視覺的運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圖譜之類的視覺符號,而且圖譜也是老師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現行的一些教學中,視覺運用這一輔助手段還是非常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本著讓孩子主動積極愉快地參與活動的原則,繼續(xù)探索視覺刺激與感受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繼續(xù)挖掘輔助教學的有利資源,為音樂教務服務,讓幼兒在探索中發(fā)現,在感受中體驗,最終促進幼兒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諧發(fā)展。每一部欣賞作品都是一個用聲音編織起來的藝術品,讓我們帶著孩子用心靈去聆聽,用情感去體驗。
今天的活動是早期閱讀領域中的一個內容,主要是萌發(fā)幼兒對圖夾文感興趣,感知文字與畫面的關系。幼兒到了中班,對于閱讀已經有了一定的興趣和關注,如何讓幼兒嘗試自己去閱讀,圖夾文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方法,本次活動我們從孩子最熟悉的左右手導入,通過看看說說畫畫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做到樂學、好學。
在活動導入上,我運用幼兒以往的游戲內容《手指謠》,根據孩子能說家庭成員英語名稱的特點,將兩者結合起來,創(chuàng)編了有趣的英語兒歌,幼兒非常喜歡,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活動上來了。隨后從孩子最熟悉的兩只手聊起,說說它們的名字;做做辨別左右手的游戲等等。接著講講左右手之間發(fā)生的事情,巧妙地引出圖夾文內容,如我會拿筷子吃飯,筷子后面畫上實物圖,幼兒一看很容易理解,所以他們學得積極、有趣,活動氛圍熱烈。而接下來的討論:當左手聽右手說自己本領不大時,它就把手縮起來了,請幼兒說一說以后會發(fā)生什么事,孩子們都能根據畫面或者自己的經驗來講述、發(fā)表見解,從中認識到兩只手都很有用,如果少了哪一只,都是不方便的。最后我們請幼兒來交流自己的小手會干什么,把小手會做的事情用筆畫下來。
考慮到是家長活動,所以在和幼兒互動中我隨機滲透了一些有關的信息,如閱讀到我會拿剪刀剪紙時,我又加入了安全的問題,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更是隱性地指導家長:如何將生活中有用的信息自然的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習得。
整個活動幼兒基本都處于一個積極主動快樂的狀態(tài),從幼兒的表現、家長欣喜的臉上我們看到了幼兒的每一點進步。
相信《案例:《玩面團》活動反思》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學案例反思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活動實錄一: 這是一節(jié)大班的歌唱活動《井底的小青蛙》,老師通過圖譜將歌詞內容一一表現,并借按照節(jié)奏型根據樂句的順序排列,圖譜的形象生動有趣,淺顯易懂。教師一邊講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內容,一邊出示圖譜,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