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案。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其中有苦也有樂。教案要從深度和廣度上掌握教材中概念或原理的要求,編寫教案可以使教師仔細思考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您知道教案具體應該怎么編寫嗎?為了讓你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編輯整理的“關于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案”,希望能幫助到你,請收藏。
一、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是在學生進行過簡單的統(tǒng)計圖和已經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fā)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培養(yǎng)初步的隨機的觀念和概率的思想,為第二學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條形圖描述數據,完成相應的統(tǒng)計圖,體會到統(tǒng)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對能發(fā)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作出簡單判斷。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踐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激發(fā)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fā)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體會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某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確判斷,并能適當解釋和分析統(tǒng)計的結果。
說教法學法
一、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嘗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活動的,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須先讓學生“動”起來。游戲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把數學教學與游戲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fā)學習動機。學生通過摸球活動,發(fā)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三、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輕松活潑。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新知的認知過程,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精神。
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我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順昌購物中心打出了“消費大抽獎”的活動牌子:一等獎2名,二等獎20名,三等獎200名,紀念獎20xx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猜一猜抽到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紀念獎的可能性會怎樣?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確的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
二、小組活動,猜測驗證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個黃球、5個紅球,讓學生任意摸一個,學生會想到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一樣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個紅球,讓學生猜測,結果會怎樣。
通過新舊游戲的對比,有助于學生正解把握條件,從而順利作出關于結論也隨之變化的預測;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戲情境,更能調動學生原有的認識和經驗,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主動地進入探索活動。
副標題#e#
2.實驗驗證
出示實驗要求
每次摸1個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兩種記錄方法,選一種記一記
方塊圖:每次涂一個方塊表示
條形圖:每次涂一個方格表示
然后讓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最后全班交流實驗情況:你發(fā)現了什么?小結提升:你覺得用“方塊圖”和“條形圖”表示數據時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優(yōu)點?
通過比較條形圖使用起來更方便些,以后我們還會經常見到“條形圖”這位朋友。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親身經歷“猜測——實驗——驗證”的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并在活動、交流中初步感受“條形圖”表示數據既直觀又清楚的優(yōu)點。
三、想想做做,豐富體驗
1想來玩“拋骰子“游戲嗎”
2.做一個小正方體,四面寫1,一面寫2,一面寫3,還是拋30次,預測一下,結果會怎樣?
3小組活動,用條形圖記錄結果。
在條形圖里你發(fā)現了什么,讓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
4又到了“裝筆”比賽的時候了,請各組做好準備
第一關:在布袋里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多。(每組派代表展示,說說怎樣想到這樣做的。
第二關:在布袋里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少
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表達,培養(yǎng)統(tǒng)計活動中分析數據,判斷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確定事件。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動中,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和感受嗎?請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請你留心身邊的事物,誰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也請帶到學校里與大家分享,好嗎?
葉瀾教授的生命課堂的理念告訴我們:人不僅有認知,人還有情感、態(tài)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個認識體,就簡化了對人的認識;如果教學只注重培養(yǎng)認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學的意義。我通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體驗驗證、深化認識”的過程進行教學,不僅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聯(lián),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教學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2)體會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上的應用價值,能利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數學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計算的習慣,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使學生體會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本課件、練習題卡。
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準備題,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概括交流,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遷移、類推,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內化和建構。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融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來解決新課。教學中,突出“五讓”的特色:書本讓學生自學;問題讓學生提出;規(guī)律讓學生發(fā)現;疑難讓學生研討;評價讓學生參與。以上的“五讓”,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YjS21.COM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大約10分鐘)
1、談話引入。
2、出示情景圖。
讓學生明確題中的數學信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用20元買3本筆記本和1支鋼筆,還剩多少元?讓學生獨立計算,并說出解題的思路。
3、回顧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運算,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在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4、揭示課題。
在實際生活中,文具的單價不僅僅是整數,還有很多小數的情況。 小明今天運氣就非常的好,趕上了文具店慶周年降價促銷的活動,價格由整數變成了小數。
由此引入今天的課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組織活動,探索新知。(大約16分鐘)
1、自主探索,嘗試練習
使學生明白:雖然,文具的單價發(fā)生了變化,但是解題思路沒有變,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如果用分步計算的要鼓勵學生根據解題思路再列出它的綜合算式。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白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與解題思路的一致性,括號在綜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對一次性用綜合算式解答的同學要加以及時的表揚。
2、交流討論,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算式,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得出: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設計意圖: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解決整數作條件的問題,再解決小數作條件的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所列出的整數算式和小數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從而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較好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大約10分鐘)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地進行計算,我設計了四道闖關練習題。
第一關、我會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過練習,鞏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
第二關、我會解決。
讓學生體會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小結,交流評價。(大約4分鐘)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也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進行評價。
教學目標
數學教學首先關注的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學。要充分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都能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因此,我根據新課程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了如下的學習目標:
(1) 理解記憶5的乘法口訣,并能運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計算。
(2) 經歷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來歷。
(3) 通過找規(guī)律,歸納口訣,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知、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的能力
1、 教學重點、難點
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他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讓學生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能運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計算,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其中,親歷并理解口訣的形成過程和口訣的含義、作用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想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的問題情境法和探究學習法。
1、 密切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教學需要注重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只有創(chuàng)設了親切、自然、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參與學習。本節(jié)課從學生喜歡的謎語入手,以手為樣本,常設情境導入,從而引出5的乘法口訣,猶如練習中,把5的'乘法口訣和生活中常見的時鐘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倍感親切,而且更加容易記憶。
2、 重視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新課表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課堂學習要與學生的原有經驗相聯(lián)系,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在本課中我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看圖后自己說出是1個5,算式就是1×5或5×1,自己編出口訣一五得五,在動手操作中完成后面的口訣。
3、 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一個人的學習效果雖然離不開他的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可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tài)而且具有動力性質。因而在學習中,務必重視情感、態(tài)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說、去做,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歸納整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教學流程
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分為4個部分:
● 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原有經驗認知結構;
● 合作探究,引導主動進行認知結構;
● 鞏固應用,強化已形成的認知結構;
● 拓展延伸,運用新知結構解決問題。
這樣的安排,參照了小學數學認知建構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會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和主動參與去學習數學,積極參與整個學習的過程,并已到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產生學習動機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獲得新知識,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1、 謎語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十個好兄弟,分成兩個班,互相團結緊,排山又倒?!薄@個關于手的謎語,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氛圍,并且迅速進入到最佳學習狀態(tài)中,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接著讓學生探索新知,說出幾個5,并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通過計算一個5,到5個5,學生會發(fā)現如果把乘法算式寫成加法算式,在用加法來幫助計算得出答案,實在太麻煩了,這時就需要一種新的更好的方法,就是用乘法口訣來幫助計算。這樣即使學生體會到了運用乘法口訣的必要新,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今天的學習內容。
2、 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根據學生的起點,在教學之前,很多學生對乘法口訣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訣的來源和每句口訣的含義上來。我讓同桌合作交流編完整的5的口訣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探索、發(fā)展創(chuàng)造、討論交流,在互相啟發(fā)的學習過程中,能力得到發(fā)展。
3、 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記憶5的乘法口訣,是本課的重點之一,而練習是學生熟記乘法口訣的基本途徑。教師只有選擇了生動有趣又行之有效的練習形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預期的目的。
4、 拓展延伸,運用新知結構解決問題。
創(chuàng)設認識表盤,快速說出1分鐘是一個五、2分鐘是兩個五、3分鐘是三個五、5分鐘是5個五……訓練學生的快速反映,將知識得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預想
本節(jié)課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得出5的乘法口訣,并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正確的都給予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轉化的策略尋求簡便的方法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2.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具體的轉化策略,有效解決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轉化策略的認識,體會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提高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2.增強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信心,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重點:
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增強策略意識。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確定轉化目標和轉化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學校美術組有45人,其中女生是美術組總人數的2/3,女生有多少人?
學生借助畫線段圖進行解答。教師板書:452/3.
談話:如果把題目改一下,題目變成:學校美術組有35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師問:這里如果用列方程解答怎樣求女生人數呢?
談話:剛才同學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出了女生人數。如果不列方程解答,把男生是女生的2/3轉化成女生人數是美術組總人數的幾分之幾,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這樣的分數問題。(板書課題: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分數應用題)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出示例2:學校美術組有35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2.出示思考題
(1)根據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可以知道什么?
(2)女生人數是美術組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3.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行間巡視,答疑,輔導。學生匯報交流。
第(1)問:(學生可能有以下答案)
生:根據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可以畫線段圖表示,
由圖知道男生人數是2份,女生是3份。
生:可以推導美術小組總人數平均分成了5份,男生是2份,女生是3份。
第(2)問
生:由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可以轉化成女生人數占美術組總人數的3/(3+2)。
生:把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轉化成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2:3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第(3)問
生:求女生人數就是求美術組總人數的五分之三是多少,用353/(2+3)。
師肯定學生答案時,追問:為什么要把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轉化成女生人數是美術組總人數的五分之三?
生:因為這樣轉化后可以直接用乘法解答,比用方程簡便。
總結:對!運用轉化策略可以使一些分數問題的解答變得簡便些,好,下面我們就做一些練習,比一比誰的轉化策略好、做的快、做的正確。
三、拓展提高鞏固轉化
1.完成練一練。
先讓學生說說怎樣轉化能使解決問題的方法變得簡單,從而使學生明確可將條件轉化成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8/5。板演與齊練后,交流、評比。
2.做練習十四第4題
師拿出圍棋子,讓學生知道圍棋子是有黑棋子和白棋子兩種顏色的棋子組成。師問:第一堆黑子與第二堆白子同樣多的含義是什么?第一堆黑子與第二堆白子同樣多轉化成第一堆和第二堆共有白子60枚
3.做練習十四第5題。讓學生獨自填空,集體交流。
4.做練習十四第6題。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轉化。
5.做練習十四的思考題
提示學生抓住剩下的部分一樣長思考:把第一支蠟燭看作1份,燃去的就是這樣的4份,全長就是這樣的五份;把第2支蠟燭剩下的長也看作同樣的一份,燃去的部分是這樣的兩份,全長就是這樣的三份。所以這兩支蠟燭原來的長度比是5:3.必要的話,可以先畫出線段圖,再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師問:今天我們學習了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以前學過的數學問題,你對轉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列式1:3+2=55+9-2=12(人)
師:哪位同學有問題?
生:為什么減2?
生:合唱組有5人,美術組有9人,有兩人既參加了合唱組,又參加了美術組,
所以減2.
師:5里面有這個2嗎?
生:有。
師:9里面有這個2嗎?
生:有。
師:2被算了兩次,但4、5號只有兩個人,所以減2。
列式2:5-2+9=12(人)
師:5-2是圖中的哪部分?
師:大家同意嗎?
師:看合唱和美術組都報名的同學,別算重了,可以先算到美術組中,在合唱
組去掉這兩個人。把5破壞,將2人算到9中。從中你受到哪些啟發(fā)?列式3:9-2+5=12(人)
師:我們看2,3式的思路是一樣的,我們把這兩個式子叫做“兄弟式”。列式4:3+2+7=12(人)
師:誰能看的懂他的式子?
生:3人報了合唱組,7人報了美術組,2人既報了合唱組又報了美術組。師:這個方法把這一群同學分了幾組?
生:3組。
師:看圖中,這3人是合唱組的,那這2個人與3個人有什么區(qū)別?生:既報合唱又報美術組。
師:什么是只報了合唱組?
生:除了合唱組,沒報別的組。
師:我們通過畫圓圈的方法,對學好進行了分類,分成只合不美,只美不合,
又美又合。你們這樣分,誰與誰都不重復。
三、總結提升,拓展知識
師:算式1,其中重復2,減去2。算式2,把2歸為合唱組,加一個2。算式
3,把2歸為美術組,加一個2。算式4,分3類加。其中算式2,3是兄弟式。
師: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能夠分清楚哪個組,又能清楚地分析算式呢?生:畫圓圈。
師:比咱們同學畫圈更早的人,大家知道是誰嗎?
師:韋恩—韋恩圖。
師:有2個人重復,那還可以有幾個同學重復選課呢?
生:0,5,6,7...
(出示圓圈點圖)
師:咱用5個點表示合唱組,用7個點表示美術組。
(請兩位同學手拿點圖,隨著老師的描述,將點圖重疊)
師:以前5是5,
7是7。這時,有1人選了兩門課,出現什么情況?
生:將兩個點圖中一個點重疊放。
(依次2人,3人,4人選課兩門課)
師:當5個人選兩門課時,出現什么情況了?
生:小圈被大圈包圍了。
師:最多可以有幾人重復呢?
生:5個人。
師:會不會有6個人?會有7個人嗎?
生:不會,點就出去了。
師:參加合唱組和美術組的同學人數咱們會了,有人只合不美,有人只美不合,
有人又美又合。那參加別的課外班,咱們會算嗎?
生:會。
師:說吃的,玩的,會分嗎?
生:會。
師:那咱們能用字母表示嗎?
生:有人只A不B,有人只B不A,有人又A又B。
師:其實AB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吧!
四、練習鞏固,落實新知
書110頁第1題。
生將相應的動物填入對應分類中。
第2題。
弄清題意,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解答問題。
合唱組美術組
5+9-2=12(人)
5-2+9=12(人)
9-2+5=12(人)
3+2+7=12(人)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所學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得到系統(tǒng)整理和鞏固。
(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積極思維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和正確選擇解題方法,是復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教具和學具
寫有練習題的翻轉小黑板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啟發(fā)談話: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不同數量關系的幾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這節(jié)課在同學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一下復習。
(一)想一想,議一議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都學習了哪些不同數量關系的應用題。請同位同學互相議一議、說一說。(可給5分鐘時間)
在同學們說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一題。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買來45袋,食堂現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變換條件和問題
師說:這是剛才同學們在討論中講的一題,哪位同學能從條件入手分析這道題的數量關系,并說出解答方法?
同學們經過認真思考,大部分學生能做出正確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現在還有69袋面粉。
接著,教師啟發(fā)學生改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變?yōu)槲覀円呀泴W過的其他數量關系的應用題,并能做出相應列式解答。學生由于有討論的基礎,又在教師不斷啟發(fā)和鼓勵下,因此很多同學能做出正確變換。
變換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還剩多少袋?
答:還剩7袋。
變換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變換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買來16袋計劃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變換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買來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夠吃幾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變換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裝9千克,還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還剩4千克。
變換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樣多,還剩面粉多少袋?
……這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越編興趣越高,他們所學的應用題得到全面的復習。
(三)分析、比較、判斷
題目進行變換時,教師可有目的地將變換的每一道題有計劃地寫在表格里,以便于學生觀察、思考、比較。
題目變化后,教師可逐個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是什么?
2.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從每個應用題的條件或問題入手或出發(fā),試著分析解題思路。
3.每道題在解答時,先算哪一步?為什么?
4.這幾道題有什么共同特點?有什么不同?(共同特點:都是三個已知條件,一個問題;都是先算中間問題,再算最后要求的問題。不同之處是數量關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題方法也不同)
在學生觀察、思考、比較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小結出解答兩步計算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讀題理解題意,弄清題里的條件和問題。
(2)分析解題思路,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確算式,算出結果。
(4)寫出答案,再檢查一下做得有沒有錯誤。
最后教師再強調指出:解答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關鍵是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記硬背,靈活選擇算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鞏固提高
1.第一組練習(要求說出解題思路,提出中間問題)
(1)有46張紙,出墻報用了14張,剩下的紙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幾張?
(2)學校里原來有7棵楊樹,又栽了6棵楊樹,死了3棵,現在有多少棵楊樹?
(3)食堂買白菜45千克,午飯吃了12千克,晚飯又吃了15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2.第二組練習題(要求先自己小聲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級一班有22個男同學,20個女同學。每7個同學一組,全班可以分成幾組?
(2)前進小學買1個足球和4個皮球一共用了42元。買1個足球用了18元,每個皮球多少元錢?
(3)修花池要用94塊磚,第一次搬來36塊,第二次搬來38塊,還要搬多少塊?(用兩種方法解答)3.第三組練習(要求補充條件,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1)“小熊貓”商店,共有98只氣球,________,現在有多少只氣球?
(2)手工組做了38輛紙?zhí)箍?,送給幼兒園中班7輛,________, 還剩幾輛?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應用題復習課,是通過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得到系統(tǒng)整理和鞏固,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因此從課堂設計上注意引導學生參與,通過回憶討論把學過的應用題一一列舉出來,再經過分析、解答、變換對已經學過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更加清楚,又通過分析、比較、判斷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達到提高解答應用題能力的目的。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fā)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
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板書設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fā)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 隨堂練習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學目標:
1、能讀懂統(tǒng)計圖表,并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自主的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讓學生不斷地收獲成功的喜悅。
2、讓學生體會統(tǒng)計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滲透健康教育,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合理睡眠的好習慣。
3、通過小調查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計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讀懂統(tǒng)計圖
教學難點:
在統(tǒng)計圖表中獲取信息
教具準備:
電腦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1)奧運會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少兒頻道要舉行一次兒童體育比賽,可是應該賽什么呢?這可把董浩叔叔難住了!我們一起幫幫他好嗎?
(2)出示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統(tǒng)計圖、學生觀察。
二、探索新知
1、導入:出示統(tǒng)計圖,你們認識它嗎?
這個統(tǒng)計圖會說話,它能告訴我們許多數學信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統(tǒng)計圖表。(板書課題)
2、讀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統(tǒng)計圖。
①請看大屏幕,從圖上你能知道或調查的是什么內容嗎?你從哪知道的?
②最喜歡是什么意思?
調查項目每人只能選一個最喜歡的
③仔細觀察,這幅統(tǒng)計圖還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同桌說一說。
④學生匯報。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繩,這些詞表示體育項目的名稱。
⑵ 0、1、2??16,這些數表示具體“人數”,人是單位名稱。
⑶ 每行都有16個格子,1格代表1個人,1格代表一個單位。
⑷ 用直條的長短表示最喜歡某種體育項目的人數是多少?(匯報)??
⑤教師小結。
3、預測
董浩叔叔看到這個統(tǒng)計圖,你猜他會決定舉行什么比賽?為什么?
4、體會統(tǒng)計圖的優(yōu)點。
5、讀二(1)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統(tǒng)計圖。 ①比較兩幅統(tǒng)計圖有什么區(qū)別并小結。 ②讀統(tǒng)計圖并體會統(tǒng)計圖的好處。 ③小結 ④預測。
到了2008年8月份時,猜一猜喜歡哪一項電視節(jié)目的人會更多? 教師提問:到時候我們再統(tǒng)計同學們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統(tǒng)計圖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三、讀奧運獲金牌情況統(tǒng)計表 (1)導入
(2)出示統(tǒng)計表,說說從統(tǒng)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3)匯報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覺得中國的運動健兒怎么樣?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四、小調查
1、師:同學們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要想身體好,必須有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還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們班的同學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有多長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誰來說說看,你每天大約睡幾個小時呢?(指名匯報)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學的睡眠情況,并親手制作統(tǒng)計圖呢? 請看書本第88頁的“小調查”:課前,我們已經調查、統(tǒng)計了全班同學的睡眠時間情況,并完成了統(tǒng)計表。
3、現在請每個同學拿出水彩筆,獨立完成書本上的統(tǒng)計圖。比一比,哪些同學完成得最快!(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并進行匯報、交流。
5、你們知道嗎?一般10歲左右的兒童,每天應保證10個小時的睡眠。你覺得咱們班的同學是不是都有著充足的睡眠,如果沒有,你想說些什么?(合理化建議)
五、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統(tǒng)計圖表,你們見到過哪些統(tǒng)計圖表呢?
師:同學們見識可真廣,老師也從網上找到了一些統(tǒng)計圖表。來看看,看我們還能讀到些什么?
課件展示各種統(tǒng)計圖表:有折線形的、條形的、圓形的、地圖形的。
統(tǒng)計圖的花樣可多了,今后我們會繼續(xù)學習統(tǒng)計知識,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可以收集一些統(tǒng)計圖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發(fā)現些什么?
教學內容:
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生成問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一)探究例1
1、各小組動手操作
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三)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匯報分法。
A把15個橘子先每個盤子放1個,又在每個盤子放1個,再在每個盤子放1個,也就是一個一個地分,每份分得3個橘子。
B先每個盤子放2個,又在每個盤子放放1個,每份分得 3個橘子。這樣分快些。
C在每個盤子放3個,剛好分得每份3個橘子,這樣分更快些。
D剛才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個橘子。這就是把15個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個。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三、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2、 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3、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4、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5、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統(tǒng)計中求平均數例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后男生和女生舉行了一場趣味投籃比賽,想知道他們的得分情況嗎?
課件出示統(tǒng)計圖。
(1)看到統(tǒng)計圖,你知道了什么?(板書每組每人得分)
(2)金燦燦的獎杯在那兒等著呢,請你來當裁判,這金燦燦的獎杯該被哪組捧走呢?
學生說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學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反駁他人的觀點。
當學生討論、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時,師板書出平均。
(3)剛才同學們通過討論,認為用平均數來比較那個對的實力強一些比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數呢?(指名學生回答)
師:那么什么是平均數呢?下面老師給大家做個小實驗。
二、在操作中體驗平均數的涵義。
1.課件演示:出示一個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塊擋水板平均分成四個部分,形成四個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師: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樣嗎?(指名回答)
2.師繼續(xù)演示:如果拿開擋水板,會發(fā)生什么?(課件演示)
師:現在高度一樣了嗎?(指名回答)
師:這個一樣的高度就是原來四個高度的什么數?(指名回答)
師:剛才老師是怎樣使他們變得一樣高的呢?(拿開擋水板,水會從高處流向低處)(指名回答)
師: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給少的,使大家變得一樣多。這種方法我們把它們叫做移多補少(板書)
師:在移多補少的過程中,水的總量有沒有變?(指名回答)
師:下面我們就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來求出男女隊投籃比賽中各自的平均數。
3.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投中的個數在小組內進行移多補少的操作。
(1)。第一組和第二組操作男生隊,第三組和第四組操作女生隊,擺完后在小組內交流操作過程。
(2)指名匯報交流。
4.教師用課件演示投籃的移多補少過程。
5.課件出示小練習。
6.演示后小結:(課件出示)像這樣,幾個不相同的數,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是他們變得相等,這個相等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學生齊讀)
師: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那么平均數有什么特征呢?同學們想不想做個小游戲?
三、游戲中感悟平均數的特征。
1、出示:各裝有3根小棒的紅藍兩個紙袋(紅帶內平均每根長14厘米,藍袋內平均每根長10厘米)課件出示兩個紙袋。
2、師:猜一猜,如果從兩個紙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哪個紙袋拿出的小棒長些?為什么?
師: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幾位同學上來,每位同學從兩代中各抽出一根來比一比。(請三位同學上講臺操作)
3、師:從剛才抽的小棒中,我們發(fā)現藍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紅袋中的小棒短,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數大一些,并不是說每一根都長一些。平均長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長的。平均長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還有可能比10厘米長。)
4、師:(課件演示)平均數和原來那些數相比,處在什么位置?(處在中間的位置,比最大的數要小,比最小的數要大。)(課件出示平均數的特點)
師:我們感悟了平均數的特點,敢不敢挑戰(zhàn)一下?
5、挑戰(zhàn)練習明辨是非
四、探索中建構平均數的算法。
1、師:前面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隊各自的平均數,知道了女隊的實力強一些。如果現在要進行班與班之間的對抗賽,那么要計算什么的平均數呢?(要計算班級的平均數)
2、師:一個班有六十來名學生,如果還用移多補少的辦法來獲得平均數,你感覺怎么樣?(指名交流)
3、師:是啊,移多補少的方法對數據較小或數據個數比較少時,還是挺管用的。但是當一組數據比較大,數據的個數有比較多的時候,這種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磥恚覀冃枰剿饕环N更加通用的計算方法。
4、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討論計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樣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師舉例:有12塊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2)哪個條件已經知道了?哪個條件還沒知道?
(3)怎樣求平均數?(師舉例,3個小朋友一共有12塊糖,平均每個孩子分幾塊?
(4))推出求平均數的公式。
(5)師:看來求平均數可以用公式來計算,計算時必須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先要求出什么?
五、學習例1,鞏固公式計算法。
1、出示主題圖,先用移多補少的方法獲得平均數。(課件演示)
2、讓學生試著用公式計算例題中的平均數。
3、集體訂正講解。
六、生活中的平均數。(課件出示)
鞏固練習:
1、算出三條彩帶的平均長度。
2、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體重。
課堂小結:
相關推薦
千教萬教教書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案是老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能幫助教師全面的講述本節(jié)課的內容和知識點,你對教案的撰寫掌握了多少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特別為你收集的“關于小學人教版數學教案”,歡迎學習和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貴在一個“及”字,重在一個“小”字,即使天天從小事抓起。每一位教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編寫教案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那么好的教案都包含哪些內容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收集并整理了“最新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案”,我們后續(xù)還將不斷提供這方面的內容。...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的教學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名合格的教師在課堂上是充滿自信的。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記錄教學效果。有沒有值得參考的老教師的優(yōu)秀教案呢?急你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最新小學人教版數學教案”,希望能幫助到你的學習和工作!...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