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老師上課之前需要備好的課件,每位老師都應該他細設計教案課件。設計教案需要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和調動。您要的信息已經整理好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件”,希望此文能給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教學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軍鼓、小提琴、口琴、氣球、鬧鐘、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實物投影儀、錄像帶、電視機、錄像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而電鋸鋸木的聲音、砂輪打磨工件的聲音使人感到刺耳難聽。在漆黑的夜晚,幾聲呱呱的蛙聲劃破了村野廣闊的夜空,給寧靜的鄉(xiāng)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麗。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sound)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有關的哪些問題呢?
[生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乙]聲音在空氣中能傳播,在固體、液體中能傳播嗎?
[生丙]聲音在真空中能傳播嗎?
[生?。萋曇粼诓煌橘|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
[師]同學們對聲有這樣濃厚的興趣,這很讓我高興,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需要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協(xié)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和演示實驗。
二、進行新課
[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師]請每組選一位同學,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fā)聲,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張緊,撥動橡皮筋,橡皮筋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壓在桌邊,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撥動尺的伸出端,尺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丙]用鼓棰打擊鼓面,鼓面振動,聽到宏亮的擊鼓聲。
[生?。輷軇有√崆俚那傧?,弦振動發(fā)出悅耳的琴聲。
[生戊]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shù)到10,聲帶振動,發(fā)出聲音。
[師]通過同學們的探究活動,總結概括物體發(fā)聲時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擊或撥動物體可以產生聲音。
[生乙]我們發(fā)聲時沒有打擊,也沒有撥動。
[生丙]所有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師生共同活動]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vibration)產生的。
[師]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聲音產生的奧秘被我們揭開了謎底,為我們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情緒十分高漲。
[想想議議]
[師]物體振動發(fā)聲的現(xiàn)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fā)聲現(xiàn)象嗎?
[生甲]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fā)生振動發(fā)出的。
[生乙]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fā)出的。
[生丙]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生?。菅谉岬南奶?,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fā)音肌收縮時,引起發(fā)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生戊]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生己]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庚]笑樹能發(fā)出笑聲是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fā)出聲音。
[師]同學們剛才列舉了生活與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而且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這很好。關于聲音的發(fā)生,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呢?
[生]我們平常聽唱片、錄音是怎么回事?
[師]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振動可以發(fā)聲。如果將發(fā)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guī)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規(guī)則的溝槽。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槽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xiàn)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fā)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片記錄聲音的方法。
[探究]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
[師]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
[生甲]聲音由發(fā)聲體傳播出去,可能沿直線傳播。
[生乙]聲音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作媒介。
[師]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證實你的猜想。
[生]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一張桌面的一端,而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聽到擊桌子的聲音。
[師]剛才同學設計的這個實驗簡單易行,而且有力地說明了聲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medium)。
[生]有時候好像沒有介質也能聽到聲音。比如雷聲,似乎沒有什么東西把它傳遞來呀。[師]雷聲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嗎?
[生]意見有分歧。有的認為不需要介質,有的認為需要介質。
[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證實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內,用抽氣機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隨著罩內空氣的抽出,請同學們注意聲音有什么變化?
[生]隨著罩內空氣的抽出,鈴聲逐漸變小,最后直到聽不到鈴聲。
[師]請同學們再注意觀察: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聲音又有什么變化?
[生]隨著空氣逐漸進入,鈴聲逐漸加強。
[師]啟發(fā)學生思考,由上面的實驗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真空不能傳聲。
[師]經過同學們的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同學們得出了真空不能傳聲的正確結論。實際上,我們平常能聽到彼此講話的聲音,就是依靠了空氣這種介質。假想云層和我們之間是真空,大家就聽不到雷聲了。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動物傳遞聲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生]月球上沒有空氣,登月宇航員怎么交談呢?
[師]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員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過無線電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看錄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以擊鼓為例:鼓面向左振動時壓縮左側的空氣,使得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右振動時,又會使左側的空氣變稀疏。鼓面不斷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和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也是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sound wave)。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固體和氣體都可以傳聲。那么,聲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請同學們找出事實或實驗來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
[生乙]釣魚時要保持周邊環(huán)境的安靜。
[生丙]漁民們常用電子發(fā)聲器發(fā)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
[生?。莅颜陧戔彽聂[鐘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聽到鈴聲。
[師]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我們已經知道了:氣體、液體和固體都可以做媒介將聲音傳播出去,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并回答下列問題:
[投影]
問題1:聲音在15 ℃和25 ℃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問題2:聲音在25 ℃的空氣和蒸餾水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shù)據,你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
[生甲]1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生乙]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25 ℃時蒸餾水中的聲速為1497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生丙]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盡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測得的聲速更接近當時的真實值。
[師]同學們剛才設計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行性,祝賀同學們成功的設想,課后若同學們能通過實驗測出聲速,就更加完美了。
[動手動腦學物理]
1。學生想出了許多辦法說明桌子聲是由桌面的振動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彈性較好的細棍,細棍頂端固定一根細彈簧,彈簧上連接一個輕質小球,敲打桌子,輕質小球也隨著跳起舞來。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紙屑,用力敲打桌面,紙屑會跳動起來。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當用力敲打桌面時,感覺手在振動,說明桌面在振動?
2。通過查閱資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距離s1=1500 km,快車的速度v1=105 km/h,
3。能聽到兩次敲打聲。第一次聲音是由鐵傳來的,第二次聽到的聲音是由鐵管中的空氣傳來的。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在不同介質中的聲速不同。
四、布置作業(yè)
P16動手動腦學物理1、2、3寫在作業(yè)本上。
一、教學設計理念
“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自然是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七年級的學生大都十三四歲,他們對聲音現(xiàn)象非常熟悉,但對聲音的產生及傳播條件的認識是不確切的他們開始學習科學課程時間不長,知識和方法上準備不足。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盡量“從生活入手”,消除他們對物理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增加科學學科的親切感。
另一方面,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各種科學現(xiàn)象充滿好奇、活潑好動、感性認識敏感、敢于發(fā)表個人意見,因此,本節(jié)課采取合作探究與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感悟,自己構建知識,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過程中將每4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既保證他們都能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來,又保證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以發(fā)揮主體作用,培養(yǎng)合作意識。
二、案例描述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學生熟悉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請學生說出歌曲的名字。接著教師進一步引導設問:美妙的歌曲陶冶了我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我們身邊的其他聲音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信息呢?學生舉出了很多聲音,如“鳥鳴聲”、“電臺的整點報時聲”、“消防車的急呼聲”、“防空警報
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接著問題進一步深入:你了解聲音有哪些應用、哪些危害嗎?學生答出了音樂可以治病、幫助捕魚,根據蝙蝠發(fā)出的聲音制造雷達,海豚身上發(fā)出的`聲納來研究水聲理論。噪音還是一種環(huán)境污染,能使人耳鳴、發(fā)狂等。
通過討論聲音在生活、動物、技術中的應用及聲音的利用與危害,恰當?shù)嘏c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前面學過的科學概念銜接,使學生感到聲音是神奇的、有用的,有時也是有害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新課導入生動、自然、流暢。
(二)合作探究,構建知識
1、探究聲音的產生
師:聲音是這樣神奇、這樣有趣,下面就請同學們利用你身邊常見的物品來研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制造出來的?
學生馬上進入了狀態(tài),每組學生各制造了很多種不同的聲音。他們互相協(xié)作,互相討論。我走下講臺,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指導他們觀察,引導他們感悟,啟發(fā)他們思考。每組學生充分體驗、探究之后,各組學生走上講臺,展示他們的成果。
在我的引導下,觀察發(fā)聲現(xiàn)象,學生總結出發(fā)聲物體都在振動,當振動停止了,發(fā)聲也停止。然后引導學生解釋身邊常見的聲音來源,將物理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增加了物理的親切感。
2、探究聲音的傳播
師:老師現(xiàn)在跟你們交流,我的喉部在振動,我就是一個聲源,你們都能夠聽到我的聲音?,F(xiàn)在請同學們猜一猜:如果我們周圍空間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的聲音嗎?(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1)探究活動:研究一只放在密封玻璃罩內的小電鈴。
①接通電源,你聽見聲音了嗎?你看見電鈴的槌在敲擊鈴嗎?
②用真空泵抽出鐘罩內的空氣,當空氣被抽出直至空氣幾乎被抽盡,請認真傾聽鈴聲變化;
③關掉真空泵,讓空氣重新進入罩內,感受聲音的變化。
(整個過程,學生認真觀察,甚至屏住呼吸傾聽,最后得出結論。)
(2)探究活動:指導學生自制“土電話”,做“土電話”的小實驗。學生充滿好奇,積極實驗,得出結論。
(3)設計實驗活動: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嗎?
通過前面的演示實驗、分組設計實驗,教學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觀察、實驗、交流、討論中,學生發(fā)現(xiàn):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以上的實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先由教師演示,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推理,再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探究的成就感,提高探究能力。
(三)聯(lián)系實際,應用知識
通過前面探究式學習,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了明確的了解。教學中教師設置了討論、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應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聲音現(xiàn)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深思,獲得快樂,同時達到鞏固新知識的目的
討論1:(出示聽診器讓學生觀察)聽診器為什么能聽到體內器官發(fā)出的聲音?
討論2:許多科幻電影都有太空戰(zhàn)爭的場面。你認為在太空中能聽到爆炸聲音嗎?
討論3:古時候的騎兵睡覺時都要側臥在地上,這是為什么?
三、教學反思與心得
1、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深化情境意識
教育家杜威認為:“思維起源于直接經驗的情境?!北竟?jié)課學生的思維自疑問開始,并在一定情境下得到誘發(fā),探究問題的情境作為一個心理場作用于學生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激發(fā)學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在輕松、愉快、充滿樂趣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2、教學中要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本節(jié)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jié),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物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就成為這節(jié)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fā)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并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fā)聲現(xiàn)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fā)聲的特點,并激發(fā)他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致研究,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實驗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設計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三個學生實驗和一個自學環(huán)節(jié)。一是通過學生發(fā)音、制作發(fā)聲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較得出發(fā)聲體在振動這一結論;二是演示真空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三是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并嘗試實驗,最后歸納得結論;四是讓學生自學聲速這一部分知識并相互交流。以上的體驗學習,貫穿于教學始終,力圖使學生自己的輸入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資源,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同時,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 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臺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tài)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xié)作,同時也培養(yǎng)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yǎng)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通過列舉大自然中發(fā)聲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結構]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天道聲音的。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障人士。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總結結論。
要的糾正即可。其他時間可以討論上節(jié)課的練習。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你會馬上說“當然用耳朵啦!”但俗話說的好“聾子的耳朵——擺設”,什么意思呢?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說明我們要聽到聲音,不僅僅要有這個“擺設”,而且必須保證從“擺設”到聽覺神經之間所有的器官和組織都是完好的,
人耳的構造:外邊有耳廊,下邊有耳垂聲音從耳道進入引起鼓膜震動通過聽小骨、半規(guī)管、前庭耳蝸及咽鼓管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便聽到了聲音。
有一位老師曾經領著學生做過這樣一個探究活動:讓一個蒙上雙眼的學生坐在教室中央,讓其他學生從教室的不同方向叫這個同學的名字,結果他都能準確無誤的指出說話學生的方位。第二次讓蒙上眼睛的學生同時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斷說話學生的方位,結果不那么準了,甚至錯位很大,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兩只耳朵可以分辨聲源的方向主要有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同一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聲音強弱的不同。假如聲源在右方,則右耳聽到的聲音就比左耳強。這種強弱的差別,在實踐中就形成了辨別方向的感覺。這時,我們會轉動頭顱,直到兩耳聽到同樣響度的聲音位置,此時聲源便處在我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對同一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時間又先后。假如聲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離聲源近,聲音傳來,右耳先聽到,左耳后聽到。這個聲音到達右耳和左耳的時間差別,同樣在實踐中形成了聲源方向的感覺。時間差別越大,越容易辨別,感覺越準確。
聲源到兩耳的距離一般不同,同一點發(fā)出的聲音傳到兩耳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據這些差異人們就能感覺到發(fā)聲點的位置,
在這幾種情況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為它的兩只耳朵間的距離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題:
A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聲音強度(大?。┎煌?。
B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時間有先后之分。
C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振動的步調有差異。
D以上三種原因都存在。
解析:雙耳效應的產生是由于人的兩只耳朵到發(fā)聲體的距離一般不同,這就導致了兩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強度不同,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不同,兩耳接收到的振動步調也不同。這些差異綜合起來就成為判斷聲源位置的重要基礎。
如果聲音在傳向聽覺神經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如鼓膜、聽小骨等的損傷,將會造成非神經性耳聾,不過我們只要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傳給聽覺神經,人也能夠感知到聲音。
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xù)自己的創(chuàng)作?,F(xiàn)在同學們聽到的.《田園交響曲》就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這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表達了作者喪失聽力以后對大自然深沉的眷戀之情,與《命運交響曲》一起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種種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們能像貝多芬那樣,不向命運低頭,敢于迎接挑戰(zhàn),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那么像貝多芬那樣,讓聲音通過牙齒或者有些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骨傳導。
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聽錄音機放出的自己的聲音總覺得不太像,而在別人聽來都認為像,這是這么回事呢?原來從聲帶發(fā)出的振動經過牙齒、牙床、上下頜骨等骨頭,傳入我們的內耳。因此,對我們自己來說,聽自己講話是通過骨導方式聽到的。由于空氣和骨頭是兩種不同的傳聲媒質,它們在傳播同一聲源發(fā)出的聲音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聽上去就感到通過不同途徑傳來的聲音的音色有差別,于是就覺得錄音機里放出來的自己錄制的聲音不像自己的聲音了。
一、物理是一個整體,剛剛接觸,可能對某些概念、規(guī)律掌握不好,對知識無整體感,這是正常的。隨著學習后面相關的知識,對原來不甚清楚的問題會逐漸理解透徹,初學時千萬不要遇到困難就喪失學習物理的信心和興趣。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時候,老師為了講清某一物理規(guī)律或物理情景,考慮到知識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經常會進行大段描述。這是理解較高層次的知識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課堂氣氛可能不象小學時那樣“熱烈”,對這一應該有思想準備。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時自己要盡快養(yǎng)成這種嚴謹?shù)乃季S習慣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中學階段解決的問題多為“理論意義”上的實際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問題本質,不要因細枝末節(jié)影響對問題的解決。
四、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上大腦要高速運轉,對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要自己去考慮,不要等老師去“灌輸”。課后,不要僅滿足于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復習、作業(yè)、小實驗等任務,要主動針對自己的實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時間。
五、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在學習中要善于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時學會對知識進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雜亂的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將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比如每學完一章,都要試著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內容。
六、從某種角度看,課本中的習題可以把正文不好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習題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是課本正文的延續(xù)和補充,因此,要把它放在與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實際上,許多物理試題包括中考試題就是對課后習題稍加改造而成的。對課本中的選學內容、閱讀材料、研究性學習等,要認真對待千萬馬虎不得,因為在考試中經常出現(xiàn)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識點命題的情況。
七、學習新課時,應把注意力放在對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和對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應急于做大量的習題,絕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學習物理的核心。習題要做,但每做完一道習題,都要要總結一下,看看通過做這道習題,自己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體會;檢查自己是否能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題中所給的物理狀態(tài)、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及產生的原因、有關條件等是否能獨立地弄明白,能否獨立地進行邏輯推理。每做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習題,貴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題數(shù)量,鉆難題,陷入題海。
八、在觀察課堂演示實驗和進行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識別器材和儀器的能力,在實驗誤差太大的情況下,能自覺地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實驗以減小誤差。要培養(yǎng)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遇到問題,要善于用實驗來探討和驗證。從某一層面上講,這也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九、初二物理學習不要求一步到位,剛剛進入初二就“瞄準”中考,做大量類似于中考試題的題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會影響自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的理解。
十、科學、技術、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學習中,對物理理論-—相關的技術——這些技術所處的社會背景,要整體掌握。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學會獨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寬知識面,多動腦,多看科普書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動態(tài),如“神舟五號”、禽流感等。這也是教育發(fā)展和中考命題的方向。
不言而喻,初二階段注意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科學的思維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中學階段的物理學習,乃至今后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同學們若能在學習中積極實踐,不斷總結,就一定會取得令人矚目的好成績。
【教學目標】
1、通過感受豐富的聲音,理解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2、通過實驗、觀察,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3、聆聽不同動物的發(fā)聲,認識動物不同的發(fā)生方式。
【教學重點】
觀察和發(fā)現(xiàn)物體發(fā)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歸納物體發(fā)生與振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將物體發(fā)生時的振動現(xiàn)象可視化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實驗記錄表、教學ppt。學生材料:塑料袋、鋼尺、音鈸、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感知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1.談話: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伴隨著我們,剛剛叮鈴鈴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了,生活中到處都有聲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些是什么聲音,傳遞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頻:鬧鐘聲、汽車喇叭聲、狗叫聲、打雷聲。
3、提問:這是什么聲音,這個聲音表達了什么意思?
4、學生匯報所聽到的聲音,以及這個聲音表達的意思。鬧鐘聲-起床時間到了汽車喇叭聲-有汽車來了,注意安全狗叫聲-有陌生人來了
5、小結:看來,聲音可以向我們傳遞信息,不停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秘。
6、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一)通過讓塑料袋發(fā)出聲音,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與物體運動有關
1.提問:(出示保鮮袋)同學們,剛剛聽了那么多聲音,現(xiàn)在你能用保鮮袋制造一個聲音嗎?
2.提問:你有什么辦法?
3、(示范)學生代表說一說:準備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發(fā)出聲音?
4.全班活動,要求:看誰的發(fā)現(xiàn)最多;制造聲音時注意聲音的大小。
5、教師控制:開始!—停!
6、提問:誰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給大家看?用一個“動詞”概括使塑料袋發(fā)出聲音的動作方式,是什么?
7、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動詞”。
8、交流:通過敲、打、拍、吹、摩擦等動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發(fā)出聲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體運動產生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fā)聲的運動,歸納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1、追問:現(xiàn)在你認為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fā)出聲音?
2、學生交流討論
3、談話:(出示實驗器材)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幾樣實驗器材。仔細看看都有些什么?這些物體不動時,它會發(fā)出聲音嗎?你有什么辦法分別讓它們發(fā)出聲音呢?
4、學生觀察實驗器材并思考,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并演示讓它們發(fā)出聲音的方法。講解實驗方法并出示實驗記錄表
5、教師隨機指導,完善并講解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6.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么都可以發(fā)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fā)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因此,要注意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和總結:一個物體發(fā)聲時,它的運動軌跡有什么變化?
7、講解實驗記錄單并舉例示范。舉例:摸著喉嚨,發(fā)出“啊—”的聲音,用手感受。我們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喉嚨在發(fā)聲時的運動軌跡。
活動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fā)聲的運動,歸納聲音產生的原因我的驗證過程
8.ppt出示實驗要求:看,發(fā)聲物體有什么現(xiàn)象產生?摸,對于現(xiàn)象不明顯的發(fā)聲物體,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運動。畫,畫出發(fā)聲物體發(fā)聲時的運動軌跡。說,不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和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
9.實驗:按要求進行下面5個發(fā)聲實驗,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并跟著它發(fā)聲時的運動軌跡來畫圖,完成記錄單。
10、小組匯報,教師適時作出引導,使學生注意觀察發(fā)聲物體運動軌跡的變化。
11、提問:通過這幾個活動,對于“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fā)出聲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學生思考并回答。(預設學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運動)
13、小結:物體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來回往復運動,我們稱之為振動。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的物體在不發(fā)出聲音時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在發(fā)出聲音時處于振動。
14、談話:既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么停止物體的振動,聲音就會消失嗎?是不是這樣呢?怎樣改變上面的實驗去證明?哪位同學來試試?
15、學生示范如何使發(fā)聲中的音鈸、鋼尺、喉嚨、礦泉水瓶停止振動。
16、交流:通過剛才實驗,你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這說明了什么?
17.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運用“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原理,解釋音叉激水和水鼓現(xiàn)象
1、描述: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這些振動有時還能帶來很奇妙的現(xiàn)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學耳朵邊,用錘子敲擊音叉的側面。演示2:用鼓槌敲擊鼓面
3、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4、學生回答。(聲音)
5、思考1:敲響音叉后,接近水面,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點水,用鼓槌敲擊水鼓又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呢?
6、教師演示音叉激水,敲擊水鼓
7、追問:物體的振動帶來了什么神奇現(xiàn)象?你如何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剛才的現(xiàn)象呢?
8.學生匯報。
9.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四、認識動物不同的發(fā)聲方式
1、談話:物體振動能夠產生聲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動物又是通過什么方式發(fā)出聲音的呢?
2、播放視頻《動物的叫聲》。
3、交流:通過剛才的視頻,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學生匯報,教師PPT總結哺乳動物、昆蟲、鳥類、蛇類、魚類發(fā)聲的方式。
5、小結:無論人、動物、還是生活中的各類物體,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五、拓展應用
1、拓展練習:解釋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動感受音樂。
2、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談話: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聲音的變化有什么特點呢?
六、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yǎng)成自覺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且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鼓,音叉,紙屑若干,盛有水的燒杯,鐘罩,抽氣機,鬧鈴,氣球。
學生準備:音叉、紙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鈴鐺、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設計】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
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的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fā)出聲音?
學生回答
教師: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jié)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學生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師明確教學的研究目標: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
(4)聲音傳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動一
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
①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
②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fā)聲,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fā)聲方法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學生得出結論:振動的物體能發(fā)出聲音。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活動:敲打桌子
思考: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演示:擊鼓
問題: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擊音叉
問題: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音叉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振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3.交流:物體的發(fā)聲現(xiàn)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fā)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
1.學生的發(fā)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fā)聲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學生把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樹葉吹奏發(fā)聲等,更應該鼓勵,并讓學生在現(xiàn)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fā)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fā)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
①動物的發(fā)聲方法:蟬是怎么發(fā)聲的?蚊子和蒼蠅發(fā)出“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fā)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fā)聲?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fā)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chuàng)設:醫(y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作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當作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么條件?(聯(lián)想醫(y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fā)聲體(源)……人耳(接收體),中間為傳聲物體(課桌)。
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實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隔墻有耳”)
問題: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實例來證明你的觀點?(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提出問題:用什么做發(fā)聲物體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么?該把發(fā)聲物體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
活動:方案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實例。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①聽到鈴聲;②聽到人的說話聲;③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lián)想: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xiàn)沒有空氣的狀態(tài)?學生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然后把一個發(fā)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huán)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個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不能請個代表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聲波
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
問題:1.誰能描述一下你看見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2.水面上為什么出現(xiàn)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張紙,怎樣才能讓它發(fā)出聲音?
學生體驗:抖動手臂,引起紙的振動,發(fā)出聲音。
問題:1.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2.水滴使水面振動,發(fā)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fā)出聲音,在空氣中會以什么形式傳播呢?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速以及估測
情景: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形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演員的口形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鐘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多媒體顯示:聲速表??焖俚厥煜ぢ曇粼诳諝?、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搶答并說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系。
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tài)下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說出實驗方案。
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盡可能準確。當然學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應該給予鼓勵。
回聲
問題:
1.如果對著山崖大喊一聲,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聲的概念
問題:如果對著教室的墻大喊一聲,有回聲產生嗎?
學生討論:聽到回聲的條件
學生總結:1.回聲到達人耳應比原聲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思考:1.開山放炮時為什么能聽到隆隆不絕的響聲?
2.人在屋里說話為什么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
多媒體播放“天壇的聲學建筑”
多媒體展示音樂廳、琴房的圖片
思考: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構?
學生回想音樂教室墻壁的構造,閱讀課文,了解聲音遇到柔軟多孔的物體會被吸收。
【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所學的內容(用多媒體給出)
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2.知道聲速及相關的應用。
【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理解聲速的含義。
2.課本P38-39:作業(yè)1-6題。
【教學板書】
第一節(jié)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傳播的快慢:空氣(15 ℃)中聲速是340 m/s;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回聲
【教學反思】
這節(jié)的知識點相對其他章節(jié)比較簡單,關鍵是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教學要以培養(yǎng)興趣為出發(fā)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精心設計實驗,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適時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很強,并且通過音叉、鼓前后兩次實驗的對比,對“化細微為顯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質問題時,還要注意做好鋪墊,讓學生說出實驗的方法和步驟,要恰當?shù)劁佋O臺階,適時引導,讓學生覺得實驗過程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一、研究概述
目前,幾乎所有學校都配備有多媒體教室,為教學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平臺,多媒體有許多利于教學的方面,但是在當前的實際教學中仍未能完全發(fā)揮出它的作用,有的甚至反而本末倒置、降低了原有的教學效果,探究提高課內整合實效性的教學模式,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物理的學科特點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任何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guī)律的建立,幾乎都是從觀察入手的[1]。物理概念抽象難懂,特別是一些微觀世界的物理現(xiàn)象,學生不能用肉眼親身經歷觀察過程,學習難度更大,因此不能理解物理概念;對物理概念沒有基本的認識,更不能談對物理規(guī)律的掌握。其次,物理學習需要與數(shù)學相聯(lián)系,既要運用數(shù)學方法,又要理清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物理的推論過程、推導物理公式、解決物理具體問題時,都需要借助數(shù)學這種工具,因此要學好物理,對學生具備的數(shù)學知識要求較高。
三、整合的模式
(一)“演示―模擬―探究”模式
教師課堂演示真實實驗后,再通過計算機模擬實驗,學生概括實驗現(xiàn)象,得出物理概念及規(guī)律,這種模式的效果優(yōu)越于單獨的演示實驗,以表5.1“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為例。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讓學生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然后再看看遠處的同學、老師,提問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出現(xiàn)不同的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同學、老師。進行討論、猜想。
設計意圖: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親身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求知欲。
2、猜想與假設
教師:讓學生猜想,總結學生猜想:所成的像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設計意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能力,體驗是學習主人的樂趣。
3設計實驗
教師:
①介紹實驗器材,物距和像距等概念。
②讓學生思考實驗的設計方案。
③總結學生對實驗過程的設計,用PPT課件呈現(xiàn)該實驗的擺放順序、調節(jié)方法、注意事項、讀數(shù)方法、學生的觀察任務。
學生:思考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再觀看課件,記錄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設計理念。
4、演示實驗
教師:說明實驗要求,即凸透鏡位置固定不動,蠟燭從2倍焦距外向凸透鏡移近,在光屏上觀察像的特點,記錄物距和像距位置,像的大小、正倒立情況。
學生: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過程,記錄實驗數(shù)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記錄的數(shù)據,會思考:到底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縮小、正立、倒立的像?
5、模擬實驗
教師:播放制作的authorware課件,模擬各個位置的實驗過程,學生完成實驗表格。
學生:觀看課件,記錄現(xiàn)象。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將整個實驗現(xiàn)象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能彌補演示實驗光路不明顯、部分學生看不見的缺點。
6、總結實驗規(guī)律
教師:將學生記錄的實驗表格,投影在屏幕上,引導學生總結規(guī)律。
學生:總結規(guī)律,完成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表格。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總結規(guī)律,更有利于對規(guī)律的理解記憶。
7、小結交流
設計意圖:體現(xiàn)物理既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注重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理念,“演示+模擬”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了物理現(xiàn)象,更有利于學生對實驗規(guī)律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學質量。
(二)“情境―探究”模式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物理規(guī)律。以表5.1“什么是聲音”為例:
1、生活中有許多關于聲音的實例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不同聲音的視頻,讓學生辨別。
學生:認真欣賞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音樂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本節(jié)的興趣。
2、聲音的產生條件
教師:教師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①兩人一組,利用橡皮筋,紙,尺子等,試圖用不同的方法使其發(fā)聲,并觀察共同特征;
②多媒體展示常見的物體,并播放風吹樹葉、敲鼓、蟬發(fā)聲的視頻,再讓學生回答分別是什么振動發(fā)出的聲音。
學生:
①兩人一組共同探究,發(fā)現(xiàn)發(fā)聲物體都有一個共同點:振動。
②觀看視頻思考。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用多媒體展示抽象物體的發(fā)聲過程,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3、聲音的傳播過程
活動:現(xiàn)場拔火罐實驗
教師:
①學生在課堂能聽到老師的講話;
②提問:沒有空氣能否傳播聲音?【現(xiàn)場實驗拔火罐】【多媒體播放在太空中宇航員無線電交流視頻】;
③讓學生利用生活實例猜想聲音還能在什么中傳播?
④演示實驗,將發(fā)聲物體放入水中;
⑤三人一組,中間的學生敲擊桌子,兩邊的學生用耳朵貼近桌子聽聲音,并堵住另一只耳朵。
學生:
①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
②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③學生猜想聲音還能在液體、固體中傳播;
④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⑤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實驗、演示實驗、多媒體輔助來完成 ,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觀察和思維能力,有助于把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yōu)槔硇哉J識,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yōu)槌橄笏季S。從而攻破重難點。
4、聲音的傳播形式
教師:先用多媒體播放水波實驗以及敲鼓圖片。再引導學生思考:水波是怎樣產生的?分析擊鼓過程,與水波形成過程類比。
學生:歸納類比總結得出: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物理學習中一種重要的方法:歸納類比法;同時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
(三)“信息技術―自主學習”模式
網絡提供給我們豐富的資源,這種模式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該模式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生能夠利用網絡進行搜索學習,同時教師在網絡上能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對學習情況的反饋。正如Stephen J。schmidt就研究了如何使用網絡模擬來促進合作學習,他認為網絡給學生展示的問題情景更詳細、更真實、更復雜,在這種情境下能使學生對問題理解更深入,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滿足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從真正意義上達到“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培養(yǎng)了他們的搜集、處理、分析等綜合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有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聲音使人感到刺耳難聽。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聲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有關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并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列出: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的?
二、進行新課
1.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播放錄像“二胡”,提出“二胡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進行全班交流活動。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總結,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演示“隊鼓的振動發(fā)聲”錄像)
物體振動發(fā)聲的現(xiàn)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fā)聲現(xiàn)象嗎?
(1)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fā)生振動發(fā)出的。
(2)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fā)出的。
(3)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4)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fā)音肌收縮時,引起發(fā)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5)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6)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fā)出聲音。
(7)笑樹能發(fā)出笑聲是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fā)出聲音。
同學們剛才列舉了生活與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那么關于聲音的發(fā)生,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呢?
【問題】平常聽唱片、錄音是怎么回事?
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振動可以發(fā)聲。如果將發(fā)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guī)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規(guī)則的溝槽。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槽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xiàn)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fā)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片記錄聲音的方法。
2.探究: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
進行“土電話”游戲,引入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這個課題。
請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所舉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氣中傳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體中傳播,關于真空中聲音的,
傳播事例可能沒有。
演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隨著空氣的減少,引入“真空”概念。運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去領悟其中的規(guī)律。
師:經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我們得出了真空不能傳聲的正確結論。實際上,我們平常能聽到彼此的聲音,就是依靠了空氣這種介質。假想云層和我們之間是真空,大家就聽不到雷聲了。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動物傳遞聲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那么,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3.探究: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
以擊鼓為例:鼓面向左振動時壓縮左側的空氣,使得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右振動時,又會使左側的空氣變稀疏。鼓面不斷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和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也是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思考】測量聲速的方法
(1)百米賽跑時,測出計時員與發(fā)令槍的發(fā)令地點之間的距離,再測出計時員從看到發(fā)令槍發(fā)令時的煙霧到聽到槍聲的時間,利用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2)測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沒在海面下的鐘敲響,測出鐘聲傳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時間,利用就可以算出聲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對著山崖喊話,測出從喊聲發(fā)出到聽到回聲所用的時間,再測出喊話者距山崖的距離,利用,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4)利用聲納對著墻壁發(fā)出超聲波,它會自動記錄從發(fā)出超聲波到接收到被墻壁反射回來的超聲波共用的時間,再測出聲納與墻壁之間的距離,利用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5)兩個同學相距較遠的距離,讓其中的一位同學喊話,并記下開始喊話的時刻,當另一位同學聽到喊聲時,也記下聽到喊聲的時刻,則利用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三、分析應用
通過查閱資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距離km,快車的速度km/h,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北京到上海的航線距離為km,大型噴氣式客機的速度km/h,則噴氣式客機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m/s,北京到上海的距離km,聲音傳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在不同介質中的聲速不同。
聲音產生與傳播的教學設計
【導讀】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砹艘晃晃璧复髱煛D阆胱屗吓_給你看一件嗎? (好)【師】先點蠟燭。這是一個揚聲器。將揚聲器指向蠟燭火焰?,F(xiàn)在,當您打開揚聲器時,您能看到什么? (燭火隨著音樂跳動)【老師】這是怎么回事?蠟燭真的有音樂細胞嗎?要了解原因,我們需要了解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老師】我這里有尺子、橡皮筋和筆套。你能讓他們發(fā)出聲音嗎?如果可以,請上來示范。
(能:敲尺子,戳皮筋,吹筆蓋)
【老師】我們如何制作“鼓”、“吉他”、“嗩吶” ” 響起? (鼓——敲、敲
吉他——彈奏、彈撥
嗩吶——吹) 【師父】你做這樣的操作或動作時,為什么會發(fā)出聲音? (這些物體會振動。)
【老師】指定鼓、吉他、嗩吶的哪個部位或什么物體在振動? (鼓面振動;琴弦振動;氣柱振動。)
【活動一】如何讓桌子上的空瓶子發(fā)出聲音?并分析振動物體。 (敲瓶子——瓶子振動) (吹瓶口——氣柱振動。) 【活動二】學生利用自己的條件或學習用品發(fā)出聲音,互相解釋什么物體在振動。 (敲桌子-桌子振動)(吹口哨-空氣振動),(唱歌講話-聲帶振動),(海浪聲-水振動)【播放圖片:蟬】【老師】這是什么動物? (蟬)
【師父】它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
【播放視頻,蟬靠腹下的鳴膜振動發(fā)聲】【老師】剛才我們分析了一些發(fā)聲物體的振動,包括固體、液體、還有氣體,但是,其實我們并沒有觀察到這些物體的振動,比如桌子被敲的時候,桌子在振動,我們怎么去觀察呢?
(把輕的小紙片、塑料泡沫球、黃豆、紙屑等放在桌子上,你會看到這些物體跳起來。) 【老師】我們把這種物體放這不容易觀察。將振動轉換為其他容易觀察到的物體的振動的方法稱為轉換法。 【教師】 演示乒乓球擊中音叉后在音叉旁邊的振動。如圖:
【老師】以這個音叉為例,如何讓它不發(fā)聲?誰愿意來試試。 (學生嘗試用手握住音叉,但音叉停止發(fā)聲)
[老師]我們剛才做了很多實驗,都解釋了一個道理,聲音是怎樣的生產? (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 【老師】物體停止振動怎么辦? (停止發(fā)聲)
【老師】我們把發(fā)聲的物體稱為聲源。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產生并且可以用作聲源。 【師父】震動是怎么傳播的? (通過空氣)
[老師]學生們提出一個猜想: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那你怎么證明呢?
【老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有一個玻璃罩,他叫它真空玻璃罩,這是鬧鐘,我打開鬧鐘,同學們聽到聲音了嗎? (我聽到了)
【老師】我把鬧鐘放在玻璃罩里了,還能聽到聲音嗎? (是)
【老師】現(xiàn)在,如果用抽氣機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氣,會發(fā)生什么? [打開抽氣機抽氣]
[老師]學生們對聲音的變化感覺如何? (聲音越來越小,現(xiàn)在幾乎聽不見了) 【老師】鬧鐘還在振動嗎? (振動)
[老師] 現(xiàn)在我把空氣重新注入玻璃罩,學生們聽到聲音了嗎? (聽說)
[老師]這個實驗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真空不能傳聲)
【師父】但是把空氣抽走后,即使有聲源振動,我們也聽不到聲音,也就是說聲音的傳播需要一定的物質,而我們把這種傳遞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 【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老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空氣是聲音的介質,那么除了空氣,還有什么其他物質可以傳播聲音嗎? (液體,固體)
【老師】你能用實驗證明嗎?
(把兩塊鐵塊放在玻璃罐里的水里,相互碰撞,就能聽到撞擊聲)
(把耳朵貼在墻上或者地板上聽,隔壁房間的聲音,如果把耳朵放在桌子上,也能聽到手指在桌子上滑動的細微聲音)
[老師]同學們舉的例子很貼近生活,所以在釣魚的時候,人語也能驚動水中的魚。這些都說明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傳聲,它們都是傳聲的媒介。
【大師】飛船在飛行的時候,有時候宇航員需要出艙,但是太空中沒有空氣,宇航員怎么交流?
(使用無線電通信)
[老師]接下來,請學生們做一個小活動。能不能利用聲音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等介質傳播聲音的原理,制作出可以遠距離竊竊私語的A裝置? (傳統(tǒng)電話)
[老師] 同學們,這個本地電話怎么辦? (學生討論回答,老師讓兩個學生來體驗) 【老師】現(xiàn)在請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為什么燭火會隨著喇叭的節(jié)奏起舞?
(因為喇叭的振動帶動了周圍空氣的振動) 【老師】這個振動是怎么傳到遠處的?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小活動。我想再叫幾個學生上來排隊。你們都是中等,你知道嗎?老師站在這里作為聲音的來源,現(xiàn)在我要振動。 【老師推了旁邊的同學,這個擠得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老師】現(xiàn)在我問你旁邊的這位同學,你一開始感覺如何? (我被擠得那么厲害) [老師] 然后呢?
(我擠了其他同學,然后又恢復原狀)【老師】然后呢?
(老師又推了我,我又覺得擠,所以我也擠了周圍的同學,然后又恢復原狀)
【老師】你呢對其他學生有同樣的感覺嗎? (同)
【老師】這種交流方式是什么樣的? (就像生活中的水波)
【老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水波是如何傳播的? (當波源振動時,波源處的波面被迫發(fā)生周期性的高低變化,這種高低變化立即傳遞到周圍的水面,使周圍的水面也發(fā)生周期性的高低變化。低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會不斷地傳遞下去,所以水波傳播)
【大師】答案很好,聲音的傳播類似于水波的傳播,當喇叭的振動向外移動,相鄰的空氣被壓縮,使空氣變得更稠密。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內移動時,這部分空氣再次變得稀疏,振動面不斷振動,在空氣中形成密密麻麻的波浪,不斷向遠處蔓延。我們將這種聲音傳播方式稱為聲波。聲波有廣泛的用途。例如,科學家使用聲波來觀察海的深度。
【老師】回想剛才的活動,我推著旁邊的同學時,那頭的同學是不是立刻感覺到了擠壓?為什么? (不是,沒有傳下去)【師父】這是什么意思?
(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
【老師】聲音傳播所需的時間取決于哪些因素? (與傳聲的距離有關)(與傳聲的速度有關)
[老師]答案很好。傳聲的時間與傳聲的距離和傳聲的兩個因素有關。我們把聲音傳播的速度稱為聲速?,F(xiàn)在我們來打一架:當我們在一個空蕩蕩的大廳里講話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回聲,你能解釋一下回聲是如何形成的嗎? (聲音是遇到墻壁后反射形成的)【老師】為什么回聲后會聽到?
(因為聲音從發(fā)出到回耳的時間很長)
【師父】再看一個問題:古人行軍打仗的時候,他們經常睡在地上,睡覺時用一個鐵箭筒當枕頭,讓你能盡快聽到空中聽不見的遠處敵人的聲音。為什么? (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 【老師】很好,請問聲速是什么意思? (媒介類型)
【Master】聲音是通過媒介傳播的。介質中的微觀粒子越密,振動傳遞的效果就越好。因此,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速度與速度有何關系? (V固>V液>V氣)
[老師]你能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定量解釋嗎?
(25℃時每秒行進的距離是空氣中346米,水中1500米,鋼中5200米) 【老師】如何比較介質中的聲音傳播速度同州毛呢? (密度越大,聲音傳播的越快) 【老師】很好。
【總結】今天的課,我們了解了聲音的產生原因、傳播的形式和傳播的速度,希望同學們課后好好復習。
聲音是人們在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比較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說明如下: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jié)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也是學生正式學習物理知識的第一節(jié),因此,這節(jié)課顯得非常重要。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就是第一章內容的基礎,只有先掌握了這節(jié)內容,才能夠學好后面的內容。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lián)系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通過身邊的例子把物理知識講得通俗易懂,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對物理有一種親切感,覺得物理就在他們身邊,從而充分地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學習物理的興趣,還對后面的內容起到了啟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引入生活中的各種發(fā)聲現(xiàn)象,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消除了學生對物理的陌生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通過科學探究試驗,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物體發(fā)聲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和聲速的概念,最后通過觀察、思考和總結,自己得出結論。
①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② 知道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以及介質的種類。
③ 知道聲速以及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②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以及學會和別人交流與合作。
①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實驗、合作與交流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現(xiàn)象的習慣。
②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觀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重點:學生要掌握本章后面的內容,就必須先了解三點關鍵性的知識,即:“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靠介質來傳播”以及“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所以,這三點關鍵性的知識就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難點:由于這節(jié)課是學生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的第一節(jié)課,他們對物理知識都很陌生,而“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抽象,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習“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有很大的障礙,因此,將“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作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已經知道在生活中有聲音這一物理現(xiàn)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因為學生才剛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所以他們對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幾乎沒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些方面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的學生,對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難理解,如:真空、聲波以及聲速。這些概念對他們的思維構成了一定的障礙,所以在講解這些概念時,要特別注意引導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我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科學探究式和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觀察、感受聲音的一些物理現(xiàn)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科學探究實驗,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通過觀察聲音的一些物理現(xiàn)象,思考聲音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傳播的,接著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然后一起交流與合作,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從中不僅學會了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還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樣和他人交流與合作。
本節(jié)課用一個課時完成,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科學探究實驗來完成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分為三大環(huán)節(jié):新課引入、新課教學和小結。
觀看各種聲音的視頻動畫,讓學生了解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各樣美妙聲音的世界。
主探究活動來認知聲音產生的機理,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小實驗。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備有:一個小鼓、一對鼓棒、鐵架臺、一個用細線吊著的乒乓球、音叉、音叉棒、音箱、鬧鐘和水槽等器材)
實驗1:用音叉棒敲擊音叉,觀察懸掛著的與音叉接觸的乒乓球的變化(乒乓球不停地跳動著),并用手觸摸音叉(感受振動)。
實驗2:用鼓棒敲打鼓面,用手觸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的變化(發(fā)聲時鼓面在振動)。
實驗3:教師吉他伴奏,讓學生唱一段歌曲,同時,學生用手觸摸自己的喉嚨,感受唱歌時喉嚨的振動并觀察吉他發(fā)聲時的特征(琴弦在振動)。
以上三個設計實驗,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產生質疑,再親身感受,從而找出聲音產生的共同特征,由此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這是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之二。當學生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之后,提問:
演示實驗:將響著的鬧鈴放在鐘罩座上,蓋上鐘罩,讓學生聽從鐘罩內發(fā)出的響聲,然后用抽氣機抽盡罩內的空氣,同時讓學生聆聽。
提問1:鬧鈴仍在響,但聽不到聲音,為什么?(答:因為罩內的空氣被抽掉了)
提問2:這說明了什么呢?(答:1、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2、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展示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視頻動畫。
提問3:宇航員在太空中是如何進行對話和交流的?(學生討論、猜想)同時展示兩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員照片。
實驗1:要求學生將響著的鬧鐘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好,并使其完全淹沒在裝有適量水的水槽中,聆聽。
提問5:聲音既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水中傳播,那聲音還可以在什么中傳播呢?
實驗3:兩人一組,一學生在課桌的一端用手指輕輕來回劃動,另一同學把耳朵貼在課桌的另一端聆聽。
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氣體(空氣)、液體(水)和固體(繩子、課桌)中傳播,這些氣體、液體和固體在物理學中就叫做介質,即: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而聲音在真空中是不能傳播的,所以說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
提問6:聲音既然是靠介質來傳播的,那它是以怎樣的形式傳播的呢?
展示形成聲波的圖片以及演示動畫來說明[內容來于斐-斐_課-件_園]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這種波就叫做聲波。
提問1:站在遠處對著高墻或是山崖喊話,會發(fā)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答:有回聲)
提問3:那站在遠近不同的地方對著高墻或是山崖喊話,聽到回聲的快慢相同嗎?(答:不同)
教師歸納:聲音的傳播是有快慢的。而在物理學中就用聲速來描述聲音傳播的快慢。聲速的大小就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它的符號為v,單位是m/s,也可以寫成m·s-1,讀做米每秒。
展示課本上“小資料”中的表。
提問4:這個表說明了聲速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呢?(答:聲速的大小不僅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這也是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之三。
提問5: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哪種介質中的聲速最大呢?(答:固體)其次呢?(答:液體)最后呢?(答:氣體)
教師歸納: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大,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小,而在液體中傳播的速度介于這兩者之間。
鞏固練習:如果你將耳朵帖在長水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長水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幾次聲音?為什么?
這道練習既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也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yè):回去后請您想出能測量聲速的辦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測量出比較準確的聲速,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可以進行科學探究實驗,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還可以詢問他人。)
這道作業(yè)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查閱資料以及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發(fā)聲與傳播
教學設計
懷遠縣唐店學校
張娜
發(fā)聲與傳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
2.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一種媒介。
3.知道聲音在不同的媒體中以不同的速度傳播。 流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使其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利用身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的物理實驗,描述實驗現(xiàn)象,收集有效信息,根據信息總結出科學規(guī)律。
3.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感受自然世界中聲音的美麗和趣味,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積極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 教學要點及難點 教學要點:
1.聲音的原因。
2.聲音傳播的條件。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索聲音傳播的條件,解釋生活中的聲音傳播現(xiàn)象。
2.如何讓學生在教學中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fā)非智力因素,如何在八年級物理教學中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1.新課介紹
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我們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今天,讓我們走進聲音的神奇現(xiàn)象,了解“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板書題目)
二.新班教學
p>(1)聲音生成
老師:剛才同學們還在開玩笑玩。是什么讓大家在課堂上安靜下來?學生:電鈴
老師:是的,我們是從電鈴那里得到班級信息的,那你知道電鈴是怎么產生的嗎?
健康:不知道.師:你想知道嗎?生:想。
師:讓我們通過幾個活動來體驗聲音產生的過程。讓學生試著讓一些物體發(fā)出聲音:紙、尺子、他們自己 通過體驗,讓學生猜測發(fā)出聲音的原因。教師通過實驗幫助學生驗證猜想。
實驗過程:用發(fā)聲的音叉觸摸乒乓球,通過觀察乒乓球狀態(tài)的變化總結結論。
介紹一些小動物和樂器的發(fā)聲。請一位同學閱讀課本第28頁的第三段,讓大家了解錄音的錄音。
(2)聲音的傳播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
提問:從聲源發(fā)出的聲音是如何傳播到遠處的?學生分析示例:
1.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聽到老師的講話,學生可以進行交流和討論。
2.登陸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也不能直接交談,只能通過無線電波進行交流。
觀看“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視頻,總結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聲音可以固體傳播
老師在黑板上輕輕滑動手,讓學生們仔細聽,看能不能聽到聲音,然后讓兩個學生走到講臺上,把他們的黑板上的耳朵。在黑板上聽,比較并得出結論。
學生體驗:兩名學生合作,一名學生敲擊桌子,另一名學生用耳朵貼在桌子上聽。再次證明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老師:聲音可以在氣體和固體中傳播,但是可以在液體中傳播嗎?健康:可以。
老師:那請同學們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
學生舉例后,教師演示實驗:在水中敲擊石頭發(fā)出聲音
證明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最后分析總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齊讀教科書第29頁第二段,了解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思考:宇航員看到遠處的恒星爆炸,感受到震耳欲聾的聲音,是真的嗎?為什么?聲音的傳播速度
我們從教科書第29頁到第30頁小資料的內容來解決問題:
1.聲速是多少?
2.與聲速有關的因素有哪些?
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回來形成回聲。為什么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聽不到回聲?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大聲朗讀教科書第 30 頁第二段,找出答案。課堂練習
在室內說話比在野外大聲,為什么?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有所收獲。哪位同學愿意分享你的獎勵?最后,集體復習本節(jié)所學的內容
4。 布置作業(yè)
1. 閱讀科學世界
< p> 2. 教材第31頁手動腦物理第五題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件范文11篇》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兒園教案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聲音產生傳播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精心準備教案課件是確保老師開展好課程的前提條件,并且在撰寫過程中不能草率處理。合理的教案和課件是打造卓越課程的關鍵要素,或許您也在為教案課件而感到困擾吧。為了滿足您的需求,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特意查詢了關于“聲音的產生課件”的相關信息,希望本文內容能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建議!...
作為一個認真負責任的幼兒園老師,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會準備一份生動有趣的說課稿,有了說課稿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在幼兒園說課稿的準備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根據你的需要,小編精心整理了聲音的傳播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教學...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因此就需要老師自己花點時間去寫。?教學策略的調整需要根據學生反應多樣性的特點。我們的我們心思縝密制作出了這份稱心如意的“光的傳播課件”,希望您覺得本文很富有啟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