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有家庭的好處,學校有學校的妙處,兩者結合,可以讓教育更有意義!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與校園之間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長應謹防兒童心理焦慮癥”,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焦慮是兒童期較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純褐饕憩F在對外界細微的變化過于敏感,煩躁不安,擔心害怕,感情脆弱。這類兒童還時常伴有睡眠障礙,做惡夢、講夢話、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及多汗、頭昏、乏力等身心癥狀。兒童心理焦慮癥主要有以下幾種:
素質性焦慮
這類兒童的神經系統(tǒng)往往發(fā)育不健全或受到損傷,對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反應過于敏感。有的則是父母本身具有焦慮的表現,給孩子“模仿性”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焦慮表現出焦慮的反應,造成惡性循環(huán)。
境遇性焦慮
境遇突發(fā)性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離異、意外事故、災害等,兒童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擔心災害再次降臨頭上,惶惶然不可終日。但這類兒童的癥狀隨著時間的遷延往往會自然消失。
分離性焦慮
當與親屬特別是與母親分離時,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獨生子女的父母出差,孩子既擔心父母,也害怕獨自一個人留在家里,一個人睡覺,心煩意亂,無心學習。
期待性焦慮
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怕達不到家長預期的要求、受責怪而焦慮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課程的設計、作業(yè)的布置超越了兒童的承受能力,兒童擔心完成不了老師安排的任務而受懲罰,從而表現出緊張、焦慮、不安。
環(huán)境性焦慮
有些常鬧糾紛的家庭,長輩們把孩子作為傾訴自己心中不滿的知心人,向孩子訴苦。在這種矛盾重重的環(huán)境中,孩子易于產生焦慮情緒。
患焦慮癥的兒童對學習缺乏信心,嚴重者可影響其智力的發(fā)展水平。社會交往行為常表現出退縮,依賴心強,做事優(yōu)柔寡斷,常不受同伴的歡迎。長期這樣,患兒可能形成抑郁陰沉、自卑感強等人格特征。因此,對焦慮癥兒童應予矯正。
首先,應為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睦的家庭氣氛。在輕松愉快的家庭環(huán)境中,患兒可減少焦慮的出現,性情獲得較好的發(fā)展。cnsjbj.cn
其次,應改善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父母和教師應端正教育態(tài)度,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出發(fā)點,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水平,提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這樣,患兒就可以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避免因期望過高而出現焦慮的表現。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近年來兒童焦慮癥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主要表現與危害:
兒童焦慮癥常見于剛入園的兒童,以女孩為多見.當急性焦慮癥發(fā)作時,患兒表現出過度煩躁、焦慮不安、睡眠不好、做噩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心跳加速、氣促、出汗、尿頻、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患兒夜間往往不敢單獨睡,怕黑暗,常需要媽媽陪伴,往往伴有夜間遺尿.
原因:
1.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苛求,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而不考慮這些要求是否超過了孩子智力發(fā)育的水平;孩子懾于家長的權威,整天處于緊張狀態(tài),久而久之,便導致了過度焦慮反應.
2.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在家中對其百依百順,使孩子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當孩子走出家庭,在幼兒園或社會上碰到挫折時,就容易發(fā)生過度焦慮.
3.一些家長由于工作生活壓力過大,回到家里時仍然表現出焦慮、煩躁、心事重重的樣子,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4.有的家庭不和睦,使孩子受到波及和影響,產生了其年齡段無法承受的心理焦慮.
盡早預防:
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信、豁達、活潑、開朗的人,家庭環(huán)境一定要整潔、樸實、有條理、明快;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愛好、興趣給予適當的指點和幫助,要不急不躁,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
兒童焦慮癥有很多體現為"分離焦慮",所以父母離開孩子時,一定要跟孩子打招呼,告訴孩子自己什么時候回來,絕對不能說走就走,或者自己偷偷走掉,這樣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情.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焙⒆拥男睦砼c性格,其實大都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行為中被塑造起來的。有“長不大”的父母,就不會有“長得大”的孩子,山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科劉金同教授建議廣大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以榜樣力量塑造孩子性格,以實際行動完善孩子心理。
心理問題重視而不恐慌
英國作家羅德亞德·吉普林曾在一篇著名的寫給自己12歲兒子的詩中寫道: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在災難之后勇于咀嚼苦果……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漢,我的兒子。但現實中很多家長卻唯恐給孩子“苦果”,每天源源不斷供給孩子的都是“甜果”。
“自私、被過度保護與溺愛,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劉金同教授說,“但是這種通病是否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是否需要接受治療或者嚴厲懲罰,是需要經過嚴格判斷或者診療之后才能下定論。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但絕不應恐慌?!?/p>
劉金同教授表示:“很多父母喜歡采用非此即彼的極端方式來教育孩子,過分溺愛是一種,過于嚴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是另一種。兩種方式都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
獎懲方式適當而不教條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獎勵與懲罰。有的孩子可能通過父母的指正批評能夠自我改善,但有的孩子確實屢教不改,這時候該不該懲罰呢?又應該怎樣把握懲罰的度呢?
“獎勵與懲罰都是必要手段,但是在具體使用中,應該合理正確運用。”劉金同教授告訴記者,“比如有的孩子年紀很小,不懂得道理,這時候采用一些懲罰措施,利用行為矯正手段,是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的;適當的,而不傷害人身與人格的體罰,也是可以被運用的。”對于如今很多家長過度敏感、干涉教師體罰孩子的行為,劉金同教授也建議家長們應該正確冷靜看待:如果體罰在適度范圍內,是對孩子有幫助的;如果超出適度范圍,傷害到孩子身體或者人格了,應當予以及時制止。
很多家長談起對孩子的獎勵也是多有顧慮,既想鼓勵孩子行為,又怕孩子養(yǎng)成“無利不起早”的習慣。對此,劉金同教授認為不同類型孩子應該區(qū)別對待:對于一貫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所做的諸如打掃家務、完成作業(yè)等份內事的行為,不必予以獎勵,但是對于那些原本沒有養(yǎng)成這樣良好習慣的孩子,應該給予獎勵,等孩子慢慢做得好了,獎勵也逐漸減少,最終達到讓孩子自覺行事的習慣就可以了。
習慣養(yǎng)成踐行而不說教
“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心理需求。”劉金同教授告訴記者,“孩子如果有了‘病’,病根大多數都在家長身上?!?/p>
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是形成孩子良好性格的關鍵。這方面父母是否起到了好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
人類的精神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不像血壓等數值,有標準可供我們參考,所以把握孩子心理走勢,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能否以身作則。
“比如,對于那些要求不斷提高,甚至超出合理范圍的孩子來說,家長們首先應該思考,是誰長期以來,一直在放縱著孩子的欲望。”劉金同教授說。
最后,在寒假到來之際,劉金同教授也建議家長讓孩子多參加團體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活動,培養(yǎng)孩子融入集體、與他人分享的習慣。孩子心理究竟能否健康成長,家長是最關鍵的“引路人”。如何做好這個“引路人”,是家長需要不斷學習的課題。
一般來說,兒童心理具有下列特點: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到了兩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復雜的動作。到三、四歲的時候模仿能力發(fā)展得更快了。喜歡模仿是兒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示范,作榜樣。
2.好奇心理:兒童生來是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來拿。到了四、五歲,好奇動作就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鑼鼓聲響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據兒童的這種好奇心,做父母的對他愛看愛問就不要厭煩而予以斥責,應當盡量滿足他,給予他解釋一切。柏拉圖說過,“好奇是知識之門”,兒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觸事物了,不與事物接觸,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質和狀況了。
3.好游戲心理: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須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游戲。應為準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著充分的運動;給孩子適宜的伴侶,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響;利用他好動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為,或指導其有益的運動。
4.合群心理:嬰幼兒尤其喜歡群居,兩歲時就要與同伴游玩,到了五六歲,這個合群心就發(fā)展得更強烈。做父母的要積極利用這種心理,選擇良好的小朋友,馴服的動物和小布娃娃之類,以安慰他的寂寞,促進孩子誠懇、忠厚等優(yōu)良個性品質的發(fā)展。
5.喜歡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歡喜,終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興。不過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須以年齡為限。年齡較小的兒童,叫他們采采花、種種樹,舉行短距離的活動就可以了。年齡較大的兒童,便可叫他們采集標本,舉行旅游活動等等游戲以增長他們的知識,強健他們的體魄,愉快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無形中得到許多好處。小孩子不論年紀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歡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經常領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喜歡成功的心理:兒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給兒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難,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礙其進步。做父母的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養(yǎng)成做事的興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功。
兒童心理健康應具備六個心理品質
據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無統(tǒng)一測量標準。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1、智力發(fā)育正常。正常發(fā)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fā)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屬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屬智力落后,智力發(fā)展落后于實際年齡屬心理發(fā)育異常,常伴有適應能力低下,是兒童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2、穩(wěn)定的情緒。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yōu)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xù)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wěn)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yōu)點能發(fā)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并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寬容的態(tài)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是同學們的知己。
5、穩(wěn)定、協(xié)調的個性。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對自已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jié)。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對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熱愛生活。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fā)揮自已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家長應謹防兒童心理焦慮癥》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育兒知識:兒童焦慮癥的防治 近年來兒童焦慮癥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主要表現與危害: 兒童焦慮癥常見于剛入園的兒童,以女孩為多見.當急性焦慮癥發(fā)作時,患兒表現出過度煩躁、焦慮不安、睡眠不好、做噩夢、講夢話、...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孩子的心理與性格,其實大都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行為中被塑造起來的。有“...
知覺是對感覺的加工過程,發(fā)生較晚。生后4~5個月才出現手眼協(xié)調動作,這是最早出現的知覺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間知覺、距離知覺、自我知覺、時間知覺、深淺知覺等。 知覺是觀察力的萌芽。約3~4月時出現形狀知覺...
兒童心理健康應具備六個心理品質 據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無統(tǒng)一測量標準。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1、智力發(fā)育正常。正常發(fā)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fā)...
最新更新